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分
☆☆☆☆☆
這套《孝經傳說圖解》的裝幀和編排,體現瞭一種極為嚴謹的學術態度,即便它服務於大眾的教化目的。每一冊的劃分似乎都有其內在邏輯,並非簡單的章節順序排列,而是可能根據“孝之德”、“孝之行”、“孝之報”等不同維度進行瞭主題性的梳理。從目錄的設計和捲首的序言(雖然我隻快速略覽瞭)可以看齣,編者在整理和選取繪刻本時,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力求達到“博采眾長”的效果。對於初學者而言,這種圖文並茂的形式是極佳的入門讀物,它降低瞭理解儒傢倫理的門檻,用最直觀的視覺語言傳遞瞭最復雜的社會規範。我尤其欣賞它在收錄繪圖時的注釋係統,往往能精準定位到經典原文的齣處,使得讀者可以隨時對照原文進行深入閱讀,兼顧瞭普及性和專業性,這種平衡做得相當到位,難能可貴。
評分
☆☆☆☆☆
作為一名業餘的版畫愛好者,我對這套書的“新編”之處尤其好奇。它冠以“中曆代繪刻本名著新編”的頭銜,意味著在影印和整理過程中,必然進行瞭大量的版本比對和修復工作。從最終呈現的效果來看,無論是墨色的均勻度還是綫條的清晰度,都達到瞭很高的水準,這對於傳播古代藝術形式是至關重要的。我反復端詳瞭一些細節,比如印章和題款的位置處理,都顯示齣整理者對原作風貌的尊重,沒有進行過度“美化”或“現代化”的乾預。這讓我想起那些被翻印得麵目全非的古籍,這套書的齣版方顯然是深諳“存真”之道的。它不僅留存瞭金柘岩、戴蓮洲的藝術成就,更重要的是,它保留瞭一段特定曆史時期社會道德風貌的視覺記錄,其文獻價值和藝術價值是並重的,非常值得珍藏和細細品味。
評分
☆☆☆☆☆
作為一名對明清小說插圖藝術頗有研究的愛好者,我對這套書的“繪刻本”部分錶現齣瞭極大的興趣。與一般注重寫實主義的圖錄不同,這套《孝經傳說圖解》中的圖像,明顯帶著更強的教化目的性和符號化傾嚮。畫師們在處理人物動作和環境背景時,似乎更側重於突齣主題的象徵意義,而非完全的自然主義。比如,在錶現“移M奉舅”那段時,畫麵的構圖往往會將主角置於中心,周圍的景物則被簡化或抽象化,以此來烘托人物的道德光環。這種藝術處理手法,非常具有那個時代文人畫嚮通俗普及畫過渡的特徵。我特彆欣賞戴蓮洲和金柘岩兩位繪者在細節處理上的功力,即便是重復齣現的主題,他們的筆觸和構圖也總能找到微妙的變化,避免瞭流水綫作業的呆闆。這套書的裝幀和紙張質感,也極力模仿瞭古籍的韻味,拿在手裏把玩,仿佛能觸摸到曆史的脈絡,這對於收藏者而言,無疑是一種莫大的享受。
評分
☆☆☆☆☆
這部厚重的《孝經傳說圖解》初拿到手時,那種油墨的清香混閤著泛黃紙張的陳舊感,一下子把我拉迴瞭古代的時光。我原本是抱著一種對傳統文化的敬畏之心來翻閱的,期望能從中窺見古人對於“孝”這一核心價值的具象化解讀。圖冊的設計非常精巧,每一頁的布局都充滿瞭匠心,既有文字的闡釋,又有生動的插圖輔助,使得原本可能顯得枯燥的儒傢經典,變得觸手可及。特彆是那些清代繪刻本的風格,綫條細膩,人物神態刻畫得入木三分,即便是沒有深厚的古文功底的人,也能通過圖像大緻領悟其中蘊含的教誨。我記得有幅描繪“臥冰求鯉”的場景,那冰麵的質感和孩子赤腳的姿態,那種超越尋常的毅力,僅僅一個眼神的刻畫,就足以讓人動容,引發深思——在如今這個快節奏、強調個人自由的時代,這種近乎苛刻的“孝道”精神,究竟是應當被固守,還是需要被重新審視和詮釋?這本書的價值,或許就在於它提供瞭一個絕佳的窗口,讓我們得以近距離觀察古人的“行為規範”是如何被圖像化的。
評分
☆☆☆☆☆
我總覺得,閱讀這類以經典為藍本的“圖解”類書籍,最有趣味的地方在於比較不同時代對同一文本的理解差異。這套清代的繪刻本,它所傳遞的“孝”的理念,無疑是帶有濃厚封建禮教色彩的,強調的是絕對的順從和無條件的犧牲。然而,當我們對照現代社會對親情和傢庭的理解時,便會産生一種奇妙的張力。我注意到書中有些情節的描繪,在今天的視角看來,甚至帶有一絲荒誕和不近人情。例如,對“事父母以敬”的詮釋,似乎將“敬”置於瞭“愛”之上,達到瞭令人窒息的地步。這種古今觀念的碰撞,讓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變得異常豐富。它不再僅僅是一本“孝經”的注釋本,而是一部社會思潮變遷的視覺記錄。我甚至忍不住想,如果請現代的藝術傢來重新繪製這些圖景,會是怎樣一番光景?那種對傳統母題的現代性再創作,本身就充滿瞭學術探討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