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糖尿病饮食调理方案
定价:39.90元
作者:陈伟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12125714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饮食治疗是当今各种类型及各种程度糖尿病*基本的治疗措施,如何安排一日三餐是糖尿病患者的头等大事。本书由北京协和医院专家陈伟主编,全面介绍了糖尿病患者日常饮食的方方面面,科学、易懂、易操作,让糖友们一看就懂,一学就会,轻松掌握科学饮食方法,改善糖尿病症状。
内容提要
查出糖尿病,让许多人吃饭都变得战战兢兢起来,这个不敢吃、那个怕吃多,生怕血糖像'波浪”一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其实,虽然糖尿病对身体危害很大,但是糖尿病是可防、可控的。本书独辟新径,直接从烹调角度告诉读者糖尿病饮食调理的重要性,详细向读者介绍糖尿病的健康烹调知识,旨在帮助糖尿病患者了解饮食疗法、选对食材、吃对食物,通过食疗预防并发症,并有效调控血糖。
目录
CHAPTER 1 健康饮食,从“四低”开始
010 低热量:减轻胰岛的负担
010 手掌法则轻松掌控一天吃饭的量
012 降低热量的烹调原则
013 改变烹调方法以降低热量
014 选择植物油,并且要低油
015 低盐饮食的烹调方法
016 吃正餐前先吃蔬菜,不易饿
017 小零食大热量,也能惹出祸
018 低GI 和GL:有助于降低血糖
018 多吃低GI 和GL 食物
019 粗粮不细作,GI 值不升高
020 吃整不吃碎降GI 值
021 蔬果吃生不吃熟,GI 值更低
022 “高低搭配”降GI 值
023 先吃蔬菜后吃米饭,降餐后血糖
024 急火煮、少加水,降GI 值
025 副食中加醋或柠檬汁,降GI 值
026 多吃膳食纤维降GI 值
027 调味不用糖,选用甜味剂
028 拆穿“无糖”伪装
029 细嚼慢咽,血糖上升缓慢、温和
030 低脂:有助于预防并发症
030 低脂菜肴的制作技巧
033 警惕这些高脂肪食物
034 专题 走出糖尿病饮食十大误区
CHAPTER 2 少食多餐,热量分配要合理
038 科学安排正餐副餐
038 算一算你每天需要多少热量
040 计算每天应吃多少食物
041 三大营养物质比例要合理
042 合理安排一天的餐次
043 一日三正餐应该怎样分配
044 加副餐之后,正餐主食量应减少
045 根据总热量设计每日食谱—食品交换份法
048 早餐吃好,营养平衡利降糖
048 谷类早餐,让你不饥饿
049 奶豆类早餐,有助稳定血糖
050 蔬果类早餐,控糖帮手
051 中餐吃饱,荤素搭配防低血糖
051 多吃深绿蔬菜,增加饱腹感
052 吃肉认准“白瘦”
053 降糖降压的菌菇类不可少
054 晚餐吃少,睡眠好血糖更稳定
054 少量粗粮,改善糖耐量
055 晚餐偏素,清淡好入眠
056 专题 全天不同热量食谱推荐
CHAPTER 3 吃对主食,控制血糖的**步
062 吃对主食,控好一半血糖
062 吃对主食可控制血糖
063 主食固定,血糖不易波动
064 细算一日主食的总量
068 主食做得干,血糖上升慢
069 制作混合主食降餐后血糖
070 美味主食,控制血糖稳定
070 糙米 帮助控制血糖骤然升降
072 燕麦 餐后血糖上升过快的克星
074 薏米 保护胰岛β 细胞膜
076 黑米 提高胰岛素的利用率
078 荞麦 增强胰岛素活性
080 小米 参与糖类与脂肪的代谢
082 绿豆 降低空腹、餐后血糖
084 黑豆 促进胰岛素分泌
086 专题 米饭加豆,越吃越健康
CHAPTER 4 调配好副食,降糖和美味两不误
088 副食1: 蔬菜
088 苦瓜 辅助降血糖
090 黄瓜 亦蔬亦果解饥饿
092 芹菜 降压降脂防并发症
094 洋葱 每天吃一点,降糖更明显
096 山药 避免胰岛素分泌过剩
098 胡萝卜 防治慢性心血管并发症
100 萝卜 降低餐后血糖
102 藕 清热除烦止渴
104 豌豆苗 有利于糖和脂肪的代谢
106 绿豆芽 控制餐后血糖上升
108 菠菜 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110 莴笋 改善糖的代谢功能
111 紫甘蓝 控制餐后血糖上升的速度
112 茄子 保护胰岛细胞
114 大白菜 提高胰岛素的利用率
115 番茄 提高胰岛素质量
116 副食2: 畜禽肉
116 牛瘦肉 提高机体对葡萄糖的利用
118 鸡肉 降低血糖浓度
120 鸭肉 稳定血糖水平、降血糖
121 兔肉 补充因糖异生而消耗的蛋白质
122 副食3: 水产
122 鳝鱼 双向调节血糖
124 海参 优质蛋白质的来源
125 牡蛎 减轻胰腺负担
126 鲫鱼 促糖分解代谢,降低尿糖
128 鱿鱼 补硒防糖尿病
129 副食4: 蛋奶、豆制品
129 鸡蛋 提供营养物质
130 鹌鹑蛋 补五脏、益气血
131 牛奶 促进胰岛素的正常分泌
132 豆腐 低热量、高蛋白
134 副食5: 菌藻类
134 黑木耳 修复受损的胰岛细胞
136 香菇 改善糖耐量,促进肝糖原合成
137 海带 预防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
138 紫菜(干) 降低空腹血糖
139 专题 糖尿病患者怎么吃水果
CHAPTER 5 中药食疗,茶饮药膳为健康护航
142 枸杞子 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
143 熟地 滋阴补肾,降压降糖
144 黄芪 双向调节血糖和血压
145 玉米须 防治糖尿病性高血压
146 玉竹 修复胰岛细胞
147 茯苓 减少胰岛素需要量
148 葛根 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149 专题 糖尿病常用单方验方
CHAPTER 6 吃对吃好,远离糖尿病合并症
152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饮食方案
156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饮食方案
160 糖尿病合并高血脂的饮食方案
164 糖尿病合并肾病的饮食方案
168 糖尿病合并痛风的饮食方案
172 专题 糖尿病问题答疑
附录 食物热量表
作者介绍
陈伟
北京协和医院肠外肠内营养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糖尿病防治协会理事长。
1995年毕业于青岛大学医学院医学营养系,同年进入北京协和医院担任营养医师工作,2004年获协和医科大学内科硕士学位,2007年获卫生部副主任医师资格,现任中国医师协会营养医师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中青年委员兼
秘书长,北京中西医结合学分会临床营养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健康管理学组组员,参加国家“九五”“十五”“十一五”课题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撰写科普书籍二十余部,长期从事临床疾病的营养治疗、大众健康的宣传教育工作。
文摘
序言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地方,是它对“个体化”概念的深刻理解和体现。在如今这个“一刀切”的健康建议泛滥的时代,这本书却花了大量的篇幅去强调“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案”。它不断引导读者去倾听自己身体的声音,去观察和记录自己的反应,而不是盲目照搬别人的成功案例。书中提供了许多自我评估的量表和调整建议的弹性空间,让读者真正成为自己健康管理的主导者。这种尊重个体差异、倡导探索精神的写作态度,是真正有远见的健康指导所必需的。它赋予了读者探索和发现自己最适合路径的勇气和方法,而不是被动接受既定的教条。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指南,不如说是一套激发你自身潜能和智慧的思维框架。
评分如果从实用性和操作性的角度来评估,这本书的价值简直是超乎想象的。我尤其欣赏它在提供理论支持的同时,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提供了大量可立即执行的“工具箱”式的建议。例如,其中关于如何在外就餐时做出健康选择的那一小节,列举的对照表和“替代方案清单”,简直就是我出门携带的秘密武器。更不用说那些详细的步骤指南和图示说明,即便是一些看似简单的技巧,作者也标注得清清楚楚,确保读者可以零失误地进行模仿。这本书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它教会的不是固定的食谱,而是一种灵活应对不同情境的思维模式和执行框架。这种面向实战的深度设计,让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科普读物,更像是一本贴身的、可以随时翻阅的实操手册。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活力的色彩搭配,加上封面上那种略带艺术感的排版,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纸张的质感,拿在手里有一种恰到好处的厚重感,翻页时发出的轻微摩擦声,都透露出一种制作的匠心。内页的印刷清晰度非常高,即便是那些复杂的图表和示意图,看起来也丝毫没有模糊不清的感觉,阅读体验因而大大提升。我当时在书店里随手翻阅了几页,光是视觉上的愉悦感,就让我有强烈的购买欲望。而且,这本书的开本设计也非常人性化,无论是放在背包里还是放在床头柜上,都显得很合适,方便随时取阅。我记得当时看到封底的作者简介,感觉作者的专业背景和写作风格非常吸引人,这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总的来说,从一个纯粹的“物”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实体品质绝对是上乘之作,达到了精装书的标准,让人爱不释手。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编排逻辑性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本,结构清晰到令人称赞。我通常阅读非虚构类书籍时,最怕遇到那种东拉西扯、缺乏主线的叙述方式,但这本书完全没有这个问题。它从宏观的理论基础开始,层层递进,深入到具体的实践操作层面,每一个章节之间的过渡都衔接得极其自然流畅,仿佛作者早已为读者规划好了一条清晰的学习路径。特别是它在处理复杂概念时所采用的类比和举例,非常贴近日常生活,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些知识点的读者,也能迅速掌握核心要点。我特别欣赏它在章节末尾设置的“思考与回顾”环节,这不仅是对前文内容的有效巩固,更是一种主动学习的引导。阅读的过程中,我几乎不需要反复回溯查找信息,因为作者的脉络布局已经将知识点牢牢地固定在了我的脑海里。这种高效率的学习体验,对于时间宝贵的现代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加分项。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娓娓道来,充满人文关怀”。它完全没有那种冷冰冰的学术论文腔调,也避开了过度煽情的口吻,而是采用了一种非常真诚、温暖的交流方式。作者仿佛是你一位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的朋友,在你耳边耐心解释每一个细节,让你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到一种被理解和支持的力量。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几段关于心态调整的描述,写得极其细腻入微,精准捕捉到了人们在面对长期健康管理时可能产生的焦虑和迷茫。文字里流淌出的是对个体生命体验的尊重,而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这种“有温度”的文字,极大地增强了读者的代入感和信任度,让我更愿意去接受书中所倡导的理念和方法。读起来完全没有压力,反而像是在进行一场高质量的深度对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