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乐章集校注 | 作者 | 柳永;薛瑞生 校 |
| 定价 | 88.00元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 ISBN | 9787101109481 | 出版日期 | 2015-08-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3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对宋代词人柳永的词作集《乐章集》做了全面的校笺、考辨与评述。收朱祖谋《彊邨丛书》本《乐章集》中柳词贰佰陆阕,又《天机馀锦》、《全宋词》、等典籍中收柳永佚词七阙,佚诗三首,佚文一篇,词、诗、文残句若干。分四编:上编为出仕前之什,中编为出仕后之什,下编为不编年之什,外编为柳永作品辑佚。 |
| 作者简介 | |
| 柳永(约984-约1053),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是首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多的词人。在词调的创用、章法的铺叙、景物的描写、意象的组合和题材的开拓上对后来词人影响极深。 薛瑞生,陕西蒲城人。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西北大学中文系教师,教授,中国红楼梦学会、全国苏轼研究会及李清照、辛弃疾学会历届理事。1著有专著《红楼采珠》、《〈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导读》、《乐章集校注》、《红楼梦谫论》、《东坡词编年笺证》,主编撰稿《中国古典小说六大名著鉴赏辞典》、《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论文《论典型的个性化道路及其他》、《给胡适在红学史上以应有地位》、《南渡词论略》、《东坡前壬子词考证》、《东坡南迁词考证》、《东坡词编年正误》、《苏门?苏学与苏体》、《柳永卒年新说》、《柳永投献词考证》等。 |
| 目录 | |
| 增订本前言 增订本凡例 上编 出仕前之什(七十二首) 凤栖梧(帘内清歌帘外宴) 鬬百花(满搦官腰纤细) 促拍满路花(香靥融春雪) 菊花新(欲掩香帏论缱缮) 洞仙歌(嘉景) 玉女播仙佩(飞琼伴侣) 雨霖铃(寒蝉凄切) 倾杯乐(离宴殷勤) 引驾行(虹收残雨) 鹧鸪天(吹破残烟入夜风) 忆帝京(薄衾小枕凉天气) 慢卷紬(闲窗烛暗) 安公子(梦觉清宵半) 倾杯(金风淡荡) 尾犯(夜雨滴空阶) 驻马听(凤枕鸾帷) 八六子(如花貌) 满江红(万恨千愁) 满江红(匹马驱驱) 梦还京(夜来忽忽饮散) 夜半乐(冻云黯淡天气) 鬬百花(煦色韶光明媚) 乐章集校注(增订本) 定风波慢(自春来、惨绿愁红) 西施(自从回步百花桥) 留客住(偶登眺) 夜半乐(艳阳天气) 燕归梁(织锦裁篇写意深) 祭天神(叹笑筵歌席轻抛弹) 六幺令(淡烟残照) 望远行(绣帏睡起) 浪淘沙慢(梦觉、透窗风一缝) 凤衔杯(有美瑶卿能染翰) 凤衔杯(追悔当初孤深愿) 法曲献仙音(追想秦楼心事) 西平乐(尽日凭高目) 笛家弄(花发西园) 昼夜乐(洞房记得初相遇) 雨中花慢(坠髻慵梳) 迷神引(红板桥头秋光暮) 诉衷情近(景阑画永) 女冠子(淡烟飘薄) 竹马子(登孤垒荒凉) 望汉月(明月明月明月)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临江仙引(梦觉小庭院) 倾杯乐(皓月初圆) 临江仙引(渡口、向晚) 阳台路(楚天晚) 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 瑞鹧鸪(天将奇艳与红梅) 倾杯乐(楼锁轻烟) 归朝欢(剔岸扁舟三两只) …… 中编 出仕后之什(五十八首) 下编 不编年之什(七十八首)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绝对是“收藏级”的品质。封面采用的是一种哑光的布面材质,手感温润,耐人寻常的触感让我想起旧时光图书馆里那些珍藏的孤本。内页的排版也下足了功夫,字号适中,行距宽松,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劳,这对于我这种需要长时间伏案阅读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特别注意到,书中的插图(如果内容包含的话,此处可理解为对书中某些重要概念的图示或版式设计)处理得极为克制和写意,没有喧宾夺主,反而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恰到好处地在视觉上提供了对文本内容的辅助理解。在内容上,作者对细节的考据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我可以感受到作者在每一个历史节点和文化背景的描述上,都投入了巨大的心血进行核实和考证。这种严谨性,让阅读过程充满了一种安全感——你相信自己正在接受的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准确信息。这本书与其说是一部文学作品,不如说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艺品,从视觉到触觉,再到思想层面,都给予了读者全方位的愉悦和满足。
评分坦白讲,一开始我有点担心这类题材会不会过于晦涩难懂,毕竟历史与哲学的交织往往容易让人望而却步。但是,这本书的叙事策略非常聪明,它采用了多重叙事视角,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揭开真相的面纱。对于严肃的议题,作者没有直接堆砌理论,而是将这些思考融入到角色的人生选择和命运转折中。举个例子,书中有一段关于“时间”的探讨,不是通过枯燥的论述完成,而是通过一个角色对逝去时光的追悔和对未来的迷茫,让读者自己去体会那种哲学困境。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远比生硬的说教要高明得多。更让我惊喜的是,即便是学术性较强的段落,作者的遣词造句也保持着一种古典的韵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有一种音乐般的节奏感,完全没有一般学术著作的僵硬和枯燥。翻开书页,时不时会遇到一些精妙的比喻,比如将知识比作深海中的珊瑚,美丽却暗藏危险,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的体验。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故事,更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入心灵的对话,引人深思,令人回味。
评分我最近在寻找那种能够彻底打断我日常思维定势的作品,很幸运,这本就做到了。它挑战了许多我原本深信不疑的观念,迫使我从全新的角度审视那些习以为常的事物。作者在构建故事情境时,常常设置一些看似悖论的场景,让角色在道德的灰色地带挣扎。读者在代入角色的同时,也必须诚实地面对自己内心深处的判断和预设。这种阅读体验是充满张力的,你既想知道角色会如何选择,又害怕他们做出那些可能会让你感到不安的选择。文字的魅力在于其穿透力,这本书的文字穿透力极强,它不只是描绘外部世界,更是直击人心最幽微之处。有时候,我读到某一段,会忍不住停下来,走到窗边,看着外面的车水马龙,心中却在回味书中的某一个哲学诘问。这本书的后劲很大,合上书本后,那些人物的命运和作者提出的问题依然在我脑海中盘旋,久久不能散去。它成功地将“阅读”从一种单纯的消遣活动,提升为一种主动的、充满批判性的思考过程,非常推荐给那些不满足于平庸叙事的人。
评分这本新近购入的精装本,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那种厚重和对文字的尊重。初翻几页,便被作者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深深吸引。它不像那种急于抛出观点的学术论著,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带着慈祥的微笑,慢慢为你展开一幅历史的长卷。叙事的节奏把握得极好,时而如同溪流潺潺,细腻入微地描摹着人物的内心挣扎与周遭环境的细微变化;时而又像遇到险滩,情节陡然加速,让人屏住呼吸,急切地想知道接下来的转折。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处理那些复杂的人际关系时,那种不动声色的高明。没有生硬的对白来解释人物的动机,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巧的行动和眼神的交流,让读者自己去体会那份心照不宣的默契或是难以言喻的隔阂。这本书的书页装帧也极为考究,纸张的纹理和油墨的质感,都透着一股子典雅的书卷气,让人在阅读时,仿佛能从指尖感受到文字的温度。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沉浸其中,才读完最初的几章,但已经可以断定,这是一部需要细细品味的佳作,绝不能囫囵吞枣地快速浏览过去,它需要你放慢脚步,去享受那种被文字温柔环抱的感觉。
评分读完这本书的开篇部分,我不得不承认,我对作者的想象力感到由衷的敬佩。他构建的世界观之宏大,细节之繁复,简直令人咋舌。这不只是一部简单的故事集,更像是一部微缩的社会切片,里面的人物无一不是鲜活得仿佛下一秒就要从纸上走下来与你对话。让我印象极其深刻的是他对社会底层人物命运的刻画。那种深入骨髓的无力感和在绝望中迸发出的微小抗争,被作者捕捉得极其精准和残酷。没有刻意拔高,也没有过度美化,只呈现出生活本来的面貌,带着泥土的腥味和汗水的咸涩。文字的张力很强,尤其在描写冲突场景时,仿佛能听到空气中摩擦出的火花,每一个字都像一颗被用力掷出的石子,砸在平静的水面上,激起层层涟漪。这本书的结构也很有意思,看似松散的章节,实则暗藏着一条条看不见的线索,引导着读者去发掘背后更深层次的关联和主题。读到某一处时,我甚至忍不住停下来,拿出纸笔,试图梳理一下目前出现的几条主要脉络,生怕稍不留神就错过了作者埋下的伏笔。这绝对是一本需要反复阅读,每次都能发现新洞见的立体作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