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三字经
定价:32.80元
作者:王应麟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558114823
字数:
页码:27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王应麟著,孔庆东主编的《三字经/品读经典》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取材于典故规范,包括传统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内容,既普及了中华文化常识及历史故事,又蕴含着做人做事的道理。全文采用简明易记的三三一句押韵短文形式,读起来琅琅上口,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中国传统蒙学读物。
内容提要
王应麟著,孔庆东主编的《三字经/品读经典》是我国传统启蒙教材,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
《三字经》三字一句的韵文易诵读,其包含的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为世人所公认,历来被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诵读《三字经》能让孩子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学习做人的道理,塑造高尚的品格!
目录
作者介绍
王应麟(1223—1296),南宋官员、学者。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又号厚斋。祖籍河南开封,后迁居庆元府鄞县(今浙江鄞县),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进士,宝祜四年(1256年)复中博学宏词科。历官太常寺主簿、通判台州,召为秘书监、权中书舍人,知徽州、礼部尚书兼给事中等职。其为人正直敢言,屡次冒犯权臣丁大全、贾似道而遭罢斥,后辞官回乡,专意著述20年。为学宗朱熹,涉猎经史百家、天文地理,熟悉掌故制度,长于证。一生著述颇富,计有20余种、600多卷,相传《三字经》为其所著。
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字经》的内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所修改或增加。关于版本变化,迄今为止所见的就有宋末元初的1068字本,明代的1092字本,明末的1122字本,清初的1140字本及1170字本等多个版本,并出现相关注解本、插图本。如明清时期就有《增补三字经》《节增三字经》和《广三字经》等。清末民初的学者章太炎的《三字经》增订本,是近一个世纪以来流传*广的版本。
本书在综合了大众普遍接受的版本的精华的基础上编辑而成,但是由于主体部分来源于南宋时的版本,故仍署名王应麟。
文摘
说完了父母和老师在教育中的作用,开始针对受教育的孩子,讲的就是孩子自己也要把握住佳的学习时间一一也就是十三岁以前。
也许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够做到时时督促自己的孩子好好学习,但是有智慧的父母会选择让自己的孩子去吃苦,从中磨炼他们的意志,这样以后无论遇到什么事情他们都能够有去承担的勇气,才能够成大器。孔子在《论语.宪问篇》中也说:“爱之能勿劳乎?”果真爱你的孩子,就要使他发奋学习,使他知道人生的艰难困苦,否则爱也就变成了伤害。而孩子自己则更要明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道理,更要学会监督自身在各方面的发展,这样才能养成很好的学习习惯,进而成就伟业。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小的时候,曾有一段时间非常贪玩,不用功读书,但在老师杜子野的谆谆教导下,他懂得了“幼不学。老何为”的道理。从此,王安石刻苦学习,并养成了看书的好习惯。一日,王安石翻阅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得知李白梦见自己所用的笔的笔头上长了一朵美丽的花,从此才思横溢,后来名闻天下。于是他拿着书问杜子野先生:“先生。人世间难道真有生花笔吗?”杜子野正色道:“当然有啊!有的笔头会长花,有的笔头不会长,只是我们的肉眼难以分辨罢了。”王安石见杜子野先生如此认真,便道:“那么先生能给我一支生花笔吗?”于是,杜子野拿来一大捆毛笔,对王安石说:“这里有九百九十九支毛笔,其中有一支是生花笔,究竟是哪一支,连我也辨不清楚,还是你自己寻找吧。”王安石躬身俯首道:“学生眼浅,请先生指教。”杜子野摸着胡须,沉思片刻,严肃地说:“你只有用每支笔去写文章,写秃一支再换一支,如此一直写下去,定能从中寻得生花笔。除此,没有别的办法了。”从此,王安石按照杜子野先生的教导,每日苦读诗书,勤写文章,足足写秃了五百支毛笔。可是这些笔写出来的文章仍然一般,也就是说还没有从中找到“生花笔”。他有些泄气,于是又去问杜子野先生:“先生,我怎么还没有找到那支生花笔呢?”杜子野没有说什么,饱蘸墨汁,挥笔写了“锲而不舍”四个大字送给他。又过了好久,王安石把先生送给他的九百九十八支毛笔都写秃了,仅剩一支。一天深夜,他提起第九百九十九支毛笔写了一篇《策论》,突然,他觉得文思潮涌,行笔如云,一篇颇有见地的《策论卜挥而就。他高兴得跳了起来,大声喊:“找到了,我找到生花笔了!”从此,王安石用这支“生花笔”学习、写字,接着乡试、会试连连及第。以后又用这支笔写了许多改革时弊、安邦治国的好文章,被后人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朝大书法家、诗人颜真卿在《劝学》中写道:“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可见读书要趁早,这样才能够以足够的学识来闯荡天下,让自己的知识能够有所用,自己也才能够真正有所作为。
孩子自己要懂得少时立志,而父母和师长则要懂得让孩子要从小开始读书、立志。中国古代教学育人,就具有早抓、抓小的特点。唐代的韦述就是一例证,他到十岁时就读了两千多卷古书,撰写了唐史三十卷。
……
序言
说实话,我当初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一种文化情结,想看看古代的启蒙教育究竟是何等模样。结果,它带给我的震撼远超预期。这本书的节奏感把握得极好,有短促有力的警句,也有相对舒缓的铺陈,读起来绝不枯燥乏味,反而有一种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我发现,很多现代人热衷于谈论的“效率”、“专注力”、“修身养性”,其实早就被这本书以最朴素的方式阐述得淋漓尽致。它没有提及复杂的现代社会弊病,但它所构建的道德和行为准则,恰恰是解决这些弊病的根源。我特别喜欢它对“孝”和“悌”的强调,那种由内而外、由近及远的伦理推演,构建了一个稳固的社会基石。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知识点”,而在于它成功地将一套完整的、跨越千年的行为规范,以最易于接受的方式植入了读者的心智结构之中。每一次重温,都是一次对自我品性的校准。
评分这本书,怎么说呢,简直是打开了我认识世界的一扇全新的窗户。里面的内容,那种对人伦、对自然、对历史的观察和总结,简直是精妙绝伦。我记得最开始读的时候,被那种朗朗上口却又蕴含深意的文字深深吸引住了。它不是那种枯燥的说教,而是将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道理,用一种近乎诗歌的形式娓娓道来。特别是关于学习的章节,那种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教诲,让我这个成年人读了都深感惭愧,也立刻激发了我重新审视自己学习态度的决心。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跨越了时代,无论你是初入蒙学的孩童,还是久经世故的成年人,都能从中汲取到养分。它像一位沉默而睿智的长者,在你迷茫时轻轻点拨,绝不冗余,字字珠玑。我甚至会时不时地在日常生活中,捕捉到那些似曾相识的句子,瞬间就明白了其中的深层含义,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任何新潮读物都无法给予的。它教会我的,是如何做人,如何处世,那种朴素而扎实的价值观,才是真正的人生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方式,体现了一种极高的智慧和远见。它似乎不仅仅是为了教人识字,更像是在构建一个完整的“心智模型”。我注意到,它在引入基础概念后,会立刻将这些概念与实际的道德实践相结合,形成一个闭环。这种实践导向的教育理念,使得它具备了无可替代的实用性。阅读它,就像是接受了一次系统的、无声的“品格训练”。它没有华丽的封面或抓人眼球的宣传语,但它的生命力却来自于其内容本身所散发出的那种历久弥新的真理光芒。我甚至在想,如果能让更多年轻人静下心来阅读并真正理解它,或许社会上的许多浮躁和功利主义现象都能得到有效的缓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稳定且坚固的精神锚点,让你在变幻莫测的世界中,始终能找到一个清晰的参照系,来衡量自己的言行是否合乎“道”。它不提供即时满足,但它承诺长久的安稳与清晰。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整体感觉,可以用“气韵生动”来形容。它绝非是那种生硬的、教条式的文本集合,而是充满了生命力的。阅读的过程,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的学堂,四周环绕着先贤们的教诲声,每一个字眼都带着历史的厚重感和温度。我特别欣赏它在组织结构上的那种浑然天成,看似松散的叙述,实则紧密相扣,层层递进。初读时,我可能只是记住了表面的词句,但随着阅读次数的增加,我开始体会到那些看似简单的对仗和排比背后,所蕴含的对立统一和辩证思维。比如,它对“德”与“才”的平衡探讨,放在今天来看,依然是职场和社会交往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更难得的是,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凝练,没有一个多余的字眼,却能将复杂的哲理切割得清清楚楚,如同精心打磨的宝石,在不同的光线下折射出不同的光彩。它不需要华丽的辞藻来堆砌,其力量就存在于其不可撼动的逻辑和对人性本质的深刻洞察之中。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让我重新认识了“简约”的力量。在这个信息爆炸、内容泛滥的时代,我们的大脑被各种碎片化的信息不断轰炸,真正能沉淀下来的东西越来越少。而这本书,简直是一股清流,它用极少的文字,承载了极大的信息量和价值密度。它的语言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切入问题的核心,不带任何多余的感情色彩或无谓的修饰。我常常惊叹于古人是如何在如此有限的表达工具下,构建出如此宏大且实用的思想体系的。它不是那种需要你费力去“解读”的书,它更像是一种“内化”的过程。你不需要刻意去背诵,那些句子会在你不经意间,成为你思考和判断事情的底色。比如,在处理人际摩擦时,脑海中自然会浮现出相关的警句,让你迅速回归到更宽容、更理性的层面去处理问题。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力,是任何当代畅销书都难以企及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