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元刻本列子 | 作者 | (战国)列子,(宋)林希逸 注 | 
| 定价 | 30.00元 | 出版社 |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 
| ISBN | 9787501360123 | 出版日期 | 2017-05-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大3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列子》,为战国早期思想家、道家代表人物列子及其门人后学所著。唐玄宗天宝年间改题为《冲虚真经》,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又加称为《冲虚至德真经》,是道教的重要经典,也是中国先秦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典籍。书中内容涉及哲学、神话、音乐、军事、文化、世态人情等多个方面,既有史料价值,也是先秦散文的代表作之一。本书刊刻十分精妙典雅,字体方整,曾收入《中华再造善本?金元编》。今据此本影印,以飨广大读者。 | 
| 作者简介 | |
| 列子,姓列,名御寇,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是介于与庄子之间的道家学派重要传承人物。林希逸(1193~1271)南宋末年理学名儒,字肃翁,一字渊翁,号竹溪,又号鬳斋。他做为艾轩学派第三代传人,师从陈藻,理学精湛,在、列子、庄子的研究方面,有十分的贡献。他置身儒学,参引释道,其所注解的《列子鬳斋口义》,在东亚文化圈影响极大。 林希逸(1193—1271),字肃翁,又字渊翁,号竹溪,又号鬳斋、献机,福清(今属福建)人。宋理宗端平二年(1234年)进士,累历台省馆阁清要之职,执掌辞翰,终官中书舍人。师从陈藻,是艾轩学派第三代传人, 南宋末年后一位理学名儒。其学置身儒学,参引释道,在对道家思想的研究方面有十分的贡献。所著除《列子鬳斋口义》外,还有《鬳斋续集》《考工记解》《易义》《春秋传》《鬳斋前集》等。 | 
| 目录 | |
| 列子序………………………………… 一 鬳齋先生列子口義後序……………… 七 卷上 天瑞……………………………一三 黃帝第二……………………………四七 周穆王第三…………………………一〇〇 仲尼第四……………………………一二四 卷下 湯問第五……………………………一五九 力命第六……………………………二〇一 楊朱第七……………………………二二八 說符第八……………………………二六二 | 
| 编辑推荐 | |
| 本书所用底本为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元初刻本《列子鬳斋口义》,全书共分《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等八篇,共载哲理散文、寓言、神话、历史故事等一百三十四则,以寓言的形式来表达精微的哲理,文字凝炼,议论精当。 宋代林希逸所注《列子鬳斋口义》是历代《列子》注疏中的经典之作,书中常以佛禅之语相参,深入浅出、直白易辨。林希逸的门生王庚认为,此书“抉微剔坚,不胶闻见,脱然如庖丁游刃,而肯綮不留;如匠石运斤,而蟠错俱解”。 本书为《国学基本典籍丛刊》之一种,为了更好体现原本的效果,兼顾读者阅读体验,本书正文用70克黄胶、保留真灰印刷。数百年来底本流传的沧桑痕迹,藏书家印张、题跋等,均真实可见,层次分明。 本书装帧风格保持丛书的一致性,简单大方。定价低廉,使更多读者能够一睹善本风采。版心设计在遵照丛书编辑标准的基础上,做了适当调整,更加美观。页码用汉字置于书口下方,与底色对齐,这都是细节用心之处。在书前加入底本原书的收藏单位和板框尺寸,便于读者了解和著录相关信息。虽然是平装书,但仍然采用锁线胶钉,利于长时间的保存,满足部分读者的长期收藏愿望。 | 
| 文摘 | |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译注部分,说实话,一开始我抱着相当大的疑虑。毕竟这类古籍,翻译的水平参差不齐,要么过于生涩晦涩,要么为了“通俗易懂”而丢失了原文的精髓。但读下来,我发现这个译者(或者说整理者)绝对是下了苦功的。他们没有采用那种直译到让人费解的句子结构,而是用了一种非常雅致、流畅的现代汉语来阐述那些看似玄奥的哲理。更值得称道的是,注释做得极其精到,不是那种堆砌典故的流水账,而是抓住核心概念,用旁边的例子或典故进行精准点拨。比如,当书中提到某个古代的礼仪制度时,译注会简要说明其历史背景和在当时社会中的作用,这对于我这种对先秦文化背景了解不深的人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每一次遇到理解上的卡壳,翻到注释部分,总能豁然开朗。这种高质量的学术支撑,让原本可能束之高阁的经典,变得可以被更广泛的读者群体所接受和欣赏。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受众群体可能需要有一点耐心。它不是那种可以让你在通勤路上快速翻阅的“快餐读物”。它的语言风格带着强烈的时代烙印,即便是有很好的翻译和注释,初次接触时仍需要放慢语速,甚至需要反反复复咀嚼某些句子才能体会其妙处。我个人推荐的方法是,不要试图一口气读完,而是每天只读一小段,然后花十分钟时间去思考其中涉及的哲学概念。如果能配合一些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效果会更佳。这本书更像是一坛老酒,需要时间去醒,去品味。那些追求速成或即时满足感的读者可能会感到受挫,但对于真正愿意沉浸其中,与古人的智慧进行深度交流的求知者来说,这本书的回报是极其丰厚的,它提供了一种不同于现代信息轰炸的,慢节奏、高密度的精神滋养。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没得说,拿到手里就感觉分量十足。封面选用的那种复古的纹理纸,摸上去有种粗粝又温润的感觉,颜色是深沉的墨绿,搭配烫金的字体,透露出一种低调的奢华感。内页的纸张选材也非常考究,不是那种常见的亮白色,而是略带米黄的色调,阅读起来非常柔和,长时间盯着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而且,这个版本的字体排版简直是艺术品,字距、行距都拿捏得恰到好处,古籍那种端庄典雅的气韵被很好地保留了下来,同时又不失现代阅读的舒适度。我特别留意了那些原本在古籍中容易模糊不清的细节,比如一些注释和引文,这里的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最小的朱批也看得一清二楚。这本书的开本也做得很大气,摊开来阅读时,那种沉浸感很强,让人仿佛真的回到了那个时代,与书中的智慧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艺品,从外到内都体现了出版方对经典的敬畏和匠心。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进行了一场心灵的深度清洁。我平时工作压力很大,思维总是被各种琐碎的事务缠绕,很难静下心来思考一些更宏大、更本质的问题。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奇特,它不是那种强迫你接受观点的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看似荒诞不经、实则充满哲理的小故事,像涟漪一样慢慢扩散开来。很多情节初读时觉得好笑,甚至有些无厘头,但当你合上书,深吸一口气,再回味时,那种蕴含在其中的智慧会缓缓浮现。我发现自己开始在日常生活中尝试用书里的“辩士”的逻辑去审视那些曾经困扰我的难题,比如关于“是”与“非”、“有”与“无”的界限。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比直接灌输知识要有效得多,它激活了你原本可能已经僵化的思维模式,让你对世界的认知多了一个全新的、充满弹性的维度。
评分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它集中体现了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那种思想的自由奔放和逻辑思辨的尖锐程度。你可以在其中看到最早期对于逻辑悖论的探讨,那种对语言和概念边界的不断试探和挑战,至今读来仍让人拍案叫绝。相较于同时期其他侧重于政治实践或伦理构建的学派,这本书所展现的,更像是一种纯粹的、对世界本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书中人物的对话场景设计得极其精彩,往往是在最寻常的场景中,突然抛出一个足以颠覆你既有认知的论断。这种文学技巧的运用,使得枯燥的哲学思辨变得生动有趣,充满了戏剧张力。它就像是一部古老的思想喜剧,用笑声来包装最严肃的哲学命题,让人在轻松愉悦中被引领至智慧的殿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