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续编Ⅱ·第十一辑(全三册) 9787543975248

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续编Ⅱ·第十一辑(全三册) 978754397524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作同 著
图书标签:
  • 淞沪抗战
  • 抗战史料
  • 史学
  • 历史
  • 军事史
  • 中国近代史
  • 档案
  • 文献
  • 续编
  • 丛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43975248
商品编码:29788008043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7-1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续编Ⅱ·第十一辑(全三册) 作者 朱作同
定价 270.00元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ISBN 9787543975248 出版日期 2017-11-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精装
开本 32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续编·第二编充分利用国家图书馆馆藏资源,将已见或未见的关于淞沪抗战的史料以影印的形式出版,内容涵盖两次淞沪抗战,力求比较全面、翔实、生动地反映淞沪抗战的全貌,是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的一部分。

   作者简介

   目录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续编Ⅱ·第十一辑(全三册)以外的史料研究述评 淞沪战场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惨烈、也最具转折意义的战场之一。围绕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史料挖掘与研究,一直是一个持续深入的课题。本辑(全三册,ISBN 9787543975248)的出版,无疑是对现有研究成果的重大补充和深化。然而,除了本辑所收录的珍贵文献之外,更广阔的史料图景中,尚有诸多领域值得深入探讨和关注。 一、 战前外交与军事准备的深层文献 本辑侧重于战争爆发及进程中的实录与回忆,但战前的酝酿阶段,尤其是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至 1937 年 7 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前,国民政府内部关于对日战略方针的争论,以及上海作为战略要地的防御部署细节,仍有大量档案未被完全揭示。 1. 外交档案的解读深度不足: 尽管“国史馆”及海外部分机构保存有部分国民政府外交部与驻外使领馆的电文,但关于中方在 1930 年代中期,尤其是在与英、美、法等列强进行“保证中立”或“争取干预”的秘密接触中,具体措辞、底线设定以及各方私下利益交换的细节,仍有待更系统性的梳理。例如,围绕 1936 年《何英钦—梅津协定》的谈判背景,除已公布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档案外,日本外务省和陆军省内部关于如何“限制”中国军队在上海地区的活动,以及如何利用此协定麻痹中国高层的决策记录,是理解战前战略态势的关键缺失环节。 2. 国民政府内部军事决策链的微观研究: 淞沪会战的初期部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蒋介石对日军意图的判断失误。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宏观决策层面。然而,从军事委员会到第一、第三、第八集团军的具体指令传达、兵力调配、后勤补给计划的制定过程,特别是各部将领对上级指令的理解偏差与实际执行情况的差异,需要更多如军师团一级的作战日志、物资申领单据等微观史料作为支撑。目前公开发表的资料中,关于特定战役(如罗店争夺战)中,前线指挥官的个人日记或私人信件,这类能揭示决策心理的材料依然稀缺。 二、 日方作战计划与情报战的全面对比 淞沪会战是中日双方投入兵力最多、战术运用最为复杂的战役之一。要全面理解战役的得失,必须将视角更深入地投向日方档案。 1. 日方高级参谋的“战后反思”记录: 战后,日本军方对上海战役的经验教训进行了内部总结。这些总结,往往比战时的命令更具价值,因为它包含了对战术失误、后勤瓶颈以及对中国军队抵抗意志的“事后修正”。目前已披露的日方资料多集中于“大本营公报”或战史编纂委员会的官方记录。而关于参谋本部第一部(作战部)或第十八师、第三师等参战部队高阶军官的个人笔记、备忘录,若能发现,将能提供不同于官方叙事的视角,尤其是关于对中国军队“非理性”抵抗的心理侧写。 2. 日军情报机构在上海的活动: 战前,日本在上海的情报网络异常发达,涵盖了租界内的特务机关、海军陆战队以及经济间谍。关于他们如何渗透进中国军队的编制、情报获取的渠道(如对张华英等中间人的利用),以及他们对中国军队士气、武器装备的实际评估报告,是评估战役初期信息战优劣的关键。这需要对日本外务省外事部门、陆军“关东军情报”系统以及海军特务部的交叉档案进行深入挖掘。 三、 战后民众影响与社会经济史料的缺失 抗战史料研究常常聚焦于军事行动和高层政治,但淞沪会战对上海及周边地区社会经济结构、民众生活造成的长期影响,是另一片亟待拓宽的研究领域。 1. 难民迁移与社会救济体系的记录: 淞沪会战直接导致了上海及苏南地区大规模的难民潮。这方面的史料主要存在于慈善团体、教会组织、地方士绅以及临时设立的救济委员会的档案中。例如,上海红十字会、震旦大学、圣约翰大学等机构保存的难民救助清单、物资调配记录、以及对流离失所者口述历史的早期记录,这些材料能帮助我们重建战争背景下城市社会结构的瓦解与重构过程。目前系统性的汇编和研究尚显不足。 2. 战争对江南经济结构的冲击: 淞沪地区是中国的经济命脉。炮火对纺织业、缫丝业、金融机构的破坏程度,以及战后政府试图恢复生产的财政政策,需要依赖海关、中央银行、地方工商联的内部报告。这些报告往往包含对具体工厂损失的评估,以及对战时黑市贸易、物资黑箱操作的侧面反映。这些经济史料的稀缺,使得对淞沪会战“经济成本”的量化分析仍然停留在宏观估算阶段。 四、 地方史志与非核心部队的参与细节 本辑收录的史料多侧重于中央军和主要战区的记录。然而,淞沪会战的复杂性在于其战线的广泛延伸,涉及到大量地方部队和非正规武装的投入。 1. 江苏、浙江地方保安团的作战记录: 战役中,地方保安团队承担了大量的辅助性任务,如交通运输、地方清剿和非正规防御。这些部队的作战记录大多分散在地方政府档案或乡绅家族的文书中。他们的经验和伤亡数据,对于全面评估淞沪战场的兵力投入和伤亡构成至关重要。 2. 战场遗址的口述史与文物考证: 尽管史料文献重要,但结合现代考古与口述史工作同样不可偏废。对松江、嘉定、宝山等关键战役遗址的持续探访,收集健在的亲历者(无论军人或平民)的口述证词,并与已有的照片、地图进行交叉比对,可以为文本史料提供立体化的佐证。此类非文本史料的系统性收集与整理工作,仍处于初级阶段。 综上所述,《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续编Ⅱ·第十一辑》是研究的里程碑,但要构建一个无死角的淞沪抗战史,未来的研究工作必须跨越语言障碍,深入挖掘对等国家(日本)的档案,并着力于战前决策的微观过程,以及战后对社会经济结构的深远影响,同时加强对地方史料和口述证据的整合力度。这些未被本辑直接涵盖的领域,将是未来十年史学研究的重点方向。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近期阅读了不少关于抗战的书籍,但这一本的体例和深度给我留下了尤为深刻的印象。它的叙事风格偏向于严肃的历史研究文献,但又通过精心的文字组织,保持了足够的文学性和可读性,成功架起了专业学术与大众阅读之间的桥梁。特别是关于国际援助和外交斡旋的部分,资料的丰富程度超出了我的预期,它揭示了在国际风云变幻中,中国如何艰难争取每一份支持的曲折历程。书中对战时经济和科技动员的描述,也展现了那个特殊时期,中华民族展现出的惊人韧性和创造力。总而言之,这本书像一部沉甸甸的史诗,它以无可辩驳的证据和感人至深的细节,为我们还原了那段浴血奋战的岁月,是值得反复研读、并推荐给所有关心国家命运的年轻人的优秀著作。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抱着一丝谨慎的态度翻开这本书,因为涉及重大历史题材的作品,往往容易陷入空泛的口号或过于侧重政治宣传的窠臼。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预期。它最大的亮点在于其极强的史料考据性和客观性。作者似乎始终站在一个冷静的观察者角度,以近乎冷静的笔触,冷静地陈述事实,但这种冷静反而更具震撼力,因为事实本身的力量是不言而喻的。书中对几次战略决策失误的分析尤其精彩,既没有全盘否定前人的努力,也没有回避问题所在,而是基于当时的资源和信息限制,进行了合理的推演和评判。这种坦诚和批判性的思考,使得全书的学术价值和可读性都得到了提升。我尤其喜欢其中穿插的一些地图和图表,它们极大地辅助了对复杂战局的理解,让读者能够更清晰地把握战役的地理要素和空间变化。

评分

手捧这本书,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而是一幅幅鲜活的历史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作者的文笔老辣而富有感染力,叙事节奏张弛有度,时而紧凑激烈,如同身临战场;时而又放缓笔调,细腻描摹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家庭的变故。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关于后勤保障和民间支援的部分,这往往是宏大叙事中容易被忽略的侧面,但恰恰是这些涓涓细流汇聚成了抗击侵略的磅礴力量。书中对民间捐助物资的种类、运输路线的艰险,都有详尽的描述,让人对那个时代普通民众的集体意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用扎实的细节,还原了历史的温度和质感,避免了脸谱化的人物塑造。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那段历史的认知体系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和完善,不再是零散的碎片,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整体。

评分

这是一部需要沉下心来细细品读的书。它的体量不小,内容密度极高,初次阅读时,我不得不频繁地做笔记,标记那些令人深思的段落。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采用了编年体与专题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既保证了历史事件的清晰脉络,又不失对特定主题的深度剖析。例如,某一卷专门探讨了不同兵种之间的协同作战问题,引用了大量跨部门的通信记录,这些细节的呈现,展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远超想象。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被书中那些充满人性的瞬间所触动:一个士兵在绝境中对家乡的思念,一位母亲在战火中对孩子的期盼。这本书的伟大之处,恰恰在于它在记录宏大叙事的同时,始终没有忘记个体生命的重量,让人在为民族抗争喝彩的同时,也为每一个普通人的坚韧而动容。

评分

最近读完了一本关于近代史的力作,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让人在每一个字句中都能感受到先辈们的挣扎与抗争。这本书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停留在宏大的战争叙事上,而是深入到一个个具体的战役、一次次微小的个人抉择之中。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史料的挖掘和梳理能力,那些尘封已久的档案、泛黄的信件被重新呈现在读者面前时,仿佛历史的尘埃被轻轻拂去,真相也随之浮现。比如书中对某次关键战役前后各方情报的对比分析,逻辑严密,论证充分,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亲眼目睹了无数英雄儿女的壮烈牺牲。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一次对民族精神的深度探寻和致敬。它提醒着我们,和平的来之不易,更激励着我们珍惜当下,不忘来时的路。对于任何一个对那段历史有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无疑都是一本不容错过的经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