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1925:中国文学档案

1921--1925:中国文学档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勇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文学
  • 现代文学
  • 档案文献
  • 历史
  • 1921-1925
  • 文化研究
  • 文学史
  • 新文化运动
  • 二十世纪中国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妙语书言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9067812
商品编码:2985281824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2-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1921--1925:中国文学档案

定价:28.00元

作者:张勇

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9-01

ISBN:978720906781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1921-1925中国文学档案:“五四”传媒语境中的前期创造社期刊研究》首先是在做“发现历史”、描述历史的工作,然后再进入思考、研究。以前期创造社所办系列期刊作为考察、研究的对象,从文学传播方式与期刊传播媒介的角度,去探究创造社的文学活动和它作为一个文学史存在的意义,无疑是确立了一个创造社研究极好的视角。

目录



导言创造社“异军突起”的再思考
章 前期创造社期刊创办动因探究

第二章 前期创造社期刊编辑策划研究
一 前期创造社期刊的编辑方针
二 前期创造社期刊的编辑策划
三 前期创造社期刊编辑者的文化市场意识

第三章 泰东图书局与前期创造社期刊的出版发行
一 20世纪20年代初期上海的出版发行环境
二 泰东图书局与创造社合作期间期刊的出版与发行
三 为什么郭沫若许多诗作没有收入《女神》
四 泰东图书局与创造社分手之后
五 由前期创造社期刊初版时间所想到的

第四章 前期创造社期刊作者群研究
一 前期创造社期刊作者群的建构
二 前期创造社期刊作者群聚散离合的背后

第五章 前期创造社期刊“读者”研究
一 前期创造社期刊“读者”的阅读和接受
二 前期创造社期刊“读者”阅读期待的实现
三 前期创造社期刊的“读者”接受与文化市场建设

第六章 前期创造社期刊栏目研究.
一 前期创造社期刊栏目设置的特点
二 前期创造社期刊栏目设置与文学论争

第七章 前期创造社期刊的文献价值重估
一 前期创造社期刊与创造社的“转向”
二 名人效应与媒体“包装”
三 前期创造社期刊对中国现代文学进程的影响

结束语
附录:前期创造社期刊作者及栏目列表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张勇,男,1976年9月出生于山东省枣庄市,文学博士,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在山东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曾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新文学史料》、《中国文学研究》、《山东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参编著作多部。

文摘


序言



1921-1925:风起云涌的文学黎明 1921年至1925年,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短暂却又极其辉煌的五年。这是一个新旧思想交织、社会巨变孕育的时代,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从萌芽走向蓬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五年间,中国文坛如同一片沉睡已久的沃土,在思想解放的春风吹拂下,涌现出无数令人振奋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潮,为日后中国文学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文化运动的余波与新文学的崛起 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虽然在1921年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其“打倒孔家店,提倡白话文”的口号,以及对科学与民主的追求,依然在深刻地影响着当时的文学创作。白话文作为一种更贴近生活、更具表现力的语言,逐渐取代了晦涩难懂的文言文,成为文学创作的主流。这极大地降低了文学的门槛,使得更多普通人能够参与到文学的创作和阅读中来,也为新思想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在这个时期,一批具有革命精神的作家,如鲁迅、周作人、冰心、郁达夫、茅盾等,他们在新文化运动的熏陶下,勇敢地挑战传统的文学观念,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他们的作品,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诗歌,都充满了对现实的关怀,对国民性的反思,以及对未来社会的憧憬。 鲁迅先生以其犀利的笔触,揭示了封建礼教的残酷和国民的愚昧,如《呐喊》中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作品,至今仍具有深刻的警示意义。周作人则以其散淡的文风,描绘着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流露出对传统文化的温情与反思。冰心女士的诗歌和散文,则以“爱的哲学”温暖着读者的心灵,传递着母爱、童真与自然的纯洁。郁达夫的乡愁与情欲,茅盾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描摹,都在那个时代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文学社团的活跃与文学思潮的碰撞 1921-1925年,是各种文学社团蓬勃发展的时期。这些社团成为了作家们交流思想、碰撞灵感、互相支持的重要阵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 “文学研究会”成立于1921年,以“为人生”为宗旨,强调文学的现实主义和改良主义倾向。他们的目标是“为发展普通文学,养成国民的文学能力”。代表人物包括了鲁迅、周作人、沈雁冰(茅盾)、许 S .等。文学研究会及其刊物《小说月报》等,积极推介进步的文学作品,倡导写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对当时的文学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他们注重对社会现实的细致描绘,关注底层人民的疾苦,希望通过文学唤醒民众的意识,推动社会进步。 相对而言,“创造社”则在1921年之后逐渐崛起,其代表人物如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等人。创造社的文学主张更为激进,他们强调“文学的革命”,倡导个性解放,追求情感的宣泄和艺术的自由。他们对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等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将这些思潮融入到中国文学的创作中。创造社的文学作品,往往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情感浓烈,意象奇特,对当时的文坛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 这两个文学社团虽然在文学主张上存在差异,但都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争鸣与对话,促进了不同文学观念的交流与融合,也激发了作家们更广阔的创作空间。 除了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其他各种形式的文学社团和刊物也层出不穷。这些社团的存在,形成了活跃的文学交流网络,使得当时的中国文学呈现出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局面。 诗歌的解放与散文的精致 在诗歌领域,这个时期也是一个重要的转型期。以郭沫若的《女神》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歌,打破了旧诗的格律束缚,以自由奔放的笔调抒发个人情感,歌颂革命的激情。《女神》中的诗句,如“我是天空里的一片浮云”,“我是你前一行的脚印”,都充满了生命力与想象力,对后来的新诗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胡适提倡的“诗界革命”,也进一步推动了白话诗的发展。他的《尝试集》是白话诗的早期代表作,虽然在艺术性上可能不如郭沫若的作品,但其对白话诗的探索意义不容忽视。 散文在这个时期也迎来了发展的高峰。冰心的《寄小读者》系列,以其细腻的情感、优美的语言,展现了少女细腻的心灵世界,受到广泛喜爱。周作人的散文,则以其闲适的笔调,记录着生活中的点滴感悟,将日常的生活片段提升到一种哲学的层面。朱自清的《背影》等作品,以其真挚的情感和朴实的语言,赢得了无数读者的共鸣,至今仍是中学语文的经典篇目。 翻译文学的引入与国际视野的拓展 1921-1925年,也是中国文学大量引入西方文学作品的时期。鲁迅、茅盾、郑振铎等作家,积极翻译外国文学作品,将西方先进的文学思想和艺术手法介绍到中国。俄国文学、法国文学、英国文学、美国文学等,都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介绍和研究。 这些翻译文学的引入,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创作土壤,也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作家和读者的国际视野。作家们从西方文学中汲取养分,学习其叙事技巧、结构布局、人物塑造等方面的方法,并将这些经验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创造出更具现代感和国际水准的作品。 社会的变迁与文学的使命 1921-1925年,中国正经历着辛亥革命后的动荡与转型。军阀混战、经济凋敝、社会矛盾尖锐,这些现实都在深刻地影响着文学的创作。作家们在创作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将文学与社会现实紧密联系起来。 “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作家们认为,文学不应仅仅是个人情感的宣泄,更应承担起批判社会、启迪民智、推动社会进步的使命。他们通过作品,关注社会的不公,揭露人性的弱点,呼唤变革的到来。 一个文学的黄金时代 总而言之,1921-1925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黄金时期。这是一个新思想、新文学、新思潮集中涌现的时代,是一个孕育了无数文学巨匠和传世之作的时代。尽管这个时期的文学创作充满了探索与尝试,风格多样,观念碰撞,但正是这种活跃的生命力,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在这个五年间,中国文学的语言得到了解放,形式得到了创新,主题得到了拓展。作家们以饱满的热情、深刻的思考、不懈的探索,共同谱写了中国现代文学壮丽的序章,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这段历史,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反复品味。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就足够吸引人,“1921-1925:中国文学档案”。光是这个时间跨度,就足以让人联想到那个风云变幻、思想激荡的年代。我尤其好奇,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余波未息,各种新思潮、新文学流派层出不穷之际,当时的中国文学究竟呈现出怎样一种复杂而生动的图景?是否会有那些至今仍未被充分发掘的、闪烁着独特光芒的作家和作品?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个忠实的记录者,为我打开尘封的记忆,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文学创作的方方面面。比如,在小说创作上,是现实主义依然占据主流,还是出现了更多尝试性的、实验性的作品?诗歌领域又有哪些新的声音和形式涌现?散文的笔触是否更加细腻深刻?戏剧的舞台上是否上演着反映社会现实的精彩剧目?更重要的是,我想了解,在那个充满变革的年代,文学是如何与社会、政治、哲学等领域发生互动,又是如何反过来影响和塑造当时的社会思潮的?这本书提供的“档案”性质,让我坚信它不仅仅是作品的罗列,更能提供丰富的背景信息、评论文章、甚至是一些书信手稿,从而帮助我更立体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学生态。我希望它能解答我对那个时期中国文学发展脉络的种种疑问,为我构建起一个完整而清晰的知识框架。

评分

《1921-1925:中国文学档案》,光是这个书名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学术的研究价值。我设想,这本书更像是一份精密的、按时间顺序整理的文学年鉴,它会详细记录下那个时代文学发展的点点滴滴。我特别关注的是,在那五年间,中国文学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分别经历了哪些重大的演变和突破?比如,现代白话文的推广和成熟,以及它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新诗的各种流派,比如象征主义、湖畔诗社的作品,在当时是如何发展和演变的?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文学翻译的资料,因为那个时期正是大量西方文学作品被引进并对中国文学产生深刻影响的时期。这本书的“档案”定位,让我觉得它应该会包含大量的原始文献,比如一些文学理论的探讨、文学史料的回顾、甚至是一些文学界的年表和数据统计,这些内容能够帮助我更系统、更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学全貌。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清晰地看到中国文学在那段关键时期,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现代化的。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1921-1925:中国文学档案》——本身就给我一种“考古”的兴奋感。我倾向于认为,这本书会带我踏上一段寻觅失落文学珍宝的旅程。我非常好奇,在这短短五年间,是否涌现出了许多至今仍未被大众熟知,但却极具艺术价值的作家和作品?比如,那些曾经风靡一时,但在历史长河中逐渐被遗忘的作家,他们的作品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这本书会不会挖掘出一些具有时代代表性的、反映底层民众生活、批判社会不公的“被遗忘的角落”里的文学?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关于当时文学出版业的信息,比如那些小型的、非主流的出版社,以及它们是如何在夹缝中生存并出版文学作品的。我还想知道,在那个时期,文学是如何与读者进行互动交流的?是否有关于读者来信、读者调查的记录?这本书的“档案”性质,让我猜测它可能会包含一些当时文学界人士的私信、日记片段,甚至是未曾正式发表的手稿,这些“一手资料”无疑会极大地增强这本书的文献价值和阅读的趣味性。

评分

拿到《1921-1925:中国文学档案》这本书,我首先被它浓厚的学术气息所吸引。这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文学作品集,我猜测它更像是为研究者准备的“资料库”。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中国文学”的范畴的?是仅限于大陆地区,还是包括了海外华人的文学创作?书中是否会详细梳理当时的各种文学社团和组织,比如创造社、文学研究会等等,以及它们各自的文学主张和创作方向?我对那个时期新旧文学的交织和碰撞尤其感兴趣,比如新月派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之间的论战,以及它们各自的作品特征。这本书会不会深入剖析这些文学流派的形成原因、发展脉络以及它们对后世中国文学产生的深远影响?我尤其希望看到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当时文学批评的资料,比如那些尖锐的评论、辩驳的文章,它们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文学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同时,我也期待这本书能帮助我了解,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文学是如何成为社会变革的“呐喊者”和“反思者”的,以及作家们在承受时代压力下,是如何坚守自己的艺术理想的。

评分

这本《1921-1925:中国文学档案》,光看名字就觉得沉甸甸的,仿佛捧在手里的是一把开启历史宝藏的钥匙。我猜想,这本书大概率会像一位严谨的学者,将那个时代零散的文学碎片一一拾起,并以一种系统性的方式呈现。我特别想知道,在这五年间,究竟有多少重要的文学期刊创刊或活跃?它们刊登了哪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又有多少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大家,在那时就开始了他们的创作生涯,他们的早期作品又是怎样的风格?我脑海中不禁浮现出鲁迅、郭沫若、茅盾、冰心等名字,他们在那段时期是如何思考、如何写作的?这本书会不会收录他们当时的译作、评论,甚至是未曾公开的笔谈?此外,我对于那些相对“边缘”的文学形式也充满好奇,比如当时的通俗小说、鸳鸯蝴蝶派的作品,甚至是那些在报刊杂志上零星出现的短篇故事和散文诗,它们在整个文学图景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这本书的“档案”定位,让我觉得它应该能提供一些研究者们都难以轻易获得的原始资料,比如一些珍贵的照片、手稿影印,甚至是那个时代文学活动的照片或回忆录片段。我期待它能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文学创作的温度,以及作家们在创作过程中的挣扎与喜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