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城:老重庆 后的风景

故城:老重庆 后的风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戴前锋 著
图书标签:
  • 重庆
  • 老重庆
  • 城市记忆
  • 历史文化
  • 民国历史
  • 西南地区
  • 风物志
  • 怀旧
  • 摄影
  • 地方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黄金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ISBN:9787229103590
商品编码:29774326913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5-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故城:老重庆 后的风景

定价:1580.00元

作者:戴前锋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0-01

ISBN:9787229103590

字数:

页码:430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一个城市的历史,就是这个城市的灵魂
  这是一个从上世纪八十年始的征程!这是一本用镜头书写着健忘者的书写,用拍摄见证着城市足迹的流水帐!当然,这更是一个穿越时空,扒拉灵魂,对童年和人生作后敬礼和告别的至诚守望的态度!
  这是一场心动的相遇、不舍的离别
  沧桑有迹,岁月无痕。当我们将心脏贴近那素面朝天的黑白,终究分不清,那被牵引出的,是繁华还是苍凉,是清晰还是模糊!恍如隔世间,目送她渐行渐远,如同目送你我的童年。三十年时光,十万张照片,照亮那昏黄的“老家”,也照见了这世间明媚的忧伤。

内容提要


山城重庆,南临杨子,北倚嘉陵,地处两江要冲,虽自有"绾毂西南,控扼江汉"之说,但绝少有史料载明它的文化历史地位能与吳越春秋丶中原大唐丶三国蜀都相提并论。它的初觉醒,肇始于近代史上的辛亥革命;它的举世闻名却与20世纪一场空前的战争灾难相生相伴。
  作战时首都,它使中国在"二战"烽火的裹挟下融入了世界历史进程。重庆,从此成为与华盛顿,伦敦,莫斯科齐名的二战名城。
  山城重庆,翘首向东,伟岸伫立。曦日初升,汽笛高鸣,它酷似劫后余生的远东斗士;夕阳西下,暮垂山野,江潮低洄,灯火如炬,它尤如一位洞悉万千的老迈哲人。我作为重庆居民,深谙船工号子之悠长,市井掌故之淳朴,更有感故土乡情之缱绻,陪都风物之厚重……用光与影的语言去诉说这座城市的光荣与梦想,成为我多年挥之不去的深厚情结,于是,历时30年抚今追昔,拍下关于重庆"后的风景"。其镜头所到之处无不发现人文景观与多舛历史形神兼备之高度统一。
  时光荏苒,沧桑正道,历史的车轮不会逆转,其性注定了历史才是具有原创精神的艺术大师,其时空作品把我们自己在内的一切纳入了一个巨大的艺术装置。
  我们迈进了新千年的门槛,无论对未来怀揣何种猜度丶企盼……但要想拥有这座城市的灵魂,就必须收藏这座城市的历史。因为凯撒也未完成对时间的征服。或许,我们只能从历史的本真中获得更加完整而深刻的启示。

目录


2 序《故城》
11 摄影作者
16 断想中的城市履历
26 渝中区
30 图录一
48 图录二
68图录三
88 图录四
104 图录五
116 图录六
138 图录七
154 图录八
174 图录九
190 图录十
210 图录十一
226 图录十二
242图录十三
260图录十四
274图录十五
290图录十六
310图录十七
324图录十八
340图录十九
354图录二十
372图录二十一
384图录二十二
400图录二十三
418图录二十四
430摄影理由

作者介绍


戴前锋,笔名戴维,摄影家,编辑。曾有专著《二战名城老重庆》,《典藏重庆》出版。曾任《世界摄影150年》《后现代主义艺术系普》《现代西方艺术文本--卡赛尔文献展》《二战纪实摄影图典》等重点图书的责任编辑及策划编辑。曾参加出版工程《中国石窟艺术全集》的拍摄编辑工作。
  作者与《故城》仿佛天然一体,同样敦厚悠长的背影,同样身处喧嚣时代里孤寂得像一个落魄的贵族。唯有那双镜头前凝视老街老巷的眼睛,虔诚而焦灼,仿佛凝视一个即将逝去的王朝。

文摘


我高兴地看到摄影的艺术地位与日俱增,但遗憾的是早期的精神衰落了。摄影仅被视为一种艺术是不够的,在所有艺术训练中,只有摄影具备其他艺术所没有的特质。我坚持认为,只有摄影履行见证角色的事实。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一门艺术。
  ——尚·杜杰德(法)
  法国水之堡摄影美术馆首任馆长

序言



《故城:老重庆后的风景》 一、 封面故事:岁月的摺痕,光影的沉淀 想象一下,一本厚重的书,封面是泛黄的宣纸,上面用苍劲有力的毛笔字写着书名“故城:老重庆后的风景”。字迹的墨色深浅不一,仿佛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在向你娓娓道来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封面中央,是一幅精心绘制的水墨画。画中,不再是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也不是车水马龙的繁华街道。而是几间依山而建的吊脚楼,黛瓦飞檐,木质结构的窗棂斑驳,在晨曦或暮霭中,散发出一种宁静而古朴的气息。楼下,一条蜿蜒曲折的小巷,青石板路被雨水冲刷得湿漉漉的,倒映着远山的轮廓。远处,隐约可见长江的浩渺,江面上飘着几艘乌篷船,船夫的身影被拉得很长。画面没有浓墨重彩,只有淡雅的笔触,勾勒出一种“似曾相识”却又“早已不在”的况味。这种意境,便是《故城:老重庆后的风景》想要传达的最直接的感受——一种关于记忆、关于过去、关于那些被时间洪流裹挟而去的旧日时光的深情回望。 二、 序言:一个关于“故”的词语,一段关于“景”的追寻 “故”字,拆开来看,是“故”与“土”。土,是根基,是归宿,是承载了无数生命痕迹的土地。而“故”,则承载了更多的意味:旧的、过去的、不再的,也包含着亲切、熟悉、依恋。当“故”与“城”结合,便勾勒出一个承载了集体记忆的城市空间。而“老重庆”,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故事,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坐标,更是一个时代的符号,一种生活方式的烙印,一种精神气质的象征。 然而,时光的车轮滚滚向前,《故城:老重庆后的风景》并非是要沉溺于过去的怀旧,更不是对当下城市发展的简单批判。它试图回答的是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在“老重庆”逐渐消逝,新的城市风景日新月异之后,那些构成“老重庆”肌理的生命、那些渗透在街头巷尾的烟火气、那些流传于口头的传说,究竟去了哪里?它们是否真的消失无踪?还是以另一种形式,以一种更内敛、更深沉的方式,化入了新的风景之中? 本书,便是作者带着这样的疑问,踏上了一段漫长而充满情感的追寻之旅。这趟旅程,并非是为了找到一个可以触摸、可以复原的“老重庆”,而是为了捕捉那些“老重庆”的余韵,那些在新旧交织的城市地貌中,依然闪烁着的,属于老重庆的精神光芒。它是一种对过往的回溯,更是一种对当下城市生命力的探寻,是对“风景”二字背后,更深层含义的解读。 三、 内容探索:时间的长河,记忆的碎片 《故城:老重庆后的风景》全书围绕着“老重庆”这一核心,但其内容却远不止于对旧时街巷、建筑的简单描绘。它是一部多维度、多视角的城市史诗,是一本浸润着历史、人文、情感的立体画卷。 第一部分:街巷的低语,光影的旧事 这一部分,将带领读者走进那些曾经鲜活的街巷,它们或许还在,但早已物是人非。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这些街巷曾经的模样: 山城的骨骼: 重庆最显著的地理特征便是山城。作者将深入探寻那些依山而建的坡屋顶、穿梭于高低起伏的梯坎、藏匿于街巷深处的防空洞。这些独特的城市肌理,是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孕育出无限的生活智慧?作者会描绘雨季的石梯上,行人小心翼翼的身影;夏日午后,老人在屋檐下摇着蒲扇,述说着陈年旧事;冬日傍晚,家家户户升起的炊烟,在薄雾中弥漫。 市井的温度: 那些曾经熙熙攘攘的市场,那些露天摆放的摊位,那些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将是作者重点描摹的对象。从十八梯的杂货铺,到磁器口的茶馆,再到各个临江码头的喧嚣,作者将通过对这些场景的细节刻画,展现老重庆淳朴、生动的市井百态。他会捕捉卖豆腐的吆喝声,卖凉粉的阿姨脸上带着的亲切笑容,街头艺人拉二胡时的投入神情。这些鲜活的生命力,构成了老重庆最温暖的底色。 时光的印记: 那些老建筑,青砖黛瓦,雕梁画栋,它们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更是历史的见证者。作者会关注那些在岁月侵蚀下,依然坚守的建筑,它们曾是富商的宅院,也曾是寻常百姓的居所,甚至可能是某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发生地。他会细致地描绘窗棂上的雕花,门楣上的对联,院子里那棵老桂花树,以及它们背后可能隐藏的故事。 第二部分:人间的烟火,生活的滋味 一座城市,最终是靠生活在其中的人来定义的。这一部分,将聚焦于构成老重庆生活图景的鲜活个体: 三峡移民的乡愁: 随着三峡工程的建设,大量移民涌入重庆,他们带来了故土的记忆,也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作者会关注这些移民在重庆的安居乐业,他们如何在新环境中寻找归属感,如何将家乡的习俗融入重庆的生活。他们或许会在菜市场寻找家乡的食材,或许会在某个角落唱起故乡的山歌,这种文化的融合与碰撞,是老重庆新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 码头工人的汗水: 过去,重庆是一个重要的水陆码头城市,长江上的繁忙景象,离不开那些辛勤劳作的码头工人。作者会讲述他们的生活,他们的艰辛,他们的豪情。也许是一个力大无穷的搬运工,也许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船老大,他们的故事,承载着这座城市曾经的繁荣与活力。 巷陌里的老街坊: 邻里之间的情谊,是老重庆最动人的风景之一。作者会描绘那些在巷口闲聊的老人,那些互相串门的妇女,那些放学后一起玩耍的孩子。这种淳朴而深厚的社区情感,是现代城市中越来越稀缺的珍贵财富。他会记录下那些关于“搭把手”、“互相照应”的点滴小事,展现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联系。 传承的技艺: 许多传统手艺,在老重庆的街头巷尾得以延续。例如,捏面人的老人,补鞋的师傅,打铁的匠人。作者会深入了解这些技艺背后的故事,感受匠人们对传统的坚守和对生活的热爱。他们或许面临着传承的困境,但他们依然用双手,为这座城市注入着独特的文化生命力。 第三部分:记忆的河流,风景的变奏 “老重庆”的风景,并非就此定格。它在时代变迁中,不断地被重塑、被解读。 消失的轮廓,留下的回响: 随着城市的发展,许多承载着记忆的建筑被拆除,许多熟悉的场景消失了。作者不会回避这种失落感,但他更关注那些“消失”之后,留下的“回响”。是那些口口相传的故事,是那些凝固在老照片里的影像,是那些在人们心中抹不去的痕迹。他会通过对比今昔,展现时间的无情,但也展现记忆的顽强。 新生的活力,旧的灵魂: 在新的城市建设中,老重庆的元素是如何被重新解读和融入的?作者会探寻那些将老建筑改造后焕发新生的地方,例如老厂房改造的创意园区,老街区保护下的特色民宿。他会关注新旧元素的碰撞与融合,探讨如何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保留城市的历史文脉和人文精神。 “老重庆”的文化基因: 最终,“老重庆”的风景,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它体现在重庆人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体现在他们坚韧不拔的生存意志,体现在他们对生活的热情与热爱。作者将通过对不同人群的观察与记录,提炼出这种独特的“重庆味道”,这种历经岁月洗礼,依然鲜活的文化基因。 四、 结语:风景在心中,记忆永不老 《故城:老重庆后的风景》不是一本寻常的图录,也不是一本枯燥的历史文献。它是一次心灵的漫游,一次对城市记忆的深度挖掘。它没有刻意制造煽情的桥段,也没有廉价的怀旧情绪。作者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去观察,去倾听,去感受。 当读者合上这本书,或许会发现,那个曾经鲜活的“老重庆”,虽然在物理空间上已经发生改变,但它却以一种更加深刻、更加动人的方式,活在了每一个曾经经历过它的人的心中。而那些“老重庆后的风景”,正是由这些散落在城市角落的记忆碎片,由这些依然鲜活的人文精神,由这些在新旧交融中不断演变的城市肌理,共同构成的,一种永恒的,属于这座城市的,独特的风景。 这本书,就像一位老朋友,在静静地等待着你,与你一同回味那些被岁月沉淀下来的,关于“老重庆”的,最温柔的,最动人的,风景。它会让你重新审视你所生活的城市,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美好,感受那些穿越时空的,关于“故”与“景”的,深情呼唤。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我了,那种带着岁月痕迹的怀旧色调,还有模糊不清但依稀能辨认的远山近景,仿佛一下子把我拉回到了某个遥远的过去。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只是匆匆翻了几页,但那种氛围感已经扑面而来,让我对作者笔下的“老重庆”充满了好奇。我脑海里已经开始勾勒出一幅幅画面:青石板铺就的狭窄巷道,老式的木门木窗,晾晒在阳台上的五颜六色的衣裳,以及那些坐在门口闲聊的老人们脸上刻满的故事。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描绘出那些消失在城市发展洪流中的场景,那些关于市井生活、人情往来的细腻描摹,因为我知道,每一座城市都有它独特的灵魂,而这些灵魂往往就藏在那些最平凡、最不起眼的地方。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宿命感,“故城”二字,暗示着一种对过去的追溯和对逝去时光的缅怀,而“老重庆”则精准地定位了那段历史的坐标。至于“后的风景”,则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是历史留下的痕迹,还是后人对过去的解读?我迫不及待地想通过这本书来寻找答案,我想看看在这座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城市里,过去的风景是如何与当下的生活交织在一起的。

评分

我是一名对城市历史和文化变迁颇感兴趣的读者,当我在书店看到《故城:老重庆 后的风景》时,立刻被它的名字所吸引。我曾到过重庆,对这座城市的独特地理风貌和浓厚的历史底蕴留下了深刻印象,但对于“老重庆”的那些过往,我知之甚少。这本书的名字让我联想到,它可能是在描绘那些已经消逝在时间长河中的城市景象,那些承载着一代代重庆人记忆的街巷、建筑和市井生活。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用文字去还原一个真实而鲜活的“老重庆”,又将如何探讨那些“老重庆”经历过风雨后,所留下的“风景”究竟是什么。它可能是物质上的遗迹,也可能是精神上的传承,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我期望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种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仿佛置身于那个古老而充满烟火气的年代,去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去理解那些曾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故事。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有一种故事性,让我忍不住想一探究竟。

评分

收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处于一种寻找精神寄托的阶段,这本书的书名《故城:老重庆 后的风景》仿佛带着一种莫名的吸引力,直击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我一直在思考,究竟是什么构成了我们记忆中的“故城”,又是什么样的“风景”在“老重庆”的背后悄然生长?我猜想,这本书或许会从某个非常微观的视角入手,比如聚焦于某个平凡家庭的兴衰,某个老物件的流转,或者某个不起眼的小巷里发生的感人故事。我希望它能展现出一种温润而深沉的情感,没有惊天动地的事件,只有岁月静好中的点滴感悟。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够捕捉到那种属于老重庆特有的生活气息,那种在物质匮乏年代里,人们依然能够找到的温暖和希望。书中关于“后的风景”的描述,更是引发了我无限的遐想,它是否意味着一种新的开始,一种对过去的告别与超越,还是一种对过去的回味与传承?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一次与历史和灵魂的深刻交流。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充满了故事感,深沉的色彩和朦胧的意境,仿佛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在向你娓娓道来那些尘封的往事。我还没读到具体内容,但仅仅从书名《故城:老重庆 后的风景》就能感受到一种浓厚的历史厚重感和深邃的人文关怀。我猜想,这本书很可能是一部关于重庆这座城市变迁史的文学作品,它会从某个独特的角度,去描绘“老重庆”的面貌,那些曾经热闹非凡的街市,那些承载着岁月痕迹的老建筑,还有那些在时代洪流中默默前行的人们。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出现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细节,比如老重庆人独特的说话方式,他们的生活习惯,他们的喜怒哀乐,以及那些关于亲情、友情、爱情的朴实故事。而“后的风景”这个词,则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更多期待,它可能是在讲述“老重庆”消逝后,留给后人的思考,或者是“新重庆”在继承与发展中,所呈现出的独特魅力。这本书仿佛是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等待着我去探索。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捕捉时代变迁、人物命运的文字情有独钟。这本书的名字——《故城:老重庆 后的风景》——一下子就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情感。我虽然不是重庆本地人,但对于那些经历过沧桑巨变的城市,我总是抱有深深的敬意和浓厚的研究兴趣。我设想着,作者是否会从某个特定的角度切入,比如某个老街区的变迁,某个家族的故事,或者某个特定年代的社会风貌?我希望它能像一扇窗户,让我窥见那段不曾亲身经历却又深深影响着当下的一切。我想象着书中那些细腻的笔触,会如何勾勒出上个世纪重庆的繁华与落寞,人与人之间的淳朴与复杂,以及那些在时代浪潮中沉浮的人物群像。我期待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历史记录,更能赋予文字生命力,让那些尘封的往事重新鲜活起来,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故事的时代。这本书的名字也很有意思,“后的风景”,这是一种回望,一种沉淀,更是一种对过往的思考和解读。它让我觉得,这本书不只是关于“老重庆”的过去,更是关于“老重庆”的过去如何塑造了“现在的重庆”,以及我们如何理解和继承这份宝贵的历史遗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