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八路军 回忆史料(6)
定价:60.00元
作者: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
出版社:解放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06571227
字数:
页码:303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八路军·回忆史料(6)》除少数系选编过去发表的文章和回忆录外,均为这次编辑《八路军·回忆史料(6)》时约请当年八路军的旅以上干部和少数团以下干部撰写。这些文章通过作者亲身经历,力求将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战役、战斗和有重大影响的人物、事件真实再现。本册收录有谭政撰写的《八路军政治工作的回顾》、伍修权等人的《八路军办事处的工作和斗争》、莫文骅的《八路军留守兵团的政治工作》、周士第的《把敌人挤出去》等。
目录
八路军政治工作的回顾
八路军办事处的工作和斗争
炮兵在战火中成长
我所经历的八路军通信工作
忆左权将军
八路军留守兵团的政治工作
一二九师的敌军工作
冀中的地道斗争与地道战
钢铁走廊——忆穿越敌占区的晋绥交通线
团结的核心战斗的堡垒——对晋察冀军区第四军分区连队党支部工作的回顾
晋察冀军区宣传文化战线上的尖兵——忆《子弟兵》报、抗敌剧社和《晋察冀画报》
一二〇师的战斗篮球队
忆平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
留守兵团的大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
冀南平原艰难时期的武工队和瓦解敌军工作
把敌人挤出去
忆冀东我军打伪“治安军”战役
苏亭伏击战
田家会歼敌记
宋庄之战
对沁源日军的围困战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体量和收录的篇幅显示出编纂者巨大的心力与决心,它无疑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从目录结构来看,它似乎试图构建一个尽可能全面的口述史料库,涵盖了不同时期的、不同地域的、不同职能的亲历者的证词。然而,也正因为其体量庞大且资料来源多元,我在阅读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筛选和比对”的需求。不同回忆者对于同一事件的侧重点和细节描述往往存在差异,这对于一个严谨的史学研究者来说是极具价值的,因为它提供了多维度的交叉验证空间。对我个人而言,这迫使我必须保持一种批判性的阅读姿态,不去轻信任何单一的描述,而是去寻找那些相互印证的“共振点”。这种“做旧史学家”的体验是十分新颖的,它不再是简单地接受既定结论,而是参与到历史真相的构建过程中去,去感受那种在蛛丝马迹中寻找确定性的过程,这无疑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深度和互动性。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坦白说,初看之下有些朴素,甚至带着一种老旧文献的沉闷感。封面上的字体选择和排版,明显是遵循了那个特定年代的印刷风格,少了几分现代出版物的精致与张扬。然而,正是这种朴实无华,反而让人心生敬意。它没有试图用花哨的视觉效果来吸引眼球,而是将全部的重点放在了内容的严肃性上。内页的纸张质感偏黄,边缘略微有些不齐整,这或许是早期印刷品的通病,但对于研究者或深度历史爱好者来说,这种“原汁原味”的感觉反而提供了一种强烈的代入感。装订工艺也显得非常扎实,虽然不甚美观,但能感觉到它被设计成可以经受住反复翻阅和长时间保存的考验。我特别留意了扉页和版权页的细节,那些细小的校对标记和印刷批号,无声地讲述着它在历史洪流中诞生的不易。整体而言,这本书的物理形态,仿佛是穿越时空而来的一份历史见证,它用最质朴的外壳,包裹着沉甸甸的记忆与史实,让人在翻开之前,就已经做好了进入一段严肃而庄重的历史场景的心理准备。这种“不加修饰”的风格,本身就是一种态度,一种对史料真实性的承诺。
评分初读这套书的篇章结构,我立刻感受到了一种扑面而来的、强烈的口述历史的真实感。它并非那种经过现代史学家系统梳理和理论框架包装后的“成品”叙事,而是更像是一份未经润色的、从一线战士和亲历者口中直接记录下来的原始材料汇编。这种“不加过滤”的特点,使得文本的语感极其鲜活,充满了那个特殊时期特有的语言习惯和情绪张力。你可以在字里行间捕捉到那种面对困境时的坚韧,那种在艰苦条件下相互扶持的战友情谊,以及对某些重大事件朴素却深刻的理解。叙述的逻辑有时会因为不同讲述者的记忆偏差而显得跳跃或重复,但这恰恰是其价值所在——它逼真地还原了历史记忆的非线性特质。它要求读者不能以读小说的方式去期待流畅的叙事主线,而必须以一种“碎片重构”的心态去深入挖掘,去体会每一个个体生命在宏大历史背景下的独特视角与挣扎。这种阅读体验是需要耐心的,但回报却是无比丰厚的。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最受触动的是那些关于后勤保障和日常生活的细节描写。我们通常在宏大的战役叙事中,往往聚焦于指挥决策和正面交锋,而这本书则将镜头下沉到了泥泞的战壕、简陋的伙房,以及夜晚围着微弱火光的小小世界里。比如,关于如何寻找可食用的野菜、如何修补破损的被褥,乃至是通信中断时,战士们如何通过最原始的方式传递信息和鼓舞士气——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片段,恰恰构成了支撑整个战争机器运转的基石。正是通过这些细微的、充满烟火气的描述,我才真正理解了“艰苦卓绝”这四个字背后的沉重分量。这些回忆材料,没有美化苦难,而是将那种长期处于物资极度匮乏状态下,对生存本能的坚守和对信仰的虔诚,刻画得入木三分。它们提醒着后人,战争的胜利,不仅是战略的胜利,更是无数个体的意志力的胜利。
评分从文本的风格和遣词造句来看,这些回忆录展现出一种独特的时间印记,它们深深地烙印着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表达和话语体系。很多句子充满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激情和口号式的坚定,这在当代语境下阅读,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时空错位感”。我欣赏这种不回避时代烙印的态度,因为试图用现代的语言去“净化”或“重写”历史记忆本身,反而会削弱其作为一手史料的原始价值。虽然有些表达方式今天看来可能略显生硬或刻板,但这正是研究者需要细致体会的“语境”。理解了这些语言背后的情感驱动力,才能更准确地把握这些历史亲历者当时的心态和动机。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样本集,让我们得以近距离观察和分析特定历史环境下,人们的思维方式是如何被塑造和表达出来的,其价值超越了事件本身,深入到了思想史的层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