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刺子綉圖典
定價:69.00元
作者:(英)蘇珊 ·布裏斯科,闞芃芃
齣版社:河南科學技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8-03-01
ISBN:9787534991127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這是一本般的刺子綉工具書,是人類對刺子綉研究裏程碑。本書涵蓋瞭:1.你不瞭解的關於刺子綉的曆史、文化與傳承2.你需要瞭解的製作刺子綉所需要的基本工具、材料和基本技法3.令你垂青的12款經典作品的製作4.藝術價值極高的12款大師作品賞析5.140多種美輪美奐的刺子綉圖案您決不可錯失的刺子綉寶典,和本書一起體驗魅力刺子綉一針一綫之美麗
內容提要
刺子綉字麵含義為“小刺”,是對於這項傳統技藝所用的簡單平針的精準描述。刺子綉源自於人們對保暖與節約的需求,融閤瞭鄉村風格與繁復的設計。本書中,極具天賦的蘇珊布裏斯科與讀者分享瞭製作刺子綉所需瞭解的一切事宜,從選擇閤適的麵料、針與綫,到繪製網格和圖案綉製等。本書通過12個精美絕倫的作品對140多種刺子綉圖案進行瞭*的闡釋,接著12件大師作品賞析進一步激發讀者的創作靈感。
目錄
作者介紹
蘇珊 布裏斯科為拼布與縫紉雜誌撰稿及提供設計,並且教授拼布及刺子綉縫製課程。她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在日本北部教授英文時,次接觸到刺子綉,後迴訪並師從當地的刺子綉專傢鑽研這項技藝。2003年,她於英國拼布節上舉辦瞭一場關於曆史與當代刺子綉作品的展覽。她的這本刺子綉問世後已經重印10多次,並一直位於暢銷書排行榜。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裝訂方式極其考究,每一頁的固定都顯得非常牢固,這對於經常需要查閱和比對細節的讀者來說至關重要。更重要的是,它的排版風格體現瞭對閱讀體驗的尊重——它沒有將所有繁復的細節堆砌在一起,而是通過巧妙的版麵設計,引導讀者的視綫自然地在局部和整體之間遊走。我尤其欣賞它在對位和對稱性處理上的精妙安排,很多圖案看似是完美對稱,但仔細觀察後會發現,在最微小的針腳處,都潛藏著匠人故意為之的“不對稱美感”,這正是“人”的參與感所在。讀完一遍後,我感到心靈得到瞭極大的淨化,仿佛經曆瞭一次緩慢而有條理的冥想。它教會我的,不隻是如何“看”,更是如何“慢下來,去體會那些被忽略的細節裏蘊含的巨大能量”。
評分坦白講,我是一個對傳統工藝有著執著迷戀的人,但市麵上很多所謂的“圖典”要麼過於學術化,要麼就是流於錶麵的華麗堆砌。然而,這一本卻做到瞭極好的平衡。它的內容組織邏輯非常清晰,從基礎的針法演變,到不同地域風格的歸類對比,再到特定主題(比如花鳥、人物)的錶現手法深化,層層遞進,毫不拖遝。最讓我贊嘆的是,它對於“意境”的捕捉極為精準。比如其中幾幅錶現山水紋樣的作品,寥寥幾筆的設色,卻營造齣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蒼茫感,這種“以簡馭繁”的藝術手法,足以讓任何一個創作者受益匪淺。我甚至在嘗試運用其中幾種我從未見過的復雜打籽技巧,雖然進展緩慢,但每一次的嘗試都充滿瞭發現的樂趣,感覺自己的技藝上限被拓寬瞭不少。
評分拿到書後,我第一反應是它的“體量感”。這不是一本可以輕鬆塞進手提包裏隨時翻閱的小冊子,它需要一個正式的閱讀空間,最好是配上一盞柔和的颱燈,讓你能心無旁騖地沉浸其中。裏麵的圖案布局疏密得當,留白處理極具東方韻味,沒有被內容撐滿帶來的壓迫感。我發現瞭一個有趣的現象,當我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光綫去審視同一頁的圖樣時,那些絲綫的反光角度變化,會帶來微妙的色彩差異,這讓我對“光綫與材質”的關係有瞭全新的理解。這本書更像是一部視覺的百科全書,即便隻是作為裝飾品放在書架上,它也散發著一種沉靜而有力量的文化氣息,是那種值得反復摩挲、值得擁有和珍藏的“硬通貨”。
評分這部畫冊的裝幀設計簡直是藝術品級的享受,從封麵到內頁的紙張選擇,都透著一股低調的奢華。光影的運用極其考究,使得原本平麵化的圖像仿佛有瞭呼吸。我特彆喜歡它在色彩處理上的大膽與剋製,既有傳統刺綉的細膩暈染,又不失現代設計的明快節奏。特彆是那些特寫鏡頭,針腳的紋理清晰可見,仿佛能感受到綉娘指尖的溫度和心緒,那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真的令人動容。翻閱時,我有一種沉浸式的體驗,仿佛自己正置身於一個精心布置的綉坊之中,空氣中彌漫著絲綫特有的光澤和淡淡的植物染料的清香。這不僅僅是一本圖集,它更像是一扇通往匠人精神世界的窗口,展示瞭時間如何在方寸之間凝聚成永恒的美。如果能配上一些製作工藝的解說視頻二維碼,那就更完美瞭,畢竟,光看圖意猶未盡,真想知道這些鬼斧神工是如何誕生的。
評分我對傳統工藝的理解,往往停留在“勤奮”二字上,但翻閱此書後,我開始思考“創新”與“傳承”的辯證關係。書中收錄瞭不少近現代大師的作品,他們的設計在堅守傳統底色的基礎上,融入瞭極為現代的幾何構圖和抽象思維,使得那些古老的針法煥發齣瞭令人驚喜的生命力。例如,有一幅描繪竹子的作品,它沒有采用傳統的工筆綫條勾勒,而是用非常跳躍的色塊和不規則的斷針來暗示竹節的生長方嚮,這種“心手相應”的錶達方式,極具顛覆性。它讓我意識到,工藝的生命力不在於復刻曆史,而在於對時代精神的精準捕捉與材質的深度對話。這是一本激發靈感的“催化劑”,而不是簡單的“工具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