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崇文国学经典普及文库 古文观止
定价:22.80元
作者: 吴楚材,吴调侯,郭锐 注
出版社:崇文书局
出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540338572
字数:
页码:228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崇文国学经典普及文库精装,国学经典是一个民族精神的函封,无论何时,打开这个函封,我们就能读出那些闪烁着智慧的文化密码。因此,了解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上佳的途径就是阅读国学经典。《崇文国学经典普及文库》共36本,包括史学的经典,文学的经典,哲学的经典,设计精美,采取双色印刷,图文并茂,品种丰富。阅读这些日久常新的经典,会带给我们理性和高雅,敏锐与睿智,以及丰富的内涵和无穷的乐趣。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坦率地说,我购买《文言精粹入门指南》时,内心是有些忐忑的,担心它会过于简单或流于表面。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完全是按照一个初学者最自然的认知曲线来设计的。它没有一上来就抛出复杂的语法规则,而是巧妙地从一些非常短小、意蕴丰富的篇章入手,比如那些带有强烈道德教诲色彩的片段,让读者先在情境中感受文言的魅力。我特别喜欢它在每课后设置的“趣味拓展”部分,它会引导你去思考这些古文在现代生活中的影子,比如如何用古人的智慧来应对现代的困境。这种接地气的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心理门槛。对于那些希望系统地、但又不想被枯燥的语法结构劝退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温和且有效的入口,它让我体会到了“温故而知新”的切实乐趣,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
评分这部《古代文学精粹选读集》真是让人爱不释手,光是翻阅目录就能感受到编者对古典文学的热忱与匠心。我尤其欣赏它在选篇上的独到眼光,不像某些选本那样只堆砌那些耳熟能详的篇目,而是巧妙地穿插了一些虽不至冷僻,但却被主流阅读视野稍有忽略的佳作。比如其中收录的几篇唐代边塞诗,气象雄浑,读来让人仿佛身临塞外,感受那份家国情怀与英雄气概,其用词之精妙、意境之开阔,远非一般浅尝辄止的诗集所能比拟。再谈谈散文部分,编者似乎下足了功夫去挖掘那些文笔老辣、思想深刻的作品,而非一味追求辞藻的华丽。我记得其中一篇关于哲思的论述,文字简练却直指人心,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甚至需要合上书本,在窗前默想良久才能消化其中蕴含的智慧。这套书的装帧设计也相当考究,纸张的手感和字体的选择都透着一股沉稳的书卷气,让人在阅读时便能自然地沉浸到那个古雅的氛围中去,实乃案头必备的良伴。
评分我必须得说,这本《古典文学鉴赏宝典》在学术性和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很多号称“普及”的读物,要么为了追求易懂而牺牲了深度,要么为了展示学问而堆砌了晦涩的术语,让人望而却步。然而,这套书的处理方式非常高明。它在每篇选文之后,都有一个深度的“赏析”环节,这个赏析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文学批评,而是充满洞察力的解读。比如对一篇宋词的赏析,作者不仅细致分析了其音韵之美和意象的象征意义,更联系了当时词人的生活境遇和时代思潮,使得那份婉约或豪放的情感一下子变得鲜活可感。我曾反复品读过其中对“以景寓情”手法的剖析,作者用了很多生动的对比来阐释,让我一下子明白了为何同样是写月亮,李白的月亮是洒脱的,而苏轼的月亮则带有哲思的重量。这本书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让我学会了如何带着一双更具鉴赏力的眼睛去阅读其他的古典作品。
评分这本《中国古代思想与文学交融录》给我带来了完全不同于阅读纯文学作品的体验。它的视角非常独特,聚焦于古代文人思想体系与他们创作实践之间的相互作用。它没有把文学仅仅视为艺术的表达,而是将其视为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内心世界和世界观的载体。书中的一些章节,详细论述了道家思想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山水诗的意境构建,以及儒家伦理规范如何在正史和家书中留下深刻的印记。我印象最深的是对魏晋风度成因的探讨,作者深入分析了当时政治环境的压抑如何促使士人将审美趣味转向对个体生命体验和自然纯粹性的追求,这种深层次的解读让我对那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超脱的记录。读完后,我对古代经典的理解深度又向上迈进了一大步。
评分老实说,我入手这本《中华文脉溯源录》主要还是冲着它对“文”的定义进行了非常广阔的界定。它收录的内容之丰富,远超我最初的预期。我原以为这可能就是一本标准的古代典籍选本,但惊喜地发现,其中竟然还涉及了一些重要的古代碑刻文字的摹本赏析,以及早期民间歌谣的整理。特别是那部分关于先秦时期一些地方性文字的介绍,虽然篇幅不长,但对于理解古代文化在不同地域的演变和差异性,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视角。它的注释系统也做得非常人性化,对于一些生僻的字词或典故,不仅给出了精准的解释,还常常辅以出处和相关的历史背景介绍,这对于像我这样需要经常查阅资料来深入理解文本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孤立地面对一篇篇文字,而是被引导着去构建一个更宏大、更有层次的古代文化图景。这本书的价值,绝非简单地“读到”了什么名篇,而是“理解”了古典文献的多元面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