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常识全知道(XX白金版) 青木

学常识全知道(XX白金版) 青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青木 著
图书标签:
  • 学龄前教育
  • 儿童百科
  • 儿童读物
  • 科普知识
  • 亲子阅读
  • 青木
  • 全知
  • 启蒙
  • 成长
  • XX白金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典则俊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ISBN:9787511312273
商品编码:2986575295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1-05-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书名学常识全知道(XX白金版)
作者青木
定价24.80元
ISBN号9787511312273
出版社中华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5-01
版次1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装帧:平装开本:16开重量:0.781
版次:1字数:页码:373
  插图
与王朝
1.中早期六大文化区系
六大文化区系指中早期的6个区域文化圈,是由中考古学苏秉琦提出的。它们分别是:北方新石器文化,该区系属于中北方早期文明,以辽宁西部和内蒙古中南部为核心区,又可细分为辽宁朝阳、内蒙古赤峰市、北京天津一带及河北张口等4个分区;东方新石器文化,该区系属于中东部早期文明,在地域上以山东为中心,又可具体分为鲁西南和胶东2个分支文化;中原新石器文化,即被视为中体文化的黄河流域文化圈,在地域上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地带,辐射整个黄河中游乃至部分下游地区,其中的仰韶文化一度被认为是中新时期文化的主流文化;东南地区新石器文化,该区系是中东南地区的早期文明,以太湖为中心,向周围辐射开去,栽培稻米、捕鱼、采集水产共同构成了当时人的生存方式,春秋时的吴越文化即由此发端而来;西南地区的新石器文化,该区系属中早期西南文明,以环洞庭湖和四川盆地为中心,具体分为江汉平原和四川盆地两个分区,而四川盆地又分为巴、蜀2个分支,其中的江汉文化成为后来的“楚文化”的主要源头,南方新石器文化,该文化圈是中早期的南方文明,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主轴,辐射福建、台湾、湖南、江西、广东等南方地区,该区系文化具有浓厚的海洋风味。
总体而言,六大区系均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3000~8000年,彼此之间也互有交流和影响。其中的北方区系、中原区系以及东方区系汇流构成了夏商周三代的黄河文明,而西南、南方、东南三区系则后汇集而成了长江文明。可以说,这六大文化区系平行发展并相互影响,共同开创了中文化的源头。至秦统一中,六大文化融为一体,但仍保留了各自的一些特色。
2.“天下”的范围
“天下”是中古人对于世界的一种笼统说法,该词早是出现在先秦古籍中,比如《诗经·小雅·北山》中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庄子》中还有一篇文章取名为“天下”。这时的天下实际上并不大,具体而言,大概指的便是夏商周三代王权所统治的范围。夏商时主要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周代则包括了长江流域的湖北以及江浙地区等地。另外,周边的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虽未被“王化”,但因其没有形成稳定的,所以其所居之地一向被视为王权之下的暂时未开垦之地。因此其时君王一旦南面称孤,也是“王天下”、“得天下”了。但先秦的一些哲学则对“天下”的范围存在不同的理解,比如庄子认为“天下”比人们想象的要大得多,阴阳代表人物邹衍也认为儒所说的“天下”实际上只占真正的天下的1/80,但这些观点多被当时的人们视为无稽之谈。
到秦代,随着郡县制的设立,中的疆土得到极大扩张,“天下”的概念也随之扩大,南边和东边都到了大海边,北边和西边则依旧没有具体边界,只笼统地包含了北方少数民族所居之地和西域。西汉时期,西边的丝绸之路开通,中开始和西亚、欧洲乃至非洲等地的有生意往来和文化交往。东汉时,西域都护班超还曾派使者前往当时的罗马帝(当时中人称之为“大秦”),只是因故未能到达目的地。2世纪中叶,罗马皇帝马可·奥里略·安东尼派使者给汉桓帝送来了礼物。因此汉代时人们开始知道真正的“天下”要比自己想象的大得多。但由于古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人们基本接触不到远邦异的信息,所以直到清代中期,中人还是习惯性地以包括中以及周边受中文化影响较深的处于中文化圈以内的日本、朝鲜等在内的区域为“天下”。因此这里的天下已经是一种政治意义上的概念,而非地理意义。比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的天下,指的仅是中。而这句还是明末清初的顾炎武所说,显然他知道“天下”并没有这么小,而只是将“天下”作为一种政治概念。

  目录

  内容提要
广义的“学”,是中之学、中华之学,是中华各民族传统文化学术思想的总称。学汇通思想学术、典籍制度、百行百艺、礼仪民俗,蕴含脉、魂、本,是中人的根基所在、尊严所在。从20世纪90年代起,学热再次兴起,如今方兴未艾。
千百年来,学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直接影响着人的思想、意识、伦理、道德和行为。学不仅是中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学习学,了解学,继承和弘扬中文化,是每个中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一个现代人,不能不知道传统;作为一个中人,不能不了解学。然而,学典籍汗牛充栋,学内容庞杂浩繁,即使穷尽毕生之力,也难通万一。
《学常识全知道(超值白金版)》是一部快速了解中古代文化的百科全书,涵盖了政治、思想学术、宗教信仰、天文历法、神秘文化、兵制礼制、学掌故、学典籍、文学史学、文化艺术、民俗节日、百工名物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为读者轻松掌握学知识提供了一条捷径。书中既有分门别类的严谨解释,又有引人人胜的传略和逸事,可帮助你登堂入室,领略学的无穷魅力。
在走向世界的,每一个中人都有良好的学素养。请翻开《学常识全知道(超值白金版)》,走进博大精深的学长廊,领悟学的精髓,感受学的智慧,把握传统文化的脉搏,丰富自身的内涵,成为文化达人。

  编辑推荐
洋洋大观的学知识百科全书 值得收藏的传统文化经典读本
一部简明实用的中传统学知识百科全书
学堪称中人的性命之学,中华文化的学术基础、固本之学,是中人的根基所在、尊严所在。学习学,了解学,继承和弘扬中文化,是每个中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走向世界的,每一个中人都有良好的学素养。
全面了解中传统文化的学知识百科全书
现代人不可不知的文化精粹,中人不可不读的学宝典
学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是数千年来中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高度总结,着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和灵魂。对每一位人来说。学是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作为一个中人,我们不能不了解学;作为一个读书人,我们不能不学习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学常识全知道(超值白金版)》是一部快速了解和掌握中古代文化的百科全书,分为政治、思想学术、天人之学、文学、史学、文化艺术、民俗文化、百工名物、学经典等篇章。涵盖了兵制礼制、典籍制度、百行百艺、礼仪民俗、天文历法、神秘文化、语言文字、学掌故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为读者轻松掌握学知识提供了一条捷径。书中既有分门别类的严谨解释,又有引人入胜的传略和逸事,可帮助你登堂入室,领略学的无穷魅力。
在走向世界的,每一个中人都有良好的学素养。请翻开《学常识全知道(超值白金版)》,走进博大精深的学长廊,领悟学的精髓,感受学的智慧,把握传统文化的脉搏。丰富自身的内涵,成为文化达人。
终生受益的知识宝库
历史学习的佳读本
畅销不衰的永恒经典
中庭的理想藏书

  作者介绍

  序言
篇 政治
与王朝
1.中早期六大文化区系
2.“天下”的范围
3.“中”一词的由来
4.“华夏”代指中的缘由
5.四夷
6.匈奴的兴衰
7.鲜卑人的历程
8.强盛一时的突厥
9.回纥汗
10.古老的羌人
11.吐蕃雄霸高原
12.党项人的西夏
13.契丹王朝
14.云南大理
15.女真
16.蒙古帝
17.夏王朝
18.商朝
19.西周王朝
20.春秋时代
21.战巨变
22.秦
23.西汉
24.东汉
25.三鼎立
26.西晋和东晋
27.南北朝
28.隋朝
29.唐朝
30.五代十
31.宋朝
32.元朝
33.明王朝
34.清王朝

职官制度
35.王
36.嫡长子制
37.卿大夫
38.皇帝
39.储君皇太子
40.三公九卿
41.宰相
42.十三曹
43.太尉与大司马
44.御史大夫
45.郡县制和州县制
46.郡守和县令
47.刺史
48.三辅
49.三省六部制
50.尚书仆射
51.侍中
52.中书令
53.侍郎
54.政事堂
55.御史台
56.唐代五监
57.观察使
58.参知政事
59.计相
60.谏官
61.路、军、府、州
62.知府与知州
63.转运使
64.宣政院
65.行省制度
66.达鲁花赤
67.内阁
68.大学士
69.司礼太监
70.都察院
71.东西二厂
72.锦衣卫
73.三司
74.军机处
75.南书房
76.理藩院
77.总督
78.巡抚
79.道员
80.衙门
81.南、北洋大臣
82.钦差大臣
83.驻外大使
84.品阶
85.封爵
86.幕僚
87.酷吏与循吏
88.宦官
89.胥吏
90.绍兴师爷
91.捐纳
92.致仕

从察举到科举
93.世卿世禄制
94.征辟
95.郎官郎吏
96.察举制度
97.举孝廉
98.九品中正制
99.科举制
100.常科
101.制科
102.恩科
103.进士科
104.明经科
105.翰林院
106.武科
107.八股文取士
108.童试与乡试
109.会试
110.殿试
111.状元及第
112.榜眼、探花
……
第二篇 思想学术
第三篇 天人之学
第四篇 文学
第五篇 史学
第六篇 文化艺术
第七篇 民俗文化
第八篇 百工名物
第九篇 学经典

《常识大百科:探索世界的奥秘》 简介 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总有一些基础而重要的常识,如同指引方向的灯塔,照亮我们探索世界的道路。它们是我们理解周遭环境、与他人有效沟通、做出明智判断的基石。而《常识大百科:探索世界的奥秘》正是这样一本精心编撰的集大成之作,旨在为各个年龄层的读者,特别是青少年,搭建一座通往广博知识世界的坚实桥梁。它不是一本堆砌零散知识的工具书,而是一次引人入胜的智慧之旅,引领读者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发现不为人知的奥秘,在看似寻常的现象背后洞察深刻的原理。 本书的编纂团队汇聚了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深奥的知识化繁为简,以最贴近生活、最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给读者。我们深知,真正的常识并非高高在上,而是根植于生活的土壤,渗透在我们呼吸的空气、看到的景象、经历的事件之中。因此,本书的内容覆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力求面面俱到,既有宏观的宇宙奥秘,也有微观的分子运动;既有人文历史的璀璨瑰宝,也有自然科学的奇妙法则;既有实用的生活技能,也有对社会现象的深入剖析。 内容详述 第一篇:认识我们生活的世界——自然科学的奇迹 宇宙的浩瀚与地球的奥秘: 从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独特之处,到星系的壮丽图景,再到黑洞的神秘面纱,本书将带您领略宇宙的无垠与生命的起源。您将了解地球为何是生命的摇篮,大陆漂移的理论,地震和火山的形成原因,以及我们赖以生存的大气层和海洋的构成与重要性。我们将探索潮汐的秘密,认识不同的云彩及其预示的天气变化,了解闪电是如何产生的,并揭示彩虹的科学原理。 生命的奥秘与演化: 从单细胞生物到复杂的动植物,生命的演化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本书将详细介绍DNA的结构和功能,揭示遗传的奥秘;阐述光合作用的原理,理解植物为何是地球的“绿色工厂”;剖析动物的迁徙与繁殖策略,展现生命的顽强与智慧;认识不同生态系统的平衡与挑战,以及人类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您还将了解到动植物的分类体系,各类生物的独特习性和生存之道。 物质的构成与变化: 构成我们世界的基本粒子是什么?水为何会结冰又会沸腾?化学反应是如何发生的?本书将深入浅出地介绍原子、分子、元素等基本概念,揭示物质的宏观与微观世界。您将理解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了解酸碱的性质和应用,认识催化剂的作用,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常见化学现象,如铁的生锈、食物的腐败等。 能量的转换与守恒: 能量是我们生活和社会运转的驱动力。本书将阐释能量的多种形式,如动能、势能、热能、电能、化学能等,并深入探讨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您将了解发电的原理,认识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并理解能量的利用与效率问题。 第二篇:人类文明的足迹——历史与文化的瑰宝 人类的起源与早期文明: 回溯人类从古猿到现代智人的漫长旅程,了解火的发现、工具的使用如何改变了人类的命运。我们将探寻四大古文明(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中国)的辉煌成就,了解文字的诞生、城市的兴起、法律的雏形以及早期宗教与哲学思想的萌芽。 历史长河中的重大事件与变革: 从古代的帝国兴衰,到中世纪的封建社会,再到近代的科学革命、工业革命,本书将梳理人类历史上的重要节点。我们将了解文艺复兴的艺术与思想解放,启蒙运动对现代社会的深刻影响,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以及冷战的格局与遗产。 世界的多元文化与民族风情: 地球是一个由无数文化组成的斑斓画卷。本书将带领您领略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独特习俗、传统节日、艺术形式、建筑风格以及宗教信仰。您将了解到东方哲学的智慧,西方艺术的魅力,非洲部落的神秘,美洲原住民的古老传说,以及亚洲文明的兼容并蓄。 思想的火花与哲学智慧: 人类对自身、对世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从未停止。本书将介绍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哲学家,孔子、老子等东方圣贤,以及近代以来如笛卡尔、康德、尼采等思想家的核心观点,帮助读者构建自己的哲学思考框架。 第三篇:理解我们社会的生活——人文与社会的常识 现代社会的运作规则: 了解国家、政府、法律的基本概念,理解民主、自由、人权等重要政治原则。我们将探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如供需关系、市场经济、通货膨胀等,帮助读者理解金钱的价值和财富的来源。 科技的进步与社会的影响: 互联网、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科技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本书将介绍这些前沿科技的基本原理,并探讨它们对社会、伦理、就业等方面的深远影响,引导读者理性看待科技发展。 人际交往的智慧与沟通技巧: 良好的沟通是连接人心的桥梁。本书将提供实用的社交技巧,包括倾听的艺术、有效表达的要领、解决冲突的方法,以及如何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心理的奥秘与情绪的管理: 了解人类的常见心理现象,如情绪的产生与调控、学习与记忆的过程、动机的来源等。本书将提供一些心理调适的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自己,管理情绪,保持心理健康。 艺术的魅力与审美教育: 音乐、绘画、雕塑、文学、戏剧……艺术是人类情感和创造力的结晶。本书将介绍不同艺术门类的基本特征和欣赏方法,引导读者培养对美的感知力和鉴赏力。 第四篇:生活的实用指南——健康与技能的宝藏 健康的生活方式: 均衡的饮食、规律的运动、充足的睡眠是健康的基石。本书将提供科学的营养学知识,介绍不同运动的益处,并强调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帮助读者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原理: 为什么肥皂能洗净污垢?蒸馏水和自来水有什么区别?冰箱是如何制冷的?本书将用科学的眼光解释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让读者在日常琐事中也能感受到科学的魅力。 基本的生活技能: 学习一些基本的急救知识,了解如何安全用火用电,掌握简单的维修技巧,认识不同种类的植物和昆虫……这些实用技能不仅能帮助我们应对突发情况,也能提升生活的便利性。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认识环境污染的危害,了解气候变化的挑战,学习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的方法。本书将倡导绿色生活理念,呼吁读者从身边做起,为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贡献力量。 结语 《常识大百科:探索世界的奥秘》是一扇开启无限知识之门的钥匙,是一本陪伴读者成长的智慧伙伴。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思维的启迪。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激发读者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最终成为一个懂得生活、热爱学习、对社会有贡献的优秀个体。翻开本书,让我们一同踏上这场精彩纷呈的常识探索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感,简直是为现代书房量身定制的。我通常不会把知识类的书籍放在客厅显眼的位置,但这一本例外。它的版式设计极为考究,大片的留白不仅保护了阅读视力,更营造了一种沉静、专注的阅读氛围。排版师明显下了功夫,字体的选用兼具现代感和经典韵味,行距和字距的设置都达到了教科书级别的标准,即便是大段的文字阅读,也不会产生压迫感。我特别注意到,在每一个知识板块的开头和结尾,都穿插着一些设计精美但信息量并不大的“知识碎片”小插画或者引言,这些元素不仅起到了视觉缓冲的作用,更像是在提醒读者:“知识的海洋是广阔而有趣的,慢慢来。” 这种对阅读体验的整体美学追求,让阅读本身变成了一种享受,而不是一项任务。对于一个追求高品质生活和知识体验的人来说,这本实体书的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其内容本身。

评分

说实话,我很少对一本书产生“相见恨晚”的感觉,但《学常识全知道》做到了。我过去几年里,零散地看过不少科普读物,但总觉得它们要么过于专业以至于晦涩难懂,要么过于通俗以至于流于表面。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它的语言风格是极其鲜活且富有生命力的,完全没有那种陈旧的教条味。比如,在讲述一个物理定律时,它没有直接抛出公式,而是通过一个生动的生活场景——比如日常生活中一个被忽视的现象——来引导你自然而然地发现这个定律的必然性。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读完某个章节后,我甚至会立刻去验证书中所述的某个小实验或现象,这种即时的反馈机制,让知识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活生生的体验。这本书的目录设计也非常巧妙,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联性很强,读起来如同在解一个巨大的、层层递进的谜题。

评分

我是一个对细节有着近乎偏执追求的人,尤其是在阅读非虚构类作品时,信息的准确性和全面性是我最看重的指标。这本书在这方面表现出的专业度,让我深感惊喜。它不像某些“百科全书”那样追求大而全,反而是在关键领域做到了深而精。举例来说,关于某一个地理奇观的成因分析,它不仅给出了主流地质学的解释,还非常巧妙地穿插了当地流传的民间神话,并在脚注中明确区分了科学事实与文化传说,这种严谨的界限感,极大地提升了本书的可信度。更让我欣赏的是,它在介绍复杂概念时,会预判读者的知识盲区,适时地抛出类比或者图表辅助理解,这种以读者为中心的叙事策略,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相关领域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核心要点。我甚至特意去核对了其中几个数据点,发现其引用的来源都非常可靠,显示出作者团队具备极强的学术功底和资料检索能力。这本书,与其说是知识的堆砌,不如说是高质量知识的策展。

评分

这本书的知识广度确实令人叹服,它涉及的领域之杂,几乎涵盖了从天文地理到人文历史,再到现代科技的方方面面,但最难能可贵的是,它没有让这种广度冲淡了知识的深度。当我读到某一章关于古代哲学流派的比较分析时,我发现作者居然能在一千多字的篇幅内,将不同学派的核心矛盾和历史影响梳理得井井有条,逻辑链条清晰到让人想立刻重温一遍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更难得的是,它不是简单地罗列“A说这个,B说那个”,而是探讨了这些观点是如何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产生的,充满了洞察力。对于我这种习惯于碎片化学习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知识骨架”,它将零散的知识点有效地串联起来,帮助我构建起一个更完整、更系统的认知框架。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看待很多日常现象的角度都变得更加立体和深刻了,不再满足于表层的解释,而是渴望探究其背后的原理和历史脉络。这是一本真正能提升思维层次的工具书。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艺术品,那种深沉的蓝色调搭配烫金的字体,拿在手里就觉得分量十足,一看就是那种能镇得住场面的典藏版。我原本对这类知识性书籍抱持着“大概率是老生常谈”的心态,但翻开内页后,我的看法彻底改观了。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教科书式罗列,而是用一种近乎说书人的口吻,将那些看似遥远的历史、晦涩的科学原理,甚至是日常生活中的小窍门,讲述得活灵活现。比如,它对古代某项发明起源的考证,引用了多方史料进行比对分析,逻辑清晰且论据扎实,读起来酣畅淋漓,仿佛置身于历史现场。特别是它对一些公认的“常识”进行溯源,揭示了这些知识点是如何一步步演变和被确立的,这种深度挖掘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纸张的质感也相当出色,油墨印刷清晰不反光,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是许多同类书籍所缺乏的。我几乎可以肯定,这本书的编校团队在内容的打磨上倾注了极大的心血,绝非市面上那种拼凑货色可比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