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师范院校课本:音乐(第1册)(试用本) |
| 丛书名: | |
| 作者/主编: | 师范院校音乐教材编委会 |
| 出版社: | 上海音乐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805534602 |
| 出版年份: | 1999年6月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196页 |
| 开本: | 16 |
| 图书定价: | 32元 |
| 实际重量: | 0.44k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国家教育部规划教材:音乐1(试用本师范院校课本)》编写中有计划地渗透小学音乐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随着自身音乐素质的提高,也能掌握音乐教育观念和小学音乐教学方法。
第1课
第2课第3课第4课第5课第6课第7课第8课第9课第10课第11课第12课第13课第14课……第20课第21课第22课第23课第24课第25课教材按分课时的形式,采取单元综合教学进行编写。既有各项内容纵向顺序,又有各项内容间的横向联系,将知识点、技能训练和各种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相互渗透,争取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获得高的效益。
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教材中设有《思考与练习》,启发学生学会探索,通过听觉、演唱、演奏、指挥、创造、分析、评论等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有益于学生的未来。
力求精简。教材注重思想性、艺术性和趣味性,并具有一定的可教性和可唱性。便于教师挖掘教材的内涵,充分发挥艺术的感染力,提高学生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重视职业培训。教材编写中有计划地渗透小学音乐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随着自身音乐素质的提高,也能掌握音乐教育观念和小学音乐教学方法。
这本《师范院校课本音乐第1册》真是一本让人爱不释手的音乐启蒙读物!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它的,当时正好在为我妹妹的音乐学习寻找合适的教材。拿到这书时,首先被它朴实却不失典雅的封面设计所吸引。翻开内页,那种带着墨香的纸张质感让人倍感亲切,仿佛能触摸到那个年代的教育情怀。 说实话,我并非科班出身,对音乐理论的理解也仅停留在皮毛。但这本书的编排方式非常巧妙,它没有一上来就抛出那些晦涩难懂的乐理知识,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进入音乐的世界。开篇的那些基础乐理部分,讲解得深入浅出,即便是像我这样的“门外汉”,也能很快理解音高、节奏这些基本概念。更让我欣赏的是,教材中穿插了许多富有时代特色的民间音乐和经典旋律的介绍,这不仅仅是枯燥的知识点堆砌,更像是一次文化之旅。它让我意识到,音乐教育的目的不只是培养演奏家,更是为了培养懂得欣赏和热爱生活的人。
评分这套书的排版和插图也值得称赞。在那个技术条件相对受限的年代,上海音乐出版社能够做到如此精良的制作,实属不易。版面设计简洁明了,重点突出,不会让人产生阅读疲劳。最让我感动的是,教材中出现的很多乐谱示例,不仅仅是教科书式的精确标注,还能感受到排版者对音乐的敬畏和热爱。有些古老乐曲的记谱方式,也得到了很好的保留和介绍,这对于研究音乐史和民族音乐的师范生来说,无疑是宝贵的资料。 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节奏感训练”的章节。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拍子记号,而是结合了身体律动和日常生活中的声音来帮助理解。比如,它会引导你去观察走路的节奏、心跳的频率,然后将这些自然的律动对应到五线谱上。这种跨学科的关联性,使得音乐不再是高高在上、脱离生活的艺术,而是与我们呼吸、心跳息息相关的基本要素。这种接地气的教学方法,才是真正能让学生爱上音乐的秘诀。
评分我曾听一位老音乐老师提起过,这套教材在那个年代对于普及基础音乐教育起到了里程碑式的作用。它填补了当时许多音乐师范院校在基础教材上的空白,并且其学术上的严谨性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阅读这本教材,我能感受到编委会老一辈音乐教育家的良苦用心和深厚学养。他们不仅仅是在编写一本教材,更是在构建一个系统的、科学的音乐认知框架。 教材中对于“和声基础”的介绍,也体现了其高瞻远瞩的视野。即使是第一册的基础内容,也为后续的高阶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绝没有为了简单化而牺牲专业性。例如,在讲解大小调关系时,它会巧妙地引入一些色彩性的对比,这种对听觉美感的早期培养,对于未来从事音乐教育工作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财富。它教会的不仅仅是“是什么”,更是“为什么是这样”,深入探究了音乐背后的逻辑与审美。
评分自从接触了这套教材,我发现自己对音乐的感知力有了明显的提升。特别是教材中对“听觉训练”的部分,编委会的设计真是独具匠心。他们不是简单地要求你辨认高低音,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练习,引导我们去‘听’出旋律中的情感流动和结构变化。我记得有一课是关于对位法的初步介绍,本来以为会非常抽象,结果教材里竟然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和简单的声部练习来展示,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大致把握到不同声部相互交织、又彼此独立的美妙。这种“做中学”的理念,比起纯理论灌输要有效得多。 每次做完这些练习,我都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而且,这教材似乎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它不仅仅停留在如何正确地唱或弹,更引导你去思考:如果这段旋律是描绘一个场景,那会是怎样的画面?如果换一种速度和力度,情感会如何变化?这种引导性的提问,极大地激发了我去主动探索音乐表达的可能性,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书本上的标准答案。对于一个未来的师范生来说,这种培养主动思维的能力,远比记住几个专业术语重要得多。
评分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作为一本入门教材的定位。它更像是一扇通往音乐精神世界的门。我注意到,即便是针对初学者的内容,也保持着极高的审美标准。音乐的选择上,既有西方古典音乐的精粹,也有对本国传统音乐的尊重和挖掘,展现了一种开放而又坚守本心的教育理念。这种平衡感在今天的教材中反而越来越少见了。 对于一个未来的教师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范例:如何用清晰的逻辑、饱满的热情和严谨的态度去面对基础知识的传授。它教会我,即便是最基础的音符,也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和表达力。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仅对音乐理论有了更扎实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对“如何去教音乐”这件事产生了全新的敬畏与思考。它不是冷冰冰的工具书,而是有温度的、充满启迪的良师益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