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道德经诠解
定价:60.00元
作者:李耳
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8-07-01
ISBN:9787547046005
字数:
页码:40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无
内容提要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是一部以短短五千言而让后人感觉永远言犹未尽的传世经典,历来被学人们称为“哲理诗”。是西方人非常感兴趣的哲学家之一,从16世纪始,《道德经》就被译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等,至今各种外文版本的《道德经》已有三百余种。《道德经》分《道经》和《德经》上下两篇,全书共计81章,文约五千言,涉及到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每篇篇幅不长,但论述精辟,含义深远,思想广博。其内容从多方面论述宇宙的本体、万物之源、自然规律等等,并将其意义融入到社会、国家、民生等诸多方面。
目录
目录
n上篇 道经
n章/ 天地之始
n第二章/ 美之为美
n第三章/ 圣人之治
n第四章/ 象帝之先
n第五章/ 天地不仁
n第六章/ 玄牝之门
n第七章/ 天长地久
n第八章/ 不争无尤
n第九章/ 功遂身退
n第十章/ 长而不宰
n第十一章/ 无之为用
n第十二章/ 圣人为腹
n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
n第十四章/ 无状之状
n第十五章/ 善为士者
n第十六章/ 没身不殆
n第十七章/ 功成事遂
n第十八章/ 大忠大义
n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
n第二十章/ 而贵食母
n第二十—章/ 惟道是从
n第二十二章/ 圣人抱一
n第二十三章/ 道亦乐得
n第二十四章/ 自是不彰
n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
n第二十六章/ 静为躁君
n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
n第二十八章/ 复归于朴
n第二十九章/ 为者败之
n第三十章/ 以道佐主
n第三十一章/ 有道不处
n第三十二章/ 知止不殆
n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
n第三十四章/ 其不为大
n第三十五章/ 不可既也
n第三十六章/ 欲歙固张
n第三十七章/ 道恒无为
n下篇 德经
n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n第三十九章/“一”为始祖
n第四十章/ 虚中生有
n第四十—章/ 善贷且成
n第四十二章/ 以为教父
n第四十三章/ 不言之教
n第四十四章/ 知足不辱
n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n第四十六章/ 知足常足
n第四十七章/ 不行而知
n第四十八章/ 为道日损
n第四十九章/ 善者吾善
n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
n第五十一章/ 是谓玄德
n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
n第五十三章/ 盗夸非道
n第五十四章/ 其德乃普
n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
n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n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
n第五十八章/ 福祸倚伏
n第五十九章/ 长生久视
n第六十章/ 德交归焉
n第六十一章/ 皆得其欲
n第六十二章/ 万物之奥
n第六十三章/ 能成其大
n第六十四章/ 无为无败
n第六十五章/ 善为道者
n第六十六章/ 莫能与争
n第六十七章/ 我有三宝
n第六十八章/ 不争之德
n第六十九章/ 哀者胜矣
n第七十章/ 被褐怀玉
n第七十一章/ 以其病病
n第七十二章/ 自爱不贵
n第七十三章/ 天网恢恢
n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n第七十五章/ 无以生为
n第七十六章/ 强大处下
n第七十七章/ 不欲见贤
n第七十八章/ 柔之胜刚
n第七十九章/ 报怨以德
n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
n第八十一章/ 善者不辩
n作者介绍
,姓李名耳,字聃。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国苦县,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逝世于公元前471年。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文摘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的力量是巨大的,当人们违背自然规律时,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威力。历史上发生的洪涝灾害都是水与人类不良行为的无声对抗。
n水和大道十分相像,大道无形;大道柔软,不与宇宙万物相违逆;大道生养万物,但不与万物争高下,不求万物的报答:大道谦逊,不居功自傲。大道具有很大的威力,它会令那些理解它的人内心平静如水,摒弃了杂乱和烦躁,内心充实,而没有了烦恼和忧愁。和大道同步而行的人心境平和,物我两忘。
n声称,拥有高德行的人就如同水一样,具有宽广的胸怀、谦逊的品格、与世无争的情操、宽厚诚实的作风,这些接近大道的本质,是人类应效仿的德行。具体地讲也就是心胸要像水渊一样,宽广无边、清湛悠然;要像水的流势一样,谦虚卑下,不可处处与人争高低,要择地而居。对人要亲切自然,以诚相待,老实厚道,宁愿被人欺也决不欺人。为人处世重诺守信,如同潮汐一般,起落守时。
n不止是这一章,在《道德经》的其他章节也多次提到水,他把水作为人格的高写照和表达。他谆谆告诫世人言谈举止要流水行云,循循善诱、悠然洒脱。
n序言
无
这本关于西方古典哲学的选集,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作者的选材眼光独到,从赫拉克利特那些语焉不详的断章开始,一直延伸到晚期斯多葛学派的理性思辨,构建了一条清晰的思想脉络。最难能可贵的是,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名言,而是试图在那些看似矛盾的论断之间架设起一座理解的桥梁。比如,对柏拉图“洞穴寓言”的解读,不再是千篇一律的对“理念世界”的赞美,而是深入探讨了从黑暗走向光明的过程中,个体认知重塑的痛苦与挣扎。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关于“逻各斯”(Logos)的论述,不同译本和不同学者的注释在作者的梳理下,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多维的张力。它没有急于给出最终答案,而是鼓励读者亲身去体验那种思维被挑战、被拓宽的快感。对于一个初涉西方哲学的爱好者来说,它提供了绝佳的起点,既有深度,又不至于晦涩难懂到令人却步。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有一种沉稳而克制的美感,如同精心打磨过的玉器,触手温润,内里却蕴含着坚硬的智慧内核。
评分这本关于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理论的文集,是近年来我读到的最具挑战性也最令人振奋的文本之一。它没有采用通行的“编年史”叙事方式来梳理流派的兴衰,而是选取了几个关键的“断裂点”——比如语言的“转向”、读者的“消亡”、文本的“不确定性”——作为切入点,将维特根斯坦的后期哲学、索绪尔的结构主义符号学以及德里达的解构理论,熔铸一炉,用以剖析乔伊斯、卡尔维诺等作家的文本。作者的笔触极其锐利,尤其是在讨论“元叙事”的瓦解时,他引用的例证既有欧洲的经典文本,也巧妙地穿插了当代后殖民作家的反思,展现出极强的跨文化视野。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被扔进了一个巨大的思维迷宫,每一个理论的拐角都通向一个全新的认知维度。虽然对初学者而言可能门槛偏高,需要一定的理论背景支撑,但对于渴望深入理解现代文学如何自我解构和重构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异于一本高能燃料,能瞬间提升你的思维效率和批判深度。
评分我最近购得的这本关于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规划伦理的著作,其价值远远超出了预期的“专业参考书”范畴。作者以一种近乎悲悯的笔触,探讨了气候危机如何加剧了社会内部的“环境不公”问题。他没有停留在冰冷的科学数据和工程技术层面,而是深入到社区层面,通过几个极具代表性的案例——比如沿海低收入社区的强制搬迁、热岛效应在贫民窟的集中爆发——揭示了政策制定者在追求“宏大叙事”下的道德盲区。行文风格非常感性,充满了对边缘群体切肤之痛的关怀,却又不失严谨的论证结构。特别是书中关于“代际责任”的探讨,颇有康德式义务论的影子,但又巧妙地融入了当代生态哲学的视角,提出了“未来贫困”的概念,发人深省。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将冰冷的理性分析与灼热的人文关怀相结合,读完后,那种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感久久不能散去,促使我重新审视自己日常生活中对资源的消耗方式。
评分这本关于全球贸易体系中“非正式经济”现象的研究报告,简直就是一本精彩绝伦的社会人类学田野调查实录。作者深入到东南亚和南美的几个特定港口城市,用长达数年的时间,记录了那些游走在法律边缘的“中间人”群体。他没有使用那种俯视的、批判的眼光,而是以一种近乎共情的姿态,描绘了这些群体如何利用社会信任网络、口头契约以及地方性的权力结构来维系生存与发展。书中的语言极其生动,充满了烟火气,那些关于走私路线、灰色地带的谈判技巧,读起来比任何小说都来得刺激。更让人佩服的是,作者将这些微观的、琐碎的田野笔记,成功地向上提升到了宏观的理论建构层面,成功地挑战了主流经济学对于“理性人”和“市场效率”的刻板定义。它让我深刻理解到,那些被统计报表遗漏的“看不见的劳动”,才是支撑全球供应链韧性的真正基石。这是一部兼具学术深度和故事张力的佳作,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既能获得知识,也能感受到人类在复杂系统中为求生存而迸发出的巨大创造力。
评分我最近翻阅的这本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器物”象征意义的学术专著,其研究视角之新颖,令我拍案叫绝。作者完全跳脱了以往将古代器物简单归类为“礼器”“乐器”的传统窠臼,而是着重探讨了在特定历史场景下,一件普通器皿如何被赋予超越其实用价值的形而上含义。比如,它对商周青铜礼器上饕餮纹饰的分析,不再拘泥于神话考据,而是结合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和祭祀仪式,将其解读为一种“威权可视化”的符号系统。更为精彩的是,作者将目光投向了日常器物,如竹简、印章乃至陶瓷的釉色变化,阐明了这些“微观载体”如何承载和传递着士大夫阶层对“天人合一”的日常实践。文字如同手术刀般精准犀利,逻辑链条环环相扣,即便涉及到复杂的考古学和符号学理论,也能用清晰流畅的中文表达出来,避免了许多同类著作中常见的术语堆砌和晦涩。读完后,你再看博物馆里的任何一件展品,都会多一层对历史情境的深刻体悟,仿佛能听见那古老物件的低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