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历代竹枝词(上、下) 顾炳权

上海历代竹枝词(上、下) 顾炳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顾炳权 著
图书标签:
  • 上海
  • 竹枝词
  • 顾炳权
  • 诗词
  • 文学
  • 地方文献
  • 上海文化
  • 清代
  • 民国
  • 传统文化
  • 古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群洲文化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ISBN:9787545815092
商品编码:29775491356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8-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上海历代竹枝词(上、下)

定价:78.00元

作者:顾炳权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4581509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上海自元代杨维桢《云间竹枝词》开始,流传的竹枝词有万首以上。顾炳权先生从20世纪80年代起从事地方史志工作,对于竹枝词“以诗补史”的特别功效一直深有体会并用心搜集。《上海历代竹枝词》收入竹枝词174种,计4000余首,分为前后两编。前编24种,为各个时期的刻本或抄、稿本;后编为散词,150种,大都是从报刊或图书中辑录者,部分为向私家访求所得。本书是《上海洋场竹枝词》的姐妹篇,所收竹枝词,其写作时间与地域,大抵与《上海洋场竹枝词》相衔接。二者构成了上海竹枝词的全貌,足以补史志之缺,是上海史和民俗学研究者极好的参考资料。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江南竹韵:一部地域文化的诗意漫步》 引言 在中国浩瀚的文学宝库中,竹枝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描绘了千百年来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市井百态。它们如同镶嵌在历史长河中的明珠,闪烁着鲜活的生活气息和深刻的文化底蕴。本书,并非专注于某一特定地域的竹枝词选集,而是试图以更广阔的视野,勾勒出一幅江南地区竹枝词的文化画卷,展现这一文体如何在中国南方这片富饶而充满诗意的土地上,开出绚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我们将在这本书中,感受江南的温柔水乡,品味文人墨客的雅趣,体察寻常百姓的喜怒哀乐,最终理解竹枝词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与一方水土、一种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第一章:竹枝词的缘起与演变——从巴渝遗风到全国风华 竹枝词,其名源于古老的巴渝(今重庆一带)民歌。相传,这种诗歌最初是当地劳动人民在砍伐竹子时,以竹枝击打节口所发出的声音为灵感,创作出的歌谣,用以抒发情感,传递生活。其基本特点是形式短小,语言质朴,内容多反映日常生活,情感真挚。 在唐代,竹枝词逐渐被文人所注意到,并开始进入文学视野。白居易任职江州(今江西九江)时,创作的《杨柳枝词》和《琵琶词》,虽然名称不同,但其形式和内容已经带有明显的竹枝词的特征。他将这种贴近现实的歌谣体引入诗坛,使其艺术价值得到提升。 到了宋代,竹枝词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特别是苏轼,他在黄州、惠州、海南等地任职期间,创作了大量竹枝词,如《问花词》、《竹枝词》等。苏轼的竹枝词,在继承民歌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文人的生活体验和政治抱负,其语言更加洗练,意境更加深远,将竹枝词的艺术表现力推向了新的高度。 元、明、清时期,竹枝词更是遍地开花,成为一种极为流行的诗歌体裁。在全国各地,无数文人墨客争相效仿,将自己生活的地方风物、民情习俗,通过竹枝词的形式记录下来。各地的竹枝词,既有共性,也因地域特色而展现出鲜明的个性,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竹枝词创作格局。本书将在此基础上,重点聚焦江南地区的竹枝词发展脉络。 第二章:江南竹枝词的地域风情——诗画里的水乡人家 江南,素有“鱼米之乡”、“人间天堂”的美誉。这里河网密布,烟雨朦胧,四季分明,物产丰饶,孕育了温婉秀丽的山水风光和淳朴勤劳的人民。江南的竹枝词,正是这一独特地域环境的生动写照。 2.1 水乡风光与日常生活 江南的竹枝词,最常描绘的便是那如诗如画的水乡景致。荡漾的碧波,摇曳的乌篷船,青石板铺就的古巷,临水而建的白墙黛瓦,以及岸边依依的垂柳,都化为诗句,跃然纸上。 水上交通与舟楫之乐: “船行水面绿如茵,两岸人家接远村。”、“摇橹声声催客归,晚风轻拂柳丝垂。”,这些诗句勾勒出江南水乡独特的交通方式,以及舟行水上的闲适与乐趣。竹枝词描绘了渔夫撒网捕鱼的辛勤,商船往来的热闹,以及文人泛舟湖上的雅兴,将江南的水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农耕时节与物候变迁: “莺歌燕舞春耕早,稻花香里说丰年。”、“荷风送香蟹正肥,菱角青青满船归。”,竹枝词紧随江南的农事节令,记录了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各个环节。从播种插秧到采摘收获,从油菜花开到桂花飘香,无不细腻地描绘了江南土地的富饶和人民的辛勤劳作。 节庆习俗与民俗风情: 端午赛龙舟的壮观,中秋赏月的雅致,元宵灯会的璀璨,以及各种民间祭祀活动,都被巧妙地融入竹枝词中。这些诗句不仅是节日的记录,更是对江南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的传承的生动展现。 2.2 文人雅趣与市井烟火 江南文人辈出,他们的生活情趣和对艺术的追求,也体现在竹枝词创作中。同时,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日常琐事,也构成了竹枝词重要的组成部分。 文人雅集与山水情怀: “邀月对酌花影动,琴声悠扬绕古亭。”、“登高望远思故里,孤帆一片入烟涛。”,描绘了文人墨客在江南名山大川、园林庭院中的聚会,品茗论道,抚琴赏画。他们寄情山水,抒发人生感慨,也通过竹枝词记录下自己对江南山水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市井生活与市井百态: “街头叫卖声声脆,南北食客竞相尝。”、“孩童嬉闹追蝴蝶,老妇闲坐话家常。”,这些诗句将我们带入江南热闹的街市,感受商贩的吆喝,品尝地方小吃,听闻街头巷尾的趣闻。竹枝词捕捉了最真实的市井生活画面,展现了江南人民朴实而生动的生活轨迹。 爱情与婚姻的描绘: “郎情妾意两相悦,月下诉语诉衷肠。”、“新妇入门羞低语,相夫教子乐无边。”,竹枝词也触及了江南男女的情感世界,无论是初恋的羞涩,还是夫妻间的恩爱,或是对美好婚姻的期盼,都以一种含蓄而真挚的方式表达出来,体现了江南人民对爱情和家庭的重视。 第三章:江南竹枝词的艺术特色——简朴中见深意 江南竹枝词在继承竹枝词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融入了江南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3.1 语言的贴近性与音乐性 竹枝词的生命力在于其语言的贴近性。江南竹枝词更是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它们多采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有时夹杂地方方言,使得诗歌读起来格外亲切,仿佛是邻家阿婆在娓娓道来。 口语化的表达: “这等天气真叫人,晒得汗珠往下滚。”、“隔壁王二家养的鹅,嘎嘎叫得像唱歌。”,这些朴实的句子,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生动形象地传达了情感和场景。 音乐化的韵律: 竹枝词本身就带有民歌的特点,注重押韵和节奏。江南的竹枝词更是如此,朗朗上口的韵律,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音乐感,适合吟唱和传诵。作者们巧妙地运用叠词、叠句,以及对仗等手法,进一步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3.2 意境的含蓄与婉约 与北方诗歌的雄浑豪放不同,江南的竹枝词更偏向于含蓄、婉约的风格。它们善于通过细微的景物描写,来暗示人物的情感和心理。 以景衬情: “一弯新月挂高楼,相思几许上心头。”,月亮作为景物,烘托出思念之情;“落花有意随流水,流水无情去不回。”,落花和流水,象征着情感的无常和无奈。 情感的克制与内敛: 江南竹枝词的情感表达,往往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通过含蓄的比喻、象征,或者留白的方式,让读者去体会。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手法,使得诗歌更加耐人寻味。 3.3 细节的真实与生活的温度 竹枝词的魅力在于其真实的生活细节。江南的竹枝词在这方面尤为突出,它们如同一个个微小的快照,定格了江南人生活的点点滴滴。 对生活细节的捕捉: 从早晨的炊烟袅袅,到傍晚的灯火阑珊;从孩子们的嬉闹声,到老人的闲谈声;从劳作的汗水,到丰收的喜悦,无不被细致地描绘。 人情味的展现: “邻里相助情意浓,风雨同舟共患难。”,“儿行千里母担忧,寸草之心报春晖。”,这些诗句展现了江南人民淳朴善良、互助友爱的品质,以及深厚的情感联系。 第四章:江南竹枝词的文化价值与传承 江南竹枝词,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承载了江南地区丰富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4.1 历史文化的活态记录 它们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经济发展、民俗习惯、方言词汇,为我们研究江南地区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史料。通过阅读这些竹枝词,我们可以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历史的脉搏。 4.2 地域文化的形象塑造 江南竹枝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功地塑造了江南温婉、细腻、富有诗意的地域文化形象,使其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独树一帜。它们是江南文化符号的重要组成部分。 4.3 传承与发展 尽管时代变迁,但竹枝词所蕴含的真挚情感和生活智慧,依然具有跨越时空的价值。当代的文学创作,依然可以从竹枝词中汲取灵感,赋予其新的生命力。本书希望能够唤起更多人对竹枝词的关注,并从中体味江南文化的独特韵味。 结语 《江南竹韵》一书,旨在通过对江南竹枝词的细致品味,带领读者进行一次深度的心灵漫步。在这里,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细腻的情感;没有刻意的雕琢,只有自然的流露。我们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座桥梁,连接古今,连接人与地域,让读者在优美的诗句中,感受江南的诗情画意,体悟生命的真实与美好。让我们一同走进竹枝词的海洋,感受那份来自江南水乡的,永恒的韵味。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地方,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去感受它的人文气息,而文学作品,尤其是带有地域特色的诗歌,是最好的载体。这套《上海历代竹枝词》恰恰满足了我的这种需求。翻阅这些词,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流动的画卷之中,看到了上海从一个昔日的小渔村,逐渐成长为国际大都市的各个侧面。从最初的江南水乡的宁静,到租界建立后的繁华喧嚣,再到解放后的新貌,这些竹枝词都以一种极其生动、亲切的方式记录了下来。我尤其欣赏其中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描绘,比如人们的衣着打扮、饮食习惯、娱乐方式,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恰恰是构成一个时代文化肌理的基石。读这些词,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更是在与那些已经远去的生命对话,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体会他们的生活况味。

评分

很难想象,在如此众多的竹枝词中,竟能有一套如此系统、如此详尽地展现上海历史风貌的作品。顾炳权先生的这套《上海历代竹枝词》,与其说是一部诗集,不如说是一部浓缩版的上海生活史。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词中不仅有对大场面的描绘,更有对寻常巷陌、市井小民生活的细致捕捉。比如,那些描绘点心小吃、街头叫卖声的词,读来就让人垂涎欲滴,仿佛置身于热闹的菜市场或老字号的门口。而那些描绘闺阁生活、男女情爱的词,则充满了温情和细腻,展现了上海女性的婉约与坚韧。更让我惊叹的是,这套书的编纂者顾炳权先生,其学术态度严谨,考证翔实,为这些竹枝词赋予了更深的学术价值。它不仅仅是一本供人消遣的读物,更是一部重要的史料,为后人研究上海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评分

刚拿到这套《上海历代竹枝词》,就被它厚重的质感和精美的装帧所吸引。然而,真正让我沉浸其中,爱不释手的,是顾炳权先生搜集整理的这些充满生命力的竹枝词。它们就像一颗颗散落在时光长河中的珍珠,被他一一拾起,串联成最动人的上海故事。我尤其喜欢其中一些带有强烈地域特色的词,比如那些描写吴语方言的词,读来带着一股浓浓的上海味道,仿佛能听到老一辈上海人的吴侬软语。还有描绘上海特有的风俗习惯的词,诸如“咸肉过年”、“立夏喫蛋”等等,都让我对这座城市的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这套书让我看到了上海的多重面向,有它作为繁华都市的光鲜亮丽,也有它作为江南水乡的温婉宁静;有它作为近代中国的开放前沿,也有它作为无数普通人安身立命的家园。它是一部值得所有热爱上海、研究上海的人拥有的传世之作。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典诗歌略有涉猎的读者,这套《上海历代竹枝词》给我的惊喜远超预期。以往提到竹枝词,多半联想到巴蜀或江南的婉约风情,但顾炳权先生将目光聚焦于上海,无疑开辟了一个新的视野。他搜集整理的这些竹枝词,在继承了传统竹枝词叙事性、口语化、地域性的特点的同时,又注入了上海独特的时代精神和都市活力。我惊喜地发现,这些词中所描绘的景象,并非只停留于泛泛的歌咏,而是有着极其细致的刻画。例如,一些词描写了晚清民国时期上海的码头景象,那繁忙的景象,那各色人等的忙碌,都被精准地捕捉。还有描绘洋场风貌的词,那种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独特韵味,也跃然纸上。不得不说,顾炳权先生的功力深厚,他不仅是文化的搜集者,更是历史的挖掘者,将这些散落在民间的珍贵文化遗产重新呈现给读者,意义非凡。

评分

这套《上海历代竹枝词》简直就是一本活生生的上海史!翻开它,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那个年代的繁华街巷。顾炳权先生搜集整理的这些竹枝词,字字句句都饱含着老上海的风土人情,从黄浦江畔的波光粼粼,到里弄深处的人情冷暖,无不生动展现。我尤其喜欢那些描绘节庆习俗的词,什么元宵灯会、端午龙舟,读来仿佛能听到热闹的锣鼓声,闻到空气中弥漫的香糯粽叶香。还有那些描绘市井生活的词,什么卖花女的吆喝、茶馆里的闲谈,都那么鲜活,让人仿佛能看到他们的影子,听到他们的声音。这不仅仅是文字,更是上海这座城市跳动的脉搏,是无数个普通人生活的缩影。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明白,为什么上海会成为上海,它有着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如此丰富的生活气息。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