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西方音乐剧演唱鉴赏教程:独唱卷1 |
| 丛书名: | |
| 作者/主编: | 赵倩 |
| 出版社: | 上海音乐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552300215 |
| 出版年份: | 2013年4月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176页 |
| 开本: | 16 |
| 图书定价: | 38元 |
| 实际重量: | 1.2k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上海电影艺术学院流行音乐学院通用教材:西方音乐剧演唱鉴赏教程:独唱卷1》为音乐剧师生打造 手演唱资料;为音乐剧教学提供启蒙人门的钥匙;为音乐剧表演水平提升助一臂之力;为音乐剧赏析贡献超实用参考范本。
音乐剧是什么?
美国百老汇和音乐剧之缘(1860年代—1960年代)
1.《绿野仙踪》
(1)飞越彩虹
2.《俄克拉荷马》
(2)好一个美丽的早晨
(3)带流苏的四轮马车
(4)新的日子还很多
3.《南太平洋》
(5)缺心眼的乐天派
(6)我爱上一个的男人
(7)比春天还年轻
(8)蜜糖包
4.《国王与我》
(9)开始了解你们
5.《花鼓戏》
(10)爱已离开
6.《音乐之声》
(11)雪绒花
(12)孤独的牧羊人
(13)哆睐咪
7.《红男绿女》
(14)如果我是一只铃铛
(15)我全心祝愿你
8.《窈窕淑女》
(16)称心如意
(17)在你居住的街上
(18)我准能跳通宵
9.《西区故事》
(19)玛丽亚
(20)我真漂亮
10.《奥利弗!》
(21)爱在哪里
(22)只要他需要我
11.《从拉曼恰来的人》
(23)难以实现的梦想
12.《卡巴莱》
(24)卡巴莱
(25)也许这一回
13.《芝加哥》
(26)尽在爵士
上海电影艺术学院流行音乐学院系列教材专门针对流行音乐以及音乐剧的学生,教材涉及演唱、练声、钢琴伴奏弹奏等科目,适合大一至大四的学生使用。
我接触过不少声乐教材,很多都过于侧重于理论的堆砌,或者仅仅是简单罗列一些练习曲,缺乏与实际舞台表演的有效连接。然而,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巧妙,它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言谈风趣的导师,循循善诱地引导我们进入“独唱”这个既迷人又充满挑战的领域。它没有直接抛出那些高深的术语让你望而却步,而是通过对经典作品片段的深度解析,让你在“听”和“模仿”中自然而然地领悟发声原理和情感处理的微妙之处。我特别欣赏它对不同时期、不同语种作品处理手法的对比分析,这种横向和纵向的深入挖掘,使得学习过程不再是枯燥的机械重复,而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音乐探险。这种将技术训练与艺术诠释无缝融合的处理手法,对于那些立志成为全面发展演唱者的年轻人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它教会你的,不仅是如何发出一个准确的音高,更是如何用这个音高去讲述一个故事,去触动听众的心弦。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封面那种沉稳的墨绿色搭配烫金的标题字体,一下子就给人一种专业、严谨的学术气息。我把它放在书架上,光是看着就觉得心情舒畅,完全符合我对一本专业教程的期待。内页的纸张质感也非常好,不是那种廉价的反光纸,阅读起来眼睛非常舒服,即使长时间对着谱子和文字研究,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劳。而且装订非常牢固,我翻阅了好几次,重点标记的地方也没有出现松动或脱页的迹象,这对于经常需要对照练习的音乐学子来说至关重要。要知道,一本好的教材,它的物理形态本身就是教学体验的一部分,它能让你更愿意去亲近它,去钻研里面的内容。从排版上看,谱例的清晰度也令人称赞,五线谱的间距适中,符号标注精准到位,这在学习声乐技巧时,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因视觉干扰而产生的理解偏差。总而言之,初次接触这套书,它在“硬件”上的用心程度,就已经为接下来的学习定下了高标准的基调。
评分作为一名对考研和专业提升有明确目标的学习者,我最看重的是教材的系统性和前瞻性。这本书的编排逻辑,明显是紧密围绕着高等音乐教育体系的需求来构建的。它不是零散知识点的集合,而是一个严谨的、层层递进的知识阶梯。从最基础的气息支持与共鸣腔体的调校,到复杂的花腔技巧的逐步拆解,再到情感色彩的层次构建,每一步都有清晰的理论支撑和大量的实践范例作为佐证。这种结构上的严密性,极大地提高了自学效率。我发现,当我在其他地方遇到某个模糊的概念时,回翻这本书,总能找到最权威、最细致的解释,它扮演了一个可靠的“知识锚点”的角色。更重要的是,它似乎预判了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瓶颈,并提前准备了“破局之法”。这种对学习者痛点的精准把握,体现了编者深厚的教学经验和对专业标准的深刻理解,这比单纯的知识罗列要宝贵得多。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选材眼光非常独到,它在经典与现代之间找到了一个非常优雅的平衡点。很多教材要么过于拘泥于十八世纪的“老标准”,要么又盲目追逐过于前卫的现代作品而忽略了基础的打磨。但这里呈现的作品选择,既包含了那些被公认为声乐学习“试金石”的曲目,也适当地引入了一些具有时代意义的、能拓宽我们审美边界的作品。更妙的是,它对每首选曲的背景介绍和艺术处理要求,都写得极具启发性。它不只是告诉你“该怎么唱”,而是告诉你“为什么这样唱才是最恰当的”。这种对作品“精神内核”的挖掘,远超出了普通练习册的范畴。它鼓励读者去思考,去质疑,去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见解,而不是成为一个只会模仿的复读机。对于追求高阶艺术表达的我们来说,这种思维上的训练,是无价的。
评分坦白讲,市面上很多教材的“鉴赏”部分往往流于表面,充斥着空洞的赞美之词。但这本书的“鉴赏”环节,是真正做到了“以鉴赏促学习”。作者并非高高在上地评判,而是把自己放在一个“引路人”的位置上,用一种极其诚恳的态度与读者对话。它会剖析那些伟大歌唱家在处理同一段旋律时,细微的停顿、呼吸的控制和音色的变化,并将其与具体的声学原理和情感动机联系起来。这让“鉴赏”从一个被动的听觉活动,变成了一个主动的、带有技术分析性质的深度研究过程。我甚至觉得,光是认真研读这些鉴赏性文字,就已经能让我的演唱技术获得一次“无形的提升”。这种将理论、实践和欣赏融为一体的教学闭环设计,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其标价,它更像是一份长期的、可以反复研读的专业指导手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