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文化、治理与社会——托尼 本尼特自选集
定价:79.00元
作者:托尼本尼特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2016-11-01
ISBN:978754731025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批判美学与当代艺术批评丛书”*弹,文化研究大家托尼本尼特的自选集《文化、治理与社会》郑重推出。本书选录了作者学术生涯中的代表性文章,基本涵盖了他的主要的学术思考和公共关怀。对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文化研究、文化机构及相关政策研究而言,本文集具有相当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内容提要
托尼·本尼特在后现代语境下,坚持的历史唯物主义原则,不盲从任何时髦的理论,通过与各种模式的西方文艺理论展开批判性对话,建立了一套注重社会历史实效、强调实践批判意识的文化理论。他继承并发展了由现代批评发展起来的组织文本、读者和批评家之间关系的主体型构技术。在此基础上,他倡导一种周密规划的文化政治观,要求政治行动者关注所选定的文本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并促成生产一种相应的文化技术。为此,他还倡导一种实践型知识分子,认为知识分子应该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具体工作,策略性地介入文化政策的制定过程,或者进入体制和文化机构中,影响、改善文化治理的手段和方式,从而发展出可行的塑造主体和改造现实的政治形式。
目录
批判美学与当代艺术批评丛书·总序 / 001
中译序 / 001
绪论 / 001
部分 审美——塑造主体的技术 / 029
章 形式主义与 / 031
第二章 与美学决裂 / 055
第三章 审美与文学教育 / 085
第二部分 社会历史与文本 / 113
第四章 文本、读者与阅读型构 / 115
第五章 图绘听众与读者 / 136
第六章 文学/历史 / 157
第三部分 文化与治理 / 201
第七章 把政策引入文化研究 / 203
第八章 文化:改革者的科学 / 226
第九章 文化与治理性 / 254
第四部分 博物馆与治理 / 277
第十章 博物馆的政治理性 / 279
第十一章 文化功用的倍增 / 303
第十二章 考古学剖析——使时间与文化治理具体化 / 340
第五部分 知识分子的职能 / 367
第十三章 批评的幻象 / 369
第十四章 知识分子、文化、政策:技术的、实践的、批评的 / 401
第十五章 历史普遍性——文化价值在皮埃尔·布尔迪厄的历史
社会学中的作用 / 433
第六部分 文化规训、治理与人格 / 465
第十六章 影响社会:艺术、文化与治理 / 467
第十七章 审美、治理与自由 / 489
第十八章 文化、历史与习性 / 512
附录:中外文人名对照表 /532
作者介绍
托尼·本尼特(Tony Bent),1947年生,当代文化研究的代表人物,在上世纪70年代即成为英国文化研究的主要发言人,80年代受聘于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1998年后回英国开放大学执教,2009年再度回到澳大利亚,现任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教授。主要著作有《形式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文学之外》、《博物馆的诞生:历史的、理论的、政治的》、《文化与政策:作用于社会》、《文化研究:一个勉强成立的学科》、《文化:改革者的科学》、《区分多样性:文化政策与文化多样性》、《福柯、文化研究与性》、《当代文化和日常生活》、《记忆的过去:进化、博物馆和殖民主义》等。合作编著《New keywords: a revised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等。
王杰,1957年生,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大学求是特聘学者,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主编。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美学、审美人类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及批评形态研究”(15ZDB023)等多个重大和重点项目。代表著作主要有《审美幻象研究:现代美学导论》、《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美学问题》、《审美幻象与审美人类学》和《现代审美问题:人类学的反思》等。
强东红,1971年生,咸阳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审美人类学和西方文化理论,曾主持国家、省级和厅级科研项目,发表论文与译文20多篇,与人合译《文学之外》等书。
文摘
无
序言
无
《文化、治理与社会》这本书,是一次关于社会运作本质的深刻探索。托尼·本尼特在这个集子里,将他对文化、治理以及社会之间复杂联系的思考,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阐述。他所描绘的“治理”不是僵化的体制,而是一种动态的、渗透性的权力关系,它通过文化实践,塑造着个体的欲望、行为和身份。我特别被他关于“生活方式”的分析所吸引,他指出,我们所追求的“美好生活”,往往是被社会文化所定义和引导的,而这种定义和引导本身就是一种治理。这让我反思了自己对许多消费品和生活方式的追求,它们是真的源于我的内心需求,还是被外部的文化潮流所裹挟?作者的论述方式非常独特,他能够将宏大的社会理论与具体的历史事件、日常经验巧妙地结合起来,让读者在理解抽象概念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现实的温度。他的分析视角非常尖锐,能够揭示出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权力结构和意识形态运作。这本书不是一篇轻松的读物,它需要读者付出思考和时间,但它带来的启示却是深远的,它让我们能够以一种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我们所生活的世界。
评分读完《文化、治理与社会》,我感觉自己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认知维度。托尼·本尼特对“文化”的定义远不止于艺术品或文学作品,而是将其视为一种贯穿社会生活的普遍现象,是权力运作和社会构建的重要场域。他关于“文化政策”的讨论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不是一项孤立的政策,而是与国家发展、社会稳定、公民塑造紧密相连的战略。书中对历史案例的分析,让我看到了不同时期,国家是如何利用文化来凝聚共识、塑造民族认同的。这让我对当下社会中的一些文化现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例如,某些公共文化项目的推行,背后可能有着更深层次的社会治理意图。作者的论证逻辑严密,引用丰富,但他的文字并非生硬的学术腔调,而是充满了对现实的关照和对人类经验的洞察。他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更复杂的问题。这本书让我更加警惕那些看似无害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去审视它们背后可能存在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信息。这是一种智识上的挑战,也是一种对自身思考能力的提升。
评分对于一个对社会学和文化研究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文化、治理与社会》无疑是一份厚礼。托尼·本尼特在这本书中展现了他一贯的敏锐洞察力和深刻的学术功底。他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构建了一个复杂的理论体系,来解释文化、政治权力以及社会主体性之间的动态关系。我尤其欣赏他对“规训”和“控制”的细致分析,这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强迫,而是通过渗透性的文化实践,让个体自觉地按照某种社会规范来行动。这种“内化”的治理方式,比强制性命令更为持久和有效。例如,书中对教育体系如何塑造公民意识的探讨,让我回想起学生时代的种种经历,那些看似普通的课堂教学、校园活动,原来都在悄悄地塑造着我们对国家、对社会、对“好公民”的理解。作者的文字严谨但不失可读性,即便是一些复杂的理论,他也能通过清晰的阐释和生动的例子来解释,让非专业读者也能理解并从中受益。这本书不是那种能让你一口气读完的书,它更适合反复品读,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
评分读完《文化、治理与社会》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宏大且深刻的视角来理解我们身处的社会。作者托尼·本尼特并非直接告诉你“应该如何做”,而是通过抽丝剥茧般的分析,让我们看到文化如何与政治权力、社会结构紧密地交织在一起。他对于“治理”的探讨尤其发人深省,不仅仅是指政府的职能,更包含了社会如何通过各种机制来规范和引导个体的行为,塑造集体意识。这种“治理”的触角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教育、媒体到消费习惯,无处不在。书中对这些机制的细致描绘,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意识到很多看似自然的现象背后,其实都可能隐藏着复杂的权力运作和意识形态的塑造。比如,他分析了博物馆、艺术展览等文化机构如何成为塑造国家身份和公民美德的重要场所,这让我联想到自己参观过的许多展览,过去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现在则会去思考这些展品背后的策展意图,以及它们想要传递给观众的是怎样的“文化信息”。这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它不是一本轻松读物,需要静下心来思考,但每一次的深入,都能获得新的启发,对社会的理解也更进一层。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文化、治理与社会》听起来有些学术化,但读起来却意外地引人入胜。托尼·本尼特用一种非常具象化的方式,将抽象的理论概念展现在我们面前。他笔下的“治理”不再是枯燥的法律条文或政治报告,而是融入了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细节。我特别喜欢他关于“文化消费”的分析,他指出,我们看似自由选择的文化产品,实际上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它们不仅满足我们的娱乐需求,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我们的品味、身份认同,甚至是我们对世界的看法。读到这里,我不禁回想起自己最近迷上的某个电视剧,以及追逐的某个潮流品牌,过去只觉得是个人喜好,现在却能看到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文化逻辑。作者的论证非常有说服力,他善于从历史和现实的案例中提取论据,并通过严密的逻辑将其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分析框架。这种“社会工程”式的思考方式,让我警醒,也让我对很多社会现象有了新的理解。它促使我更主动地去辨析信息,质疑表象,不再轻易被既定的文化观念所裹挟。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社会运行的隐秘机制,也照出了我们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