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三字經
定價:32.80元
作者:王應麟
齣版社:吉林齣版集團
齣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558114823
字數:
頁碼:27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王應麟著,孔慶東主編的《三字經/品讀經典》是中國的傳統啓濛教材,取材於典故規範,包括傳統的文學、曆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等內容,既普及瞭中華文化常識及曆史故事,又蘊含著做人做事的道理。全文采用簡明易記的三三一句押韻短文形式,讀起來琅琅上口,與《百傢姓》、《韆字文》並稱為中國傳統濛學讀物。
內容提要
王應麟著,孔慶東主編的《三字經/品讀經典》是我國傳統啓濛教材,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産,它短小精悍、朗朗上口,韆百年來,傢喻戶曉。其內容涵蓋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說,所謂“熟讀《三字經》,可知韆古事”。
《三字經》三字一句的韻文易誦讀,其包含的獨特的思想價值和文化魅力為世人所公認,曆來被國人奉為經典並不斷流傳。誦讀《三字經》能讓孩子在傳統文化的滋養下學習做人的道理,塑造高尚的品格!
目錄
作者介紹
王應麟(1223—1296),南宋官員、學者。字伯厚,號深寜居士,又號厚齋。祖籍河南開封,後遷居慶元府鄞縣(今浙江鄞縣),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進士,寶祜四年(1256年)復中博學宏詞科。曆官太常寺主簿、通判颱州,召為秘書監、權中書捨人,知徽州、禮部尚書兼給事中等職。其為人正直敢言,屢次冒犯權臣丁大全、賈似道而遭罷斥,後辭官迴鄉,專意著述20年。為學宗硃熹,涉獵經史百傢、天文地理,熟悉掌故製度,長於證。一生著述頗富,計有20餘種、600多捲,相傳《三字經》為其所著。
隨著時間的推移,《三字經》的內容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有所修改或增加。關於版本變化,迄今為止所見的就有宋末元初的1068字本,明代的1092字本,明末的1122字本,清初的1140字本及1170字本等多個版本,並齣現相關注解本、插圖本。如明清時期就有《增補三字經》《節增三字經》和《廣三字經》等。清末民初的學者章太炎的《三字經》增訂本,是近一個世紀以來流傳*廣的版本。
本書在綜閤瞭大眾普遍接受的版本的精華的基礎上編輯而成,但是由於主體部分來源於南宋時的版本,故仍署名王應麟。
文摘
說完瞭父母和老師在教育中的作用,開始針對受教育的孩子,講的就是孩子自己也要把握住佳的學習時間一一也就是十三歲以前。
也許並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夠做到時時督促自己的孩子好好學習,但是有智慧的父母會選擇讓自己的孩子去吃苦,從中磨煉他們的意誌,這樣以後無論遇到什麼事情他們都能夠有去承擔的勇氣,纔能夠成大器。孔子在《論語.憲問篇》中也說:“愛之能勿勞乎?”果真愛你的孩子,就要使他發奮學習,使他知道人生的艱難睏苦,否則愛也就變成瞭傷害。而孩子自己則更要明白“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道理,更要學會監督自身在各方麵的發展,這樣纔能養成很好的學習習慣,進而成就偉業。
北宋傑齣的政治傢、思想傢、文學傢王安石小的時候,曾有一段時間非常貪玩,不用功讀書,但在老師杜子野的諄諄教導下,他懂得瞭“幼不學。老何為”的道理。從此,王安石刻苦學習,並養成瞭看書的好習慣。一日,王安石翻閱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得知李白夢見自己所用的筆的筆頭上長瞭一朵美麗的花,從此纔思橫溢,後來名聞天下。於是他拿著書問杜子野先生:“先生。人世間難道真有生花筆嗎?”杜子野正色道:“當然有啊!有的筆頭會長花,有的筆頭不會長,隻是我們的肉眼難以分辨罷瞭。”王安石見杜子野先生如此認真,便道:“那麼先生能給我一支生花筆嗎?”於是,杜子野拿來一大捆毛筆,對王安石說:“這裏有九百九十九支毛筆,其中有一支是生花筆,究竟是哪一支,連我也辨不清楚,還是你自己尋找吧。”王安石躬身俯首道:“學生眼淺,請先生指教。”杜子野摸著鬍須,沉思片刻,嚴肅地說:“你隻有用每支筆去寫文章,寫禿一支再換一支,如此一直寫下去,定能從中尋得生花筆。除此,沒有彆的辦法瞭。”從此,王安石按照杜子野先生的教導,每日苦讀詩書,勤寫文章,足足寫禿瞭五百支毛筆。可是這些筆寫齣來的文章仍然一般,也就是說還沒有從中找到“生花筆”。他有些泄氣,於是又去問杜子野先生:“先生,我怎麼還沒有找到那支生花筆呢?”杜子野沒有說什麼,飽蘸墨汁,揮筆寫瞭“鍥而不捨”四個大字送給他。又過瞭好久,王安石把先生送給他的九百九十八支毛筆都寫禿瞭,僅剩一支。一天深夜,他提起第九百九十九支毛筆寫瞭一篇《策論》,突然,他覺得文思潮湧,行筆如雲,一篇頗有見地的《策論蔔揮而就。他高興得跳瞭起來,大聲喊:“找到瞭,我找到生花筆瞭!”從此,王安石用這支“生花筆”學習、寫字,接著鄉試、會試連連及第。以後又用這支筆寫瞭許多改革時弊、安邦治國的好文章,被後人稱為“唐宋八大傢”之一。
唐朝大書法傢、詩人顔真卿在《勸學》中寫道:“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可見讀書要趁早,這樣纔能夠以足夠的學識來闖蕩天下,讓自己的知識能夠有所用,自己也纔能夠真正有所作為。
孩子自己要懂得少時立誌,而父母和師長則要懂得讓孩子要從小開始讀書、立誌。中國古代教學育人,就具有早抓、抓小的特點。唐代的韋述就是一例證,他到十歲時就讀瞭兩韆多捲古書,撰寫瞭唐史三十捲。
……
序言
這本書的編排方式,體現瞭一種極高的智慧和遠見。它似乎不僅僅是為瞭教人識字,更像是在構建一個完整的“心智模型”。我注意到,它在引入基礎概念後,會立刻將這些概念與實際的道德實踐相結閤,形成一個閉環。這種實踐導嚮的教育理念,使得它具備瞭無可替代的實用性。閱讀它,就像是接受瞭一次係統的、無聲的“品格訓練”。它沒有華麗的封麵或抓人眼球的宣傳語,但它的生命力卻來自於其內容本身所散發齣的那種曆久彌新的真理光芒。我甚至在想,如果能讓更多年輕人靜下心來閱讀並真正理解它,或許社會上的許多浮躁和功利主義現象都能得到有效的緩解。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穩定且堅固的精神錨點,讓你在變幻莫測的世界中,始終能找到一個清晰的參照係,來衡量自己的言行是否閤乎“道”。它不提供即時滿足,但它承諾長久的安穩與清晰。
評分這本書,怎麼說呢,簡直是打開瞭我認識世界的一扇全新的窗戶。裏麵的內容,那種對人倫、對自然、對曆史的觀察和總結,簡直是精妙絕倫。我記得最開始讀的時候,被那種朗朗上口卻又蘊含深意的文字深深吸引住瞭。它不是那種枯燥的說教,而是將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道理,用一種近乎詩歌的形式娓娓道來。特彆是關於學習的章節,那種循序漸進、持之以恒的教誨,讓我這個成年人讀瞭都深感慚愧,也立刻激發瞭我重新審視自己學習態度的決心。這本書的魅力就在於,它跨越瞭時代,無論你是初入濛學的孩童,還是久經世故的成年人,都能從中汲取到養分。它像一位沉默而睿智的長者,在你迷茫時輕輕點撥,絕不冗餘,字字珠璣。我甚至會時不時地在日常生活中,捕捉到那些似曾相識的句子,瞬間就明白瞭其中的深層含義,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是任何新潮讀物都無法給予的。它教會我的,是如何做人,如何處世,那種樸素而紮實的價值觀,纔是真正的人生指南。
評分我對這本書的整體感覺,可以用“氣韻生動”來形容。它絕非是那種生硬的、教條式的文本集閤,而是充滿瞭生命力的。閱讀的過程,仿佛置身於一個古老的學堂,四周環繞著先賢們的教誨聲,每一個字眼都帶著曆史的厚重感和溫度。我特彆欣賞它在組織結構上的那種渾然天成,看似鬆散的敘述,實則緊密相扣,層層遞進。初讀時,我可能隻是記住瞭錶麵的詞句,但隨著閱讀次數的增加,我開始體會到那些看似簡單的對仗和排比背後,所蘊含的對立統一和辯證思維。比如,它對“德”與“纔”的平衡探討,放在今天來看,依然是職場和社會交往中最重要的課題之一。更難得的是,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極其凝練,沒有一個多餘的字眼,卻能將復雜的哲理切割得清清楚楚,如同精心打磨的寶石,在不同的光綫下摺射齣不同的光彩。它不需要華麗的辭藻來堆砌,其力量就存在於其不可撼動的邏輯和對人性本質的深刻洞察之中。
評分說實話,我當初買這本書,很大程度上是齣於一種文化情結,想看看古代的啓濛教育究竟是何等模樣。結果,它帶給我的震撼遠超預期。這本書的節奏感把握得極好,有短促有力的警句,也有相對舒緩的鋪陳,讀起來絕不枯燥乏味,反而有一種抑揚頓挫的音樂美。我發現,很多現代人熱衷於談論的“效率”、“專注力”、“修身養性”,其實早就被這本書以最樸素的方式闡述得淋灕盡緻。它沒有提及復雜的現代社會弊病,但它所構建的道德和行為準則,恰恰是解決這些弊病的根源。我特彆喜歡它對“孝”和“悌”的強調,那種由內而外、由近及遠的倫理推演,構建瞭一個穩固的社會基石。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它提供瞭多少“知識點”,而在於它成功地將一套完整的、跨越韆年的行為規範,以最易於接受的方式植入瞭讀者的心智結構之中。每一次重溫,都是一次對自我品性的校準。
評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在於,它讓我重新認識瞭“簡約”的力量。在這個信息爆炸、內容泛濫的時代,我們的大腦被各種碎片化的信息不斷轟炸,真正能沉澱下來的東西越來越少。而這本書,簡直是一股清流,它用極少的文字,承載瞭極大的信息量和價值密度。它的語言像一把鋒利的手術刀,精準地切入問題的核心,不帶任何多餘的感情色彩或無謂的修飾。我常常驚嘆於古人是如何在如此有限的錶達工具下,構建齣如此宏大且實用的思想體係的。它不是那種需要你費力去“解讀”的書,它更像是一種“內化”的過程。你不需要刻意去背誦,那些句子會在你不經意間,成為你思考和判斷事情的底色。比如,在處理人際摩擦時,腦海中自然會浮現齣相關的警句,讓你迅速迴歸到更寬容、更理性的層麵去處理問題。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力,是任何當代暢銷書都難以企及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