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世界音乐人文叙事及其理论基础 附光盘1张 |
| 作者/主编: | 洛秦 |
| 出版社: |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806928936 |
| 出版年份: | 2013/10/1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514页 |
| 开本: | 16 |
| 图书定价: | 75元 |
| 实际重量: | 839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洛秦,男,1958年生于杭州。经历下乡与进工厂,曾为管弦乐队小提琴首席。留美博士、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导,音乐研究所所长、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社长、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一研究院首席研究员、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政协委员、民盟上海市委常委等。出版著作《城市音乐纪事》《文与乐——音乐行者的田野札记》《音乐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导论》《海上回音叙事》《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学无界、知无涯:释论音乐为历史和文化的一种表达》
《音乐的构成音乐在科学、历史和文化中的解读》《街头音乐:美国社会和文化的一个缩影》等十余种,以及发表论文近百万字。曾获上海市领军人才荣誉称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上海市
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二等奖等国家及省部级奖项多项。
写在前面的话
导论:世界音乐的概念和范畴
部分世界音乐人文叙事
亚洲篇
一、东亚音乐文化的历史传播、传承和变迁
1.中国:文明久远、民族多姿的国度
2.日本:樱花之岛、歌伎之邦
3.韩国:礼教传统的民族
二、东南亚地域特性的音乐文化传统
1.越南:南海的儿女
2.泰国:异风异情的王国
3.印度尼西亚:铜锣鼓乐的万岛之国
三、南亚宗教神灵的音乐文化
1.印度:东方古老文明的国度
2.巴基斯坦:清真之国
四、西亚伊斯兰一阿拉伯音乐文化传统
1.伊朗:古代丝绸之路的波斯王国
2.阿富汗:音乐在心境之中的民族
3.西方古典音乐中的东方之声
非洲篇
一、非洲节奏律动与表达方式
1.节奏中语言的信息、鼓乐里神的象征
2.“拇指钢琴”:非洲音乐的灵魂
3.《寨主的小鸟》是马绍纳人的心灵载体
4.从音乐游戏中学习生活
二、黑人歌舞庆典与生命膜拜传统
1.歌舞声中少男少女进入成年,挽歌、宫廷里女性独当一面
2.精神、荣誉和地位的高低,物资、财富上和权力的平等
3.非洲丛林里的《新年好》,村寨广场中的《摇篮曲》
4.非洲欢庆歌舞中对天、对地、对神、对生命的崇拜主题
三、多元音乐文化传播与融合
1.Kora,传统和现代声音的传递者
2.非洲的木琴从印度尼西亚传去的吗?
3.非洲乐器来到了中国,桑格的民歌成为了城市现代文化的产物
4.马达加斯加岛屿上迷人的竹筒琴
5.非洲现代之声中的“革新”和“”
6.非洲情结为古典音乐创作唤起了灵感
欧洲篇
一、欧洲民间音乐土壤
1.爱尔兰风笛中的“哀歌”
2.家喻户晓的苏格兰民歌《一路平安》
3.葡萄牙与印度尼西亚
4.从瑞士阿尔卑斯山飞来的云雀
5.西班牙吉他声中的“弗拉门戈”舞、番普洛纳城血泊中的《斗牛士之歌》
6.科西嘉沉重、苦涩的《圣歌》
7.音乐在希腊“今非昔比”
二、欧洲古典音乐的源泉
1.“堪特列”五弦琴中的芬兰史诗和音诗《卡列瓦拉》
2.贝多芬《英雄交响曲》中的德国乡村号角声
3.波兰《叙事曲》与盲人的“古斯利”琴
4.威尼斯水边的意大利民歌、佛罗伦萨的钢琴发明家克利斯托福里
5.法兰西的“印象”媚情、学堂乐歌中的《马赛曲》
三、东欧俄罗斯民族音乐风格
1.匈牙利音乐中的东方遗音、巴托克旋律中的民间色彩
2.俄罗斯民间音乐与“民族乐派”
拉丁美洲篇
一、安第斯山脉、巴西印第安音乐传统
1.安第斯排箫声中的印加社会文化性
2.印加帝国故都中的“太阳节”、秘鲁吉他琴弦中的“混血”声
3.巴西狂欢节中的“桑巴”
4.巴西音乐剧中“解放奴隶”的故事
5.为什么苏亚人要“歌唱”?
6.探戈舞的“坏名声”
7.音乐剧Evita歌声中的阿根廷夫人艾薇塔
二、加勒比海地区的流行音乐
1.加勒比《夜曲》中的政治意识、特立尼达“卡立普索”中的社会学
2.牙买加的“雷鬼”BobMarley
3.废汽油桶里的“莫扎特”和“贝多芬”
三、西班牙传统与音乐文化混合
1.玻利维亚印第安排箫、竹笛声中的“十二音体系”
2.玛雅文化与墨西哥现代马林巴和马里阿契的歌唱
3.巴兰基亚狂欢节的西班牙传统
北美洲篇
一、移民音乐文化的本土化融合
1.英国拓荒者带来了乡村音乐
2.非洲文化是美国黑人音乐的源泉
二、街头音乐成为美国社会与文化的缩影
1.街头音乐传统的缘起和发展及其在文化商品市场中的意义
2.街头乐手在小巷里弄间的人生歌唱
三、迈向经典的爵士与摇滚
1.爵士从街头走向了音乐学院的殿堂
2.摇滚乐的缘起及其社会、文化价值
四、北美洲印第安文化与新大陆旋律
1.印第安人的羽毛和舞蹈
2.古典音乐中的美国主题
……
第二部分世界音乐基础知识
亚洲篇
欧洲篇
拉丁美洲篇
北美洲篇
第三部分世界音乐的多元文化理论与实践
世界音乐音响目录
主要参考书目
《音乐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文库:世界音乐人文叙事及其理论基础》延续了原来《心&音.com》可读性的个性化人文叙事风格。除了增加少量内容外,原《心&音.com》的主体结构也没有变,依然沿用了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和北美洲五篇,作为部分——“世界音乐人文叙事”。但是,其中的章节按照地区或内容重新做了一些划分和调整,分别增添了标题,简述如下。
亚洲篇:东亚传播与变迁、东南亚地域特征、南亚宗教神灵、波斯-阿拉伯传统;
非洲篇:节奏律动、歌舞庆典、多元文化;
欧洲篇:民间土壤、古典源泉、民族风格;
拉美篇:安第斯山脉、印第安传统、加勒比海流行音乐、文化混合;
北美篇:本土化融合、街头音乐、爵士与摇滚、印第安文化与新大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反映出出版方对内容的尊重。字体选择得当,疏密得宜,即便是面对大段的引文和复杂的乐理分析图示(如果有的话,我这里是根据“详细”的要求进行推测的),阅读起来也不会感到吃力。我发现自己常常在阅读过程中被某些句子触动,然后会不自觉地拿起笔在旁边做批注,这在其他许多学术著作中是很少见的体验。作者对细节的把握达到了近乎痴迷的程度,比如他对某种乐器制作工艺的描述,那种对手工技艺的敬畏之情跃然纸上,让我仿佛能闻到木材打磨后的清香。这种“全息”的叙事方法,使得即便是对音乐史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沉浸其中,感受到每一个文化片段的完整性和美感。这是一本可以带着耳机,边听边读,沉浸式体验的佳作。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民族音乐学和文化研究的人来说,我更看重的是作者的理论框架构建能力。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不仅展示了丰富的田野考察案例,更重要的是,它为这些案例提供了一套坚实而又富有弹性的理论基石。读到关于“时间性”和“空间性”如何在非西方音乐传统中被感知和表达的那一节时,我不得不停下来,反复咀嚼每一个论断。作者并没有盲目追随西方中心主义的理论流派,而是巧妙地融汇了现象学、符号学乃至后结构主义的一些核心观点,创造出一种既具普适性又尊重个体差异的分析工具箱。这种理论的建构过程,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广博的知识视野。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前人成果,而是在对话、批判和超越中搭建起来的新体系,让后续的研究者有了一个扎实可信的参照点。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接触这类主题的书籍,总担心会陷入枯燥的理论泥潭,但这本书却完全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它的文字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行文流畅,逻辑清晰得像一条精心铺设的轨道,载着读者的思绪平稳地前行,却又时常有惊喜的岔路口。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文化间的比较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极度的尊重和审慎。他从不轻易地下结论,而是小心翼翼地揭示现象背后的文化逻辑,让你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我们习以为常的音乐范式,在更广阔的世界中是多么的局部和偶然。那部分探讨“声音景观”与身份建构关系的章节,简直是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我开始重新审视我日常听到的那些流行音乐,它们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塑造了我们的集体潜意识和个体认同。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篇幅着实不小,初看有些令人望而生畏,但一旦真正沉下心来进入它的节奏,时间仿佛都变得很慢。我特别赞赏作者处理的那些边缘化、非主流的音乐实践。他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常常被主流音乐史忽略的角落,那些可能没有留下大量文字记录的民间仪式、劳动歌谣或是宗教吟诵。通过细致的文献梳理和(假设的)口述历史访谈,作者成功地“打捞”出了这些声音的价值与意义,赋予了它们应有的学术地位。这不仅仅是对“世界音乐”这个宽泛概念的梳理,更是对人类创造力多样性的一种深刻致敬。读完后,我最大的感受是,音乐不仅仅是艺术,它更是一种深层的认知工具,一种文化得以存续和传承的活化石。这本书无疑是一部重量级的、值得反复研读的里程碑式的作品。
评分这本厚厚的书摆在桌上,光是封面那设计就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带着一丝神秘感的调调,仿佛预示着接下来的阅读体验绝非等闲之辈。我记得我刚翻开第一章时,就被作者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深深吸引住了。他不是那种生硬地抛出学术概念的学者,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旅者,带着你穿梭于世界各地那些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音乐现场。每一次进入一个新的文化语境,他都会细致地描摹出当地的社会风貌、历史变迁,然后才自然而然地引出那些独特的旋律和节奏是如何从泥土中生长出来的。那种感觉,就像是听一曲精心编排的交响乐,每一个音符、每一个停顿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共同构建出一个宏大而又细腻的音乐宇宙。我对其中关于某个南美部落口头传承的音乐习俗的描述印象尤其深刻,那种与自然、与祖先的连接,读起来让人心潮澎湃,体会到音乐超越娱乐本身的深刻意义。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将人文关怀融入音乐分析,让冰冷的理论有了温度和血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