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哲学史大纲
定价:29.8元
作者:胡适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20110568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天津人民出版社大家写史系列之一。
中国近现代“个人写史”的典范,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另一种写法。
*有包容、大格局、论说公允的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的入门书,一本书读懂中国诸子百家。
*梁启超、蔡元培、傅斯年、顾颉刚、冯友兰曾力荐的划时代著作。
*《中国哲学史大纲》是中国近代以来,一本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书。此书的出版,是中国哲学史学科成立的标志。
*全新精校本。
内容提要
《中国哲学史大纲》被视为一本划时代的著作,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部划时代的巨著,是中国思想史研究上的开山之作,为胡适的学术地位奠定了不可撼动的基石。这本书没有之后很多著作对中国古代哲学的主次之分,没有门户之见,而是以有包容、大格局的态度看待诸子百家,论说很是客观公允。使这本书所获得的赞誉无以复加。胡适凭借敏锐的观察力,致密的组织力,大胆的创造力,使本书成为中国学者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的部著作,它的出版被视为中国哲学史学科成立的标志,在中国哲学史发展史学上占有重要地位。
目录
作者介绍
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中国现代学者,新文化运动的人物之一。1910年赴美留学,1914年获康奈尔大学文学学士学位后,又去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哲学,师从实用主义哲学家J。杜威,深受其影响。1917年获博士学位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曾参加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编辑部,提出白话文与文学革命。1917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极大地冲击了中国的传统文学观念。1932年创办《独立评论》。1938—1942年出任驻美国大使。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赴美定居。1957年出任台湾当局驻联合国代表。1958年出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直至1962年去世。一生著述丰富,在学术界影响极大。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尝试集》《胡适文存》《戴东原的哲学》《白话文学史》《淮南王书》《中国古代思想小史》《说儒》《中国新文学运动小史》等。
文摘
序言
说实话,一开始我抱着一种“了解一下”的心态翻开这本《中国哲学史大纲》,但很快就被书中对中国哲学发展脉络的梳理所吸引。作者并没有拘泥于枯燥的年代和人物列表,而是通过提炼核心思想、分析思想流变,将庞杂的中国哲学史化为一个生动的故事。特别是在介绍魏晋玄学的部分,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之视为对汉代儒学经学体系的挑战,而是深入分析了当时社会政治动荡、士人阶层面临的精神危机,以及他们如何在老庄清谈中寻求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超越。对于竹林七贤的解读,作者赋予了他们更丰富的内涵,不再仅仅是放荡不羁的形象,而是探讨了他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如何通过“名教”与“自然”的辩证思考,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批判。书中对佛教传入中国后的演变,特别是禅宗的兴起,也做了十分精彩的阐述。作者不仅仅是介绍禅宗的公案和语录,更深入地挖掘了其背后深刻的哲学意涵,以及它如何与中国士人的精神世界发生共鸣。这种将哲学与历史、文化、社会紧密结合的写作方式,让我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对当时的人物和思想有了更深的共情。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流畅,就像在听一位睿智的长者讲述一段漫长而精彩的故事。
评分读完这本《中国哲学史大纲》,我的脑海中涌现出无数的画面和感悟,仿佛亲身经历了中国哲学思想的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对宋明理学的阐述。作者在解读朱熹的“理”与王阳明“心即理”时,并没有简单地将他们定性为“集大成”或“异端”,而是细致地剖析了他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如何根据时代的需求和个人的体悟,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深刻的革新。对于朱熹“格物致知”的阐释,作者强调了其对实践的重视,以及如何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考察来体悟普遍的“理”,这与我们现代科学研究的某些方法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对于王阳明“心即理”的解读,作者则着重于其对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强调,以及“知行合一”的实践理念,这对于我们今天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内心的定力,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书中对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及其与中国本土哲学的融合,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种跨文化的思想交流和碰撞,展现了中国哲学强大的包容性和生命力。作者的分析鞭辟入里,逻辑清晰,而且引用了大量的原始文献和二手研究,使得论述更加具有说服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梳理了中国哲学的脉络,更重要的是,它引导读者去思考这些古老的智慧如何能与当下发生关联,如何能帮助我们理解和应对现代社会的挑战。
评分这套《中国哲学史大纲》真是令人拍案叫绝!我一直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充满兴趣,但苦于资料浩繁,不知从何下手。《中国哲学史大纲》的出现,恰好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它如同一个循循善诱的向导,带领我穿越数千年的历史长河,去领略那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思想火花。书中对于先秦诸子的论述,尤为精彩。从孔孟的仁义礼智,到老庄的道法自然,再到墨子的兼爱非攻,作者都梳理得条理清晰,论证严谨。不仅仅是概念的介绍,更着重于阐释这些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影响以及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例如,在讲述儒道两家思想的演变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它们对立起来,而是深入分析了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甚至是如何在某些层面上殊途同归。这种 nuanced 的视角,让我对中国哲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是碎片化的知识点,而是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而且,作者的语言也十分生动,避免了枯燥的学术术语,将深奥的哲学思想化繁为简,读起来如同听一位饱学之士娓娓道来,丝毫不觉枯燥,反而常常会因为某个精妙的论述而掩卷沉思。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一本教材,它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探中华文明的灵魂深处。
评分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就必须了解其哲学思想,而这本《中国哲学史大纲》,无疑是了解中国哲学的一条捷径。它以一种宏大而又细腻的视角,勾勒出了中国哲学数千年的发展图景。尤其令我赞叹的是,作者在梳理各个哲学流派时,非常注重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比如,在谈论儒家与道家思想的早期碰撞时,作者就指出了它们在政治理想、人生态度等方面的差异,但也强调了它们在追求社会和谐、个体安宁等方面的共同目标。书中对汉代“独尊儒术”后的思想演变,以及佛教传入后如何冲击并最终融入中国思想体系的过程,都有着十分精妙的分析。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佛教视为外来宗教,而是深入探讨了它如何与中国本土的哲学观念相互激化、相互融合,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哲学。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明清之际的哲学反思的阐述,作者在分析王阳明心学对后世的影响时,着重强调了其对个体自觉和道德实践的重视,以及在面对西方思想冲击时,中国哲学如何进行自我调适和创新。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哲学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一个充满活力、不断发展的有机体,它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吸收、融合、创新,形成了独特的东方智慧。
评分这本书《中国哲学史大纲》给我的整体感受是“厚重而不失灵动”。我一直对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形而上学”部分颇感兴趣,而本书在这方面的论述,可以说是直击要害,又妙趣横生。在讲述先秦时期关于“道”的探讨时,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对“道”的抽象概念的解释,而是通过对比老子、庄子、墨子等不同学派对“道”的理解,展现了中国哲学早期探索宇宙本源的多元化思路。对于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阐释,作者结合了当时的宇宙观和辩证法的萌芽,让我窥见了古人对宇宙生成过程的朴素认识。而庄子“齐物论”中对相对主义和人生虚无的探讨,在作者的笔下,也变得更加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引发了我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重新思考。书的后半部分,对于宋明理学关于“理”与“气”的辩证关系,以及心性论的深入探讨,更是让我大呼过瘾。作者在分析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点时,逻辑严谨,层层递进,让我清晰地看到了中国哲学在本体论和认识论上的发展脉络。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加上书中对大量经典文本的恰当引用,使得整本书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阅读的趣味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