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1921--1925:中国文学档案
定价:28.00元
作者:张勇
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9-01
ISBN:978720906781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1921-1925中国文学档案:“五四”传媒语境中的前期创造社期刊研究》首先是在做“发现历史”、描述历史的工作,然后再进入思考、研究。以前期创造社所办系列期刊作为考察、研究的对象,从文学传播方式与期刊传播媒介的角度,去探究创造社的文学活动和它作为一个文学史存在的意义,无疑是确立了一个创造社研究极好的视角。
目录
序
导言创造社“异军突起”的再思考
章 前期创造社期刊创办动因探究
第二章 前期创造社期刊编辑策划研究
一 前期创造社期刊的编辑方针
二 前期创造社期刊的编辑策划
三 前期创造社期刊编辑者的文化市场意识
第三章 泰东图书局与前期创造社期刊的出版发行
一 20世纪20年代初期上海的出版发行环境
二 泰东图书局与创造社合作期间期刊的出版与发行
三 为什么郭沫若许多诗作没有收入《女神》
四 泰东图书局与创造社分手之后
五 由前期创造社期刊初版时间所想到的
第四章 前期创造社期刊作者群研究
一 前期创造社期刊作者群的建构
二 前期创造社期刊作者群聚散离合的背后
第五章 前期创造社期刊“读者”研究
一 前期创造社期刊“读者”的阅读和接受
二 前期创造社期刊“读者”阅读期待的实现
三 前期创造社期刊的“读者”接受与文化市场建设
第六章 前期创造社期刊栏目研究.
一 前期创造社期刊栏目设置的特点
二 前期创造社期刊栏目设置与文学论争
第七章 前期创造社期刊的文献价值重估
一 前期创造社期刊与创造社的“转向”
二 名人效应与媒体“包装”
三 前期创造社期刊对中国现代文学进程的影响
结束语
附录:前期创造社期刊作者及栏目列表
参考文献
跋
后记
作者介绍
张勇,男,1976年9月出生于山东省枣庄市,文学博士,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在山东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曾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新文学史料》、《中国文学研究》、《山东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参编著作多部。
文摘
序言
这本《1921-1925:中国文学档案》,光看名字就觉得沉甸甸的,仿佛捧在手里的是一把开启历史宝藏的钥匙。我猜想,这本书大概率会像一位严谨的学者,将那个时代零散的文学碎片一一拾起,并以一种系统性的方式呈现。我特别想知道,在这五年间,究竟有多少重要的文学期刊创刊或活跃?它们刊登了哪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又有多少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大家,在那时就开始了他们的创作生涯,他们的早期作品又是怎样的风格?我脑海中不禁浮现出鲁迅、郭沫若、茅盾、冰心等名字,他们在那段时期是如何思考、如何写作的?这本书会不会收录他们当时的译作、评论,甚至是未曾公开的笔谈?此外,我对于那些相对“边缘”的文学形式也充满好奇,比如当时的通俗小说、鸳鸯蝴蝶派的作品,甚至是那些在报刊杂志上零星出现的短篇故事和散文诗,它们在整个文学图景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这本书的“档案”定位,让我觉得它应该能提供一些研究者们都难以轻易获得的原始资料,比如一些珍贵的照片、手稿影印,甚至是那个时代文学活动的照片或回忆录片段。我期待它能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文学创作的温度,以及作家们在创作过程中的挣扎与喜悦。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1921-1925:中国文学档案》——本身就给我一种“考古”的兴奋感。我倾向于认为,这本书会带我踏上一段寻觅失落文学珍宝的旅程。我非常好奇,在这短短五年间,是否涌现出了许多至今仍未被大众熟知,但却极具艺术价值的作家和作品?比如,那些曾经风靡一时,但在历史长河中逐渐被遗忘的作家,他们的作品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这本书会不会挖掘出一些具有时代代表性的、反映底层民众生活、批判社会不公的“被遗忘的角落”里的文学?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关于当时文学出版业的信息,比如那些小型的、非主流的出版社,以及它们是如何在夹缝中生存并出版文学作品的。我还想知道,在那个时期,文学是如何与读者进行互动交流的?是否有关于读者来信、读者调查的记录?这本书的“档案”性质,让我猜测它可能会包含一些当时文学界人士的私信、日记片段,甚至是未曾正式发表的手稿,这些“一手资料”无疑会极大地增强这本书的文献价值和阅读的趣味性。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就足够吸引人,“1921-1925:中国文学档案”。光是这个时间跨度,就足以让人联想到那个风云变幻、思想激荡的年代。我尤其好奇,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余波未息,各种新思潮、新文学流派层出不穷之际,当时的中国文学究竟呈现出怎样一种复杂而生动的图景?是否会有那些至今仍未被充分发掘的、闪烁着独特光芒的作家和作品?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个忠实的记录者,为我打开尘封的记忆,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文学创作的方方面面。比如,在小说创作上,是现实主义依然占据主流,还是出现了更多尝试性的、实验性的作品?诗歌领域又有哪些新的声音和形式涌现?散文的笔触是否更加细腻深刻?戏剧的舞台上是否上演着反映社会现实的精彩剧目?更重要的是,我想了解,在那个充满变革的年代,文学是如何与社会、政治、哲学等领域发生互动,又是如何反过来影响和塑造当时的社会思潮的?这本书提供的“档案”性质,让我坚信它不仅仅是作品的罗列,更能提供丰富的背景信息、评论文章、甚至是一些书信手稿,从而帮助我更立体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学生态。我希望它能解答我对那个时期中国文学发展脉络的种种疑问,为我构建起一个完整而清晰的知识框架。
评分《1921-1925:中国文学档案》,光是这个书名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学术的研究价值。我设想,这本书更像是一份精密的、按时间顺序整理的文学年鉴,它会详细记录下那个时代文学发展的点点滴滴。我特别关注的是,在那五年间,中国文学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分别经历了哪些重大的演变和突破?比如,现代白话文的推广和成熟,以及它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新诗的各种流派,比如象征主义、湖畔诗社的作品,在当时是如何发展和演变的?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文学翻译的资料,因为那个时期正是大量西方文学作品被引进并对中国文学产生深刻影响的时期。这本书的“档案”定位,让我觉得它应该会包含大量的原始文献,比如一些文学理论的探讨、文学史料的回顾、甚至是一些文学界的年表和数据统计,这些内容能够帮助我更系统、更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学全貌。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清晰地看到中国文学在那段关键时期,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现代化的。
评分拿到《1921-1925:中国文学档案》这本书,我首先被它浓厚的学术气息所吸引。这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文学作品集,我猜测它更像是为研究者准备的“资料库”。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中国文学”的范畴的?是仅限于大陆地区,还是包括了海外华人的文学创作?书中是否会详细梳理当时的各种文学社团和组织,比如创造社、文学研究会等等,以及它们各自的文学主张和创作方向?我对那个时期新旧文学的交织和碰撞尤其感兴趣,比如新月派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之间的论战,以及它们各自的作品特征。这本书会不会深入剖析这些文学流派的形成原因、发展脉络以及它们对后世中国文学产生的深远影响?我尤其希望看到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当时文学批评的资料,比如那些尖锐的评论、辩驳的文章,它们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文学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同时,我也期待这本书能帮助我了解,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文学是如何成为社会变革的“呐喊者”和“反思者”的,以及作家们在承受时代压力下,是如何坚守自己的艺术理想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