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千字文》全解
定价:12.00元
作者:李小龙 注解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1-01
ISBN:978702006624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222kg
编辑推荐
许多伟人从这里放飞自己的理想,无数学者在这里开始知识的积淀,请你走进这启蒙的殿堂吧……
“国学启蒙读物?插图本”丛书讲解通俗生动,配图意趣盎然,让你真正读懂蒙学名著,领你轻松踏入国学门径。
这套蒙学名著的读本,将引导你学会读书,学会修身,贯通自然人生,达览天地人文。
内容提要
《千字文》编成于公元6世纪中叶,距现在已经近一千五百年了,是我国出现早的一篇启蒙读物。它通篇首尾连贯,音韵谐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既是一篇四言长诗,也是一部袖珍的百科知识全书。因此,它成为我国古代的一部启蒙教材。
直至今天,这部的启蒙教材仍然有着很高的价值,它不仅仅是普通的启蒙读物,同时也是中国文化史的入门教材。大体来说,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教孩子认字。《千字文》全篇整整一千个字,很神奇的是,这些字一个都不重复。有人统计说它重复用了六个字,其实是不对的,如“云腾致雨”和“禅主云亭”,这两个“云”在古代并不是同一个字,前者是乌云的云,古代写做“雲”,后者是说话的意思,才写做“云”。不但如此,这一千个字还多是与自然环境、社会生活及历史文化息息相关的,所以,使用率也很高。用它来识字,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积累词汇。《千字文》不仅提供了使用率很高的单字,而且,其词汇也极为丰富,语言优美,辞藻华丽,还有。很多是我们常用的成语,如寒来暑往、吊民伐罪、知过必改、空谷传声、临深履薄、川流不息等等。事实上,由于它四字一句,意蕴丰厚深远,简洁而富有表现力,几乎每句都可以作为成语来使用。
第三,学习典故,熟悉历史人物与事件。全文从自然环境说起,再到远古传说、个人修养、历史地理、制度文化等等,整篇主题清晰,章句文理一脉相承,层层推进,几乎是句句引经,字字用典,非常严谨和完整,把作者写作年代以前的帝王将相、历史名人、重大事件、名胜古迹甚至伦理道德都写到了。仅就这一点来说,要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以它做教材为合适,也为高效。
第四,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有些启蒙读物仅仅介绍一些历史事实,这是远远不够的。事实必须有文化作为内涵与依托,才能让孩子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触摸到中国古代那博大灿烂的文化脉搏。《千字文》便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比如在介绍自然环境时,说到了中国古代的历法;介绍个人修养时,说到了中国古代的忠孝观念、贵贱尊卑等;此外还有农本思想、中庸思想等,这对于孩子今后更进一步地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面貌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
第五,学习做人的道理。《千字文》把对孩子道德培养融入到它所介绍的历史文化知识中去,如“孟轲敦素,史鱼秉直。庶几中庸,劳谦谨敕”;“两疏见机,解组谁逼。索居闲处,沉默寂寥”;“耽读玩市,寓目囊箱”就分别说了孟子、史鱼、疏广、疏受和王充的故事,与此同时,也说明了“中庸”、“见机”和好学的品质,不但向孩子讲述了为人处世的道理,更有潜移默化之功,这比枯燥空泛的说教要有力得多,而且,因为此书编写较早,封建伦理道德还没有发展到宋明时期“存天理、灭人欲”的僵化与荒唐的地步,所以,也就没有三纲五常之类的封建说教。这里所说的道理,如“夙兴温清”;“知过必改,得能莫忘”;“罔谈彼短,靡恃己长”;“尺璧非宝,寸阴是竞”;“笃初诚美,慎终宜令”等等,都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就在今天也是每一个人所应坚持的操守。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作为一名业余的古典文学爱好者,我对阅读体验中的“流畅度”要求比较高。有些注本的结构非常混乱,注释分散在页面的各个角落,翻页查找起来极其费劲,严重打断了阅读的连贯性。我观察到这本《千字文》全解(李小龙 注解版)在版式设计上似乎采取了一种更模块化的处理方式。我希望它能够清晰地划分出原文、注释、译文(如果有的话)以及背景知识的区块。特别是对于那些结构复杂、需要拆解分析的句子,清晰的结构能极大地降低读者的理解门槛。此外,我还在意它的索引和附录部分是否完善。毕竟,《千字文》虽然只有一千个字,但其内容涵盖了天文地理、伦理道德、历史典故,一个好的索引能让我快速定位到特定主题的词汇,这对于快速复习或者查找特定典故的来源,是至关重要的。
评分说实话,对这类传统经典读物的期待值往往是两极分化的,要么是期望它能带来全新的视角,要么是追求它极致的严谨和权威性。对我来说,如果这本《千字文》全解(ISBN 9787020066247)能在兼顾普及性的同时,对一些历史上的争议点能给出合理的考量和说明,那我就非常满意了。我常常在想,像“天地玄黄”这样的开篇,流传千古,背诵起来朗朗上口,但背后蕴含的宇宙观和早期蒙学思想是什么样的?如果李小龙先生的注解能在这方面有所突破,比如引用一些出土文献或者相关史料来佐证,那就不仅仅是“解”字了,简直是“探源”了。我特别关注它对音韵和词源的梳理,因为《千字文》的音乐性也是其魅力的一部分,如果注解能兼顾到这种听觉上的美感,那就更妙了。总而言之,我希望它能成为我书架上那本“随时可以翻开,随时能找到新东西”的工具书。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考究的,封面用的那种略带纹理的纸张,摸上去质感十足,不像有些平装书那么单薄。光是看着这“《千字文》全解”几个大字,就觉得沉甸甸的,透着一股子古典韵味。我特意把它放在书架上,和一些线装古籍摆在一起,竟然也毫无违和感,反而衬得它更加厚重了。内页的纸张选得也比较舒服,不是那种刺眼的亮白,而是偏向米白,对长时间阅读眼睛的负担似乎小一些。排版上,看得出设计者是用心了的,注释和原文的留白处理得当,不会让人觉得拥挤。不过,说实话,我拿到书的时候,最先关注的还是那个ISBN号9787020066247,因为之前听朋友推荐过这个出版社的版本,据说印刷质量一直稳定可靠。希望里面的注解也能像这外在的包装一样,让人感到物有所值,而不是徒有其表。毕竟,对于《千字文》这样的经典,阅读体验的方方面面都影响着学习的兴致。这第一印象,至少是给了个好彩头。
评分我这个人买书比较‘死心眼’,一旦认准一个版本,就会比较着重看它的“注解体系”。拿这本《千字文》全解来说,我主要是好奇李小龙先生这位注者的角度。毕竟《千字文》流传太久,注解的版本多如牛毛,各有侧重,有的偏向文字学考据,有的偏向训诂常识,还有的甚至加入了大量文化背景的拓展。我个人的偏好是那种能把古老的意象,用现代人能理解的脉络串联起来的注解。光是翻阅前几页,就能感觉到编者在解释一些生僻词汇时,并没有简单地给出对应今义,而是会追溯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实际语境,这一点非常关键。比如,对于一些描绘自然景物的词汇,如果能结合当时的地理环境来解释,那理解起来就会立体得多。我期望它能像一位博学的老师,在旁边轻声细语地讲解,而不是冷冰冰地罗列知识点,这才是“全解”二字的分量所在。
评分其实购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全解”二字的信任。在速食文化盛行的今天,能沉下心来对一部古代蒙学经典进行“全解”,本身就是一种态度。我比较关注李小龙先生在注释中对文化传承的思考。例如,在解释完字面意思后,有没有尝试去探讨这“千字”所代表的儒家基本价值观是如何在后世的教育中被固化和演变的?如果能从宏观的历史角度对《千字文》在不同朝代的教育地位做一个简要的评述,那这本书的价值就从“工具书”跃升到了“文化研究读物”。我不指望它能像专业学术著作那样严密,但至少能提供一个清晰的、有洞察力的解读框架。这本带ISBN 9787020066247的书,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它就不仅仅是给初学者看的入门读物,也能给老读者带来新的启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