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古禮律綜論 高明士

中國中古禮律綜論 高明士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高明士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中古禮律
  • 禮製
  • 法律思想
  • 社會史
  • 文化史
  • 高明士
  • 中國古代史
  • 製度史
  • 學術專著
  • 曆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麥點文化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129237
商品編碼:29797268902
包裝:精裝
齣版時間:2017-06-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中古禮律綜論

定價:72.00元

作者:高明士

齣版社:商務印書館

齣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100129237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本書為作者多年研究的成果結集,站在“禮”與“律”為中華文化核心價值的立場上,既有禮義、法理的宏觀闡釋,又有製禮作樂、明法立典的製度考察,還有文獻探賾、個案推究的細節考訂,*終落實到法文化的定型及其特質,落實到中古國傢與社會的基石所在。所論資料詳實,引證賅博,頗富創見,自成體係,是近年來中古禮法領域*為重要的學術著作之一。

內容提要


二韆多年來,中國朝代更迭不一,但在世界古文明中唯有中國獨自延續至今,*主要的因素,當是傳統文化能夠長期保持優勢。這個優勢文化的基本要素,即本稿所指齣的禮、律。從這個觀點而言,近代以來的危機,*嚴重的應該是喪失文化優勢,此事纔是關係整個中華民族的命脈。基於此故,對傳統文化要從事學術研究時,如何還原其曆史真麵貌,成為研究者的首要課題。本書作者首由教育史入手,接著推展法製史研究,就是由於此故。但追根究柢,必須尋找傳統文化之核心價值所在,作者著重禮、律,而且重視其形成時期,也就是隋唐時期,其因在此。本稿是體現瞭二十多年來高明士先生潛心研究的成果,乃其集大成之作:上溯先秦,下至隋唐,詳細闡述瞭禮法演變的關鍵環節,同時又不乏細微之處的突破,例如對唐律和開元禮舉重若輕的把握;此外,本書更是結閤中古史學界和法史學界對天聖令的研究,獨闢蹊徑的勾連唐宋變革的時代大問題,做齣瞭創新性的解釋,很大程度上豐富瞭我們對中古時期的理解。

目錄


作者介紹


高明士,1940年生於颱灣中清水。颱灣大學曆史學係畢業、日本東京大學文學博士,曾任:颱灣大學曆史學係教授、主任,颱灣大學教育學程中心主任,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韓國漢城大學國史學科研究教授。現任:颱灣大學曆史學係名譽教授。著作:《東亞教育圈形成史論》(2003)、《東亞古代的政治與教育》(2004)、《中國中古的教育與學禮》(2005)、《中國中古政治的探索》(2006)、《東亞傳統教育與法文化》(2007)、《律令法與天下法》(2012)等書,以及論文多篇。主編:《唐律與國傢社會研究》(1999)、《東亞文化圈的形成與發展》二冊(2003)、《唐代身分法製研究──以唐律名例為中心》(2003)、《東亞傳統教育與法製研究》全二冊(2005)、《東亞傳統傢禮、教育與國法研究》全二冊(2005)、《中國法製史叢書》全十冊(2005-2012)、《唐律與國傢秩序》(2013)、《中華法係與儒傢思想》(2014)等多種。

文摘


序言



中國中古時期社會秩序的基石——禮與律的交織與演變 本書旨在深入探討中國中古時期(約公元3世紀至10世紀)社會秩序形成與維係的兩個核心要素:禮與律。這兩個概念在中國古代社會生活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們既是規範社會成員行為的準則,也是國傢治理的根本方略。本書將通過係統性的梳理與細緻的分析,揭示禮與律在中國中古社會中的相互關係、各自的演變軌跡以及它們在中國曆史長河中所産生的深遠影響。 第一章 禮的淵源與中古社會的奠基 本章將追溯“禮”在中國古代思想文化中的起源,從周公製禮作樂的經典敘事齣發,考察其作為一種社會倫理規範和行為準則的核心內涵。我們將重點闡釋禮在中國中古時期的傳承與發展,分析其如何滲透到傢族、宗族、官僚體係乃至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 1.1 禮的早期形態與核心價值: 探討“禮”字在中國文字起源中的涵義,以及其在商周時期作為政治、宗教、社會活動儀式的初步形態。分析“仁”、“義”、“忠”、“孝”等基本道德觀念如何通過禮的實踐得以確立和弘揚。 1.2 儒傢思想與禮的係統化: 考察孔子、孟子等儒傢學派如何將禮提升至哲學高度,賦予其深刻的倫理和政治意義。分析儒傢經典(如《周禮》、《儀禮》、《禮記》)對中古時期禮製的建構所産生的直接影響。 1.3 中古時期禮的社會功能: 詳細闡述禮在中國中古社會中扮演的多元角色。包括: 確立等級秩序: 禮如何通過嚴格的等級規範,明確君臣、父子、夫婦、長幼等社會關係,維護政治與社會結構的穩定。 塑造人格倫理: 禮如何通過對行為舉止、言談舉止的細緻規定,塑造符閤社會期望的“君子”人格,培養士人的道德情操。 調和社會矛盾: 禮如何通過適度的儀式和協商機製,緩解社會群體間的矛盾,促進社會和諧。 維係政治閤法性: 禮的遵守被視為政治統治閤法性的重要標誌,統治者通過踐行禮來彰顯其德行與權威。 1.4 不同社會階層對禮的理解與實踐: 分析士族、庶族、平民、奴婢等不同社會階層在接受和實踐禮時可能存在的差異,以及禮在不同群體中的適應性與變異。 第二章 律的産生與中古國傢的法律體係 本章將聚焦於“律”在中國古代社會中的法律功能,考察其在中國中古時期的産生、發展與演變。我們將分析律的核心特徵,探究其與禮的關係,以及作為國傢機器的強製性工具,律如何在中國中古社會中發揮作用。 2.1 法律的起源與早期形態: 追溯中國古代法律的萌芽,從刑罰的早期形式(如《禹刑》)以及商周時期的“刑罰”概念齣發,考察法律在國傢權力雛形階段的體現。 2.2 中古時期律的形成與發展: 重點分析魏晉南北朝、隋唐等時期法律的製定與發展。 《晉律》與《魏律》的繼承與創新: 考察南北朝時期各政權在法律繼承與改革方麵的努力,以及這些法律對後世的影響。 《隋律》的統一與規範: 闡釋隋朝時期法律的整閤與統一,為唐律的形成奠定基礎。 《唐律疏議》的集大成: 深入研究《唐律疏議》作為中國古代法典的巔峰之作,其結構、條文、刑罰體係以及疏議的解釋功能。分析其對東亞法係産生的深遠影響。 2.3 律的核心特徵與功能: 強製性與國傢權力: 律的根本在於其強製性,由國傢權力保障和執行。我們將分析律如何成為國傢統治的重要手段。 規範性與普遍性: 律作為一種成文法,具有明確的條文和普遍的適用性,試圖覆蓋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麵。 懲罰性與預防性: 律的核心功能在於懲罰違法行為,同時通過嚴厲的刑罰起到警示和預防作用。 2.4 法律的適用範圍與局限性: 探討律在實踐中可能麵臨的挑戰,例如法律的解釋、執行的公平性、以及對不同社會群體的適用差異。 第三章 禮與律的互動:中國中古社會秩序的張力與融閤 本章將深入探討禮與律在中國中古社會中的復雜互動關係,分析它們如何相互補充、相互製約,共同構建和維護社會秩序。我們將揭示兩者之間的張力,以及在這種張力中形成的獨特融閤模式。 3.1 “禮”與“法”的傳統論辯: 迴顧中國曆史上關於“以禮治國”與“以法治國”的長期爭論,分析不同學派和時代對兩者關係的理解。 3.2 禮在律中的體現: 考察禮的倫理原則如何在律法條文中得到體現。例如,親親相隱、尊卑有彆等禮的原則如何影響刑罰的輕重。 3.3 律對禮的約束與補充: 分析律如何對逾越禮的行為進行懲處,從而強化禮的效力。同時,律也彌補瞭禮在規範某些社會行為上的不足。 3.4 禮與律的張力與調和: 探討禮的柔性、人情化與律的剛性、製度化之間的矛盾。分析統治者和士大夫如何在實踐中對兩者進行調和,例如通過“德主刑輔”、“情法兼顧”等理念。 3.5 官僚體係中的禮律實踐: 審視官員在處理案件、製定政策時,如何權衡禮與律,以及這種權衡對社會公正的影響。 3.6 法律的意識形態功能: 分析律如何通過維護等級秩序、宣揚統治者閤法性,來服務於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需求,並與禮共同構成統治意識形態的雙重保障。 第四章 中古時期社會變遷與禮律的演變 本章將考察中國中古時期社會結構、經濟發展、文化思潮等方麵的變遷,以及這些變遷如何反作用於禮與律,導緻它們發生相應的調整與演變。 4.1 門閥士族製度的興衰與禮律的適應: 分析魏晉南北朝時期門閥士族製度的形成與瓦解,以及這一過程中禮的重心從周朝的貴族禮嚮士族禮的轉移,並考察法律如何應對這一變化。 4.2 均田製與租庸調製對社會秩序的影響: 探討隋唐時期均田製和租庸調製等經濟製度的實施,如何重塑社會結構,以及禮律在維護新的經濟秩序中所扮演的角色。 4.3 佛教、道教的興盛與禮律的互動: 分析外來宗教和本土道教在中國中古時期的興盛,以及它們對傳統禮的挑戰與融閤,同時考察法律如何處理宗教事務以及宗教對法律觀念的影響。 4.4 民族融閤與文化交流對禮律的衝擊: 探討中古時期北方少數民族的入主中原以及各民族間的文化交流,對漢族傳統禮律帶來的影響,以及法律如何適應這種融閤。 4.5 商業經濟的發展與法律的演變: 分析中古時期商業經濟的逐步發展,以及這種發展對原有的基於農業社會的禮律體係提齣的挑戰,法律在規範商業活動方麵可能進行的調整。 4.6 思想觀念的演變與禮律的調整: 考察宋明理學等新思潮的萌芽,以及這些思潮對傳統禮律觀念的重新審視,為後世禮律的進一步發展奠定思想基礎。 第五章 禮與律的遺産:對後世中國社會的影響 本章將總結中國中古時期禮與律的研究成果,並探討其對後世中國社會、政治、文化所産生的深遠影響。 5.1 禮與律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DNA: 論述禮與律在中國文化基因中的根深蒂固,如何成為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 5.2 禮律互補模式的傳承: 分析中國古代社會“德主刑輔”、“禮法結閤”的治理模式如何在中國後續朝代得以延續和發展。 5.3 法律與倫理的張力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體現: 審視在中國走嚮現代化的過程中,如何處理傳統禮律觀念與現代法治精神之間的關係,以及這種張力所帶來的挑戰與機遇。 5.4 禮律研究的現代意義: 強調深入研究中國中古時期禮律的意義,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中國曆史,洞察中國社會的深層邏輯,並為當今社會治理提供曆史藉鑒。 本書力求通過對中國中古時期禮與律的全麵考察,為讀者呈現一幅清晰而深刻的社會圖景,揭示這兩個核心概念在中國曆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並展望其對後世的深遠影響。

用戶評價

評分

讀完一本關於中國中古時期禮儀與法律的書,雖然書名並非“中國中古禮律綜論”,但其對那個時代社會結構、道德規範以及國傢統治手段的深入探討,讓我對曆史的理解又添瞭一個嶄新的維度。作者以一種極為細緻的筆觸,描繪瞭從士族到庶民,社會各個階層在禮儀製度下的生存狀態。書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如何將抽象的禮儀規範與具體的社會實踐相結閤,例如,書中詳細解析瞭不同場閤下的服飾、飲食、言談舉止的規矩,並進一步闡釋瞭這些規矩背後所蘊含的權力關係和身份認同。不同階層的人們如何通過遵守或規避這些禮儀來確立、維持或挑戰自己的地位,這部分內容極具啓發性。同時,作者在討論法律製度時,並沒有將其孤立開來,而是強調瞭法律與禮儀的相互滲透和相互製約。法律在很大程度上是對禮儀的補充和強化,而禮儀則為法律的實施提供瞭文化土壤。書中對一些具體案件的分析,更是將這種互動關係展現得淋灕盡緻,讓我們看到瞭中古時期法律的“人情”與“理性”是如何在禮儀的框架下被塑造的。

評分

這本書以一種獨特的視角,審視瞭中國中古時期社會文化與法律製度之間的深刻聯係。作者認為,法律並非空中樓閣,而是深深植根於當時的社會文化土壤之中,並且反過來又深刻地塑造著社會文化。書中對當時社會的風俗習慣、民間信仰、傢族觀念等進行瞭細緻的描繪,並以此為背景,探討瞭法律的製定和實施如何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例如,作者在分析婚姻、繼承等民事法律時,就充分考慮瞭當時濃厚的傢族主義觀念,以及由此産生的各種習俗對法律條文的實際影響。反之,作者也展現瞭法律如何反過來引導和規範社會文化。書中關於“教化”的章節,就詳細闡述瞭官方如何通過法律和禮儀來推行特定的道德價值,倡導某些社會行為,從而潛移默化地改變民眾的思想和觀念。這種雙嚮互動的視角,讓我對中古時期的社會變遷有瞭更全麵、更深入的理解。

評分

作為一個對中國古代政治製度頗感興趣的讀者,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觀察窗口。作者並沒有拘泥於純粹的法律條文,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更廣闊的政治舞颱,探討禮儀和法律在中國中古時期是如何成為統治者維護權力、鞏固統治的重要工具。書中對“禮”的政治功能進行瞭深入剖析,指齣禮不僅僅是道德規範,更是國傢意識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維係社會等級秩序和政治權威的基石。作者通過對官方史書、文集以及一些碑刻的解讀,描繪瞭統治者如何通過製定和推行各種禮儀製度來塑造臣民的觀念,引導他們的行為,從而達到“化民成俗”的目的。在法律層麵,作者則著重分析瞭法律的“政治化”傾嚮,即法律如何被用來服務於統治者的政治目標,例如,通過嚴苛的刑罰來威懾反叛,通過復雜的司法程序來鞏固中央集權。書中對不同朝代君主如何利用法律來處理政治危機或鞏固自身權力的案例分析,尤為精彩,讓我看到瞭政治智慧與法律工具的巧妙結閤。

評分

這是一部充滿學術深度卻又不失可讀性的著作,作者以一種非常宏觀的視角,對中國中古時期的禮儀與法律體係進行瞭係統性的梳理和闡釋。書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對“禮”和“法”之間微妙關係的精妙把握。他認為,在中古時期,禮與法並非涇渭分明,而是相互交織,共同構成瞭維護社會秩序和政治穩定的雙重保障。書中對曆代王朝在禮樂製度建設和法律編纂方麵的脈絡梳理,清晰地展現瞭這一體係的演進和發展。作者不僅僅停留在對文本的解讀,而是積極地將其置於當時的社會、經濟、政治背景下進行考察,力求還原曆史的真實麵貌。他對一些重要曆史事件的解讀,也往往能夠從禮法製度的角度提供全新的視角,讓我們對那些耳熟能詳的曆史人物和事件有瞭更深刻的洞察。書中的一些論述,如對“德主刑輔”思想在中古司法實踐中的體現,以及法律與道德在區分犯罪與懲罰上的作用,都充滿瞭智慧的光芒。

評分

這本書以一種近乎考古學的方式,層層剝開瞭中國中古時代法律體係的運作肌理。作者聚焦於當時的律令條文,並輔以大量的史料考據,力圖還原一個最真實、最原汁原味的法律圖景。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解讀法律條文時的嚴謹態度,他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條文,而是深入分析瞭每一個字詞的古義,結閤當時的社會背景進行解讀,使得那些看似晦澀的古老法律條文重新煥發瞭生命力。書中的一個章節,詳細探討瞭中古時期的刑事司法程序,從報案、偵查、審訊到判決,每一個環節都進行瞭細緻入微的梳理。作者通過對不同朝代的司法實踐進行對比,揭示瞭法律製度演變的脈絡和潛在的動因。例如,他對宋代法律中“親親相隱”原則的闡釋,就展現瞭中古時期法律在維護傢族倫理和社會秩序之間所做的艱難平衡。此外,書中還探討瞭法律的解釋權問題,以及不同官員在法律實踐中的權力博弈,這些內容極大地豐富瞭我對中古法律運作復雜性的認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