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推進硃子學與閩學的深入研究:硃子閩學與亞洲文化論壇文集
定價:68.00元
作者:汪文頂、李樹峰
齣版社:文化藝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50396345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汪文頂、李樹峰主編的《推進硃子學與閩學的深入研究(硃子閩學與亞洲文化論壇文集)》圍繞“推進硃子學與閩學的深入研究”的主題,就“硃子理學、經學和文藝學研究”“硃子學派及其傳播和影響研究”“硃子學與亞洲文化的關係研究”和“硃子思想的當代價值研究”等進行深入研究,對提升硃子閩學在海峽兩岸和亞洲的深遠影響、促進硃子文化品牌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目錄
硃子
硃子字說/硃傑人
從硃熹的曆史學考察看硃子學的曆史意義與時代意義/陳支平
硃子文化的基本精神/硃人求
君子亦有窮乎硃子睏窘的刻書生涯/(中國颱灣)許育龍
易
硃子易學揭要/張善文
復古求解放,返本以開新
——硃熹經學特色探究,以《周易本義》《詩集傳》為中心/肖滿省
韓儒田愚艮齋宗本硃子之易學析論/(中國颱灣)賴貴三
從“幾”的詮釋論硃熹對《易》蔔筮之道的理解與轉化/(中國香港)周國良
《四庫全書·周易本義提要》辨正/楊新勛
書
學術轉型期的硃子尚書學
——從英譯《尚書》看硃毒的儒傢詮釋學思想對理雅各布的影響/錢宗武
瀋思芹
“懷疑”與“舉業”
——硃熹說解《尚書》的兩難課題/(中國颱灣)硃浩毅
詩
硃熹“淫詩說”的理學實質與其詩經學的言情性/蔡方鹿趙聃
硃熹詩文觀與當代詩詞創作管窺/王巨川
詩無達詁與正解
——以硃熹《春日》為例/張立敏
性情與義理相通兼得的硃熹楚辭學/趙聃
禮
宋代婚禮親迎禮考
——以硃子《傢禮》為中心/和溪
硃熹《傢禮》與中國民間儀式音樂研究/趙倩
春鞦
硃熹春鞦學思想與史學觀/莊丹
四書
論硃熹對《大學》篇的經、傳劃分/(中國香港)黃君良
論硃子學對於《論語》“忠恕”的倫理學意義/金慧洙
理學
韓國性理學史上的“湖洛論爭”
——以巍岩與南塘為中心/張品端
硃子學·新安理學·徽州文化/解光宇宋鼕梅
元代文人與理學之關係/蒲宏淩
理學與畫學形式上的影響/林若熹
餘論
萬曆中期以後的“在朝王學”/鄧誌峰
警惕人文學術研究的“技術化”/陳 斐
略論先秦時期的攝盛儀軌/練春海
羅從彥著作版本考述/方彥壽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獨具匠心,有一種古典的韻味,卻又不失現代的銳氣。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張力,尤其在描繪思想人物的內心世界和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時,那種畫麵感極強,仿佛能讓人身臨其境地感受到當時的學術氛圍和文化張力。我常常沉浸在那些對關鍵概念的深入剖析之中,作者總能一針見血地指齣問題的核心所在,並提供令人耳目一新的解釋。這種解讀的深度,絕非泛泛之作可比。它迫使讀者跳齣固有的思維定式,去重新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觀念。每一次閱讀,都有新的領悟産生,這本書的耐讀性非常高,它提供給讀者的思考空間是巨大的,遠超書本本身的篇幅。它成功地將學術的嚴肅性與閱讀的愉悅性完美地結閤在瞭一起。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為精妙,使得即便是初涉此領域的讀者也能輕鬆跟上。我驚喜地發現,作者在構建論證體係時,展現齣瞭極強的結構化能力。每一章的過渡都自然而然,如同水到渠成,讓人讀來毫不費力,卻又能在不知不覺中接受瞭大量信息。尤其值得稱贊的是,書中引用的史料翔實可靠,考證嚴謹,為作者的觀點提供瞭堅實的基石。我能感受到作者在資料搜集和消化上所付齣的巨大心血。這種紮實的學風,讓人對書中的結論深信不疑。它不像有些理論著作那樣空泛說教,而是緊密結閤曆史事實,讓抽象的哲學思想落地生根。讀完後,我感覺自己的知識體係得到瞭極大的擴充,對那個時代的思想圖景有瞭更立體、更全麵的認識。這對於任何想要深入瞭解中國思想史的人來說,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參考書。
評分這是一本需要用心去閱讀的書,因為它拒絕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引導我們去提齣更深刻的問題。作者對待學術的態度極為審慎和謙遜,即便在闡述最具爭議性的觀點時,也保持著充分的論證鋪墊和嚴密的邏輯鏈條。我特彆欣賞其中關於思想傳承與演變的論述部分,它沒有將曆史視為一條筆直的軌道,而是充滿瞭迂迴、張力與重塑。這種動態的曆史觀,讓整個研究充滿瞭生命力。讀完此書,我感覺自己對傳統思想的理解不再是碎片化的認知,而是一個有機聯結的整體。它不僅是一次知識的獲取,更是一次思維方式的重塑。這本書的份量感,來自於其內容之紮實、論證之精深,以及對學術的敬畏之心。
評分翻開這本書,我立刻被一種深厚的曆史底蘊所吸引。作者似乎擁有一種魔力,能夠將那些看似遙遠的概念鮮活地呈現在我們麵前。從開篇對理學起源的追溯,到中間對不同學派思想碰撞的細緻描摹,再到最後對這些思想如何在曆史長河中演變的深刻洞察,整個過程讀起來酣暢淋灕。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復雜哲學思辨時的那種遊刃有餘。他沒有陷入晦澀難懂的術語泥潭,而是用清晰、富有邏輯的語言,引導讀者一步步深入理解硃子學的核心精髓。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對既有理論的梳理,更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們得以重新審視傳統思想的當代意義。它不隻是一部學術著作,更像是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與那些偉大的思想傢進行著無聲的交流。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來,細細咀嚼那些精闢的論斷,體會其中蘊含的豐富內涵。
評分對於那些對地域文化與思想史交叉領域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座寶藏。作者沒有將目光局限於純粹的文本分析,而是巧妙地將地域特色融入到宏大的思想建構之中。通過細緻的比對和深入的個案研究,我們得以清晰地看到特定地域文化是如何滋養和塑造瞭特定的哲學流派,這種互動關係被揭示得淋灕盡緻。這種跨學科的研究方法,極大地拓寬瞭我們對傳統學術的理解邊界。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地方性”與“普適性”之間張力的把握,這使得書中的論述既有學術的嚴謹性,又不失對文化根源的關懷。它提供瞭一個極好的範例,說明如何將地方文化研究提升到具有世界視野的哲學討論層麵,其學術貢獻是顯著而深遠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