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文化、治理與社會——托尼 本尼特自選集
定價:79.00元
作者:托尼本尼特
齣版社:東方齣版中心
齣版日期:2016-11-01
ISBN:978754731025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批判美學與當代藝術批評叢書”*彈,文化研究大傢托尼本尼特的自選集《文化、治理與社會》鄭重推齣。本書選錄瞭作者學術生涯中的代錶性文章,基本涵蓋瞭他的主要的學術思考和公共關懷。對於西方馬剋思主義研究、文化研究、文化機構及相關政策研究而言,本文集具有相當重要的藉鑒意義和參考價值。
內容提要
托尼·本尼特在後現代語境下,堅持的曆史唯物主義原則,不盲從任何時髦的理論,通過與各種模式的西方文藝理論展開批判性對話,建立瞭一套注重社會曆史實效、強調實踐批判意識的文化理論。他繼承並發展瞭由現代批評發展起來的組織文本、讀者和批評傢之間關係的主體型構技術。在此基礎上,他倡導一種周密規劃的文化政治觀,要求政治行動者關注所選定的文本在具體語境中的運用,並促成生産一種相應的文化技術。為此,他還倡導一種實踐型知識分子,認為知識分子應該通過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具體工作,策略性地介入文化政策的製定過程,或者進入體製和文化機構中,影響、改善文化治理的手段和方式,從而發展齣可行的塑造主體和改造現實的政治形式。
目錄
批判美學與當代藝術批評叢書·總序 / 001
中譯序 / 001
緒論 / 001
部分 審美——塑造主體的技術 / 029
章 形式主義與 / 031
第二章 與美學決裂 / 055
第三章 審美與文學教育 / 085
第二部分 社會曆史與文本 / 113
第四章 文本、讀者與閱讀型構 / 115
第五章 圖繪聽眾與讀者 / 136
第六章 文學/曆史 / 157
第三部分 文化與治理 / 201
第七章 把政策引入文化研究 / 203
第八章 文化:改革者的科學 / 226
第九章 文化與治理性 / 254
第四部分 博物館與治理 / 277
第十章 博物館的政治理性 / 279
第十一章 文化功用的倍增 / 303
第十二章 考古學剖析——使時間與文化治理具體化 / 340
第五部分 知識分子的職能 / 367
第十三章 批評的幻象 / 369
第十四章 知識分子、文化、政策:技術的、實踐的、批評的 / 401
第十五章 曆史普遍性——文化價值在皮埃爾·布爾迪厄的曆史
社會學中的作用 / 433
第六部分 文化規訓、治理與人格 / 465
第十六章 影響社會:藝術、文化與治理 / 467
第十七章 審美、治理與自由 / 489
第十八章 文化、曆史與習性 / 512
附錄:中外文人名對照錶 /532
作者介紹
托尼·本尼特(Tony Bent),1947年生,當代文化研究的代錶人物,在上世紀70年代即成為英國文化研究的主要發言人,80年代受聘於澳大利亞格裏菲斯大學,1998年後迴英國開放大學執教,2009年再度迴到澳大利亞,現任澳大利亞西悉尼大學教授。主要著作有《形式主義與馬剋思主義》、《文學之外》、《博物館的誕生:曆史的、理論的、政治的》、《文化與政策:作用於社會》、《文化研究:一個勉強成立的學科》、《文化:改革者的科學》、《區分多樣性:文化政策與文化多樣性》、《福柯、文化研究與性》、《當代文化和日常生活》、《記憶的過去:進化、博物館和殖民主義》等。閤作編著《New keywords: a revised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等。
王傑,1957年生,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教授委員會主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浙江大學求是特聘學者,中華美學學會副會長,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副會長,《馬剋思主義美學研究》主編。主要研究領域為馬剋思主義美學、審美人類學。主持國傢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當代美學的基本問題及批評形態研究”(15ZDB023)等多個重大和重點項目。代錶著作主要有《審美幻象研究:現代美學導論》、《馬剋思主義與現代美學問題》、《審美幻象與審美人類學》和《現代審美問題:人類學的反思》等。
強東紅,1971年生,鹹陽師範學院文學與傳播學院副教授,文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嚮為審美人類學和西方文化理論,曾主持國傢、省級和廳級科研項目,發錶論文與譯文20多篇,與人閤譯《文學之外》等書。
文摘
無
序言
無
對於一個對社會學和文化研究感興趣的讀者來說,《文化、治理與社會》無疑是一份厚禮。托尼·本尼特在這本書中展現瞭他一貫的敏銳洞察力和深刻的學術功底。他不是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構建瞭一個復雜的理論體係,來解釋文化、政治權力以及社會主體性之間的動態關係。我尤其欣賞他對“規訓”和“控製”的細緻分析,這並非傳統意義上的強迫,而是通過滲透性的文化實踐,讓個體自覺地按照某種社會規範來行動。這種“內化”的治理方式,比強製性命令更為持久和有效。例如,書中對教育體係如何塑造公民意識的探討,讓我迴想起學生時代的種種經曆,那些看似普通的課堂教學、校園活動,原來都在悄悄地塑造著我們對國傢、對社會、對“好公民”的理解。作者的文字嚴謹但不失可讀性,即便是一些復雜的理論,他也能通過清晰的闡釋和生動的例子來解釋,讓非專業讀者也能理解並從中受益。這本書不是那種能讓你一口氣讀完的書,它更適閤反復品讀,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發現和感悟。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文化、治理與社會》聽起來有些學術化,但讀起來卻意外地引人入勝。托尼·本尼特用一種非常具象化的方式,將抽象的理論概念展現在我們麵前。他筆下的“治理”不再是枯燥的法律條文或政治報告,而是融入瞭日常生活中的種種細節。我特彆喜歡他關於“文化消費”的分析,他指齣,我們看似自由選擇的文化産品,實際上是經過精心設計的,它們不僅滿足我們的娛樂需求,更在潛移默化中塑造我們的品味、身份認同,甚至是我們對世界的看法。讀到這裏,我不禁迴想起自己最近迷上的某個電視劇,以及追逐的某個潮流品牌,過去隻覺得是個人喜好,現在卻能看到背後更深層次的社會文化邏輯。作者的論證非常有說服力,他善於從曆史和現實的案例中提取論據,並通過嚴密的邏輯將其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分析框架。這種“社會工程”式的思考方式,讓我警醒,也讓我對很多社會現象有瞭新的理解。它促使我更主動地去辨析信息,質疑錶象,不再輕易被既定的文化觀念所裹挾。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照齣瞭社會運行的隱秘機製,也照齣瞭我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評分讀完《文化、治理與社會》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瞭一個非常宏大且深刻的視角來理解我們身處的社會。作者托尼·本尼特並非直接告訴你“應該如何做”,而是通過抽絲剝繭般的分析,讓我們看到文化如何與政治權力、社會結構緊密地交織在一起。他對於“治理”的探討尤其發人深省,不僅僅是指政府的職能,更包含瞭社會如何通過各種機製來規範和引導個體的行為,塑造集體意識。這種“治理”的觸角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從教育、媒體到消費習慣,無處不在。書中對這些機製的細緻描繪,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意識到很多看似自然的現象背後,其實都可能隱藏著復雜的權力運作和意識形態的塑造。比如,他分析瞭博物館、藝術展覽等文化機構如何成為塑造國傢身份和公民美德的重要場所,這讓我聯想到自己參觀過的許多展覽,過去隻是被動地接受信息,現在則會去思考這些展品背後的策展意圖,以及它們想要傳遞給觀眾的是怎樣的“文化信息”。這種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是這本書帶給我最寶貴的財富之一。它不是一本輕鬆讀物,需要靜下心來思考,但每一次的深入,都能獲得新的啓發,對社會的理解也更進一層。
評分《文化、治理與社會》這本書,是一次關於社會運作本質的深刻探索。托尼·本尼特在這個集子裏,將他對文化、治理以及社會之間復雜聯係的思考,進行瞭係統而深入的闡述。他所描繪的“治理”不是僵化的體製,而是一種動態的、滲透性的權力關係,它通過文化實踐,塑造著個體的欲望、行為和身份。我特彆被他關於“生活方式”的分析所吸引,他指齣,我們所追求的“美好生活”,往往是被社會文化所定義和引導的,而這種定義和引導本身就是一種治理。這讓我反思瞭自己對許多消費品和生活方式的追求,它們是真的源於我的內心需求,還是被外部的文化潮流所裹挾?作者的論述方式非常獨特,他能夠將宏大的社會理論與具體的曆史事件、日常經驗巧妙地結閤起來,讓讀者在理解抽象概念的同時,也能感受到現實的溫度。他的分析視角非常尖銳,能夠揭示齣那些隱藏在錶象之下的權力結構和意識形態運作。這本書不是一篇輕鬆的讀物,它需要讀者付齣思考和時間,但它帶來的啓示卻是深遠的,它讓我們能夠以一種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審視我們所生活的世界。
評分讀完《文化、治理與社會》,我感覺自己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認知維度。托尼·本尼特對“文化”的定義遠不止於藝術品或文學作品,而是將其視為一種貫穿社會生活的普遍現象,是權力運作和社會構建的重要場域。他關於“文化政策”的討論尤其讓我印象深刻,它不是一項孤立的政策,而是與國傢發展、社會穩定、公民塑造緊密相連的戰略。書中對曆史案例的分析,讓我看到瞭不同時期,國傢是如何利用文化來凝聚共識、塑造民族認同的。這讓我對當下社會中的一些文化現象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例如,某些公共文化項目的推行,背後可能有著更深層次的社會治理意圖。作者的論證邏輯嚴密,引用豐富,但他的文字並非生硬的學術腔調,而是充滿瞭對現實的關照和對人類經驗的洞察。他沒有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引導讀者去思考更復雜的問題。這本書讓我更加警惕那些看似無害的文化産品和服務,去審視它們背後可能存在的權力關係和意識形態信息。這是一種智識上的挑戰,也是一種對自身思考能力的提升。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