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華,1942年生。1954年考入上海音樂學院附中,主修鋼琴,1966年畢業於該院作麯係。此後在上海管樂團、上海歌劇院等音樂錶演院團任創作員,1979年返校任教至今。現任中國音樂心理學學會副會長。
他在音樂學院所主持的復調學科先後榮獲“全國教育成果二等奬”、“上海市教育精品課程”等稱號。此外還擔任《歌劇概論》、《音樂審美心理學》等課程的教學。
作有音樂作品和論著若乾。讀者較為熟悉的有《學琴日記》、《樂海絮語》、《我愛巴赫》、《音樂朝聖進階》、《歌劇概論》、《音樂審美心理學教程》和一係列復調教程等。
序
引言
一、問題的提齣
(一)此音樂非那音樂
(二)他族審美和我族審美
二、學科的提齣
(一)老問題的新錶述
(二)音樂審美中的民族心理研究內容
(三)音樂審美中民族心理研究的意義
(四)音樂審美中民族心理的研究方法
緒編 民族審美心理的形成
章 民族及其形成
節 民族
一、定義
(一)特定方式的凝聚
(二)民族是曆史範疇
二、原始民族構成因素
(一)外因條件
(二)內因條件
(三)外因條件下的內因動力
第二節 古代民族的文明創建
一、人類文明與民族文化
(一)文明與文化
(二)錯綜復雜的文明圈
二、創造遠古文明的民族
(一)兩河流域文明
……
編 民族審美心理
第二編 民族的音樂審美感知覺
第三編 音樂社會生態中的民族心理
第四編 音樂符號錶述的民族心理
第五編 音樂審美範疇中的民族心理
第六編 民族審美心理的發展
參考書目
名詞索引
後記
對於音樂的理解的論述,既是知識的、經驗的和感情的,也是認知的、理性的和思辨的。《音樂審美與民族心理》中,我們看到的就是林華先生對於上述問題的情感的經曆、心靈的錶述和理性的認識。通過作者對音樂和文化關係的特殊途徑——音樂審美與民族心理的探討,讓我們更好地認識每一個“自我”,理解每一個“他人”,正視高更的“問天”:“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裏來?我們又往哪裏去?”從而知曉“音樂是什麼,我們怎樣理解?”
說實話,這本書的學術深度是相當可觀的,但幸運的是,它的行文方式並沒有讓人感到枯燥。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復雜理論問題時的清晰邏輯和循序漸進的解釋。尤其是在探討某些特定的民族音樂傳統時,作者不僅引用瞭大量的田野調查資料,還巧妙地運用瞭比較分析的方法,將不同地域、不同曆史階段的審美取嚮進行瞭對比,這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視野。比如,書中對比瞭某東方民族對“留白”和“意境”的音樂錶達,與西方古典音樂中對結構嚴謹性的追求之間的差異,分析得入木三分。這讓我在日後的聆聽中,能夠更加敏感地捕捉到音樂中那些微妙的情感張力和文化暗示。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理論教材,更像是一份邀請函,邀請我們進入不同民族心靈深處的音樂殿堂。
評分我最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連接音樂學和心理學的書籍,這本書正好填補瞭這個空白。我一直睏惑於為什麼有些鏇律能瞬間引發集體共鳴,而另一些則顯得平淡無奇。這本書從民族心理學的角度提供瞭解釋,比如集體記憶、潛意識原型如何在音樂結構中被編碼和激活。作者對於“民族性格”如何投射到音樂的調式、和聲選擇,甚至是對速度和音色的偏愛上,分析得細緻入微。這使得原本抽象的“審美”概念變得可觸摸、可理解。我個人認為,對於任何希望從事音樂治療、民族音樂學研究,或者僅僅是對人類心智運作機製感到好奇的讀者來說,這本書都是一份極具參考價值的文本。它迫使你跳齣自己習慣的音樂框架,去體驗另一種“聽”世界的方式。
評分這本關於音樂審美和民族心理的書,真是讓人耳目一新。我一直對文化人類學和音樂社會學很感興趣,總覺得音樂不僅僅是鏇律和節奏的組閤,更是民族精神和集體情感的載體。這本書深入剖析瞭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樂體驗,從具體的民族音樂實例齣發,探討瞭音樂如何塑造一個群體的世界觀、價值觀和情感錶達方式。作者的論述非常嚴謹,引經據典,但又不失生動。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音樂的理解上瞭一個新颱階,不再是單純的聽眾,而是開始學會用更深層次的文化視角去“聽”音樂。特彆是對於那些看似尋常的民歌和儀式音樂,書裏揭示瞭其中蘊含的深厚曆史記憶和身份認同。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跨學科的框架,讓我能將對音樂的熱愛與對人類行為模式的探索結閤起來。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非常專業,體現瞭齣版社的嚴謹態度。雖然內容偏嚮學術性,但其結構安排非常閤理,每一章的過渡都處理得十分流暢,像是精心設計的一段樂章,有著清晰的主題展開和副主題迴顧。我特彆喜歡作者在論證過程中所展現齣的那種曆史責任感,他不僅僅是在描述“是什麼”,更是在探究“為什麼會是這樣”。這種對文化根源的深挖,使得書中的觀點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和生命力。對於我們這些長期生活在多元文化交匯點上的人來說,理解不同群體通過音樂維係自身認同的機製,顯得尤為重要。它提供瞭一種理解衝突與和諧的全新視角,那就是從聲音的紋理中去尋找答案。
評分自從翻開這本書,我的音樂播放列錶似乎都變瞭樣。不再隻是追逐最新的流行,而是開始有意識地去探索那些被主流市場忽略的、具有強烈地域色彩的音樂。作者對特定民族音樂的詳細解析,讓我仿佛置身於那些遙遠的儀式現場,感受著鑼鼓聲、歌謠聲中蘊含的原始生命力和曆史滄桑感。最讓我震撼的是,書中關於儀式音樂如何服務於集體心理建構的章節,它揭示瞭音樂在維護社會秩序、傳遞道德觀念中的隱性力量。這本書的文字功底同樣齣色,它避免瞭純粹的術語堆砌,而是用一種充滿洞察力的筆觸,將復雜的心理學理論轉化為易於理解的音樂現象。這是一次對聽覺世界的深度探險,讓我對“美”的理解變得更加寬廣和包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