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二十五史大講堂(雙色圖文版)
定價:48.00元
作者:黃威,劉鳳珍
齣版社:中國華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8-03-01
ISBN:9787511365354
字數:
頁碼:371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無
內容提要
《二十五史大講堂(雙色圖文版)》按照25部史書順序,精彩扼要地勾勒齣中國曆史演進的基本脈絡和發展曆程。這25部史書大多采用統一的紀傳體裁,完整、係統地記錄瞭我國從遠古至清朝末年數韆年的曆史流傳,全麵展示瞭曆代王朝的興衰軌跡,涵蓋瞭中國各個曆史時期的政治、經濟、科技、軍事、藝術、外交等多方麵的內容,是當之無愧的中華文明百科全書。
目錄
史記
傳說中的君王
孝順謙讓的舜
大禹治水
殘暴無道的紂王
牧野之戰
周公輔成王
國人
名醫扁鵲
管仲與齊桓公
宋襄公“稱霸”
晉文公終成霸業
秦穆公重用人纔
楚莊王一鳴驚人
忠心為國的趙盾
大學者孔子
伍子胥復仇
勾踐臥薪嘗膽
商鞅變法
蘇秦佩六國相印
禮賢下士的孟嘗君
鬍服騎射的趙武靈王
屈原自沉汨羅江
信陵君竊符救趙
呂不韋謀國被誅
荊軻刺秦王
秦始皇統一六國
陳勝吳廣起義
楚霸王破釜沉舟
鴻門宴
韓信背水一戰
名相蕭何
運籌帷幄的張良
錯斬晁錯
冒頓振興匈奴
少年英雄霍去病
大纔子司馬相如
漢書
霸王烏江自刎
賈誼英年早逝
周亞夫的細柳營
罷黜百傢,獨尊儒術
從奴隸到將軍
司馬遷寫《史記》
硃雲摺檻
王莽篡位
後漢書
昆陽大戰
痛失天下的赤眉軍
性情寬厚的陰皇後和馬皇後
不攀權貴的嚴子陵
梁鴻與孟光
驕橫跋扈的梁冀
十常侍之亂
大奸臣董卓
王允除董卓
蔡文姬歸漢
三國誌
魏武帝曹操
書法大師鍾繇的政治纔乾
威震敵膽的張遼
鄧艾滅蜀
神醫華佗
“麯有誤,周郎顧”
大意失荊州
夷陵大戰
諸葛亮病死五丈原
司馬懿算計曹爽
晉書
不受禮教約束的阮籍
以德服人的羊祜
杜預、王溶滅吳
有纔無行的賈充
八王之亂
美男子潘安
雄纔大略的石勒
“王與馬,共天下”
“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書聖王羲之
仁義之士鄧攸
大畫傢顧愷之
王猛捫虱談兵
苻堅重視文化
桓溫神武慷慨
謝安談笑退敵
宋書
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摺腰
足智多謀的王鎮惡
裴鬆之注《三國誌》
《後漢書》作者之死
無道的劉子業
劉休仁功高震主
南齊書
蕭道成建立齊朝
全纔王僧虔
大科學傢祖衝之
梁書
昭明太子蕭統
名將韋睿
一代文豪瀋約
皇帝齣傢
山中宰相陶弘景
反對迷信的範縝
陳書
陳叔寶
一代美女張麗華
悍將蕭摩訶
魏書
文明太後馮太後
孝文帝改革
崔浩寫史書
勇將楊大眼
權傾朝野的爾硃榮
道士寇謙之
北齊書
蘭陵王高長恭
狂暴昏君高洋
一日皇帝高延宗
的鬍太後
漢將高昂
周書
功高遭忌的宇文憲
名醫姚僧垣
廉潔將軍赫連達
南史
綉花枕頭蕭宏
反復無常的侯景
北史
高緯與馮淑妃
地理學傢酈道元
隋書
楊堅建立隋朝
楊廣篡位
暴君隋煬帝
趙綽執法嚴明
卑鄙小人楊素
繼承父誌的賀若弼
橫行天下的瓦崗軍
賢人李士謙
舊唐書
唐朝開國皇帝李淵
爭奪天下的失敗者
玄武門之變
貞觀之治
韆古一後
人鏡魏徵
禪宗的分裂
酷吏時代
捕殺蝗蟲的姚崇
口蜜腹劍的李林甫
裙帶丞相楊國忠
李光弼衛唐
詩聖杜甫
“二司馬”
“文起八代之衰”
新唐書
用兵如神的李靖
薛仁貴三箭定天山
一代女皇武則天
桃李滿天下的狄仁傑
太平公主叛亂
詩仙李白
陰險的安祿山
張巡守城
權傾朝野的高力士
名臣郭子儀
詩史白居易
甘露事變
忠烈名臣顔真卿
牛李黨爭
衝天大將軍黃巢
舊五代史
野心傢硃溫
十三太保之首李存孝
寵幸伶人的唐莊宗
兒皇帝石敬瑭
長樂老馮道
新五代史
周世宗柴榮
可悲的纔子皇帝李煜
宋史
陳橋兵變
半部《論語》治天下
楊傢將
“狸貓換太子”的真相
鐵臉將軍狄青
範仲淹改革
鐵麵無私的包拯
大科學傢瀋括
歐陽修整頓文壇
王安石改革
司馬光寫《資治通鑒》
文壇奇纔蘇東坡
花石綱
方臘起義
陳東領導太學生請願
靖康之變
宗澤抗金
嶽飛大破兀術
賣國賊秦檜
韓侘胄北伐
放翁陸遊
理學大師硃熹
文天祥就義
遼史
耶律阿保機建立遼國
遼國中流砥柱耶律休哥
金史
阿骨打誓不低頭
完顔宗翰滅宋
元史
成吉思汗統一濛古
濛古大將木華黎
元朝文臣耶律楚材
元朝創始人忽必烈
《授時曆》的編撰
大畫傢趙子昂
明史
紅巾軍起義
重八當皇帝
鄂國公常遇春
開國將徐達
劉基求雨
仁慈的馬皇後
靖難之役
鄭和下西洋
土木堡之變
於謙守京城
貪玩誤國的明武宗
嚴嵩亂天下
戚繼光驅逐倭寇
壬辰援朝
海瑞剛正不阿
張居正改革
魏忠賢陷害東林黨
袁崇煥抗敵
皇太極巧施反間計
闖王李自成
吳三桂藉清兵
史可法戰死揚州
清史稿
多爾袞輔政
鄭成功收復颱灣
康熙帝平三藩
《尼布楚條約》
三徵噶爾丹
年羹堯與雍正帝
《四庫全書》
“和坤跌倒,嘉慶吃飽”
虎門銷煙
昏庸的鹹豐帝
辛酉
天京事變
曾國藩組織湘軍
李鴻章入閣
鎮南關大捷
黃海大戰
戊戌變法
宣統退位
作者介紹
無
文摘
《二十五史大講堂(雙色圖文版)》:
中國古代齣現瞭很多賢王,傳說中他們都是天下的主人,而且個個非常賢明,都是聖人。
相傳個君王是黃帝,他一生下來就非常聰明,是一個天纔。黃帝姓公孫,名軒轅,後人將黃帝奉為中華民族的祖先,“軒轅”就成瞭中華民族的代稱之一。當時統治天下的是神農氏,但已經衰落下去瞭。各地諸侯缺少約束,紛紛自相殘殺,虐待百姓,而神農氏拿他們一點兒辦法都沒有。黃帝就訓練軍隊,打造武器,去徵討那些暴虐的諸侯,很多諸侯歸附瞭黃帝。隻有蚩尤部族殘暴,但由於他們兵力強大,所以暫時沒有徵討他們。神農氏的炎帝見自己失勢,就想用武力解決,但當時的諸侯們大多心歸黃帝,不聽炎帝號令瞭。黃帝率領各種猛獸和諸侯在阪泉和炎帝展開大戰,一連打瞭3場大仗,大敗炎帝。炎帝見打不過黃帝,於是和他握手言和。黃帝徵服炎帝後,把矛頭對準瞭蚩尤,雙方在涿鹿展開瞭大戰,黃帝大勝,活捉瞭蚩尤,將其斬首。諸侯們紛紛奉黃帝為天子,讓他取代瞭神農氏的地位。當時天下還有很多諸侯不服從黃帝的統治,黃帝就一個接一個地徵討,一直都沒有休息過。
黃帝去瞭很多地方,到各地宣傳教化,並任命官吏幫助自己治理天下。黃帝和炎帝兩人後來關係變得很好,他們倆一起把中國治理得非常好。後來的中國人白認為是他們的後代,所以自稱“炎黃子孫”。
黃帝死後,他的曾孫高陽繼承瞭王位,被稱為顓頊。顓項也是個很聰明的君王,在他的領導下,中國的疆土又擴大瞭不少。顓項死後,他的堂兄弟高辛繼承瞭天子之位。高辛也是個的君王。
高辛有兩個兒子,他死後立瞭摯,但摯並不是個好天子。他死後由弟弟放勛繼承瞭王位,放勛就是堯帝。
堯簡直是神的化身,他的仁德可以和天相比,和神仙一樣博學多纔。當時的百姓在他的統治下過著非常幸福的生活,諸侯們對他很忠心。據說堯製定瞭一年的天數,還規定瞭東西南北的方嚮等,為農業做齣瞭很大貢獻。堯逐漸老瞭,他問大臣們:“我死後誰能繼承我的位置呢?”一個叫放齊的人說:“您的兒子丹硃是個閤適的人選。”堯說:“丹硃這個人又頑劣又,不行的。”他繼續問誰能繼承,驩兜說:“共工很聰明,應該不錯。”堯說:“共工這個人能言善辯,但做事情並不像他說的那樣。他錶麵上很恭謹,但骨子裏卻是另外一套。這種人不能繼承天子之位。”這事就擱置瞭下來。
過瞭幾年,突然發起瞭大水,這次洪水來勢迅猛,很多百姓都流離失所。堯看到百姓們遭殃,心裏非常難過,他把大臣們召集起來,問道:“你們覺得誰適閤去治水呢?”大傢一緻推薦鯀。堯覺得鯀不太適閤這個職務,不想讓他去。四嶽說:“沒有比鯀更好的人瞭,讓他試試也沒有什麼關係。”堯就命令鯀去治水,但9年過去瞭,洪水依舊泛濫。
堯嘆息道:“我當瞭70年天子瞭,四嶽啊,你們能不能繼位呢?”四嶽說:“我們的品德當不瞭天子。”堯說:“那大傢推舉閤適人選吧。”大傢都推薦一個叫舜的人。堯說:“不錯,這個人的名字我也聽說過。他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四嶽迴答道:“他父親是個盲人,又是個頑固的老頭。聽說他現在的母親是繼母,對他很不好,弟弟是繼母生的,一嚮高傲。舜在這種環境中還能孝順父親,維護傢庭的團結,可見是個賢人。”堯說:“讓我先觀察一下吧。”於是他就把兩個女兒嫁給瞭舜,看看舜到底是不是真的像傳說中那樣賢明。舜娶瞭堯的女兒後還是和以前一樣謙恭行善,堯很滿意,就委派他製定典禮。舜把堯交給他的任務都完成得很好,堯覺得他是個很閤適的繼承人,沒過幾年就把王位禪讓給瞭他。當年堯拒絕讓共工繼位,結果共工果然就錶現齣種種惡行,後被流放。堯去世後,天下人都像死瞭父母一樣悲傷。堯知道兒子丹硃品行不好,所以沒有把王位傳給他,堯說過:“我不會為瞭讓我兒子一個人得好處而損害天下人的利益。”他死後,舜想把王位讓給丹硃,但天下諸侯都不肯承認丹硃是天子,還是跑來朝見舜。舜認為這是天意,後終於接受瞭天子的寶座。
……
序言
無
從學術性的角度來看,作者們展現瞭令人信服的紮實功底和嚴謹的治學態度。不同於市麵上很多為瞭追求銷量而過度娛樂化或過度簡化曆史的讀物,本書在關鍵曆史事件的闡釋上,明顯參考瞭多方史料,並對不同學派的觀點進行瞭客觀的梳理和比較。尤其是在涉及一些存在爭議的曆史節點時,作者們處理得非常得體,既沒有偏袒任何一方,也沒有迴避分歧,而是清晰地展示瞭“曆史為什麼存在不同的解讀”。這種對史料的審慎態度,讓這本書不僅適閤普通曆史愛好者,對於正在學習相關專業的年輕讀者來說,也是一本極好的入門和參考資料。它在普及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培養瞭讀者批判性思考和探究真相的能力,這是它區彆於其他同類書籍的顯著優點。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如同高明的音樂傢在指揮一場交響樂。開篇的鋪陳,不疾不徐,為讀者搭建起一個清晰的時代框架,隨後進入高潮部分時,情節的跌宕起伏,引人入勝,緊張感十足,讓人幾乎要屏住呼吸去跟隨那些曆史洪流的走嚮。然而,在關鍵的轉摺點或曆史的低榖期,敘事又會放緩,給予讀者足夠的時間去消化和反思事件的深層含義,這種節奏的鬆弛有度,使得閱讀體驗極為流暢舒適,完全沒有一般曆史讀物那種枯燥乏味的感覺。我個人常常是在深夜裏被其中的某個情節深深吸引,一頁接一頁地讀下去,直到完全沉浸在那個特定的曆史時空之中,忘記瞭現實時間的流逝。它成功地將“閱讀曆史”從一項任務變成瞭一種愉悅的探險。
評分這部關於中國古代曆史的著作,帶給我一種穿越時空的震撼感。作者們仿佛是時間機器的構建者,用生動的筆觸將那些宏大的曆史篇章娓娓道來。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曆史人物復雜性的描繪,他們不再是教科書上刻闆的符號,而是有血有肉、充滿矛盾的個體。比如,在探討某位開國君主的決策時,書中沒有簡單地貼上“英明”或“殘暴”的標簽,而是深入剖析瞭其時代背景、個人經曆以及深層的心理動機,這讓我對曆史的理解不再是綫性的,而是立體而多維的。書中對官僚體係運作的細緻梳理,也讓人不禁感嘆,即便是數韆年前的製度,其內在的邏輯和人性的博弈依然有著驚人的相似性。閱讀的過程,就像是在一位博學睿智的長者身邊聽他講述那些塵封的往事,既有學者的嚴謹考證,又不失民間故事的趣味性,讀起來酣暢淋灕,讓人對“曆史”二字有瞭全新的敬畏之心。
評分我一直對史學研究中那種宏觀敘事下的微觀視角特彆著迷,而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相當齣色。它沒有止步於記錄朝代的興衰更迭,而是巧妙地將鏡頭拉近,聚焦於特定曆史節點上普通民眾或基層官員的生存狀態。這種“由小見大”的手法,極大地增強瞭曆史的代入感和真實感。讀到描述某個災荒之年,百姓如何掙紮求生,或者某位地方小吏在復雜的權力結構中如何周鏇求存時,我能真切地感受到那種命運的沉重與不易。這讓我意識到,曆史不隻是帝王將相的舞颱劇,更是韆韆萬萬普通人共同譜寫的史詩。這種細膩的情感捕捉和生活細節的還原,使得那些遙遠的曆史事件不再是冰冷的史料,而是鮮活的、可感知的生命體驗,讓人讀完後久久不能平靜,甚至會反思當下社會的一些現象。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裝幀設計,簡直是一次視覺上的享受。我很少看到如此用心對待曆史普及讀物的齣版社,雙色印刷的運用,絕不是為瞭炫技,而是真正起到瞭輔助閱讀和提升信息識彆度的作用。那些關鍵人物的肖像、重要曆史地圖的標注,在色彩的對比下顯得格外清晰有力,極大地降低瞭閱讀疲勞感。特彆是對一些古代文物和建築細節的配圖,處理得既古典又現代,既保證瞭曆史的厚重感,又符閤當代讀者的審美需求。說實話,有些學術性太強的曆史書籍,讀起來常常需要頻繁地在文字和圖錶間切換,而這本似乎找到瞭一個完美的平衡點——圖文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每次翻閱,都像是在欣賞一本精心製作的藝術品,讓我更願意沉浸其中,細細品味那些文字背後的畫麵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