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入境台湾果蔬病虫口岸检疫
定价:98.00元
作者:吴佳教,黄蓬英,尤民生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109212497
字数:
页码:246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入境台湾果蔬病虫口岸检疫》共分10章。在介绍我国大陆植物检验检疫历史与现行主要法规以及台湾地区出入境植物检疫组织结构与有关规定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入境台湾果蔬检验检疫方法、实验室检测技术和检疫除害处理措施,此外,还针对入境台湾果蔬可能携带的害虫害螨及病原真菌、细菌、病毒和线虫等病虫类群中重要种类的分布、为害、形态特征、传播途径、检验检疫方法、检疫处理或防控方法进行描述和介绍。
目录
序言
前言
章 概论
节 植物检疫的重要性及发展
一、植物检疫的重要性
二、植物检疫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植物检疫的程序
第三节 入境台湾果蔬病虫口岸检疫的必要性
第二章 海峡两岸植物检疫制度
节 国际性植物检疫法规与公约
一、国际植物保护公约
二、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
第二节 我国植物检疫主要法律法规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及其实施条例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检疫条例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
四、进境水果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
第三节 台湾地区动植物检疫机构及出入境植物检疫有关规定
一、台湾动植物检疫机构
二、台湾出入境植物检疫有关规定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三章 入境台湾果蔬害虫检验检疫方法
节 检验检疫抽样方法
一、抽样原则
二、抽查件数与样品数量
三、取样方法
第二节 现场检验的基本方法
一、现场柃杏
二、现场检验
第三节 室内检验检疫方法
一、检疫查验方法
二、种类鉴定与标本制作
主要参考文献
第四章 入境台湾果蔬病原检测方法
节 传统检测方法
一、生物学方法
二、形态特征检测法
三、物理和生物化学技术
四、生理生化测定
五、免疫学技术
六、致病性测定
七、过敏性反应测定
第二节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一、核酸杂交技术
二、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
三、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五章 检疫除害处理技术
节 冷处理
一、冷处理概述
二、冷处理设施及其相关要求
三、冷处理操作技术规程
四、冷处理技术指标
五、冷处理技术的应用
第二节 热处理
一、热处理概述
二、热处理主要设施与相关要求
三、热处理操作技术规程
四、热处理技术指标
五、热处理技术的应用
第三节 熏蒸处理技术
一、熏蒸处理概述
二、熏蒸处理设施及相关要求
三、熏蒸处理操作技术规程
四、熏蒸处理技术指标
五、熏蒸处理技术的应用
六、熏蒸处理安全防护和急救措施
第四节 辐照处理技术
一、辐照处理概述
二、辐照装置与辐照剂量检测
三、辐照处理操作规程
四、辐照处理技术指标
五、辐照处理技术的应用
主要参考文献
第六章 入境台湾果蔬害虫的检疫鉴定
节 介壳虫的检疫鉴定
一、红圆蚧
二、香蕉肾盾蚧
三、椰圆盾蚧
四、芒果白轮蚧
五、菠萝灰粉蚧
六、新菠萝灰粉蚧
七、腺刺粉蚧
八、黑丝盾蚧
九、长牡蛎蚧
十、黑片盾蚧
十一、橘臀纹粉蚧
十二、南洋臀纹粉蚧
十三、大洋臀纹粉蚧
十四、杰克贝尔氏粉蚧
十五、长尾粉蚧
十六、七角星蜡蚧
第二节 实蝇的检疫鉴定
一、瓜实蝇
二、橘小实蝇
三、辣椒实蝇
四、南瓜实蝇
五、蜜柑大实蝇
第三节 其他害虫的检疫鉴定
一、螺旋粉虱
二、米尔顿姬小蜂
三、番荔枝斑螟蛾
四、棉蚜
五、银叶粉虱
六、桃小食心虫
七、桃蛀螟
八、西花蓟马
九、桃蚜
十、柑橘全爪螨
十一、腹钩蓟马
十二、茶黄蓟马
十三、非洲大蜗牛
十四、同型巴蜗牛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七章 入境台湾果蔬病原线虫的检疫鉴定
节 短体线虫属的检疫鉴定
一、咖啡短体线虫
二、穿刺短体线虫
三、短尾短体线虫
第二节 南方根结线虫的检疫鉴定
第三节 香蕉穿孔线虫的检疫鉴定
第四节 菊花滑刃线虫的检疫
第五节 逸去剑线虫的检疫鉴定
第六节 装饰小环线虫的检疫鉴定
第七节 小尾盾线虫的检疫鉴定
主要参考文献
第八章 入境台湾果蔬病原真菌的检疫鉴定
节 炭疽病
一、火龙果炭疽病
二、芒果炭疽病
第二节 果腐病
一、番石榴焦腐病
二、美澳型核果褐腐病
三、梨蒂腐病
四、莲雾果腐病
五、木瓜褐色蒂腐病
第三节 芒果疮痂病
第四节 梨黑星病
第五节 十字花科蔬菜病害
一、黑胫病
二、黑斑病
主要参考文献
第九章 入境台湾果蔬病原细菌的检测鉴定
节 十字花科蔬菜细菌性黑斑病
第二节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
第三节 柑橘溃疡病
第四节 杨桃细菌性斑点病
主要参考文献
第十章 入境台湾果蔬病毒的检测鉴定
节 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
第二节 南芥菜花叶病毒
第三节 番茄斑萎病毒
第四节 番木瓜环斑病毒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A 进境水果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
附录B 进出境蔬菜检验检疫管理办法
附录C 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附录D 台湾梨输往大陆植物检验检疫要求
附录E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
附录F 关于进一步加强进出境水果检验检疫工作的通知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入境台湾果蔬病虫口岸检疫》简直是一本“通关秘籍”,对于我这种热爱美食又喜欢说走就走旅行的人来说,简直是及时雨!每次去台湾,尤其是想品尝那些充满宝岛风情的水果,心里总会有点小忐忑,怕不小心带了什么违禁品,或者有什么潜藏的病虫害,给台湾的生态环境带来麻烦。这本书从我这个普通读者的角度出发,用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把原本听起来很高大上的“口岸检疫”讲得明明白白。它没有枯燥的专业术语堆砌,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比如哪些水果是绝对禁止入境的,哪些水果需要特别的检疫证明,甚至连水果表面常见的几种病斑,这本书都给出了清晰的图片和辨别方法。我特别喜欢它关于“常见误区”的章节,原来很多我们以为没问题的水果,在台湾的检疫标准下却是“雷区”。书里还贴心地提醒了如何正确包装、申报,以及万一遇到问题该如何应对,读完之后,我感觉下次去台湾,可以更安心地享受水果大餐了,也不用再提心吊胆地担心会被“拦截”了,这简直是为我的台湾美食之旅保驾护航!
评分这本《入境台湾果蔬病虫口岸检疫》的书,简直像是一个“果蔬界的侦探小说”,充满了未知与探索的乐趣。我之前对口岸检疫的印象,就是一群穿着制服的人,拿着仪器,对着货物进行检查。但这本书,却把这个过程描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它用一种“寻宝”的口吻,讲述了各种“潜藏的敌人”——那些可能危害台湾果蔬的病虫害,以及检疫人员如何像侦探一样,通过各种线索,将它们一一“揪出”。书中的图片非常精美,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各种病虫害的形态特征,让我这个普通人也能看得津津有味。它还穿插了一些“惊心动魄”的案例,讲述了检疫人员是如何在关键时刻,成功阻止了一场潜在的“生物入侵”,拯救了当地的农业。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在跟随一群勇敢的“守卫者”,一起在与看不见的敌人进行着一场无声的战斗,充满了正义感和成就感,也让我对这份工作的意义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我是一个对自然界充满敬畏之心的人,尤其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在接触到《入境台湾果蔬病虫口岸检疫》这本书后,我才真正意识到,我们日常生活中随手可得的水果,背后隐藏着多么庞大的生态屏障。这本书让我明白,口岸检疫不仅仅是为了保障食品安全,更是为了维护台湾脆弱的农业生态系统免受外来有害生物的侵袭。它详细介绍了各种果蔬可能携带的病虫害,以及它们对台湾本土植物可能造成的破坏性影响。书中的一些案例分析,比如某种外来害虫的传入是如何导致大面积农作物减产的,让我触目惊心。同时,这本书也强调了公众的参与和责任,提醒我们在旅行和贸易中,要严格遵守检疫规定,共同守护这片土地的绿色与生机。读完这本书,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防患于未然”的意义,也更加珍惜眼前来之不易的生态平衡。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这样一个长期从事国际贸易,尤其是涉及农产品进出口业务的从业者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雨,极大地简化了我复杂的工作流程。过去,为了确保我们出口到台湾的果蔬符合其严格的检疫标准,我们需要查阅大量官方文件,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和消化那些晦涩难懂的规定。《入境台湾果蔬病虫口岸检疫》这本书,则将所有关键信息整合提炼,以一种非常清晰、有条理的方式呈现出来。它详细列出了各类果蔬的准入条件,包括允许入境的品种、限制入境的品种,以及需要提供的各项证明文件和检测报告。书中对于不同病虫害的识别和防治措施的介绍,也极具指导意义,帮助我们在生产环节就能够提前规避风险。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还提供了关于申报流程、海关查验流程的实用信息,让我能够更有效地与台湾方面进行沟通,减少不必要的延误和损失。这本工具书,绝对是我在外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
评分作为一名对植物病理学和昆虫学略有涉猎的爱好者,我一直对国境线上的动植物检疫工作充满好奇。《入境台湾果蔬病虫口岸检疫》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份好奇心,并将其提升到了一个更具实践意义的层面。它不仅仅是一本政策手册,更像是一部“前沿科技与实战应用”的结合体。书中的内容,从病原微生物的鉴定方法,到害虫的生态习性分析,再到针对不同病虫害的最新化学和生物防治技术,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新兴病虫害预警机制”和“分子诊断技术在口岸检疫中的应用”的部分印象深刻。这些内容展现了台湾在植物检疫领域的现代化和智能化水平,也让我看到了科技如何有力地守护着一个地区的农业安全和生态平衡。对于业内人士而言,这本书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信息,而对于普通读者,它则打开了一扇了解科学“幕后英雄”的窗口,让我认识到每一颗进入台湾的果蔬背后,都有着怎样的严密防线和专业智慧在默默守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