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和声分析教程音乐卷 |
| 丛书名: | 普通高等教育“九五”重点教材 |
| 作者/主编: | 杨通八 |
| 出版社: | 上海音乐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806676639 |
| 出版年份: | 2005年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359页 |
| 开本: | 1/16 |
| 图书定价: | 58.00元 |
| 实际重量: | 381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中国艺术教育大系:和声分析教程(音乐卷)》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典范,逻辑层层递进,从最简单的三和弦开始,逐步引入七和弦、九和弦,再到各种经过和副属和弦的运用,每一步的衔接都自然得像是音乐的自然发展规律。我欣赏作者在介绍新概念时,总是先用最简洁的语言给出定义,然后立即辅以大量的、精心挑选的实例,这些例子多数取自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这大大降低了初学者的畏难情绪。但如果从一个未来音乐教育的视角来看,我个人认为,在介绍和声功能的同时,如果能穿插一些关于“配器法对和声感知的影响”的讨论,那会更有价值。毕竟,同一个和弦在不同乐器组合下,听感会产生巨大的差异。教材如果能稍微触及到这一点,引导读者思考和声在实际乐队或管弦乐队中的应用,那么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将得到质的飞跃,让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加紧密。
评分这部作品的深度和广度实在令人惊叹,它绝不仅仅是一本枯燥的理论教科书。作者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将看似抽象的和声规则,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实例和富有洞察力的分析,转化为触手可及的音乐语言。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梳理古典时期和声逻辑时的那种严谨与清晰,仿佛是为初学者搭建了一座坚固的知识阶梯,每一步都踏实有力。但是,如果说有什么可以改进之处,或许是关于二十世纪和声发展的篇幅可以再稍微丰富一些。毕竟,现代音乐语汇的演变同样建立在对传统和声的深刻理解之上,适当增加一些德彪西或巴托克风格的和声分析案例,会让整部教程在面向未来时更具前瞻性,而不是仅仅固守在功能和声的黄金时代。即便是作为一名已经有一定基础的学习者,重读这些基础章节,依然能从中挖掘出过去忽略的细节,那种柳暗花明的感觉,正是优秀教材的价值所在。
评分坦白说,我手里拿着好几本不同出版社的“和声学”教材,但这一本的装帧和排版设计绝对是翘楚。纸张的质感很好,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不容易疲劳,印刷的清晰度尤其对于五线谱的呈现至关重要,每一个音符的清晰度都保证了分析时不会产生歧义。不过,作为考研级别的参考书,我认为在配套资源上还可以做得更完善一些。比如,如果能附赠一个包含所有例曲的音频文件,或者提供一个二维码链接到相关的线上资源库,供读者对照听觉进行学习,那将是极大的福音。光是看谱面进行默唱或在脑海中构思,总会缺少一层直接的感性认识,尤其对于那些复杂的转调或不协和音程的处理,听觉的训练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教材的实体体验已经做得非常出色,现在只需要在线上线下搭建起一个完整的学习闭环。
评分我花了很长时间来消化这本书的内容,最大的感受是其内容的详实和体例的完备。它似乎将所有能想到的和声现象都纳入了分析的范畴,很少有模棱两可的地方。对于准备参加严格考试的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一份定心丸,因为它覆盖面广,深度够扎实。不过,如果一定要吹毛求疵地提出建议,我认为在对一些特殊和弦类型的处理上,可以更具有批判性地探讨其“出处”和“演变”。比如,某些被视为“例外”的和弦进行,与其仅仅将其归类或标记为特殊处理,不如深入挖掘它们是如何从既有和声体系中“生长”出来的,这种追根溯源的分析,能让学习者对和声的“生命力”有更深刻的理解。此外,部分早期范例的选取如果能更紧密地贴合不同历史时期的典型风格特征,而不是仅仅作为功能和声的示例,那么这本书的学术深度会更加无可挑剔。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对“为什么”的深入探讨,而非仅仅停留在“是什么”的表面描述。很多教程只是机械地告诉我们某某和弦连接是正确的,但这本书会追溯到声部进行、调性中心以及织体结构的内在逻辑,解释了为什么特定结构会产生我们所感受到的那种听觉效果。这种解释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创作欲望,让我开始用一种更具目的性的眼光去审视每一个和声选择。然而,在处理一些跨越风格的分析时,我感觉到作者的笔触略显保守。比如,在分析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晚期那些充满模糊性和色彩感的和声时,如果能多引入一些对“色彩”和“模糊性”本身进行系统性分析的章节,或许能更好地帮助读者跨越从严格的古典和声到自由浪漫和声的鸿沟。总体而言,它是一部建立稳固根基的巨著,但迈向更自由的音乐表达的桥梁部分,可以再加固一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