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刺子绣图典
定价:69.00元
作者:(英)苏珊 ·布里斯科,阚芃芃
出版社: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3-01
ISBN:978753499112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般的刺子绣工具书,是人类对刺子绣研究里程碑。本书涵盖了:1.你不了解的关于刺子绣的历史、文化与传承2.你需要了解的制作刺子绣所需要的基本工具、材料和基本技法3.令你垂青的12款经典作品的制作4.艺术价值极高的12款大师作品赏析5.140多种美轮美奂的刺子绣图案您决不可错失的刺子绣宝典,和本书一起体验魅力刺子绣一针一线之美丽
内容提要
刺子绣字面含义为“小刺”,是对于这项传统技艺所用的简单平针的精准描述。刺子绣源自于人们对保暖与节约的需求,融合了乡村风格与繁复的设计。本书中,极具天赋的苏珊布里斯科与读者分享了制作刺子绣所需了解的一切事宜,从选择合适的面料、针与线,到绘制网格和图案绣制等。本书通过12个精美绝伦的作品对140多种刺子绣图案进行了*的阐释,接着12件大师作品赏析进一步激发读者的创作灵感。
目录
作者介绍
苏珊 布里斯科为拼布与缝纫杂志撰稿及提供设计,并且教授拼布及刺子绣缝制课程。她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日本北部教授英文时,次接触到刺子绣,后回访并师从当地的刺子绣专家钻研这项技艺。2003年,她于英国拼布节上举办了一场关于历史与当代刺子绣作品的展览。她的这本刺子绣问世后已经重印10多次,并一直位于畅销书排行榜。
文摘
序言
我对传统工艺的理解,往往停留在“勤奋”二字上,但翻阅此书后,我开始思考“创新”与“传承”的辩证关系。书中收录了不少近现代大师的作品,他们的设计在坚守传统底色的基础上,融入了极为现代的几何构图和抽象思维,使得那些古老的针法焕发出了令人惊喜的生命力。例如,有一幅描绘竹子的作品,它没有采用传统的工笔线条勾勒,而是用非常跳跃的色块和不规则的断针来暗示竹节的生长方向,这种“心手相应”的表达方式,极具颠覆性。它让我意识到,工艺的生命力不在于复刻历史,而在于对时代精神的精准捕捉与材质的深度对话。这是一本激发灵感的“催化剂”,而不是简单的“工具书”。
评分这部画册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级的享受,从封面到内页的纸张选择,都透着一股低调的奢华。光影的运用极其考究,使得原本平面化的图像仿佛有了呼吸。我特别喜欢它在色彩处理上的大胆与克制,既有传统刺绣的细腻晕染,又不失现代设计的明快节奏。特别是那些特写镜头,针脚的纹理清晰可见,仿佛能感受到绣娘指尖的温度和心绪,那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真的令人动容。翻阅时,我有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仿佛自己正置身于一个精心布置的绣坊之中,空气中弥漫着丝线特有的光泽和淡淡的植物染料的清香。这不仅仅是一本图集,它更像是一扇通往匠人精神世界的窗口,展示了时间如何在方寸之间凝聚成永恒的美。如果能配上一些制作工艺的解说视频二维码,那就更完美了,毕竟,光看图意犹未尽,真想知道这些鬼斧神工是如何诞生的。
评分拿到书后,我第一反应是它的“体量感”。这不是一本可以轻松塞进手提包里随时翻阅的小册子,它需要一个正式的阅读空间,最好是配上一盏柔和的台灯,让你能心无旁骛地沉浸其中。里面的图案布局疏密得当,留白处理极具东方韵味,没有被内容撑满带来的压迫感。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当我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光线去审视同一页的图样时,那些丝线的反光角度变化,会带来微妙的色彩差异,这让我对“光线与材质”的关系有了全新的理解。这本书更像是一部视觉的百科全书,即便只是作为装饰品放在书架上,它也散发着一种沉静而有力量的文化气息,是那种值得反复摩挲、值得拥有和珍藏的“硬通货”。
评分坦白讲,我是一个对传统工艺有着执着迷恋的人,但市面上很多所谓的“图典”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就是流于表面的华丽堆砌。然而,这一本却做到了极好的平衡。它的内容组织逻辑非常清晰,从基础的针法演变,到不同地域风格的归类对比,再到特定主题(比如花鸟、人物)的表现手法深化,层层递进,毫不拖沓。最让我赞叹的是,它对于“意境”的捕捉极为精准。比如其中几幅表现山水纹样的作品,寥寥几笔的设色,却营造出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苍茫感,这种“以简驭繁”的艺术手法,足以让任何一个创作者受益匪浅。我甚至在尝试运用其中几种我从未见过的复杂打籽技巧,虽然进展缓慢,但每一次的尝试都充满了发现的乐趣,感觉自己的技艺上限被拓宽了不少。
评分这本书的装订方式极其考究,每一页的固定都显得非常牢固,这对于经常需要查阅和比对细节的读者来说至关重要。更重要的是,它的排版风格体现了对阅读体验的尊重——它没有将所有繁复的细节堆砌在一起,而是通过巧妙的版面设计,引导读者的视线自然地在局部和整体之间游走。我尤其欣赏它在对位和对称性处理上的精妙安排,很多图案看似是完美对称,但仔细观察后会发现,在最微小的针脚处,都潜藏着匠人故意为之的“不对称美感”,这正是“人”的参与感所在。读完一遍后,我感到心灵得到了极大的净化,仿佛经历了一次缓慢而有条理的冥想。它教会我的,不只是如何“看”,更是如何“慢下来,去体会那些被忽略的细节里蕴含的巨大能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