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研究及其实践应用
定价:68.00元
作者:高巍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9-01
ISBN:978754024063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无
内容提要
高巍著的《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研究及其实践应用》从文化角度切入,对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进行分析,探求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根源。在此基础上,针对十三个主要的传统节日,就每一个节日的由来、历史典故、文化寓意、节日仪式、食俗等进行细致介绍,全面展现了每一个节日所具有的风俗现象。在对传统节日进行文化探源和分析的基础上,作者结合自己多年来从事传统节日活动实践的经验,呈现了许多自己亲自主持和参与的节日活动,并对中西节日文化和实践形式进行对比,在综合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中国传统节日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后,书稿中还收列了作者关于传统节日的感悟式畅想。
目录
无
作者介绍
高巍,北京民俗学会会长、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民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学研究基地特聘研究员、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民俗、特别是节日习俗的研究。著有《北京民俗史话》《北京民俗文化史》《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漫话北京城》《四合院》(本书荣获2004年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燕京八景》《幡鼓齐动十三档》《京城旧影》等多部著作。
文摘
无
序言
无
初窥门径,惊叹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翻开这本书,仿佛一下子穿越了时光的隧道,走进了中国传统节日的古老画卷。书中对每个节日,从其起源、发展演变,到与之相关的神话传说、民俗活动,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我尤其被春节的描写所吸引,书中不仅仅罗列了贴春联、吃年夜饭、放鞭炮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习俗,更是深入挖掘了“年”的意象,以及背后蕴含的祈福、团圆、辞旧迎新的文化内涵。祭灶神、拜年、逛庙会……每一个环节都仿佛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让我感受到了那种浓厚的年味,那种古老而又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书中所描绘的元宵节灯会,更是勾勒出一幅幅流光溢彩、人声鼎沸的画面,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那份热闹与喜悦。端午节的龙舟竞渡,不仅仅是体育竞技,更是对屈原爱国精神的缅怀,对驱邪避灾的朴素愿望。中秋的月饼与团圆,更是将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现得淋漓尽致。读着读着,我不禁反思,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似乎渐渐淡忘了这些节日深层的意义,只留下了表面的仪式。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文化根脉的珍贵,也引发了我对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些宝贵传统的思考。
评分实践应用部分的启发,让传统节日焕发新的生命力。 这本书最让我眼前一亮的部分,便是其对传统节日“实践应用”的深入探讨。在如今许多传统节日似乎逐渐沦为商业化的符号时,书中提出的将传统节日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思路,着实令人耳目一新。例如,书中提到了如何通过创意活动、教育推广、社区参与等方式,让年轻人重新认识并喜爱传统节日。书中对于端午节龙舟赛的现代化改造,以及非遗传承人如何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让我看到了传统文化焕发新生的无限可能。它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可以融入我们日常生活,成为一种积极的文化体验。作者提出的“节日文化创意产业”的构想,更是充满了前瞻性。如何将传统节日的精神内核,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和文化传播力的产品和服务,这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产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本书的实践部分,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传统文化并非是停滞不前的,而是可以通过创新和转化,与时俱进,继续滋养我们的生活。
评分细致入微的文化脉络梳理,让我对传统节日有了全新的认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鲜活的文化呈现。它并非简单地陈述节日习俗,而是深入剖析了每一个节日背后所承载的社会、历史、哲学以及人伦道德的意义。例如,在讲述清明节时,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扫墓祭祖的层面,而是探讨了“慎终追远”的孝道文化,以及将死亡这一人生终点与生命新生联系起来的哲学思考。书中对于七夕节的解读,更是打破了我过去对它仅是“情人节”的片面认知,而是将其上升到牛郎织女坚守爱情、对家庭责任的担当,以及民间对巧艺、祈子的美好期盼。这种层层剥茧的分析,让我看到了传统节日不仅仅是简单的纪念日,更是中华民族情感、价值观、审美情趣和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书中对每一个节日的历史渊源追溯,都十分到位,引经据典,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这些节日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演变、融合,最终形成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样貌。这种系统性的梳理,对于理解中华文化的连续性和包容性,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评分在详实考证与生动叙事之间,我找到了文化的温度与深度。 翻阅本书,最大的体验便是作者将严谨的学术研究与生动活泼的叙事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他并非枯燥地堆砌史料,而是将每一个节日都讲述得有血有肉,充满人情味。我仿佛能听到春节鞭炮的响声,闻到元宵灯会上飘来的汤圆香,感受到中秋月夜的静谧。书中对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的穿插运用,使得抽象的文化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比如,在讲述七夕时,作者不仅引用了古典文献,还穿插了民间流传的爱情故事,让七夕的浪漫与凄美跃然纸上。而对于一些节日的社会功能,如祈福、驱邪、庆祝丰收等,作者都通过生动的案例和细致的描述,展现了这些习俗在古人生活中的重要性。这种“有温度”的叙述方式,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情感和意义。同时,书中对每一个节日背后历史变迁的考证,又保证了其学术的严谨性,让我能够站在更宏观的视角去理解传统节日的演化过程。这种学术深度与人文温度的完美结合,使得这本书既具有知识性,又不失可读性,是一部难得的优秀著作。
评分作者的高瞻远瞩,让我看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潜力和价值。 阅读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不仅仅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更是一位富有远见卓识的文化倡导者。他深刻地洞察到,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如何保持文化独特性,传承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面临的重要课题。而传统节日,正是承载这一精神的重要载体。书中对于传统节日文化在增强民族认同感、凝聚社会共识、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方面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论述,让我对传统节日的价值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作者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积极思考如何将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社会效益。他在实践应用部分提出的许多建议,都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指导性,充分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深度思考和责任担当。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传统节日不仅仅是过去的回忆,更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是构建现代中国精神文化认同的重要基石。作者的这份情怀和智慧,令人钦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