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唐诗四首为女高音打击乐与钢琴而作杨立青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9787806920190

全新唐诗四首为女高音打击乐与钢琴而作杨立青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978780692019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立青 著
图书标签:
  • 唐诗
  • 女高音
  • 打击乐
  • 钢琴
  • 艺术歌曲
  • 杨立青
  •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 音乐作品
  • 声乐作品
  • 古典音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佳期如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ISBN:9787806920190
商品编码:29859857541
页数:17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书名:唐诗四首:为女高音、打击乐与钢琴而作  
丛书名:中国现代室内乐作品系列  
作者/主编: 杨立青 
出版社: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ISBN号: 9787806920190 
出版年份:2003年10月     
 
版次:  第1 版
总页数:  17页
开本:  16
图书定价:  18元
实际重量: 141 g
新旧程度:  正版全新
















期待
夏日
咏荧
送别





为女高音、打击乐与钢琴而作的《唐诗四首》,是杨立青在联邦德国留学时期根据唐诗的德译本写成的,曾多次公演于德国(汉诺威),奥地利(萨尔茨堡、拉根伏特),韩国(大邱)及上海等地的现代音乐节和艺术节。

    期特(erwartung)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樵人归尽欲,烟鸟栖初定。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夏日(kuhler sommertag)    《夏日》白居易    东窗晚无热,北户凉有风。 尽日坐等




《音画交织:二十世纪中国钢琴协奏曲的演变与风格研究》 作者: 李明德 出版社: 东方音乐文库 ISBN: 9787807892105 ---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二十世纪以来中国钢琴协奏曲这一重要体裁的发展脉络、风格变迁及其背后的文化意蕴。作者李明德教授,以其深厚的音乐学造诣和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敏锐洞察力,构建了一部集史料梳理、作品分析与理论建构于一体的综合性研究专著。本书不仅是对特定时期音乐创作的记录,更是一部折射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与民族精神觉醒的艺术史。 全书分为六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逻辑严密。 第一部分:时代背景与体裁的萌芽(1900-1949) 本部分首先追溯中国钢琴协奏曲的“前史”,探讨西方古典音乐体系传入中国后,知识分子与音乐家如何将钢琴这一西方核心乐器与本土音乐元素进行初步的结合尝试。重点分析了早期留学归国音乐家在创作中遇到的文化身份认同困境,以及如何在借鉴肖斯塔科维奇、拉赫玛尼诺夫等苏俄浪漫主义传统的同时,尝试嵌入民族调式和民间音乐的片段。 我们详细考察了如《黄河协奏曲》问世之前的几次重要尝试性作品,分析了这些作品在乐队编制、技术难度与民族化表达上的不成熟性与先驱性意义。本部分强调,这一时期的创作虽然数量不多,但为后续的爆发式发展奠定了必要的语汇基础。 第二部分: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化与宏大叙事的构建(1949-1966) 新中国成立后,钢琴协奏曲成为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本部分着重分析了在“为人民服务”的时代主题下,钢琴协奏曲如何快速转向“宏大叙事”和“英雄史诗”的表达。这一时期的作品,如纪念革命里程碑的题材,往往要求钢琴与乐队共同构建气势磅礴的音响景观。 深入分析了作品如何运用典型的中国五声调式、戏曲的板式结构(如慢板的抒情、快板的冲突),来服务于明确的政治叙事。我们不仅关注作品的结构分析,更探讨了当时的音乐教育体系如何通过“集体创作”和“模范作品推广”来统一艺术标准,从而塑造出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烙印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钢琴协奏曲风格。 第三部分:十年风雨中的坚守与转型(1966-1976) 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专业音乐创作活动受到极大限制,但少数作品的存续和偶尔的创作实践,展现了音乐家在极端压力下的艺术坚持。本部分谨慎地分析了这一时期存留下来的少数钢琴与乐队作品(或变体形式),探讨了它们在主题选择和配器手法上为了适应特定要求而做出的妥协与象征性表达。这一时期的研究,旨在挖掘被主流叙事边缘化的声音,理解艺术的“地下流动性”。 第四部分:改革开放后的复苏与多元化探索(1977-1990) 改革开放为中国音乐带来了空前的活力。本部分聚焦于钢琴协奏曲在重新接轨国际音乐语汇后的巨大变化。随着西方现代主义、后浪漫主义思潮的涌入,作曲家开始从单一的民族化叙事中解放出来,寻求更深层次的个体情感表达和更复杂的和声语言。 重点分析了作品中对传统钢琴技巧的重新审视,例如对德彪西印象主义色彩、拉威尔的清晰复调以及布列兹序列手法的借鉴与本土化改造。这一时期的作品呈现出明显的风格分裂:一部分致力于深化民族风格的当代诠释,另一部分则大胆拥抱世界前沿的作曲技术。 第五部分:跨界融合与技术革新(1990-2000) 进入九十年代,中国钢琴协奏曲进入了探索“新民族主义”与技术实验并行的阶段。本部分深入研究了作曲家如何将非西方音乐元素(如藏族音乐、少数民族歌舞节奏)融入到高度复杂的现代和声框架中。技术层面上,作品对钢琴的炫技性要求达到新的高峰,但这种炫技不再仅仅是技巧的展示,而是与作品的哲学内涵紧密结合。 特别关注了打击乐在钢琴协奏曲中的作用开始增强的现象。一些作曲家开始尝试将打击乐组的音色(尤其是中国传统打击乐器如堂鼓、钹等)与钢琴、管弦乐队进行结构性的对话,以丰富作品的音色层次和节奏驱动力。 第六部分:当代语境下的反思与未来展望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视野投向二十一世纪初。分析了当前中国钢琴协奏曲创作的总体趋势,包括对“大协奏曲”形态的重新审视、室内乐协奏曲的兴起,以及作曲家对中国传统文人音乐(如古琴、昆曲)语汇的更抽象、更内化的吸收。 作者总结了二十世纪中国钢琴协奏曲从模仿到融合,再到最终形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本土化风格的完整历程。本书不仅为音乐学院的师生提供了系统的教材和研究资料,更为所有关注中国现当代艺术发展轨迹的读者,提供了一把理解特定历史时期文化心理的钥匙。书中配有大量乐谱节选和作者的田野调查记录,极具学术价值和可读性。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普通乐迷来说,可能会担心这类作品过于“学术化”或“晦涩难懂”。但反过来看,如果作曲家能够成功地捕捉到诗歌最核心的情感脉络——比如李白的豪迈、杜甫的沉郁、王维的禅意——那么即便是最前卫的配器法,也终将服务于情感的表达。我希望这部作品能够做到这一点:在形式上大胆创新,在情感上传达精准。它需要一个既能欣赏传统美学、又对当代音乐语言持开放态度的听众群体。能将四首不同的诗歌成功地整合在一个统一的音乐叙事框架下,并且通过人声、击打和键盘这三种截然不同的音色体系达成和谐,本身就是一种极高的创作成就。

评分

购买和收藏这部乐谱,对我而言,更像是一种对当代中国音乐创作前沿的关注。出版信息中的ISBN号和出版社的背景,也暗示了这是一部具有一定严肃性和收藏价值的作品。我尤其好奇,在记谱法上是否会出现特殊的标记,用以指示打击乐器使用的特定材料、击打位置或者钢琴的延音踏板的复杂运用。这些细节往往能揭示作曲家对音色纹理的精妙控制。它不仅仅是供人演奏的工具,更是研究当代音乐语汇如何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对话的一手资料。这部作品无疑将为音乐院校的学生和专业演奏家提供一个极具价值的研究和表演范本。

评分

从出版信息来看,杨立青教授的作品向来以其严谨的结构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这部《全新唐诗四首》想必也是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但又融入了更为前卫的现代作曲技法。我设想,在演绎那些描绘边塞风光或宫廷幽怨的诗篇时,打击乐组可能承担了环境声效甚至是“戏剧冲突”的角色,也许会用到大量的非传统敲击法来营造出马蹄声、风声甚至兵戈交鸣的抽象效果。而钢琴则或许扮演着“叙事者”或“空间构建者”的角色,通过和声的色彩变化来引导听者的情绪。女高音的声音,则需要极高的技术与情感驾驭能力,既要清晰地传达诗词的韵律,又不能被两边的器乐伙伴所淹没。这要求演奏者之间必须有极其默契的配合,这不仅仅是音乐会曲目,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室内乐戏剧。

评分

我对于这种将古典文学与当代音乐语言相结合的尝试,总是抱持着极大的好奇心。毕竟,唐诗的魅力在于其凝练而又意蕴无穷,如何将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转化为具体的音符和节奏,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推测,这部作品可能在音高上会采用一些非传统调性或微音程来表现诗歌中那种略带苍凉或迷离的氛围,而不是用传统的调性音乐来简单地“美化”诗歌。例如,描绘月夜的篇章,可能会使用大量的延音和空间感极强的泛音,让听众感觉置身于一个空旷而又清冷的音响空间之中。这种对听觉体验的深度挖掘,才是现代音乐赋予古老文本新生命的关键所在。

评分

这套全新的唐诗改编作品,光是“女高音、打击乐与钢琴”这个组合就让人眼前一亮,充满了实验性和探索精神。它似乎并不满足于传统的声乐作品形式,而是试图在音色和质感上开辟新的领域。我猜想,作曲家在处理这些耳熟能详的唐诗时,必定下了大功夫去挖掘诗歌文本背后潜藏的节奏感和画面感,用打击乐的颗粒感和钢琴的广阔音域去描绘出诗句中那些难以言喻的意境。特别是女高音,这个音域本身就带着一种穿透力和古典的庄重感,如何让它与现代化的打击乐器进行对话,是整部作品最引人入胜的地方。我非常期待听到它如何呈现出唐诗中那种“大开大合”的气势,以及“沉思内省”的细腻,希望这不是一次简单的配乐,而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跨界融合与再创造。出版方能将其付梓出版,想必也是对这部作品艺术价值的高度认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