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孙子兵法(国学经典丛书 名家注译本)
定价:24.0元
作者:(春秋)孙武;黄朴民、熊剑平 注译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53548044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href='#' target='_blank'> href='#' target='_blank'>
本书为《国学经典丛书》中的一本。这套书由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郭齐勇担纲丛书主编;国学袁行霈、唐明邦、赵逵夫、唐浩明等倾力编注;教育专家顾明远、李镇西、钱梦龙、魏书生等联袂推荐
内容提要
从民族文化教育的大局出发,从熟读传统文化经典的小眼入手,为青少年打造了一座宏壮的传统文化殿堂。——顾明远
熟读国学经典,是构建青少年智性和德性的好途径。——魏书生
让孩子们更近距离地感受古圣先哲们的精神世界,让孩子们更有民族文化精神的底蕴。
——余映潮
体味中国古典文化,理解中国古典文化,用中国古典文化培养青少年的德智品性,是我国国民教育的应然之举。——李镇西
开启深远博大的人生,从品读这套中国古典文化开始。——窦桂梅
目录
作者介绍
作者孙武是春秋时期的军事家,其著作《孙子兵法》是世界公认的古老军事理论著作,他以此被人们尊奉为“兵经”、“百世谈兵之祖”。
注译者黄朴民是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执行院长,著有《春秋军事史》《孙子评传》《黄朴民解读孙子兵法》等;熊剑平是南京国际关系学院教师,致力于研究中国古代军事史,著有《中国古代情报史论稿》《中国古代情报人物传》《军机处》等。
文摘
作战篇
本篇阐述如何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战争准备。孙子认为,战争对人力、物力和财力具有的依赖性,因此他明确提出“兵贵胜,不贵久”,即速战速决的指导思想,并一再强调“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为了在战争中实现速战速决,解决军队后勤补给问题,孙子提出了“因粮于敌”的原则,主张在敌对国家境内就地解决粮草补给。同时,孙子还主张通过厚赏士卒、善待敌俘等手段来壮大发展自己的实力,达到“胜敌而益强”的目的。
作战,即从事战争准备,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战阵交锋。作,开始,同“乍”。在“计篇”之后,孙子紧接着论述战争准备这一问题,充分体现其思想体系的逻辑性和系统性。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①,驰车千驷②,革车千乘③,带甲④十万,千里馈粮⑤,则内外之费⑥,宾客之用⑦,胶漆之材⑧,车甲之奉⑨,日费千金⑩,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注释】
①用兵之法:法,规律,法则。
②驰车千驷:战车千辆。驰,奔、驱的意思。驰车,快速轻捷的战车,古代亦称“轻车”、“攻车”。驷,原称驾一辆车的四匹马,后通指四匹马拉的战车,此处作量词用。
③革车千乘:专门用于运载粮草和物资的辎重车千辆。革车,一般认为就是守车、重车、辎车。一说革车为重型作战车辆,亦能成立。乘,辆,也是古代一辆四匹马拉的车子。这里也作量词用。
④带甲:戴盔披甲,此处指全副武装的士卒。
⑤千里馈粮:意为当时的战争往往都是深入敌境,远离后方,所以需要有很长的后勤补给线,跋涉千里辗转运输粮草。馈,这里作供应、运送解。
⑥则内外之费:内外,这里指前方、后方。此句意为前方后方的开支花费。
⑦宾客之用:指招待诸侯国使节、游士的费用。宾客,诸侯使节以及游士。
⑧胶漆之材:通指制作和维修弓矢等军用器械的物资材料。
⑨车甲之奉:泛指武器装备保养补充的开销。车甲,车辆、盔甲之属。奉,同“俸”,费用、开销的意思。
⑩日费千金:每天都要花费大量财力。千金,巨额钱财。
举:出动。
【译文】
孙子说:凡兴师打仗,通常规律是必须动用战车千辆,辎重车千辆,军队十万,同时还要越境千里运送。前方后方的经费,款待列国使节、游士的费用,胶漆器材的用度,车辆兵甲的开销,每天都要耗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才能出动。
其用战也胜①,久则钝兵挫锐②,攻城则力屈③,久暴师则国用不足④。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⑤,则诸侯乘其弊而起⑥,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⑦。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⑧。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⑨。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⑩也。
【注释】
①其用战也胜:指在战争耗费巨大的情况下用兵打仗,就要求做到速决速胜。胜,取胜,这里作速胜解。
②久则钝兵挫锐:意谓用兵旷日持久就会导致军队疲惫,锐气挫伤。钝,疲惫、困乏的意思。挫,挫伤。锐,锐气。
③攻城则力屈:力屈,指力量耗尽。屈,通“绌”,竭、竭尽。
④久暴师则国用不足:意谓长久陈师于外就会给国家经济造成困难。暴,露,“曝”的本字。
⑤屈力殚货:指力量耗尽,经济枯竭。殚,尽、枯竭。货,财货,此处指经济。
⑥诸侯乘其弊而起:其他诸侯国便会利用这种危机前来进攻。弊,疲困,此处作危机、危难解。
⑦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意谓即便有智能超群之人,也将无法挽回既成之败局。后,后事,此处指败局。
⑧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拙,笨拙、不巧。速,迅速取胜。巧,工巧、巧妙。
⑨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谓长期用兵而有利于国家的情况,从来不曾有过。
⑩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不尽知,不完全了解。知,了解、认识。害,害处、危害。利,利益,好处。意谓必须充分认识用兵的危险性。
【译文】
用兵打仗,贵在速胜,旷日持久就会使军队疲惫,锐气受挫。攻打城池,会使得兵力耗竭;军队长期在野外作战,会使国家财力不继。如果军队疲惫,士气受挫,实力耗尽,国家经济枯竭,那么诸侯列国便会乘此危机发兵进攻,到了那时即使有智慧超群的人,也将无法挽回危局。所以,用兵打仗,只听说过指挥虽拙但求速胜的情况,而没有见过讲究指挥工巧而追求旷日持久的现象。战事久拖不决而对国家有利的情形,从来不曾有过。因此,不完全了解用兵弊害的人,也就无法真正理解用兵的益处。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①,粮不三载②;取用于国③,因粮于敌④,故军食可足也。
【注释】
①役不再籍:役,兵役。籍,本义为名册,此处用作动词,即登记,征集,按名籍征发。再,二次。
②粮不三载:粮草不多次运送。三,多次。载,运输,运送。
③取用于国:取用于。
④因粮于敌:粮草给养依靠在敌国就地解决。其主要途径是抄掠敌境。因,依靠、凭借。
【译文】
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兵员不再次征集,粮草不多回运送。武器装备由提供,粮食给养在敌国补充,这样,军队粮食供给也就充足了。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①,远输则百姓贫②。近于师者贵卖③,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④。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⑤。百姓之费,十去⑥其七;公家之费⑦,破车罢马⑧,甲胄矢弩⑨,戟楯蔽橹⑩,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注释】
①国之贫于师者远输:之,虚词,无实义。师,指军队。远输,远道运输。
②远输则百姓贫:远道运送就会造成百姓的贫匮。百姓,金文中多作“百生”,指当时的世族大家。
③近于师者贵卖:近,临近。贵卖,指物价飞涨。意为临近军队驻扎地区的物价就飞涨。
④丘役:军赋。古代以丘为单位征集的赋税。丘,古代的地方行政区划单位。
⑤中原内虚于家:中原,此处指国中。此句意为,国家百姓之家因远道运输而变得贫困、空虚。
⑥去:耗去、损失。
⑦公家之费:公家,国家。费,费用,开销。
⑧罢马:疲惫不堪的马匹。罢,同“疲”。
⑨甲胄矢弩:甲,护身的铠甲。胄,头盔。矢,箭,箭镞。弩,弩机,一种依靠机械力量发射箭镞的弓,在当时为杀伤力颇大的新式武器。“积弩齐发”,是当时具有大规模杀伤作用的重要战法。
⑩戟楯蔽橹:戟,古代戈、矛功能合一的兵器。楯,同“盾”,盾牌。蔽橹,用于攻城的大盾牌。甲胄矢弩、戟楯蔽橹,是对当时攻防兵器与装备的泛指。
丘牛大车:丘牛,从丘役中征集来的牛。大车,指载运辎重的牛车。
【译文】
国家之所以因用兵而导致贫困,就是由于远道转输。远道转输,就会使百姓陷于贫困。临近驻军地区的物价必定飞涨,物价飞涨,就会使得百姓之家财富枯竭,公室财富枯竭就必然急于加重赋役。力量耗尽,财富枯竭,便家家空虚。百姓的财产将会耗去十分之七,国家的财产,也会由于车辆的损坏,马匹的疲惫,盔甲、弓箭、戟盾、矛橹的制作和补充以及丘牛大车的征调,而消耗掉十分之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①。食敌一钟②,当吾二十钟;忌秆一石③,当吾二十石。
【注释】
①智将务食于敌:智将,明智的将领。务,务求、力求。意为明智的将帅总是务求就食于敌国。
②钟:古代的容量单位。每钟六十四斗。
③忌秆一石:忌秆,泛指牛、马等的饲料。忌,同“萁”,豆秸。石,古代的重量单位。每石一百二十斤。
【译文】
所以,明智的将帅总是务求在敌国解决粮草的供给问题。消耗敌国的一钟粮食,等同于从本国运送二十钟。耗费敌国的一石草料,相当于从本国运送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①;取敌之利者,货也②。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③,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④,车杂而乘之⑤,卒善而养之⑥,是谓胜敌而益强⑦。
【注释】
①杀敌者,怒也:言军队英勇杀敌,关键在于激励部队的士气。
②取敌之利者,货也:货,财货。这里指用财货进行奖赏,以调动广大官兵杀敌致胜的积极性。句意为要让军队夺敌资财,就必须先依靠财货奖赏。
③已上:“已”同“以”。
④更其旌旗:意为在缴获的敌军战车上更换上我军的旗帜。更,变更、更换。旌旗,古代用羽毛装饰的旗帜,是重要的军中指挥号令工具。
⑤车杂而乘之:杂,掺杂、混合。乘,驾、使用。意为将缴获的敌方战车和我方车辆掺杂在一起,用于作战。
⑥卒善而养之:意谓优待被俘的敌军士卒,使之为己所用。卒,俘虏、降卒。
⑦胜敌而益强:指在战胜敌人的同时使自己变得更加强大。益,增加。
【译文】
要使军队英勇杀敌,就应激发士兵同仇敌忾的士气;要想夺取敌人的物资,就必须借助于物质奖励。因此,在车战中,凡是缴获战车十辆以上的,就奖赏先夺得战车的人。同时,要更换战车上的旗帜,将其混合编入自己的战车行列。对敌俘要予以优待和任用。这也就是说战胜敌人,使自己变得更强大。
故兵贵①胜,不贵久。故知兵之将②,生民之司命③,国家安危之主④也。
【注释】
①贵:重、推重的意思。
②知兵之将:指深刻懂得用兵之法的将帅。知,认识、了解的意思。
③生民之司命:意为普通民众命运的掌握者。生民,泛指一般民众。司命,星宿名,主死亡。此处是喻指命运的主宰。
④国家安危之主:国家安危存亡的主宰者。主,主宰之意。
【译文】
因此,用兵打仗贵在速战速决,而不宜旷日持久。懂得用兵之道的将帅,是民众生死的掌握者,是国家安危存亡的主宰。
序言
与其他同类版本相比,这部译注本在“导读”和“导读”部分的结构安排上,显得尤为高明和人性化。它没有一上来就将读者推入晦涩的原文之中,而是先提供了一个宏观的历史背景介绍,帮助读者理解它产生的时代局势和文化土壤。随后,对核心思想进行提炼式的概述,让读者对全书脉络有个大致的把握。这种层层递进的设计,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更值得一提的是,附录部分收录的一些相关历史文献的节选和对后世影响的简要梳理,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立体的阅读场域。它不只是孤立地呈现文本,而是将其置于中国思想史的长河中进行考察,这对于想要进行更深层次研究的读者来说,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拓展空间,避免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阅读弊端。
评分读完这套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其跨越时空的普适性。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节奏极快的时代,似乎一切都与古代的战争谋略格格不入。然而,当你深入文本的肌理,会惊异地发现,书中对于“知彼知己”、“慎战”以及对人心的洞察,其指导意义甚至超过了许多当代管理学书籍。它不是简单地教你如何“打赢一场仗”,而是教你如何建立一种审慎、周密、以最小代价达成目标的思维框架。例如,书中对于“用间”的详尽分析,放在今天的商业竞争中,依然具有极强的参考价值——如何获取情报、如何辨别真伪、如何利用信息差。这种从古代战场延伸至现代社会各个层面的应用潜力,正是这部经典永不过时的魅力所在。它强迫你跳出眼前的具体情境,去思考事物发展的底层逻辑和规律,这才是真正的国学价值所在。
评分说实话,我对古代典籍的阅读一直抱有一种敬畏感,总担心自己理解不到位,反而曲解了原意。但这部特定版本的注译,成功地消解了我的这种焦虑。他们的文字风格极其平实流畅,注释的语气是引导而非命令式的,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在低语教诲,而不是一位严厉的老师在训诫学生。阅读过程中,每当遇到一个关键性的战略部署描述,译者都会用一种近乎现代管理学的视角进行小结,比如对“奇正相生”的解析,他们没有陷入古文的僵硬解释,而是阐明了这种“变化万千的组合逻辑”,让我恍然大悟。这种将古代智慧与现代认知模型巧妙结合的翻译手法,使得阅读体验非常顺畅,犹如在欣赏一出经过精心编排的舞台剧,每一个场景的转换都自然流畅,高潮迭起,让人欲罢不能,完全沉浸其中,忘记了时间。
评分这部古典名著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初拿到手时,那种厚重而又不失典雅的气质便扑面而来。封面选用的纸张质地精良,触感温润,米白色的底色上印着烫金的繁体字书名,在光线下微微闪烁,透着一股历史的沉淀感。内页的排版也极为考究,字体大小适中,行距留白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过于疲劳。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它摒弃了许多当代注译本中常见的过度现代化的设计语言,而是力求还原一种接近古籍的阅读体验,让人在翻阅的每一页都能感受到一种仪式感。这样的用心,无疑是对经典最大的尊重,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对于那些热爱传统文化、对书籍的物理形态也有一定追求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实体版本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承载着一种对传统美学的致敬。
评分我向来对那些“名家注译”的版本持谨慎态度,因为很多时候,所谓的“名家”在解读时往往会过度发挥,甚至加入过多不必要的现代思维,使得原著的古朴精髓失色。然而,这部作品的译注者显然深谙“信、达、雅”的原则。他们的注释精准而克制,每一处对疑难词句的阐释都建立在扎实的文献考据之上,绝无牵强附会之处。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对原文的“意境”把握得十分到位。在阐述那些关于“形、势、虚、实”的微妙辩证关系时,译注者能够用清晰、现代的语言进行转译,却丝毫没有冲淡原文中那种深不可测的军事哲学意味。这使得初次接触这类高深理论的读者,能够顺利地跨越语言的鸿沟,直接触及到作者的智慧核心,而不是陷于字面意义的泥潭。这种平衡的艺术,是衡量一部优秀注译本的最高标准,而这部书无疑是达到了这个高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