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碧楼善本书录寒瘦山房鬻存善本书目

群碧楼善本书录寒瘦山房鬻存善本书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邓邦述 著
图书标签:
  • 善本
  • 书目
  • 古籍
  • 目录
  • 群碧楼
  • 寒瘦山房
  • 藏书
  • 善书
  • 清代
  • 地方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赏心悦目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70713
商品编码:2985652344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群碧楼善本书录寒瘦山房鬻存善本书目

定价:59.00元

作者:邓邦述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5-01

ISBN:978753257071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历代书目题跋丛书(第四辑):群碧楼善本书录·寒瘦山房鬻存善本书目》包含《群碧楼善本书录》、《寒瘦山房鬻存善本书录》及'补遗',清末民初江南藏书家邓邦述所撰。《群碧楼善本书录》六卷,为民国十六年(1927)邓邦述向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让售藏书时所编。《寒瘦山房鬻存善本书录》七卷,为邓邦述鬻书后,根据寓中遗存之书编成。均详记卷数、册数、作者、行款、藏书印,后缀邓氏题跋。各书原有藏家题跋、标记、小注、藏章及位置等,亦一一记录,为后人版本调查与鉴定提供依据。

目录


《中国歷代书目题跋叢书》第四辑编选说明
整理说明
羣碧楼善本书録
寒瘦山房鬻存善本书目
補遣
书名索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群碧楼善本书录寒瘦山房鬻存善本书目》是一部内容详实、体例严谨的古籍善本著录文献,对于研究中国古代书籍史、版本学、目录学以及特定时期文物流散情况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书的编纂者——群碧楼的主人,一位热衷于收藏古籍的文人雅士,以及寒瘦山房的当家,一位具有敏锐眼光和深厚古籍鉴赏功力的书商,他们以各自的视角和专业知识,共同梳理并记录了群碧楼旧藏中,经过寒瘦山房出售的这部分珍贵善本书。 一、 著录背景与价值 本书的出现,首先反映了明清以来中国文人藏书、书籍流转的社会风貌。藏书楼的兴衰、名家递藏的路径,是理解中国古代文化传播和学术发展不可或缺的环节。群碧楼作为一处重要的藏书地点,其收藏必然汇聚了历代精华,而寒瘦山房作为一家颇具声望的书店,其经手的书籍往往是经过精心遴选、品相上佳的。因此,《群碧楼善本书录寒瘦山房鬻存善本书目》不仅记录了“物”——具体的善本书,更折射出“人”——藏书者、书商的活动,以及“事”——书籍的交易与流散。 其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版本学研究: 书中对每一部书都进行了细致的著录,包括书名、作者、卷数、刻本年代、版本特征(如字体、版式、行款、避讳字、刻工、序跋、题识等),甚至对一些重要版本还会提及卷中缺损、修补情况。这些信息为研究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本、考证文献的流传与演变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例如,通过对比书中著录的某一部刻本与其他版本的异同,可以推断出其刻印年代、地域,以及在学术史上的地位。 目录学研究: 作为一部善本书的目录,它本身就是一部重要的目录学著作。它按照一定的分类方法(通常是传统的经史子集或按照更为细致的专题分类)对书籍进行了系统性的整理,方便了后人的检索和研究。书中对每部书的提要,往往包含对其内容、学术价值、作者生平的简要介绍,这为研究者提供了快速了解书籍梗概的途径。 收藏史与文化史研究: “群碧楼”和“寒瘦山房”这两个名字,本身就承载了一定的历史信息。通过书中记录的书籍,我们可以窥见群碧楼主人在收藏取向上的偏好,以及寒瘦山房经营的重点。这些信息有助于还原特定时期文人的文化生活、审美趣味,以及古籍市场的运作模式。例如,如果书中大量著录了某一类书籍,如宋元刻本、名家批校本,则可以推断出藏书家对该类书籍的重视程度。 文献追溯与考证: 对于一些已经失传或极其罕见的善本书,本书的记录可能成为我们了解其存在、内容和版本的唯一证据。通过本书的著录,研究者可以尝试追溯这些书籍的下落,或者在其他书目、文集中找到相关的线索。 二、 编纂体例的探索 本书的编纂,应当遵循了当时目录学著录的惯例,并可能融入了编纂者独特的见解。虽然我们在此无法直接详述书中的具体条目,但可以根据对类似善本书目的了解,推测其可能的体例和内容构成: 1. 总叙与凡例: 往往会有一个简短的总叙,介绍本书的缘起、编纂宗旨、所收书籍的范围和性质。随后的凡例则会详细说明著录的标准、术语的使用、标点符号的规范、各栏目的解释等,这是理解和使用目录的关键。例如,凡例可能会解释“宋刻”、“元刻”、“明抄”、“精写本”、“毛边书”、“旧题”、“原刻”等术语的含义,以及如何标示卷数、册数、字数等。 2. 分类体系: 善本书目通常会按照经、史、子、集四部进行分类,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分。例如,“经部”下可分易、书、诗、礼、春秋、论语、孝经、尔雅、说文等,“史部”下可分正史、编年史、纪事本末、别史、史钞、地理、政书、目录、说部等,“子部”下可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兵家、农家、医家、小说家、杂家、艺术等,“集部”下可分诗、词、文、曲、词曲、总集、选集、别集等。这种分类体系便于读者按类别查找所需书籍。 3. 单目著录: 每一部收录的善本书,都会被编为一个独立的条目。一个完整的条目通常会包含以下要素: 书名: 准确的书名,有时会附带卷数、篇数等信息。 作者: 作者姓名,并会注明其朝代、籍贯等信息。若为他人所辑、所传、所注,也会一并说明。 版本信息: 这是善本书目最为核心的部分。 刻本: 会详细注明是宋刻、元刻、明刻(并可进一步细分至早期、中期、晚期,或注明具体朝代如永乐、嘉靖、万历等)。 抄本: 注明是“写本”或“抄本”,并可能进一步说明是“官抄”、“家抄”、“名人抄”等。 其他形式: 如“印本”、“石印本”、“活字本”、“套印本”等。 装帧与版式: 装帧: 如“册叶装”、“卷子装”、“蝴蝶装”、“包背装”等。 版式: “四周单边”、“四周双边”、“黑口”、“白口”、“有鱼尾”、“无鱼尾”、“半叶”、“整叶”、“直行”、“横行”、“十二行”、“二十二字”等。 字口: 刻印是否清晰、有力。 纸张: 纸质的类型,如“皮纸”、“竹纸”、“蜡笺”、“宣纸”等,以及纸张的颜色、质感(如“白净”、“蜡黄”、“旧痕”)。 卷数、字数: 准确记录全书的卷数、篇数,有时还会注明每半叶的字数,这对于辨别版本的完整性和校勘非常重要。 题识、序跋、校勘、批注: 对书中存在的题识(如作者自题、藏书家印记、藏书跋)、序跋(作者自序、他人序)、以及后人所作的校勘、批注等进行详细记录。这些往往是判断版本价值和流传的重要依据。例如,如果书中收录了明代大藏书家项元汴的批语,则该版本价值非凡。 藏书印记: 记录书中出现的藏书印记,如“群碧楼”、“寒瘦山房”、“某氏珍藏”、“某人鉴藏”等。这些印记可以帮助梳理书籍的递藏历史。 鉴定语: 编纂者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对某些版本的稀有程度、艺术价值、学术价值进行简要的鉴定或评价。 现状: 可能会提及书籍的装帧是否完好,是否有虫蛀、水渍、污损等情况,以及是否有重要的缺页、残损。 4. 索引与附录: 为方便检索,本书可能还会附有作者索引、书名索引等。有时也会有附录,如编纂者的生平介绍、群碧楼的简史、寒瘦山房的经营情况等,这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本书。 三、 潜在的学术研究方向 对于《群碧楼善本书录寒什山房鬻存善本书目》这样一部文献,其潜在的研究价值可以从多个维度展开: 群碧楼主人的收藏体系研究: 考察其收书的标准、偏好,以及其收藏活动与当时社会思潮、学术风尚的关系。例如,他是否偏重某一类学科的书籍,是否特别青睐某一时期(如宋元)的刻本,其收藏是否与某位名家有渊源。 寒瘦山房的经营策略研究: 分析寒瘦山房在古籍经营中的定位、客户群体、收书渠道,以及其在古籍市场中的影响力。例如,它是否以经营某一类特色书籍为主,其定价策略如何,与哪些重要藏书家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特定书籍版本的考证: 利用本书提供的详实信息,对其中收录的某一善本进行深入的版本考证,与其他书目、文献进行比对,以确定其精确的年代、刻印地点、流传过程。 书籍流散史的研究: 以本书为线索,追踪群碧楼旧藏善本的流散轨迹,研究其如何从群碧楼转移到寒瘦山房,再至其他收藏家手中,勾勒出特定时期善本书籍的流通网络。 古籍形制与工艺研究: 深入分析书中对纸张、墨色、刻工、版式、装帧等的描述,为研究古代造纸、印刷、装帧工艺提供珍贵资料。 人物研究: 如果书中提及了与书籍相关的跋语、题识、印记,可以借此深入研究相关人物的学术思想、交游关系、收藏爱好。 特定领域的文献史考察: 例如,如果书中收录了大量的医学、法学、艺术类善本,则可以借此考察该领域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文献发展状况。 总而言之,《群碧楼善本书录寒瘦山房鬻存善本书目》并非仅仅是一份冰冷的清单,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学术价值和文化意蕴。它的存在,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古代书籍文化、文人生活和古籍流通脉络的窗口,其价值值得后人深入挖掘和研究。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引文考证部分,虽然我只是粗略扫了一眼,但其严谨细致的程度已经让人肃然起敬。每一条条目的注释都清晰地标注了出处、流传经过,甚至连纸张的纹理、刻工的细微差异都做了详尽的描述。这种刨根问底的求真精神,是现代许多快餐式出版物所缺失的。它展现了一种慢工出细活的工匠精神,让人感受到作者对知识的尊重。我甚至能想象作者当年在浩如烟海的古籍堆中,是如何一页一页地比对、核实,才得以构建出如此扎实可靠的文献体系。对于研究版本学或者古代目录学的同仁们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值得反复参阅的宝库,其提供的原始数据和参考价值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

从整体编排逻辑来看,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体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它的分类体系并非僵硬地按体裁划分,而是似乎融入了某种基于版本稀有度和历史价值的隐形排序,使得读者在浏览时,能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不同文献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重要性的层级变化。这种非线性的、更注重“价值流”的编排思路,无疑为研究者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打破了传统目录学的刻板印象。它引导我们思考,什么样的书才配得上“善本”二字,它不仅仅是保存完好,更在于它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不可替代性。这本工具书的背后,隐藏着一部关于中国古代知识传播史的微观叙事,引人深思。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别出心裁,封面那种古朴的墨绿色,配上烫金的字体,一下子就让人感觉回到了那个文人墨客辈出的年代。内页纸张的质感也相当考究,微微泛黄,摸上去有一种温润的手感,仿佛真的能触摸到历史的痕迹。我尤其喜欢它排版的那种留白处理,疏密得当,让阅读的体验变得非常舒适,一点也不觉得拥挤。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看里面的具体内容,但光是捧着它,就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仪式感。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每一个细节都在彰显着匠人的用心。对于喜欢收集这类古籍影印本的朋友来说,光是外在的呈现就足以让人心动不已了。

评分

这本书的选材眼光实在是独到,虽然我只翻阅了目录,但就能看出编纂者在筛选珍本方面的深厚功力。那些看似寻常的书名背后,想必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版本学价值和文献意义。我注意到其中收录了几部极少在公开场合流通的宋刻本的残卷,这简直是令人惊叹的魄力。看得出来,编纂者在进行这次搜集和整理的过程中,投入了巨大的心血和资源,绝非一般学人可以轻易企及的。这种对“善本”的执着与敬畏,让这本书的学术价值瞬间提升了一个档次,它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清单,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遗产的掠影,让人对中华文化脉络的博大精深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种与古人的“对话”。通过这些被精心保存下来的善本信息,我仿佛能窥见数百年前文人的书房景象,他们是如何珍视这些墨宝,又是如何通过阅读来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内敛含蓄,没有过多煽情的辞藻,一切都以事实和数据说话,但正是这种克制的表达,反而激发出读者内心更深层次的联想和敬意。它传递出一种静水流深的文化力量,让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一个可以沉淀下来的精神角落,去细细品味时间沉淀下来的智慧光芒。这种体验是极其珍贵且稀有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