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天工开物译注
定价:36.00元
作者:潘吉星 注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5-01
ISBN:9787532578054
字数:
页码:374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该书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收录了农业、手工业、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尤其是机械,是有详细的记述。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是中国科技史料中保留丰富的一部,它更多地着眼于手工业,反映了中国明代末年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生产力状况。《天工开物译注》由自然科学史专家潘吉星对《天工开物》做了详细的注释及白话翻译,并保留了的图版。
目录
前言
说明
天工开物序
卷上
1.乃粒
1-1 宋子曰
1-2 总名
1-3 稻
1-4 稻宜
1-5 稻工
1-6 稻灾
1-7 水利
1-8 麦
1-9 麦工
1-10 麦灾
1-11 黍、稷、梁、粟
1-12 麻
1-13 菽
2.粹精第二
2-1 宋子曰
2-2 攻稻
2-3 攻麦
2-4 攻黍、稷、粟、梁、麻、菽
3.作成第三
3-1 宋子曰
3-2 盐产
3-3 海水盐
3-4 池盐
3-5 井盐
3-6 末盐、崖盐
4.甘嗜第四
4-1 宋子日
4-2 蔗种
4-3 蔗品
4-4 造糖
4-5 造白糖
4-6 造兽糖
4-7 蜂蜜
4-8 饴饧
5.膏液第五
5-1 宋子日
5-2 油品
5-3 法具
……
卷中
卷下
索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前言
说明
天工开物序
卷上
1.乃粒
1-1 宋子曰
1-2 总名
1-3 稻
1-4 稻宜
1-5 稻工
1-6 稻灾
1-7 水利
1-8 麦
1-9 麦工
1-10 麦灾
1-11 黍、稷、梁、粟
1-12 麻
1-13 菽
2.粹精第二
2-1 宋子曰
2-2 攻稻
2-3 攻麦
2-4 攻黍、稷、粟、梁、麻、菽
3.作成第三
3-1 宋子曰
3-2 盐产
3-3 海水盐
3-4 池盐
3-5 井盐
3-6 末盐、崖盐
4.甘嗜第四
4-1 宋子日
4-2 蔗种
4-3 蔗品
4-4 造糖
4-5 造白糖
4-6 造兽糖
4-7 蜂蜜
4-8 饴饧
5.膏液第五
5-1 宋子日
5-2 油品
5-3 法具
……
卷中
卷下
索引
这本书最让我欣赏的一点,在于它对传统农业生产的尊重和细致描绘。如今,我们谈论科技进步,往往聚焦于数字和信息领域,却忽略了支撑人类文明数千年的土地上的智慧结晶。书中对农作物的选种、耕作、灌溉系统的构建,尤其是对水利工程的叙述,展现出古人对地域环境的深刻理解和顺应。阅读这些部分,我仿佛能感受到春日里泥土的芬芳,以及汗水滴落时的踏实感。作者的笔触是温和而有力的,没有将古代的农业视为“落后”的代名词,而是将其视为一种高超的、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艺术。这种对劳动和土地的赞美,在浮躁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技术革命”早已在人类文明的起点就悄然发生,并且其核心精神——精益求精——从未改变。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我的阅读感受,那就是“震撼”。这种震撼并非来自于惊天动地的事件描写,而是来自于一种宏大叙事下对微观细节的精准把握。全书的编排逻辑清晰,从基础的物质获取,到复杂的工具制造,再到最终产品的形成,层层递进,如同一个精密的机械链条在眼前徐徐展开。我特别注意到,译注者在处理不同技术领域间的过渡时,运用了非常巧妙的衔接手法,使得整体阅读体验非常流畅,毫无跳跃感。它不是一本简单的技术汇编,而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认知和改造世界的“操作手册”。每一次合上书本,我都会对古人的智慧产生由衷的敬佩,并开始反思现代社会在追求效率和速度的同时,是否也丢弃了一些宝贵的、需要时间沉淀才能获得的工匠精神。这本书无疑是值得每一个对历史、技术、以及人类自身发展轨迹感兴趣的人,反复研读的珍藏之作。
评分坦白讲,初读此书的某些章节,我感到了一丝理解上的困难,但这并非因为文字晦涩,而是因为现代生活与书中描绘的生产场景太过遥远。例如,关于制盐和制糖的工艺,现代人依赖于工厂流水线,对“熬制”、“结晶”这些纯自然过程下的技术操作知之甚少。然而,正是这种“困难”,激发了我更强烈的探究欲。每当遇到不解之处,我都会停下来,反复咀嚼译注者的解释,并尝试在脑海中构建一个三维的模型。这种主动思考的过程,远比被动接受信息要有效得多。这本书更像是一把钥匙,它打开了我们通往前工业时代生产力的窗口,让我们得以一窥古人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以惊人的创造力去解决生存与发展的核心问题。它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种“慢思考”的空间,对抗了当下信息爆炸带来的碎片化阅读习惯。
评分翻阅此书,如同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深度对话。作者的译注工作做得极其扎实,每一个注解都像是精准的坐标,将我们带回了那个特定的历史情境。我注意到,对于一些古老的度量衡和材料的描述,译注者并没有直接给出现代的对应值,而是更侧重于解释其在当时社会经济体系中的功能和意义,这种“情境化”的处理,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特别是关于冶金和采矿的部分,那些描述如何选矿、如何鼓风、如何提炼的段落,读起来完全不像在看一本历史文献,更像是一部生动的技术操作手册。我甚至忍不住去查找了一些相关的考古发现和文物图片来对照,发现书中的描述与实物高度契合,可见译注者下了多少苦功去考证每一个细节。这套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介绍”了古代技术,更在于它提供了一套理解古代社会运作逻辑的思维框架。
评分这套书,说实话,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厚重的质感给镇住了。开卷后的第一感觉,是那种对知识的敬畏。它不像市面上那些快餐式的科普读物,而是沉淀了岁月的智慧。书中对古代生产技术的描述,那种细致入微的描绘,简直让人拍案叫绝。比如,对于蚕桑业的讲解,从蚕卵的孵化到缫丝的每一个步骤,都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能闻到蚕房里的气味,听到缫丝机的转动声。这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对古人生活智慧的立体重构。我尤其欣赏的是它在解释那些复杂的机械原理时,没有采用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生活化的语言,将科学的严谨与人文的温度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读完之后,对“天工”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那不是简单的巧夺天工,而是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和利用,是人类文明早期最璀璨的智慧火花。这种阅读体验,是久违的、令人心潮澎湃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