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衣橱博物馆
定价:68.00元
作者:【美】 蒂姆·冈恩,刘洲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6-01
ISBN:9787508683348
字数:237000
页码:34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每天出门前打开衣柜,是不是都觉得特别无助?觉得根本没衣服可穿?想一想,有没有可能是你对自己、你衣橱里的衣服,甚至是对时尚有一些误解,以至于无论衣橱实际上爆仓成什么样,都一直坚定地走在没衣服可穿的道路上?
n比如你知道吗?T恤以前是内衣,不能外穿。现在的运动服和裹身裙其实是由罗马长袍演变而来,“恨天高”的高跟鞋一直都是财富的象征,“七分裤可以说是有史以来*糟糕的时尚单品”。
n了解这些衣服背后的故事,即是一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探究。要知道,找到适合自己的装扮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时尚”这个词也没有我们想的那么轻巧,否则纵观历史,不会有那么多时尚灾难发生。
n和美国时尚教父蒂姆冈恩(Tim Gunn)一起打开你的衣橱吧。他会认真讲解这些衣服背后的故事,时不时告诉你一些小知识,比如如何挑选适合你的款式;也会无情地嘲笑明星们的错误示范;充满惊叹地打捞出他认为得体的经典造型。
n看完本书后,你会更清楚自己究竟喜欢和适合什么类型的衣服,也会更清楚自己的衣橱里究竟缺什么。希望《衣橱博物馆》能给每一天都找不出衣服穿的你一些启发。
n内容提要
对很多人而言,时尚似乎只是与穿衣打扮联系在一起的、外在的、肤浅的“面子工程”,或者是充满闪光灯的、高不可攀的另一个世界。但在《衣橱博物馆》里,美国时尚教父蒂姆冈恩向我们打开了时尚有趣、有料又贴近生活的一面,而这一面就藏在你的衣橱里。
n打开你的衣橱,里面的内衣、T恤、外套、裤子、裙子,甚至腰带、帽子、包包,初都是另一个样子,经过几千年演变至今。在《衣橱博物馆》里,你能找到它们有趣而引人入胜的演变过程,以及背后的原因——可能与社会政治经济相关,也可能与当时的天气、战争相关。伴随着蒂姆结合现代衣饰深入浅出的讲述和像弹幕一样的 “神点评”,你们的这趟时光之旅会充满“啊!哦!原来是这样”的感叹。
n想要买到合身的衣服或想让自己的穿着更得体的人,从了解这些衣服背后的故事开始吧。时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并不是高不可攀,只要你每天早上起床后要穿衣服,它就和你相关。
n目录
作者介绍
蒂姆冈恩(Tim Gunn),美国时尚教父,“时尚界的重量级仲裁者”,美国帕森斯设计学院任教29年,服装设计系主任,时尚品牌丽资克莱本设计总监,时尚真人秀《天桥骄子》评委,第65届艾美奖*佳真人秀主持人。
文摘
序言
蒂姆冈恩风趣健谈,重要的是,他学识饱满、洞悉一切。
n——设计师,“纽约时装皇后” 黛安冯芙丝汀宝
n这本书是慧眼的时尚达人的必读书。不仅记录了整个时装史上的趣事,而且还是一本有趣易读的读物,书中很多地方都会让人捧腹大笑。冈恩结合了辛辣的智慧和无法招架的魅力,我们很难察觉原来从中已经收获了这么多。
n——凯瑟琳厄尔,布鲁姆斯伯里视觉艺术出版社社长
n来自时尚界受人尊敬的大师的大量文化信息,精美图像和着装智慧让这本书成为了每一个想要在早上精心打扮的人的必读书,这将不再是曼哈顿精英的。
n——美国《出版人周刊》
n冈恩的专业知识是非常切合实际的,这本书如今也是一本珍贵的时尚指南,它很好地反映了当下的流行风格,这又将成为历史经典。
n——美国《星期六晚邮报》
n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触,在于它对“日常穿着”的重视,远胜于那些高高在上的T台设计。作者似乎刻意将笔墨集中在那些被主流时尚史忽略的“无名之辈”的衣物上——那些水手服、工装裤、甚至是对二战时期配给制下服装的详尽记录。这部分内容读起来最为动人,因为它拉近了历史与我们现代生活的距离。我们总以为历史是帝王将相的舞台,但这本书用服饰告诉我们,构成历史的,其实是千千万万普通人的选择、局限与坚韧。书中有一章专门探讨了“褪色”的意义,分析了不同面料在时间侵蚀下的变化规律,如何通过颜色和磨损的痕迹,来反推穿着者的生活轨迹和情感状态,这种对“残缺之美”的捕捉,充满了哲学的深度。行文的逻辑性极强,每一章的过渡都像是精密齿轮的咬合,严丝合缝地将服饰的演变嵌入到全球化、技术进步和社会思潮的大背景下。虽然对某些非西方服饰的探讨略显单薄,似乎还留有拓宽的余地,但其对西方服饰脉络的梳理,已然达到了令人敬佩的程度,读完后,会对路边行人的穿着产生一种全新的、更具洞察力的审视角度。
评分阅读体验只能用“惊喜不断”来形容,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对“衣橱”二字的传统认知。它绝不是简单地罗列历年流行趋势,而是像一个心思缜密的侦探,从布料的纤维、缝线的密度、纽扣的材质中,抽丝剥茧地还原出一段段被尘封的社会真相。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跨学科的整合能力,他不仅仅是讨论“美不美”,而是将经济学、人类学、甚至心理学的洞察巧妙地融入到对服装的分析中。比如,书中对“奢侈品”概念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流变分析,就非常犀利——从君权神授的徽章,到资产阶级炫耀性消费的载体,再到现代身份认同的工具,这个演变路径被描绘得丝丝入扣,让人不禁反思自己衣柜里那些看似寻常的物件。文字风格上,作者的笔触时而带着一种近乎诗意的散文腔调,描述丝绸的流动感时,仿佛能感受到空气的微小颤动;但转瞬之间,又切换成冷静、近乎冷酷的社会学分析模式,这种文体上的巨大反差,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愉悦和挑战。它迫使读者不只是“看”衣服,而是“思考”衣服背后的权力结构与社会编码。
评分这本《衣橱博物馆》的书名真是引人遐想,仿佛一打开书页,就能闻到旧日时光中,那些精致面料散发出的独特气味。我一直对服饰的历史和背后的社会变迁抱有浓厚的兴趣,所以毫不犹豫地拿起了它。我期待的,不仅仅是对服装设计流派的梳理,更希望看到那些被遗忘在衣橱深处的物件,如何讲述它们主人的故事——那些贵族小姐的华服、战时女性的实用套装,乃至平民百姓的日常衣衫,它们无声地记录着时代的脉搏、阶级的变迁和审美的轮回。我希望作者能像一个经验丰富的策展人一样,带着我们穿梭于不同的历史时期,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每一件展品的“灵魂”,比如某件晚礼服的褶皱里藏着多少个舞会的秘密,某件工作服的磨损处又铭刻着怎样的汗水与坚韧。如果能辅以精美的插图或者清晰的细节描摹,那简直是锦上添花。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平衡学术的严谨性与大众的可读性,是偏向于对服饰结构、面料科技的深度解析,还是更侧重于服饰背后的文化符号和情感载体?阅读前的想象,已经让我对这场流动的、无声的“衣橱”大展充满了期待,它应该是一部关于“穿在身上的历史”的百科全书,或者,是一本充满诗意的服装回忆录。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是一本需要反复阅读才能消化其深意的著作,它的信息密度极高,绝非那种可以一口气读完的“闲书”。作者采用了非常独特的章节结构,似乎是围绕着不同的“主题衣橱”来组织的,比如“战争与制服”、“闺房与私密”、“公共空间与身份展示”等,这种分类法有效地避免了时间线索可能带来的混乱感,反而更具象化地展示了服饰功能的多样性。我个人对其中关于“仿制与伪装”的章节最为着迷,书中探讨了不同社会阶层如何通过模仿上层服饰来寻求流动性,以及随之而来的法律和道德的反制措施,这简直就是一部微观的社会斗争史。语言的运用上,作者的词汇量极其丰富,对服装材质的描述精准到令人发指,仿佛能触摸到羊毛的粗粝和真丝的冰凉。不过,这种极度的专业化也带来了一个挑战:作者对“审美”本身的讨论相对克制,更多的是从功能、权力、经济角度进行分析,对于纯粹的“艺术性”的探讨着墨不多,这或许是作者有意为之,旨在将服饰从单纯的艺术品范畴拉回其社会学基础。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观察世界的窗口,它让我们意识到,我们每天“穿”的,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要深刻得多。
评分翻开这本书的瞬间,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让我立刻意识到这不是一本轻松的时尚杂志读物。作者在开篇便构建了一个宏大而精密的叙事框架,似乎试图将人类文明进程中,服饰演变的关键节点一一串联起来。我发现作者对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工业革命如何彻底重塑了服装生产和消费模式的论述尤为精彩,那种从手工定制到批量生产的巨大转变,不仅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社会结构松动的直接体现。书中对特定时期标志性服饰的解构,比如从紧身胸衣到自由剪裁的过渡,不仅仅停留在形制的变化上,更深入挖掘了女性身体解放和自我意识觉醒的内在驱动力。叙事节奏的处理上,作者时而快速跳跃,勾勒时代风貌;时而又放慢速度,聚焦于某一位不知名裁缝的精湛手艺,这种张弛有度的叙述,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对于一些过于晦涩的纺织工艺名词,作者似乎略显吝啬于提供通俗易懂的解释,这对于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偶尔会造成理解上的小障碍,需要频繁查阅资料,但这或许也体现了作者对自身专业领域深度的自信与坚持吧。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需要细细品味的学术性著作,其价值远超一般的服饰史介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