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书名 | 学常识全知道(XX白金版) | ||
| 作者 | 青木 | ||
| 定价 | 24.80元 | ||
| ISBN号 | 9787511312273 | ||
| 出版社 | 中华侨出版社 | ||
| 出版日期 | 2011-05-01 | ||
| 版次 | 1 |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平装 | 开本:16开 | 重量:0.781 | |
| 版次:1 | 字数: | 页码:373 | |
| 插图 | |
| 与王朝 1.中早期六大文化区系 六大文化区系指中早期的6个区域文化圈,是由中考古学苏秉琦提出的。它们分别是:北方新石器文化,该区系属于中北方早期文明,以辽宁西部和内蒙古中南部为核心区,又可细分为辽宁朝阳、内蒙古赤峰市、北京天津一带及河北张口等4个分区;东方新石器文化,该区系属于中东部早期文明,在地域上以山东为中心,又可具体分为鲁西南和胶东2个分支文化;中原新石器文化,即被视为中体文化的黄河流域文化圈,在地域上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地带,辐射整个黄河中游乃至部分下游地区,其中的仰韶文化一度被认为是中新时期文化的主流文化;东南地区新石器文化,该区系是中东南地区的早期文明,以太湖为中心,向周围辐射开去,栽培稻米、捕鱼、采集水产共同构成了当时人的生存方式,春秋时的吴越文化即由此发端而来;西南地区的新石器文化,该区系属中早期西南文明,以环洞庭湖和四川盆地为中心,具体分为江汉平原和四川盆地两个分区,而四川盆地又分为巴、蜀2个分支,其中的江汉文化成为后来的“楚文化”的主要源头,南方新石器文化,该文化圈是中早期的南方文明,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主轴,辐射福建、台湾、湖南、江西、广东等南方地区,该区系文化具有浓厚的海洋风味。 总体而言,六大区系均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3000~8000年,彼此之间也互有交流和影响。其中的北方区系、中原区系以及东方区系汇流构成了夏商周三代的黄河文明,而西南、南方、东南三区系则后汇集而成了长江文明。可以说,这六大文化区系平行发展并相互影响,共同开创了中文化的源头。至秦统一中,六大文化融为一体,但仍保留了各自的一些特色。 2.“天下”的范围 “天下”是中古人对于世界的一种笼统说法,该词早是出现在先秦古籍中,比如《诗经·小雅·北山》中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庄子》中还有一篇文章取名为“天下”。这时的天下实际上并不大,具体而言,大概指的便是夏商周三代王权所统治的范围。夏商时主要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周代则包括了长江流域的湖北以及江浙地区等地。另外,周边的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虽未被“王化”,但因其没有形成稳定的,所以其所居之地一向被视为王权之下的暂时未开垦之地。因此其时君王一旦南面称孤,也是“王天下”、“得天下”了。但先秦的一些哲学则对“天下”的范围存在不同的理解,比如庄子认为“天下”比人们想象的要大得多,阴阳代表人物邹衍也认为儒所说的“天下”实际上只占真正的天下的1/80,但这些观点多被当时的人们视为无稽之谈。 到秦代,随着郡县制的设立,中的疆土得到极大扩张,“天下”的概念也随之扩大,南边和东边都到了大海边,北边和西边则依旧没有具体边界,只笼统地包含了北方少数民族所居之地和西域。西汉时期,西边的丝绸之路开通,中开始和西亚、欧洲乃至非洲等地的有生意往来和文化交往。东汉时,西域都护班超还曾派使者前往当时的罗马帝(当时中人称之为“大秦”),只是因故未能到达目的地。2世纪中叶,罗马皇帝马可·奥里略·安东尼派使者给汉桓帝送来了礼物。因此汉代时人们开始知道真正的“天下”要比自己想象的大得多。但由于古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人们基本接触不到远邦异的信息,所以直到清代中期,中人还是习惯性地以包括中以及周边受中文化影响较深的处于中文化圈以内的日本、朝鲜等在内的区域为“天下”。因此这里的天下已经是一种政治意义上的概念,而非地理意义。比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的天下,指的仅是中。而这句还是明末清初的顾炎武所说,显然他知道“天下”并没有这么小,而只是将“天下”作为一种政治概念。 |
| 目录 | |
| 内容提要 | |
| 广义的“学”,是中之学、中华之学,是中华各民族传统文化学术思想的总称。学汇通思想学术、典籍制度、百行百艺、礼仪民俗,蕴含脉、魂、本,是中人的根基所在、尊严所在。从20世纪90年代起,学热再次兴起,如今方兴未艾。 千百年来,学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直接影响着人的思想、意识、伦理、道德和行为。学不仅是中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学习学,了解学,继承和弘扬中文化,是每个中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一个现代人,不能不知道传统;作为一个中人,不能不了解学。然而,学典籍汗牛充栋,学内容庞杂浩繁,即使穷尽毕生之力,也难通万一。 《学常识全知道(超值白金版)》是一部快速了解中古代文化的百科全书,涵盖了政治、思想学术、宗教信仰、天文历法、神秘文化、兵制礼制、学掌故、学典籍、文学史学、文化艺术、民俗节日、百工名物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为读者轻松掌握学知识提供了一条捷径。书中既有分门别类的严谨解释,又有引人人胜的传略和逸事,可帮助你登堂入室,领略学的无穷魅力。 在走向世界的,每一个中人都有良好的学素养。请翻开《学常识全知道(超值白金版)》,走进博大精深的学长廊,领悟学的精髓,感受学的智慧,把握传统文化的脉搏,丰富自身的内涵,成为文化达人。 |
| 编辑推荐 | |
| 洋洋大观的学知识百科全书 值得收藏的传统文化经典读本 一部简明实用的中传统学知识百科全书 学堪称中人的性命之学,中华文化的学术基础、固本之学,是中人的根基所在、尊严所在。学习学,了解学,继承和弘扬中文化,是每个中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走向世界的,每一个中人都有良好的学素养。 全面了解中传统文化的学知识百科全书 现代人不可不知的文化精粹,中人不可不读的学宝典 学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是数千年来中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高度总结,着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和灵魂。对每一位人来说。学是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作为一个中人,我们不能不了解学;作为一个读书人,我们不能不学习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学常识全知道(超值白金版)》是一部快速了解和掌握中古代文化的百科全书,分为政治、思想学术、天人之学、文学、史学、文化艺术、民俗文化、百工名物、学经典等篇章。涵盖了兵制礼制、典籍制度、百行百艺、礼仪民俗、天文历法、神秘文化、语言文字、学掌故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为读者轻松掌握学知识提供了一条捷径。书中既有分门别类的严谨解释,又有引人入胜的传略和逸事,可帮助你登堂入室,领略学的无穷魅力。 在走向世界的,每一个中人都有良好的学素养。请翻开《学常识全知道(超值白金版)》,走进博大精深的学长廊,领悟学的精髓,感受学的智慧,把握传统文化的脉搏。丰富自身的内涵,成为文化达人。 终生受益的知识宝库 历史学习的佳读本 畅销不衰的永恒经典 中庭的理想藏书 |
| 作者介绍 | |
| 序言 | |
| 篇 政治 与王朝 1.中早期六大文化区系 2.“天下”的范围 3.“中”一词的由来 4.“华夏”代指中的缘由 5.四夷 6.匈奴的兴衰 7.鲜卑人的历程 8.强盛一时的突厥 9.回纥汗 10.古老的羌人 11.吐蕃雄霸高原 12.党项人的西夏 13.契丹王朝 14.云南大理 15.女真 16.蒙古帝 17.夏王朝 18.商朝 19.西周王朝 20.春秋时代 21.战巨变 22.秦 23.西汉 24.东汉 25.三鼎立 26.西晋和东晋 27.南北朝 28.隋朝 29.唐朝 30.五代十 31.宋朝 32.元朝 33.明王朝 34.清王朝 职官制度 35.王 36.嫡长子制 37.卿大夫 38.皇帝 39.储君皇太子 40.三公九卿 41.宰相 42.十三曹 43.太尉与大司马 44.御史大夫 45.郡县制和州县制 46.郡守和县令 47.刺史 48.三辅 49.三省六部制 50.尚书仆射 51.侍中 52.中书令 53.侍郎 54.政事堂 55.御史台 56.唐代五监 57.观察使 58.参知政事 59.计相 60.谏官 61.路、军、府、州 62.知府与知州 63.转运使 64.宣政院 65.行省制度 66.达鲁花赤 67.内阁 68.大学士 69.司礼太监 70.都察院 71.东西二厂 72.锦衣卫 73.三司 74.军机处 75.南书房 76.理藩院 77.总督 78.巡抚 79.道员 80.衙门 81.南、北洋大臣 82.钦差大臣 83.驻外大使 84.品阶 85.封爵 86.幕僚 87.酷吏与循吏 88.宦官 89.胥吏 90.绍兴师爷 91.捐纳 92.致仕 从察举到科举 93.世卿世禄制 94.征辟 95.郎官郎吏 96.察举制度 97.举孝廉 98.九品中正制 99.科举制 100.常科 101.制科 102.恩科 103.进士科 104.明经科 105.翰林院 106.武科 107.八股文取士 108.童试与乡试 109.会试 110.殿试 111.状元及第 112.榜眼、探花 …… 第二篇 思想学术 第三篇 天人之学 第四篇 文学 第五篇 史学 第六篇 文化艺术 第七篇 民俗文化 第八篇 百工名物 第九篇 学经典 |
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感,简直是为现代书房量身定制的。我通常不会把知识类的书籍放在客厅显眼的位置,但这一本例外。它的版式设计极为考究,大片的留白不仅保护了阅读视力,更营造了一种沉静、专注的阅读氛围。排版师明显下了功夫,字体的选用兼具现代感和经典韵味,行距和字距的设置都达到了教科书级别的标准,即便是大段的文字阅读,也不会产生压迫感。我特别注意到,在每一个知识板块的开头和结尾,都穿插着一些设计精美但信息量并不大的“知识碎片”小插画或者引言,这些元素不仅起到了视觉缓冲的作用,更像是在提醒读者:“知识的海洋是广阔而有趣的,慢慢来。” 这种对阅读体验的整体美学追求,让阅读本身变成了一种享受,而不是一项任务。对于一个追求高品质生活和知识体验的人来说,这本实体书的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其内容本身。
评分说实话,我很少对一本书产生“相见恨晚”的感觉,但《学常识全知道》做到了。我过去几年里,零散地看过不少科普读物,但总觉得它们要么过于专业以至于晦涩难懂,要么过于通俗以至于流于表面。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它的语言风格是极其鲜活且富有生命力的,完全没有那种陈旧的教条味。比如,在讲述一个物理定律时,它没有直接抛出公式,而是通过一个生动的生活场景——比如日常生活中一个被忽视的现象——来引导你自然而然地发现这个定律的必然性。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读完某个章节后,我甚至会立刻去验证书中所述的某个小实验或现象,这种即时的反馈机制,让知识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活生生的体验。这本书的目录设计也非常巧妙,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联性很强,读起来如同在解一个巨大的、层层递进的谜题。
评分我是一个对细节有着近乎偏执追求的人,尤其是在阅读非虚构类作品时,信息的准确性和全面性是我最看重的指标。这本书在这方面表现出的专业度,让我深感惊喜。它不像某些“百科全书”那样追求大而全,反而是在关键领域做到了深而精。举例来说,关于某一个地理奇观的成因分析,它不仅给出了主流地质学的解释,还非常巧妙地穿插了当地流传的民间神话,并在脚注中明确区分了科学事实与文化传说,这种严谨的界限感,极大地提升了本书的可信度。更让我欣赏的是,它在介绍复杂概念时,会预判读者的知识盲区,适时地抛出类比或者图表辅助理解,这种以读者为中心的叙事策略,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相关领域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核心要点。我甚至特意去核对了其中几个数据点,发现其引用的来源都非常可靠,显示出作者团队具备极强的学术功底和资料检索能力。这本书,与其说是知识的堆砌,不如说是高质量知识的策展。
评分这本书的知识广度确实令人叹服,它涉及的领域之杂,几乎涵盖了从天文地理到人文历史,再到现代科技的方方面面,但最难能可贵的是,它没有让这种广度冲淡了知识的深度。当我读到某一章关于古代哲学流派的比较分析时,我发现作者居然能在一千多字的篇幅内,将不同学派的核心矛盾和历史影响梳理得井井有条,逻辑链条清晰到让人想立刻重温一遍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更难得的是,它不是简单地罗列“A说这个,B说那个”,而是探讨了这些观点是如何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产生的,充满了洞察力。对于我这种习惯于碎片化学习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知识骨架”,它将零散的知识点有效地串联起来,帮助我构建起一个更完整、更系统的认知框架。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看待很多日常现象的角度都变得更加立体和深刻了,不再满足于表层的解释,而是渴望探究其背后的原理和历史脉络。这是一本真正能提升思维层次的工具书。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艺术品,那种深沉的蓝色调搭配烫金的字体,拿在手里就觉得分量十足,一看就是那种能镇得住场面的典藏版。我原本对这类知识性书籍抱持着“大概率是老生常谈”的心态,但翻开内页后,我的看法彻底改观了。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教科书式罗列,而是用一种近乎说书人的口吻,将那些看似遥远的历史、晦涩的科学原理,甚至是日常生活中的小窍门,讲述得活灵活现。比如,它对古代某项发明起源的考证,引用了多方史料进行比对分析,逻辑清晰且论据扎实,读起来酣畅淋漓,仿佛置身于历史现场。特别是它对一些公认的“常识”进行溯源,揭示了这些知识点是如何一步步演变和被确立的,这种深度挖掘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纸张的质感也相当出色,油墨印刷清晰不反光,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是许多同类书籍所缺乏的。我几乎可以肯定,这本书的编校团队在内容的打磨上倾注了极大的心血,绝非市面上那种拼凑货色可比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