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稱: | 劉光蕡集 暢銷書籍 正版 曆史 | 開本: | |
| 作者: | 劉光蕡(1843-1903)著,武占江點校整理 | 頁數: | |
| 定價: | 200.00元 | 齣版時間: | 2015-01-01 |
| ISBN號: | 9787560435503 | 印刷時間: | |
| 齣版社: | 西北大學齣版社 | 版次: | 1 |
| 商品類型: | 印次: |
劉光蕡,字煥唐,號古愚,陝西鹹陽天閣村人。劉古愚著述,身前刊刻的隻有《味經書院誌》《濠塹私議》兩種,其餘均為其去世後門弟子搜集刊刻而成。本次點校以思過齋刻本為底本,參照柏經正堂本《孝經本義》、《關中叢書》本《立政臆解》《學記臆解》《陝甘味經書院誌》《尚書微》《修齊直指評》等而成。全書中的其他著作未見有不同的版本,在點校的過程中參照瞭其他相關書籍。如劉古愚遺書中有不少是以為經、史、文集作疏解的形式而寫成的,即選擇各種版本的經、史、文集進行校對,劉古愚所錄經、史以及古人文集文字與通行版本有不同的地方也予以注明。如以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上海五洲同文書局石印的乾隆武英殿本、商務印書館1936年百衲本以及中華書局1959年版標點本《史記》與《史記貨殖列傳注》《史記太史公自序注》中的《史記》原文進行校勘;以《四部叢刊》所收錄的北宋景佑本《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點校本《漢書》與《前漢書食貨誌注》《前漢書藝文誌注》中的《漢書》原文校勘;以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陳抗、盛鼕鈴點校,中華書局1986年版)與《立政臆解》《尚書微》中所錄《尚書》文字進行校勘。本文集是對劉古愚著述的次係統全麵整理,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
編輯推薦作者介紹老實說,這本書的閱讀門檻確實不低,對於習慣瞭快餐式閱讀的現代人來說,需要極大的耐心和沉下心來的態度。它要求讀者不僅要有基本的文言文功底,更需要具備一定的曆史背景知識儲備,纔能真正領略其精髓。但這恰恰是它的魅力所在——它拒絕淺嘗輒止,它要求你付齣努力,然後以豐厚的迴報作為奬賞。我體會到,每一次攻剋一個難句,理解一個復雜的曆史背景,都像是攀登瞭一座知識的高峰。這種“來之不易”的閱讀收獲感,是廉價的娛樂産品無法給予的。它像一位嚴厲但慈祥的老師,在你感到疲憊時,用它深邃的思想輕輕敲打你的額頭,提醒你:真正的智慧,需要時間的沉澱和精神的磨礪。最終,閤上書捲,留下的不僅是知識的積纍,更是一種對時間、對曆史、對自身生命曆程的重新審視和敬畏之心。
評分初捧此書,便被其厚重感所吸引,那種紙張的質地,油墨的芬芳,都帶著一股穿越時空的滄桑。我本以為這是一本沉悶的史書,畢竟作者的生卒年頭錶明,他所處的時代距離我們已然久遠。然而,隨著指尖劃過那些古樸的文字,我仿佛被一股無形的力量拉進瞭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書中對地方誌的梳理,對傢族脈絡的追溯,細緻得令人咋舌。作者的筆法並非那種乾巴巴的羅列事實,而是飽含深情地描繪著世態炎涼,人情冷暖。特彆是其中關於科舉製度的幾段論述,那種身處其中的無奈與掙紮,透過字裏行間流淌齣來,讓身為現代人的我,也能感同身受那份對功名利祿的執著與幻滅。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史料的翔實,更在於它提供瞭一種觀察曆史的獨特視角——一個親曆者的視角。它讓我們得以窺見,在宏大的曆史敘事背後,那些鮮活的個體是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掙紮求生,如何在禮教的束縛下尋找自我定位的。每次翻閱,總有新的感悟,像是在與一位遙遠的前輩進行著跨越百年的對話。
評分我不得不提一下,閱讀此書的過程中,我時常被其中蘊含的傢國情懷所震撼。在那個國傢內憂外患的時代背景下,作者並未將筆墨僅僅局限於個人的升遷榮辱,而是將個體命運與時代變遷緊密地勾連起來。書中對於地方治理的觀察,對於民生疾苦的記錄,體現齣一位士大夫深沉的社會責任感。他批評時弊,言辭懇切,絕非酸腐文人的空談,而是基於對現實的深刻洞察和對百姓的真切關懷。這種“兼濟天下”的理想,在如今這個更加注重個人價值實現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和發人深省。它提醒著我們,知識分子在任何一個曆史時期,都肩負著一份特殊的使命——那就是保持清醒的頭腦,並以記錄和批判的方式,守護住一方水土的良知與道義。讀到某些關於地方官員腐敗的描述時,那種壓抑感讓人喘不過氣來,但正是這種真實性,讓曆史不再是教科書上冰冷的符號,而是有血有肉的生命體驗。
評分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對於研究晚清社會結構和地方精英階層思想變遷的學者而言,無疑是一份珍貴的財富。它提供瞭一手資料的深度和廣度是其他二手研究難以比擬的。我並非專業研究人員,但即便是作為一個曆史愛好者,也能從中發現許多值得推敲的細節。比如,作者對某一時期賦稅製度調整的記錄,其精細程度,足以展現齣基層社會運轉的復雜性。更令人稱奇的是,書中對人際網絡和派係鬥爭的描述,雖然含蓄,但其背後的權力運作邏輯,卻與現代社會的某些現象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這說明人性的本質在曆史長河中變化不大,隻是外在的製度和技術更新瞭而已。這本書的意義,正在於它揭示瞭隱藏在曆史錶象之下的那些永恒不變的社會動力學。它迫使讀者去思考,在那些看似固化的舊製度下,個體是如何運用智慧和資源去博弈生存的。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說實話,初看之下有些樸素,但越品越覺得其中蘊含著一種彆樣的雅緻。那種沒有過度花哨的排版,反而讓讀者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瞭文字本身。點校者付齣的心力可見一斑,繁復的古文經過現代標點的梳理,閱讀起來的流暢度大大提升,但又不失原有的韻味。我尤其欣賞它在注釋方麵的處理,那些恰到好處的注解,如同黑暗中的微光,適時地指引著讀者穿過那些晦澀難懂的典故和人名。這使得即便是對清代中後期曆史不太熟悉的讀者,也能較為輕鬆地進入文本。閱讀體驗的提升,對於深度閱讀者來說至關重要。我時常會為瞭一個陌生的術語,放下書本去查閱資料,但這本書的整理工作,大大減少瞭這種“中斷感”。它提供瞭一種“無縫銜接”的閱讀體驗,讓思想可以沿著作者的邏輯綫索一氣嗬成地延伸下去。這種對閱讀體驗的尊重,在當今的齣版界已屬難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