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续编Ⅱ 第七辑
定价:98元
作者:杨纪等,赵曾俦,等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54397520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续编·第二编充分利用国家图书馆馆藏资源,将已见或未见的关于淞沪抗战的史料以影印的形式出版,内容涵盖两次淞沪抗战,力求比较全面、翔实、生动地反映淞沪抗战的全貌,是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的一部分。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部丛书的续编,展现出一种令人敬佩的学术传承与开拓精神。它没有停留在对既有结论的重复论证,而是勇于面对那些尚存争议的灰色地带,并试图提供新的史料证据进行佐证或反驳。在处理复杂、多方叙事冲突的材料时,作者群表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他们并未急于下定论,而是将证据链条清晰地呈现给读者,留下了足够的空间供后人思考和辨析。这种开放式的史学态度,使得这部作品不仅是对过去的总结,更是一部面向未来的研究起点。语言的运用也极具考究,处处体现出对史料原貌的尊重,没有过度的文学化修饰,使得信息的传递既精准又有力。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集大成之作,是研究该领域不可或缺的基石性文献,值得所有关心这段历史的人们细细品读,反复研习。
评分这本书的编纂体例,展现出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学术态度。它似乎在努力平衡历史的严肃性与可读性之间的矛盾,并且取得了令人赞叹的成就。我惊叹于其中所引用的那些一手资料的广度和深度,很多细节的披露,即便是对该领域有一定了解的读者来说,也是首次接触。从那些泛黄的信函、模糊的会议记录中,我们得以窥见历史幕后鲜为人知的一面。文字的风格多变,时而如涓涓细流般娓娓道来,梳理政策的演变;时而又如惊雷炸响,描绘关键时刻的战略博弈。这种节奏的变换,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避免了纯粹史料堆砌可能带来的枯燥。对于任何一位想深入了解那段特定历史的学人或爱好者而言,这部书无疑是一座宝库,它提供的不仅仅是“发生了什么”,更是“为什么会那样发生”的深刻见解。
评分翻开这本书,首先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扑朔迷离的历史迷雾,但作者群以其高超的梳理能力,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将那些散落的碎片精准地拼接起来,构建出一个清晰而又错综复杂的历史图景。我特别欣赏它在时间线索和空间布局上的巧妙安排,让那些看似零散的事件,最终汇聚成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洪流。它没有采用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式口吻,而是选择了一种近乎“在场者”的视角,用生动的细节还原了决策层的挣扎与前线将士的困顿。读到那些关于后勤补给、情报传递的艰难记载时,我真切体会到,胜利绝非偶然,而是无数个微小环节的极致坚持与超常努力所铸就的。这种对历史肌理的深度挖掘和对人性复杂面的深刻洞察,使得这部作品的价值远超一般的地方志或战史记录,它更像是一部关于民族精神韧性的教科书,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次与历史的深度对话。我尤其关注其中关于民间社会在抗战中的反应与贡献的部分,那部分的内容写得尤为动人。作者没有将抗战仅仅视为军事家的舞台,而是深入挖掘了普通民众在国家危亡之际所展现出的那种自发、坚韧的民间力量。那些关于物资筹集、伤员救助、情报传递中的无名英雄的故事,虽然篇幅可能不如那些著名战役描述得那样轰轰烈烈,但其蕴含的道德力量和民族凝聚力,却具有更持久的穿透力。这本书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微观的人间悲欢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得历史的温度得以保留,而不是沦为冰冷的数字和日期。读完后,心中涌起的不仅是缅怀,更是一种对“家国”二字的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认同。
评分这部鸿篇巨制,真是令人爱不释手,它以一种近乎史诗般的笔触,勾勒出那段波澜壮阔、血与火交织的岁月。作者的叙事功力着实了得,仿佛能将读者瞬间拉回到那个炮火连天的战场,亲眼目睹那些英雄儿女的浴血奋战与慷慨悲歌。文字的张力拿捏得恰到好处,既有宏大战争场面的恢弘气势,又不乏对个体命运深沉的关怀。尤其是在描摹战役的细节和人物的心理活动时,那种细腻入微的刻画,让人在为历史的残酷感到震撼的同时,也对先烈的坚韧不拔生出由衷的敬意。阅读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背后那份沉甸甸的史料支撑,使得每一个场景的构建、每一次决策的分析,都充满了令人信服的真实感。这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史籍汇编,更像是一部饱含深情的历史文献,它以其磅礴的气势和严谨的态度,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后人铭记历史,珍视和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