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籍中有关泰资料汇编/东方文化集成 黄重言,余定邦

中古籍中有关泰资料汇编/东方文化集成 黄重言,余定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重言,余定邦 著
图书标签:
  • 泰国历史
  • 泰国文化
  • 中古文献
  • 东方文化
  • 史料汇编
  • 黄重言
  • 余定邦
  • 学术研究
  • 文化研究
  • 文献索引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典则俊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60456
商品编码:2986448149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3-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书名中古籍中有关泰资料汇编/东方文化集成
作者黄重言,余定邦
定价92.00元
ISBN号9787301260456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3-01
版次1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装帧:平装开本:16开重量:0.4
版次:1字数:页码:
  插图

  目录

  内容提要
《中古籍中有关泰资料汇编》编选自l42种中古籍,内容十分丰富。其内容包括,中人记述的各个历史时期中泰使节往来、经贸和文化交流的情况。反映历代中人对泰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宗教文化的认识。除正文外,编者还对史料作了要的注释和考证,又附上主要地名索引和参考书目。全书内容丰富,既有历代私记述,也有官方文书和档案。相关记述,对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参与的人物的记载较为清楚,且有连续性,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中古籍中有关泰资料汇编》为《东方文化集成》之一。

  编辑推荐
《中古籍中有关泰资料汇编》内容丰富,既有历代私记述,也有官方文书和档案。相关记述,对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参与的人物的记载较为清楚,且有连续性,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中古籍中有关泰资料汇编》为《东方文化集成》之一。

  作者介绍
目 录



**章 唐代以前中古籍有关泰的记述 ………………………1

一、《汉书》………………………………………………………1

二、《水经注》……………………………………………………2

三、《梁书》………………………………………………………2

四、《陈书》………………………………………………………4

五、《隋书》………………………………………………………5

六、《旧唐书》……………………………………………………7

七、《新唐书》……………………………………………………8

八、《通典》 ……………………………………………………10

九、《岭表录异》 ………………………………………………13

十、《艺文类聚》 ………………………………………………13

十一、《大唐西域记》 …………………………………………13

十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 ………………………………14

十三、《南海寄归内法传》 ……………………………………14



第二章 宋代中古籍有关泰的记述 …………………………16

一、《宋史》 ……………………………………………………16

二、《宋会要辑稿》 ……………………………………………17

三、《太平御览》 ………………………………………………19

四、《玉海》 ……………………………………………………20

五、《册府元龟》 ………………………………………………20

六、《岭外代答》 ………………………………………………21

七、《诸蕃志》 …………………………………………………22

八、《云麓漫钞》 ………………………………………………23

九、《文昌杂录》 ………………………………………………23


----------------------- Page 2-----------------------

2 中古籍中有关泰资料汇编



十、《桂海虞衡志》 ……………………………………………23

十一、《攻媿集》 ………………………………………………24



第三章 元代中古籍有关暹罗的记述 …………………………25

一、《元史》 ……………………………………………………25

二、《新元史》 …………………………………………………28

三、《元风雅》 …………………………………………………29

四、《真腊风土记》 ……………………………………………29

五、《岛夷志略》 ………………………………………………30

六、《异域志》 …………………………………………………33

七、《大德南海志》 ……………………………………………34



第四章 元代以前中古籍有关八百媳妇的记述 ………………35

一、《蛮书》 ……………………………………………………35

二、《元史》 ……………………………………………………35

三、《新元史》 …………………………………………………41

四、《招捕总录》 ………………………………………………42



第五章 明代中古籍有关暹罗的记述 …………………………44

一、《明史》 ……………………………………………………44

二、《明实录》 …………………………………………………59

三、《榷》 ……………………………………………………98

四、《明会典》…………………………………………………100

五、《明会要》…………………………………………………102

六、《续文献通考》……………………………………………103

七、《瀛涯胜览》………………………………………………104

八、《星槎胜览》………………………………………………106

九、《菽园杂记》………………………………………………106

十、《皇明记略》………………………………………………107

十一、《西洋朝贡典录》………………………………………108

十二、《海语》…………………………………………………109

十三、《筹海图编》……………………………………………112

十四、《皇明四夷考》…………………………………………113


----------------------- Page 3-----------------------

目 录 3



十五、《咸宾录》………………………………………………114

十六、《东西洋考》……………………………………………117

十七、《皇明象胥录》…………………………………………123

十八、《殊域周咨录》…………………………………………126

十九、《名山藏》………………………………………………131

二十、《万历野获编》…………………………………………132

二十一、《四夷广记》…………………………………………133

二十二、《图书编》……………………………………………137

二十三、《寰宇通志》…………………………………………139

二十四、《皇舆考》……………………………………………140

二十五、《裔乘》………………………………………………140

二十六、《三才图会》…………………………………………141

二十七、《岭海舆图》…………………………………………142

二十八、《荒徼通考》…………………………………………142

二十九、《广志绎》……………………………………………142

三十、《广舆记》………………………………………………143

三十一、《四夷馆考》…………………………………………143

三十二、《增定馆则》…………………………………………147

三十三、《鸿猷录》……………………………………………151

三十四、《本草纲目》…………………………………………151

三十五、《野记》………………………………………………152

三十六、《五杂俎》……………………………………………152

三十七、《罪惟录》……………………………………………153

三十八、《天下郡利病书》…………………………………154



第六章 明清中古籍有关八百媳妇的记述 ……………………155

一、《明史》……………………………………………………155

二、《明实录》…………………………………………………158

三、《榷》……………………………………………………173

四、《明会典》…………………………………………………174

五、《大明一统志》……………………………………………175

六、《云南志(正德)》…………………………………………175

七、《云南通志(万历)》………………………………………176


----------------------- Page 4-----------------------

4 中古籍中有关泰资料汇编



八、《滇志》……………………………………………………176

九、《殊域周咨录》……………………………………………176

十、《咸宾录》…………………………………………………177

十一、《四夷馆考》……………………………………………178

十二、《增定馆则》……………………………………………178

十三、《寰宇通志》……………………………………………180

十四、《全边略纪》……………………………………………180

十五、《蛮司合志》……………………………………………180

十六、《驭交记》………………………………………………181

十七、《越峤书》………………………………………………181

十八、《读史方舆纪要》………………………………………183

十九、《滇考》…………………………………………………184

二十、《滇系》…………………………………………………185

二十一、《荒徼通考》…………………………………………186



第七章 清代中古籍有关暹罗的记述 …………………………187

一、《清史稿》…………………………………………………187

二、《清实录》…………………………………………………204

三、《明清史料》………………………………………………262

四、《清朝通典》………………………………………………314

五、《续通志》…………………………………………………315

六、《续文献通考》……………………………………………315

七、《清朝文献通考》…………………………………………316

八、《清朝续文献通考》………………………………………321

九、《清会典》…………………………………………………326

十、《大清会典事例》…………………………………………329

十一、《嘉庆重修一统志》……………………………………345

十二、《皇清职贡图》…………………………………………346

十三、《史料旬刊》……………………………………………347

十四、《清代外交史料》………………………………………352

十五、《清季外交史料》………………………………………363

十六、《清宣统朝外交史料》…………………………………365

十七、《续修南海县志》………………………………………366


----------------------- Page 5-----------------------

目 录 5



十八、《广东新语》……………………………………………366

十九、《粤海关志》……………………………………………369

二十、《粤道贡说》…………………………………………386

二十一、《海闻见录》………………………………………387

二十二、《海 录》……………………………………………389

二十三、《圣武记》……………………………………………392

二十四、《海图志》…………………………………………395

二十五、《瀛环志略》…………………………………………398

二十六、《澳门纪略》…………………………………………399

二十七、《癸巳类稿》…………………………………………400

二十八、《八纮译史》…………………………………………400

二十九、《广阳杂记》…………………………………………400

三十、《海上纪略》……………………………………………401

三十一、《粤东市舶论》………………………………………401

三十二、《朝柔远记》………………………………………402

三十三、《随使法记》………………………………………402

三十四、《伦敦与巴黎日记》…………………………………403

三十五、《南行记》……………………………………………403

三十六、《弢园文录外编》……………………………………404

三十七、《郑观应集》…………………………………………404

三十八、《岑襄勤公奏稿》……………………………………419

三十九、《出使英法俄日记》………………………………420

四十、《张文襄公全集》………………………………………421

四十一、《三洲日记》…………………………………………421

四十二、《中外述游》…………………………………………423

四十三、《出使美日秘日记》…………………………………424

四十四、《出使英法义比四日记》…………………………428

四十五、《滇缅划界图说》……………………………………435

四十六、《李鸿章历聘欧美记》………………………………436

四十七、《欧洲十一游记二种》……………………………436

四十八、《考察政治日记》……………………………………436

四十九、《暹罗考》……………………………………………437

五十、《暹罗考略》……………………………………………437


----------------------- Page 6-----------------------

6 中古籍中有关泰资料汇编



五十一、《暹罗政要》…………………………………………438

五十二、《暹罗近事末议》……………………………………440

五十三、《海公余辑录》……………………………………440

五十四、《海公余杂著》……………………………………441

五十五、《五洲属纪略》……………………………………442

五十六、《五洲括地歌》………………………………………444

五十七、《五大洲百一十秘笈》……………………………444

五十八、《中外大事汇记》……………………………………445

五十九、《云南通志》…………………………………………448



附录一 地名索引 …………………………………………………449



附录二 引用书目 …………………………………………………467





  序言

《东方文化集成·中古籍中有关泰资料汇编》:一部重塑中古东南亚历史图景的文献集成 本书并非直接呈现某一部孤本秘籍,亦非罗列零散的传闻轶事。它是一项宏大而精细的学术工程,旨在为深入理解中古时期(约公元3世纪至15世纪)东方世界,特别是与泰人族群及其早期国家形态相关的历史文化,提供一套前所未有的、系统化的原始文献资源。本书集合了大量散见于中国、印度、东南亚各国古籍中的珍贵文本,经过严谨的考订、梳理与编纂,犹如一座浩瀚的文献宝库,为我们开启了一扇窥探那个遥远时代社会、政治、经济、宗教、文化交流的窗口。 核心价值:填补历史空白,重构早期文明互动 长期以来,关于中古时期泰人族群的起源、迁徙、早期国家形成及其与周边文明的互动,一直缺乏足够详实可靠的文献支撑。许多关键的历史节点,如泰人向东南亚的初步扩散、早期王国(如南昭、大理段氏时期与泰人族群的关联,以及更晚期北大年、素可泰等早期王国的萌芽)的建立与发展,往往只能依赖零星的考古发现和后世史料的模糊记载。这使得对这一关键历史时期的研究,始终存在着“失落的环节”。 《东方文化集成·中古籍中有关泰资料汇编》正是为了弥补这一历史研究的巨大空白而生。它精选收录了数以百计的、在相关研究领域具有高度价值的中古文献片段,这些文献可能来自: 中国古代史籍: 包括但不限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史》、《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宋史》、《元史》等正史中关于岭南、西南夷、南海诸国、骠国、真腊、占城等记载,其中涉及到的民族、部落、物产、交通、朝贡、战争等信息,常能间接或直接地反映泰人族群的活动轨迹。此外,如《册府元龟》、《太平御览》、《文苑英华》等类书,以及裴松之注《三国志》、颜师古注《汉书》等文献中的旁征博引,也可能包含宝贵的侧面信息。 印度古代文献: 尽管直接涉及泰人族群的印度文献相对较少,但一些南印度、东印度及中南半岛区域的古印度语、巴利语文献,如婆罗门教、佛教经典中有关区域神祇、祭祀、社会制度的记载,以及古代航海日志、碑铭等,可能为理解中古时期东南亚的文化传播和早期王国的影响力提供参照。 东南亚各国本土古籍(早期部分): 虽然许多东南亚国家的早期文献保存状况不佳,但本书尽可能搜集了早期石刻铭文、残存的抄本、以及被后世文献转引的早期文本。例如,早期高棉(真腊)王朝的碑铭,缅甸(骠国、蒲甘王朝早期)的文献,以及越南(占城)的史料,都可能包含与泰人族群接触、融合或冲突的蛛丝马迹。 阿拉伯、波斯及其他地区文献(早期部分): 随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一些阿拉伯、波斯旅行家的地理记述,以及早期欧洲探险家(虽属较晚但可能转述早期信息)的笔记,虽然不直接属于“中古”范畴,但其早期记录常能为中古时期的历史提供宝贵的印证和补充。 编纂体例:科学严谨,服务研究 本书的编纂并非简单地将文献堆砌,而是遵循一套科学严谨的体例,以最大程度地方便学者进行研究。具体的编纂体例通常包括: 1. 文献分类: 依据文献来源(中国、印度、东南亚本土等)、地理区域、年代顺序或内容主题对收录的文献进行分类。例如,可以分为“中国史籍中的泰人资料”、“南亚文献中的相关记述”、“早期东南亚铭文与文本”等。 2. 文献原文辑录: 准确、完整地辑录原始文献的原文(或其公认的校订本),并注明出处,包括卷、页、字数等详细信息,确保文献的可靠性。 3. 考订与辨析: 对于原文中可能存在错讹、歧义或需要进一步解释的部分,编者会进行详尽的考订和辨析。这可能包括对古籍版本的研究、对文献中人名、地名、物名、事迹的溯源,以及与其他文献的相互印证。 4. 标点与注释: 对古籍原文进行现代标点,使其更易于阅读。同时,根据研究的需要,提供详实的注释,解释古语、典故、历史背景,指出文献的史料价值、局限性以及与其他研究的关联。 5. 索引: 附带详细的索引,包括人名索引、地名索引、族群名称索引、重要事件索引、关键词索引等,极大地提高文献检索的效率。 6. 引言与篇章导读: 通常会有一篇由主编撰写的总序或各篇章的导读,介绍本书的编纂缘起、价值、体例,以及对收录文献的整体把握和主要研究方向的指引。 研究视角:多维交叉,洞察文明动态 通过汇集和梳理这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时期、不同载体的中古文献,《东方文化集成·中古籍中有关泰资料汇编》为研究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素材,可以从多个维度深入探讨: 泰人族群的起源与早期迁徙: 通过分析中国史籍中对“獠”、“俚”、“僚”等族群的早期记载,以及南诏、大理等政权与泰人族群的互动,可以尝试勾勒出泰人族群向东南亚地区扩散的早期图景。 早期泰人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结合零散的中国史料、早期东南亚碑铭和后世文献的追溯,尝试重建如北大年、素可泰、兰纳泰等早期王国建立过程中的社会结构、政治组织、经济基础等。 中古时期东亚与东南亚的文化交流: 关注文献中关于贸易、宗教传播(特别是佛教、婆罗门教)、技术交流、艺术风格演变等方面的记载,揭示中古时期中国、印度、东南亚之间错综复杂的文化互动网络,以及泰人族群在其中的地位与影响。 早期国家间的政治互动: 分析中古时期中国王朝与东南亚各国(包括早期泰人国家)之间的朝贡、册封、战争、外交等关系,以及这些互动对各国政治格局演变的影响。 中古时期社会生活面貌: 尽管文献多以政治、军事为主,但通过对物产、贸易、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记载,可以侧面还原中古时期泰人族群及其周边区域的社会生活场景。 学术意义:超越地域限制,构建整体性视野 本书的最大贡献在于,它打破了以往研究中常常存在的地域和文化隔阂,将原本分散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资料汇聚一处。它提示我们,中古时期的东方世界并非孤立发展的各个文明体,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泰人族群的崛起和早期国家的发展,是这一整体性互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东方文化集成·中古籍中有关泰资料汇编》不仅仅是一部文献集,它更是一项开启新研究范式的工具。它将极大地促进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宗教学、语言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帮助学者们以更全面、更深入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古时期的东方文明进程,尤其是泰人族群在这一宏大历史画卷中所扮演的角色。对于任何希望深入理解东南亚乃至整个东方中古历史的学者和爱好者而言,本书都是一部不可或缺的 foundational text。它所提供的原始资料,是构建全新历史叙事、填补学术空白、重塑早期文明互动图景的基石。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讲,一套如此厚重、专业性极强的资料汇编,其目标读者群体无疑是相对小众的。然而,正是这种对小众、深入领域的专注,才使得它在学术界拥有了不可替代的地位。它并非那种旨在进行大众普及、追求畅销的“通俗读物”,它的语言和结构是为那些已经具备一定古文基础和史学背景的人士准备的“专业工具”。阅读它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去适应其独特的内部逻辑和引文规范。但一旦你适应了,你会发现它为你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野,它所提供的资料广度与深度,是任何单一数据库或普通工具书都难以企及的。它就像是一位沉默而博学的导师,当你遇到瓶颈时,翻开它,总能在某个看似不经意的角落,找到激发灵感、指明方向的线索。这份沉甸甸的学术重量,正是它最引人入胜的魅力所在。

评分

阅读这份汇编的过程,带给我一种穿越时空的震撼体验。不同于那种干燥、冷冰冰的纯粹史料罗列,这本书仿佛成功地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微型博物馆”。通过这些被精心挑选出来的原始材料,我们得以窥见彼时彼刻的社会肌理、民众的日常生活细节,乃至那些官方记载中往往被忽略的边缘声音。例如,其中收录的几段民间歌谣的残片,虽然文字残破,却极富画面感,能让人想象出当时乡野间的场景,甚至能捕捉到一种古老的语感和韵律。这种“活的”历史感,才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它提醒我们,历史并非书本上那些宏大的叙事,而是由无数细微的、充满烟火气的瞬间构筑而成的。对于致力于社会史、文化史研究的同仁来说,这些“不起眼”的边角料,往往才是通往深刻理解大门的钥匙,而这套汇编,正是一把把精准的钥匙。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浸淫于中古文献研究的学者,我对于各类“资料汇编”的质量总是抱持着审慎的态度,因为真正的汇编,绝非简单的资料堆砌,它考验的是编者对史料的敏锐洞察力和甄选的功力。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展现出了非凡的水平。它似乎有着一条清晰的脉络,将那些看似零散、散落在不同朝代、不同典籍中的相关信息,用一种近乎手术刀般精准的手法切割、重组,最终呈现出一个结构化、可供系统分析的知识体系。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某一特定时期地方志中对某一非主流文化现象的记载部分的辑录,很多条目是我此前通过耗费数月在不同数据库中交叉检索都未能完全梳理出来的,而在这里,它们被整合得如此流畅自然,前后的逻辑衔接过渡得天衣无缝。这表明编者团队拥有扎实的文献功底和极高的学术职业素养,他们不是在做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在进行一次深入的、具有方法论意义的知识重构工作。这种深层次的学术梳理,极大地提升了后续研究的起点和效率。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令人眼前一亮,那种古典与现代交织的美学处理,让人在捧起它的时候就能感受到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纸张的选择也十分考究,触感温润而厚实,即便是影印的古籍部分,也尽可能地保留了原貌的质感,这对于我们这些对文献原貌有执念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尊重。尤其欣赏的是,编者在排版上的用心,字里行间留白的恰当,使得阅读起来丝毫没有拥挤感,即便是面对密集的古文和繁复的校勘记,眼睛也能得到很好的休息。封面上的纹饰,隐约可见的朱砂印记摹本,都仿佛在低语着流沙中的故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资料汇编,更像是一件经过精心打磨的工艺品,它让我们在翻阅历史的同时,也享受到了阅读本身的愉悦。对于图书馆或私人藏书家而言,它绝对是陈列架上的一件镇馆之宝,光是静静地放置着,就能提升整个空间的文化气息。这种对物理载体的重视,在现在这个数字阅读日益泛滥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难得。

评分

从校勘和注释的严谨性来看,这套书无疑达到了令人尊敬的专业水准。我特地对照了其中几篇争议较大的碑刻拓片文字记录,发现编者在处理存疑之处时,采取了极其审慎和透明的态度。他们不仅给出了主流的释文,更详细地列出了不同学派的争议版本,并在脚注中明确标注了他们倾向于采信某一种释文的理由,引用了何种旁证。这种坦诚的学术姿态,极大地增加了资料的可信度和后续研究的延展性。它不仅仅是提供结论,更重要的是展示了得出结论的过程,这对于培养新一代的史学工作者至关重要——教会他们如何面对文献的模糊性、如何进行批判性阅读。相比于那些直接给出“标准答案”的教材,这种提供“方法论示范”的作品,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它教会我们,在面对古籍的晦涩难懂时,如何运用智慧与耐心去层层剥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