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治理與社會——托尼 本尼特自選集 9787547310250 托尼本尼特-RT

文化、治理與社會——托尼 本尼特自選集 9787547310250 托尼本尼特-RT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托尼本尼特 著
圖書標籤:
  • 文化研究
  • 政治學
  • 社會學
  • 治理
  • 托尼·本尼特
  • 文化與政治
  • 社會理論
  • 公共政策
  • 英國文化
  • 學術著作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萬捲軒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東方齣版中心
ISBN:9787547310250
商品編碼:29781884550
包裝:平裝-膠訂
齣版時間:2016-11-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文化、治理與社會——托尼 本尼特自選集

定價:79.00元

作者:托尼本尼特

齣版社:東方齣版中心

齣版日期:2016-11-01

ISBN:978754731025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批判美學與當代藝術批評叢書”*彈,文化研究大傢托尼本尼特的自選集《文化、治理與社會》鄭重推齣。本書選錄瞭作者學術生涯中的代錶性文章,基本涵蓋瞭他的主要的學術思考和公共關懷。對於西方馬剋思主義研究、文化研究、文化機構及相關政策研究而言,本文集具有相當重要的藉鑒意義和參考價值。

內容提要


托尼·本尼特在後現代語境下,堅持的曆史唯物主義原則,不盲從任何時髦的理論,通過與各種模式的西方文藝理論展開批判性對話,建立瞭一套注重社會曆史實效、強調實踐批判意識的文化理論。他繼承並發展瞭由現代批評發展起來的組織文本、讀者和批評傢之間關係的主體型構技術。在此基礎上,他倡導一種周密規劃的文化政治觀,要求政治行動者關注所選定的文本在具體語境中的運用,並促成生産一種相應的文化技術。為此,他還倡導一種實踐型知識分子,認為知識分子應該通過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具體工作,策略性地介入文化政策的製定過程,或者進入體製和文化機構中,影響、改善文化治理的手段和方式,從而發展齣可行的塑造主體和改造現實的政治形式。

目錄


批判美學與當代藝術批評叢書·總序 / 001

中譯序 / 001

緒論 / 001

部分 審美——塑造主體的技術 / 029

章 形式主義與 / 031

第二章 與美學決裂 / 055

第三章 審美與文學教育 / 085

第二部分 社會曆史與文本 / 113

第四章 文本、讀者與閱讀型構 / 115

第五章 圖繪聽眾與讀者 / 136

第六章 文學/曆史 / 157

第三部分 文化與治理 / 201

第七章 把政策引入文化研究 / 203

第八章 文化:改革者的科學 / 226

第九章 文化與治理性 / 254

第四部分 博物館與治理 / 277

第十章 博物館的政治理性 / 279

第十一章 文化功用的倍增 / 303

第十二章 考古學剖析——使時間與文化治理具體化 / 340

第五部分 知識分子的職能 / 367

第十三章 批評的幻象 / 369

第十四章 知識分子、文化、政策:技術的、實踐的、批評的 / 401

第十五章 曆史普遍性——文化價值在皮埃爾·布爾迪厄的曆史

社會學中的作用 / 433

第六部分 文化規訓、治理與人格 / 465

第十六章 影響社會:藝術、文化與治理 / 467

第十七章 審美、治理與自由 / 489

第十八章 文化、曆史與習性 / 512

附錄:中外文人名對照錶 /532

作者介紹


托尼·本尼特(Tony Bent),1947年生,當代文化研究的代錶人物,在上世紀70年代即成為英國文化研究的主要發言人,80年代受聘於澳大利亞格裏菲斯大學,1998年後迴英國開放大學執教,2009年再度迴到澳大利亞,現任澳大利亞西悉尼大學教授。主要著作有《形式主義與馬剋思主義》、《文學之外》、《博物館的誕生:曆史的、理論的、政治的》、《文化與政策:作用於社會》、《文化研究:一個勉強成立的學科》、《文化:改革者的科學》、《區分多樣性:文化政策與文化多樣性》、《福柯、文化研究與性》、《當代文化和日常生活》、《記憶的過去:進化、博物館和殖民主義》等。閤作編著《New keywords: a revised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等。

王傑,1957年生,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教授委員會主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浙江大學求是特聘學者,中華美學學會副會長,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副會長,《馬剋思主義美學研究》主編。主要研究領域為馬剋思主義美學、審美人類學。主持國傢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當代美學的基本問題及批評形態研究”(15ZDB023)等多個重大和重點項目。代錶著作主要有《審美幻象研究:現代美學導論》、《馬剋思主義與現代美學問題》、《審美幻象與審美人類學》和《現代審美問題:人類學的反思》等。

強東紅,1971年生,鹹陽師範學院文學與傳播學院副教授,文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嚮為審美人類學和西方文化理論,曾主持國傢、省級和廳級科研項目,發錶論文與譯文20多篇,與人閤譯《文學之外》等書。

文摘


序言



《文化、治理與社會》—— 一部關於文化權力、社會秩序與個體能動性的深度考察 本書精選瞭英國著名社會學傢托尼·本尼特(Tony Bennett)的代錶性論文,深入探討瞭文化在塑造社會結構、影響個體行為以及建構權力關係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本尼特以其敏銳的洞察力和紮實的理論功底,將文化研究與社會學、政治學、傳播學等多個學科領域巧妙地融閤,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理解現代社會運作機製的全新視角。 一、文化的多元維度與權力實踐 本尼特在書中著力強調文化的復雜性和多重性。他認為,文化並非僅僅是藝術、文學或娛樂的範疇,更是一種 pervasive 的存在,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從日常的習俗、消費行為,到教育、媒體的傳播方式,都深刻地打上瞭文化的烙印。他尤其關注文化如何成為一種權力運作的場域。傳統的權力分析往往聚焦於政治和經濟領域,而本尼特則將目光投嚮瞭文化權力,揭示瞭文化是如何被用來生産、維護和再生産社會等級,以及如何影響人們的價值觀念、身份認同和行為模式。 他引入瞭“文化治理”(cultural governance)的概念,將文化視為一種重要的治理工具。通過對文化生産、分配和消費的規訓與管理,國傢、市場以及其他社會機構能夠有效地影響和塑造公眾的思想和行為,從而實現其社會控製和秩序建構的目標。例如,博物館、美術館等文化機構的設立,並非僅僅是知識的傳播,更是一種對“何為值得珍視的文化”的定義和推廣,這本身就蘊含著權力。媒體的傳播內容,則通過選擇性地呈現信息、塑造敘事,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公眾的認知和判斷。 本尼特對“品味”(taste)的研究也極具啓發性。他指齣,個人的品味並非天生,而是由社會文化環境所塑造。那些被認為是“高雅”或“有品味”的文化消費,往往與特定的社會階層和身份認同緊密相連。通過對文化品味的區分,社會精英能夠確立自身的優越感,並進一步鞏固其社會地位。反之,對特定文化形式的排斥或貶低,也成為瞭一種排他性和等級性的體現。 二、社會學的視角:文化與社會結構、個體能動性 本書的核心論點之一是,文化與社會結構之間存在著深刻的相互塑造關係。文化並非隻是社會結構的被動反映,而是積極地參與到社會結構的建構和轉型之中。本尼特運用多種社會學理論工具,分析瞭文化如何與階級、性彆、種族等社會範疇交織在一起,共同作用於個體的生活經驗。 他深入剖析瞭大眾文化(popular culture)的崛起及其對傳統精英文化的影響。與福柯的權力分析相結閤,本尼特探討瞭大眾文化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被生産、消費和協商,以及它如何成為個體錶達身份、構建社群的重要途徑。他強調,大眾文化並非單嚮的灌輸,個體在消費文化産品時,並非被動接受,而是具有能動性,能夠對文化內容進行選擇、解讀和再創造。這種解讀和再創造的過程,正是個體在復雜的社會文化環境中進行自我定位和尋求身份認同的錶現。 在本尼特看來,對文化的分析,最終要落腳到對社會生活和個體經驗的理解。他關注的是文化是如何影響人們的日常實踐,如何塑造他們的歸屬感、忠誠度和價值觀。例如,他可能會分析體育賽事、流行音樂、電視節目等大眾文化現象,如何成為人們建立社會聯係、錶達情感、形成集體認同的載體。 三、治理的視角:文化政策與社會控製 “文化治理”的概念是本書的另一重要著力點。本尼特認為,現代國傢和社會機構越來越依賴文化手段來實現其治理目標。這包括但不限於: 文化産業的規訓與促進: 政府通過製定文化政策,引導文化産業的發展方嚮,支持或限製某些文化形式的生産和傳播。這既包括對文化內容的審查和監管,也包括對文化創作者的扶持和激勵。 公共文化機構的轉型: 博物館、圖書館、藝術中心等公共文化機構,在現代社會治理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它們不僅僅是知識的儲存庫,更是進行價值傳播、身份塑造、以及促進社會凝聚力的重要場所。本尼特會分析這些機構如何通過其展覽、教育項目等活動,潛移默化地影響公眾的認知和行為。 消費文化的構建與引導: 現代社會高度依賴消費來驅動經濟增長和社會秩序。本尼特會探討消費文化是如何被精心構建和引導的,以及它如何成為一種隱性的治理形式,通過刺激人們的欲望和需求,將個體捲入到既定的社會經濟體係之中。 身份認同的政治: 在後現代社會,身份認同變得日益多元和復雜。本尼特會關注政府和社會如何通過各種文化策略,試圖整閤和管理這些多元的身份,以及這些策略如何影響個體的歸屬感和政治參與。 本尼特對文化治理的分析,並非簡單地將文化視為一種純粹的意識形態工具,而是將其置於具體的曆史和社會情境之中,考察其運作的機製、效果以及潛在的抵抗。他會深入分析,當文化被用作治理工具時,它如何可能生成新的權力關係,以及個體在其中是如何被規訓、被塑造,但同時也可能尋找到抵抗和協商的空間。 四、理論前沿的探索與跨學科的視野 托尼·本尼特的研究,始終站在文化社會學和批判理論的前沿。他善於藉鑒和整閤來自不同學派的思想資源,包括馬剋思主義、後結構主義、文化研究等,並在此基礎上發展齣自己獨特的理論框架。 福柯的遺産: 本尼特深受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的影響,尤其是在對知識、權力、話語以及規訓機製的分析上。他將福柯的權力分析延伸至文化領域,探討瞭文化是如何成為一種“話語實踐”,並在其中塑造主體性、建構知識體係,以及實現社會控製的。 葛蘭西的文化 Hegemony 概念: 本尼特也藉鑒瞭安東尼奧·葛蘭西(Antonio Gramsci)的“文化 Hegemony”(文化霸權)概念,來理解文化如何在社會生活中被廣泛接受,從而使得某些統治思想得以閤法化,並被大眾內化。 對文化研究的貢獻: 本尼特是英國文化研究學派的重要代錶人物之一。他以其嚴謹的學術態度和深刻的社會洞察力,推動瞭文化研究從關注精英文化轉嚮對大眾文化、日常文化進行係統性考察,並將文化研究與更廣泛的社會政治議題相結閤。 本書在理論上的創新和突破,體現在其跨學科的視野。本尼特並不局限於社會學,而是廣泛地藉鑒瞭文學批評、傳播學、人類學、政治學等領域的理論和方法,力圖構建一個更加全麵和深刻的文化分析框架。 五、結論:理解當代社會的關鍵讀物 《文化、治理與社會》是一部具有高度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的著作。通過對文化權力、社會秩序和個體能動性的多層次、多維度的考察,本書幫助我們更深刻地理解當代社會運作的復雜性。它揭示瞭文化並非是無害的裝飾品,而是深刻地嵌入到社會權力結構之中,並成為影響社會發展和個體生活的重要力量。 對於任何希望深入理解現代社會運行機製,以及文化在其中扮演角色的讀者而言,本書都將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思想盛宴。它挑戰瞭我們對文化和權力的傳統認知,提供瞭分析當代社會現象的全新工具,並引導我們思考如何在復雜的文化環境中,認識和實踐我們的社會角色與個體自由。本書所展現的深刻見解,對於學術研究者、政策製定者以及所有關心社會發展的讀者,都具有重要的啓發意義。

用戶評價

評分

對於一個對社會學和文化研究感興趣的讀者來說,《文化、治理與社會》無疑是一份厚禮。托尼·本尼特在這本書中展現瞭他一貫的敏銳洞察力和深刻的學術功底。他不是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構建瞭一個復雜的理論體係,來解釋文化、政治權力以及社會主體性之間的動態關係。我尤其欣賞他對“規訓”和“控製”的細緻分析,這並非傳統意義上的強迫,而是通過滲透性的文化實踐,讓個體自覺地按照某種社會規範來行動。這種“內化”的治理方式,比強製性命令更為持久和有效。例如,書中對教育體係如何塑造公民意識的探討,讓我迴想起學生時代的種種經曆,那些看似普通的課堂教學、校園活動,原來都在悄悄地塑造著我們對國傢、對社會、對“好公民”的理解。作者的文字嚴謹但不失可讀性,即便是一些復雜的理論,他也能通過清晰的闡釋和生動的例子來解釋,讓非專業讀者也能理解並從中受益。這本書不是那種能讓你一口氣讀完的書,它更適閤反復品讀,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發現和感悟。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文化、治理與社會》聽起來有些學術化,但讀起來卻意外地引人入勝。托尼·本尼特用一種非常具象化的方式,將抽象的理論概念展現在我們麵前。他筆下的“治理”不再是枯燥的法律條文或政治報告,而是融入瞭日常生活中的種種細節。我特彆喜歡他關於“文化消費”的分析,他指齣,我們看似自由選擇的文化産品,實際上是經過精心設計的,它們不僅滿足我們的娛樂需求,更在潛移默化中塑造我們的品味、身份認同,甚至是我們對世界的看法。讀到這裏,我不禁迴想起自己最近迷上的某個電視劇,以及追逐的某個潮流品牌,過去隻覺得是個人喜好,現在卻能看到背後更深層次的社會文化邏輯。作者的論證非常有說服力,他善於從曆史和現實的案例中提取論據,並通過嚴密的邏輯將其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分析框架。這種“社會工程”式的思考方式,讓我警醒,也讓我對很多社會現象有瞭新的理解。它促使我更主動地去辨析信息,質疑錶象,不再輕易被既定的文化觀念所裹挾。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照齣瞭社會運行的隱秘機製,也照齣瞭我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評分

讀完《文化、治理與社會》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瞭一個非常宏大且深刻的視角來理解我們身處的社會。作者托尼·本尼特並非直接告訴你“應該如何做”,而是通過抽絲剝繭般的分析,讓我們看到文化如何與政治權力、社會結構緊密地交織在一起。他對於“治理”的探討尤其發人深省,不僅僅是指政府的職能,更包含瞭社會如何通過各種機製來規範和引導個體的行為,塑造集體意識。這種“治理”的觸角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從教育、媒體到消費習慣,無處不在。書中對這些機製的細緻描繪,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意識到很多看似自然的現象背後,其實都可能隱藏著復雜的權力運作和意識形態的塑造。比如,他分析瞭博物館、藝術展覽等文化機構如何成為塑造國傢身份和公民美德的重要場所,這讓我聯想到自己參觀過的許多展覽,過去隻是被動地接受信息,現在則會去思考這些展品背後的策展意圖,以及它們想要傳遞給觀眾的是怎樣的“文化信息”。這種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是這本書帶給我最寶貴的財富之一。它不是一本輕鬆讀物,需要靜下心來思考,但每一次的深入,都能獲得新的啓發,對社會的理解也更進一層。

評分

《文化、治理與社會》這本書,是一次關於社會運作本質的深刻探索。托尼·本尼特在這個集子裏,將他對文化、治理以及社會之間復雜聯係的思考,進行瞭係統而深入的闡述。他所描繪的“治理”不是僵化的體製,而是一種動態的、滲透性的權力關係,它通過文化實踐,塑造著個體的欲望、行為和身份。我特彆被他關於“生活方式”的分析所吸引,他指齣,我們所追求的“美好生活”,往往是被社會文化所定義和引導的,而這種定義和引導本身就是一種治理。這讓我反思瞭自己對許多消費品和生活方式的追求,它們是真的源於我的內心需求,還是被外部的文化潮流所裹挾?作者的論述方式非常獨特,他能夠將宏大的社會理論與具體的曆史事件、日常經驗巧妙地結閤起來,讓讀者在理解抽象概念的同時,也能感受到現實的溫度。他的分析視角非常尖銳,能夠揭示齣那些隱藏在錶象之下的權力結構和意識形態運作。這本書不是一篇輕鬆的讀物,它需要讀者付齣思考和時間,但它帶來的啓示卻是深遠的,它讓我們能夠以一種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審視我們所生活的世界。

評分

讀完《文化、治理與社會》,我感覺自己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認知維度。托尼·本尼特對“文化”的定義遠不止於藝術品或文學作品,而是將其視為一種貫穿社會生活的普遍現象,是權力運作和社會構建的重要場域。他關於“文化政策”的討論尤其讓我印象深刻,它不是一項孤立的政策,而是與國傢發展、社會穩定、公民塑造緊密相連的戰略。書中對曆史案例的分析,讓我看到瞭不同時期,國傢是如何利用文化來凝聚共識、塑造民族認同的。這讓我對當下社會中的一些文化現象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例如,某些公共文化項目的推行,背後可能有著更深層次的社會治理意圖。作者的論證邏輯嚴密,引用豐富,但他的文字並非生硬的學術腔調,而是充滿瞭對現實的關照和對人類經驗的洞察。他沒有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引導讀者去思考更復雜的問題。這本書讓我更加警惕那些看似無害的文化産品和服務,去審視它們背後可能存在的權力關係和意識形態信息。這是一種智識上的挑戰,也是一種對自身思考能力的提升。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