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中华历代名案(古典函套线装)(全四卷)
定价:395.00元
作者:郑红峰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11-07-01
ISBN:978754636805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盒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有如卜特点:
  (1)本书选材广,立意新颖,趣味性和哲理性强。
 本书所选编的千余件案例,引用著作三百余种,凡载有出处的案例无论正史、野史,都在收录范围之列。内容之丰富是同类书籍中无法比拟的。其中有名臣重将被冤至死,也有重证据而不轻信口供的名案;有介绍侦破方法高超的事迹,也有不计个人安危,冒死执法的感人故事。
 (2)翻译,便于阅读。
因古代案例大部分用古汉语编写,今人读来难免有些吃力。为了便于阅读本书,我们将所有古文都加注了译文部分,而且在翻译的过程中,根据案件发生的状况,社会背景等情况,对案例故事进行了复原,并未逐字逐句翻译,这样大大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
 (3)标注出处,方便查找。
为方便读者能查到案例原典,我们在每篇故事的末尾都标注了故事的出处。因一个故事出处会有很多书引用,在引用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出入。
 (4)按时间顺序编排。
本书案例按照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宋辽金元,以及明清顺序排列而成,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体会到历朝历代的法制面貌,这也是本书的一大特点。
目录
(一)
 夏
  夏桀因谏诛忠臣
 商
  商纣残暴滥杀功臣
  武王伐纣比干挖心
 西周
  太公望斩杀齐二贤
  周宣王枉杀杜伯
 春秋
  楚弃疾身死忠孝两全
  骊姬作乱太子亡
  子产诡辩逐子南
  勾践忌杀功臣
  听闻人哭,知其有奸
  魏绛依法惩宠臣
  令尹子文法不避亲
  李离断错案自责伏剑
  子越叛乱身死族灭
  平王因谗言杀忠臣
  王氏反叛三卿身亡
  廷理依法阻太子
  陶朱公断决疑狱
  小人进谗太子冤死
  晏子巧谏景公救鸟臣
  权重于天,家破身死
  费无极陷害邰宛
  孙武演兵杀爱妃
  因私枉法石奢自裁
  司马穰苴借人头立军威
  夫差因谗赐死忠良
  执法用兵一战立八功
 战 国
  须贾因忌害范雎
  白起因忌被诛
  李斯因忌药杀韩非子
  吴起冤死被肢解
  商鞅变法功成身死
  屈平含冤自沉泪罗江
  腹婷依法杀子
  春申君献美被灭门
  吕不韦遭忌被鸩杀
 秦朝
  听谗言李斯父子被腰斩
  秦始皇焚书坑儒
  蒙氏兄弟含冤受死
  赵高矫诏冤杀扶苏
 西汉
  断缣擅奸,使追听之
  司马迁报任安书
  张释之执法抗旨
  只秤一枚,证散原数
  推籍知名,获比伍盗
  察知谋劫,捕盗服罪
  汉武幼小明经断防年
  彭越冤死被灭族
  吕后因妒残杀戚夫人
 ……
(二)
(三)
(四)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非常讲究,那种带有典雅气息的函套,让每一次取出和归位都成为一种仪式。我喜欢那种翻开书页时,纸张与指尖接触的粗粝感,它提醒着我,我正在接触的是经过漫长岁月沉淀下来的知识和智慧。我不是专业的法律史学家,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情理法”三者间的张力,我一直非常感兴趣。这套“名案”汇编,无疑是最好的实证材料。它展示了在古代,法条的执行绝不是僵硬的公式,而是充满了对“情”的考量与“理”的权衡。有些判决,从现代眼光看或许略显“不公”,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却是维护整体道德秩序的必然选择。通过阅读这些鲜活的案例,我仿佛能听到古代法庭上那些激烈的辩驳,看到那些被卷入历史洪流的芸芸众生,他们的悲欢离合,都浓缩在了这四卷沉甸甸的记录之中,耐人寻味,久久不能忘怀。
评分收到货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这四卷书小心翼翼地安放在了书架最显眼的位置。这套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套史学研究的珍贵原始资料,而不是一本轻松的“故事集”。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否则很多判词中的典故、当时的官职名称,以及地方习惯法,都会成为理解的障碍。我尝试着去理解那些涉及“谋反”、“渎职”的重案,它们的定性和量刑,往往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威严与恐怖。但更有趣的是那些“民间小案”,比如邻里间的土地纠纷、婆媳间的赡养矛盾,这些鸡毛蒜皮的琐事,在经过官府的裁决后,也成了具有研究价值的案例。这套书的价值就在于,它细致地展现了一个庞大帝国治理下,基层社会是如何被法律这把尺子去丈量和规范的,那种微观的治理细节,远比宏大的政治叙事来得震撼。
评分说实话,我对这种线装古籍类的书籍,通常会抱持着一种敬畏大于期待的心态,毕竟阅读的门槛相对较高,需要一定的耐心和对古典文本的适应性。但这次的《中华历代名案》,在初次翻阅时,给我的感觉是意外的流畅。郑红峰先生的选材和编排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它没有那种堆砌资料的枯燥感,反而像是在娓娓道来一段段尘封的往事。我尤其关注那些涉及家族伦常和财产继承的案件,因为这些恰恰是古代社会最核心的矛盾点所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古代的判词往往带有很强烈的道德训诫意味,这和我们现在强调的程序正义有显著的区别。这种差异性,让我不得不停下来思考,究竟是时代限制了审判的维度,还是古代的律法本身就更侧重于维护一种社会秩序的“大义”?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口,去深入剖析这种古今价值体系的碰撞与演变。
评分这本《中华历代名案》的古典函套线装版,光是拿到手就能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历史厚重感。我一直对古代的法律和审判制度充满好奇,总觉得那里面藏着那个时代社会结构和人情世故的密码。这套书的装帧本身就极具收藏价值,那种老派的函套和线装,让人在翻阅时格外小心翼翼,仿佛触碰的是一件文物。我特别喜欢它那种沉静的墨香,翻开扉页,每一个字都仿佛经过了岁月的打磨,工整而有力。虽然我还没有完全沉下心来细读每一个案例的细节,但光是目录和引言部分,就足以勾勒出中国古代司法体系的宏大图景。它不仅仅是案件的记录,更像是社会风俗史、伦理道德史的侧面体现。我期待着能在这些历史的“名案”中,一窥古代法官的断案逻辑,以及民间纠纷是如何在礼法与律条之间寻求平衡的。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现代印刷品难以比拟的。
评分我一直认为,研究一个文明的内核,最好的方式就是看它的司法判例。因为在法律面前,人性中最原始的欲望、最微妙的权衡都会被暴露无遗。《中华历代名案》的这套线装本,其装帧的古朴,完美地契合了内容的严肃性。当我将第四卷翻开时,那种感觉就像是站到了历史的断崖边,俯瞰着前人如何处理那些纠结至极的人伦困境。我发现,很多看似简单的案件,在层层审理的过程中,往往牵扯出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一环扣一环,稍有不慎便可能酿成冤案。这套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把这些“差点失衡的天平”重新摆正,供后人审视。它不仅仅是记录了“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它记录了“当时的人们如何思考和判断这件事应该如何收场”。这种对古代心智模式的深度挖掘,是阅读此书最令人着迷的部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