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木刻画,远在刻版印刷术大兴以前,就已经出现了,至少有一千年的历史。唐代咸通九年(公元八六八年)印在金刚经上的插画,为我们的民族文化建树了新的丰碑。到了明代末年,一六四四年甲申,胡曰从氏所编印《十竹斋笺谱》,运用当时流行的“饾版”、“拱花”之术,曾使彩色套印木刻画艺术水平推向新的高峰。明代末年版、拱花木刻彩印的画集。胡正言辑印。崇祯十七年(1644)刊行。有九龙李于坚、上元李克恭序文。共 4卷。卷一有“清供”、“华石”、“博古”“画诗”等72种卷二有“胜览”“入林”“无花”、 “凤子”等 77种。卷三有“孺慕”、“棣华”、“应求”“闺则”等72种。卷四有“建议”“寿征”、“灵瑞”、“香雪”等72种。
胡正言,字曰從,號十竹主人,安徽休寧人。嘗從李如真攻六書之學,于書法、繪畫、製墨、印箋無不精通。明亡以後,他隱居南京鷄籠山侧『十竹齋』中,專心從事藝術活動,以印箋、篆刻、出版各種圖籍為業。其主持雕版彩色套印的《十竹齋書畫譜》和《十竹齋箋譜》,是中國印刷史上劃時代的精品。
最后几章对“入林”、“无花”、“凤子”、“孺慕”和“棣华”这些意象的探讨,展现了作者深沉的情感世界和对自然万物的细腻体察。这些章节不再是纯粹的器物鉴赏,而是转向了更内向、更具人文关怀的领域。从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到对亲情的咏叹,笔调变得更为柔和、含蓄。尤其是对于“孺慕”的阐述,寥寥数语,却道尽了人世间最真挚的情感纽带,让人在书卷气中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温情。这种由外物回归到心灵深处的写作转向,使得整本书的层次更加丰富和立体,让人在赞叹其学识之广博的同时,也被其情感之真挚所打动,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画诗”与“胜览”两部分的结合,简直是视觉与文字的完美交响。作者没有简单地罗列诗句和画作,而是探讨了二者在表达“意境”上的殊途同归。我仿佛能透过文字的描摹,亲眼看到那山川的雄奇与花草的细腻。特别是那些对于光影、气韵的捕捉,使得画面感极其强烈,即使没有实物图像作为参考,也能在脑海中构建出完整且生动的场景。这种叙事的高超之处在于,它引导读者去“体验”美,而非仅仅“观看”美。读完后,我立刻就想拿起笔,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捕捉片刻的灵感,这种激发创造力的能力,是优秀艺术理论著作的重要标志。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那种典雅的宣纸质感,拿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沉淀已久的书卷气。从触感到视觉,都透着一股子文人的雅致。我尤其喜欢那种线装的样式,翻阅起来有一种仪式感,仿佛每一个动作都在向古人致敬。内页的纸张处理得恰到好处,吸墨性强,但又不会显得过于粗糙,即便是最精细的描摹,也能清晰地展现出来。装订得非常牢固,看得出用心挑选过材料和工艺,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在如今这个追求快速复制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可以把玩的艺术品,光是放在书架上,那种古朴的韵味就能提升整个空间的格调。这样的用心制作,使得每一次的翻阅都成为一种享受,而非负担。
评分书中对于“华石”和“博古”的论述,展现出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作者似乎拥有与古人对话的能力,能够将那些历史悠久的器物赋予新的生命和意义。我特别欣赏那种将不同门类的艺术品进行关联和对比的手法,使得原本孤立的审美对象被编织成了一张巨大的文化网络。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琳琅满目的古董铺中,每一件展品都有其独立的故事,但又相互呼应。这种融会贯通的视野,不是一般收藏家所能达到的,它需要深厚的学养和广博的兴趣作为支撑。每一次深入阅读,都会发掘出新的联系点,这种知识的迭代和惊喜感,是阅读体验中非常令人兴奋的一部分。
评分读罢全书,我被其中描绘的那些“清供”场景深深吸引。作者对于生活细节的观察入微,将那些看似寻常的器物,通过文字和意境的描摹,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不仅仅是描绘物品本身,更是描绘了物品背后所承载的时间、情感和文化意涵。那种“静”的力量,让人在喧嚣的日常中找到一处可以安放心灵的角落。这种对“闲适”哲学的阐述,非常到位,没有故作高深的空谈,而是将这种境界融入到了日常的品鉴之中。书中的文字节奏舒缓,如同慢火熬制的汤,需要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出其中的醇厚。它教导我们如何放慢脚步,用更审慎、更温柔的目光去对待我们周围的一切,从一个简单的陈设中,体会到宇宙的秩序和美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