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梁漱溟卷 | 作者 | 梁培宽,王宗昱 |
| 定价 | 69.00元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300201696 | 出版日期 | 2015-01-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内容的选取试图帮助读者了解梁漱溟先生不同时期对不同问题的思考,也希望反映梁先生思想的独特之处。梁先生处在新世纪世界大交通的时代,对东西文化的不同特征作了许多思考。例如教育问题,他认为东西方有看重情志和传授知识的不同,各有长短,应该综合双方的长处。谈到社会问题,他主张从中国社会的组织构造来入手解决。这显然不同于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的主张。 |
| 作者简介 | |
| 梁漱溟(1893—1988),原名焕鼎,字寿铭,又字漱冥,后以漱溟行世。生于北京,原籍广西桂林。20世纪中国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改造运动者。1917年入北京大学任教,七年后投身农村,从事乡村建设运动。抗战中为促进国共团结抗敌而奔走,参与创建民盟;胜利后又参与国共和谈,为和平建国而努力。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常委及宪法修改委员会委员,但心思之用更在于人生问题之研究。一生用心于两大问题:人生问题与中国问题。为此两大问题而思考、而行动,终其一生。主要著作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印度哲学概论》、《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等。 梁培宽,梁漱溟先生长子。1925年生于北京。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学系,在校工作约四年后,调往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工作。“”期间下放五七干校劳动,约四年。后分配至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负责《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编辑室工作。自1986年退休至今,从事整理、编辑及出版梁漱溟著述工作。 王宗昱,1 9 5 4年生。1 9 7 8年进入北京大学学习。1986年至今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1984年开始参加中国现代哲学史研究项目,1987年开始发表关于梁漱溟思想研究的论著。现在主要从事道教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
| 目录 | |
| 梁漱溟先生之所以成为思想家费孝通 导言 谈佛 ——与张蓉溪舅氏书(1914) 吾曹不出如苍生何(1917) 如何成为今天的我(1928) 三种人生态度 ——逐求、厌离、郑重(约1934) 以出家的精神做乡村工作(1934) 我的家世与生平行事(1952) 自述早年思想之再转再变(1969) 人生实践上追求真理的勇士 ——读《河上肇自传》(1973) 孔子真面目将于何求?(1923) 东方学术之根本(1934) 孔子学说之重光(1934) 礼记大学篇伍严两家解说合印叙(1965) 儒佛异同论(1967) 东方学术概观(选录)(1975) 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后觉悟(1930) 中国之地方自治问题(1932) 中国社会构造问题(1936)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对时局主张纲领(1941)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宣言(1941) 中国政治问题研究(1948) 东西人的教育之不同(1922) 办学意见述略(1924) 重华书院简章(1924) 今后一中改造之方向(1928) 请办乡治讲习所建议书(1928) 河南村治学院旨趣书(1929) 社会本位的教育系统草案(1933) 精神陶炼要旨(1934)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选录)(1921) 乡村建设理论(选录)(1937) 中国文化要义(选录)(1949) 人心与人生(选录)(1975) 梁漱溟先生生平 梁漱溟年谱简编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略带陈旧的纸张质感和典雅的字体排版,一下子就把你拉回到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我特别喜欢封面那种留白的处理方式,既突出了主题,又不至于显得过于拥挤。初次上手时,那种沉甸甸的分量感,也预示着里面内容的厚度和深度。我本来以为这种学术性的文集可能会在阅读体验上有所妥协,但不得不说,出版社在细节处理上是相当用心的。内页的走线清晰,标注规范,即便是需要查阅大量引文和注释的章节,也能保持阅读的连贯性。它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构成了一道风景线。翻阅时,那种对知识的敬畏感油然而生,让人忍不住想更仔细地去探究每一页文字背后的历史脉络与思想火花。这种对实体书的尊重,在如今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难得。
评分说实话,初读时我被文风的古雅和句式的冗长所困扰,那是一种典型的旧式书面语,节奏缓慢,转折曲折,与现代快餐式的阅读习惯格格不入。这要求读者必须放慢速度,甚至需要反复咀嚼才能领会其中深意。但一旦适应了这种独特的语境,你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一种沉稳的力量和古典的韵味。这种语言本身就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投射——审慎、内敛而又充满张力。对我个人而言,这更像是一次与古代哲人的深度对话,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力去进入那个对话场域。它不是用来消遣的读物,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拉练”,挑战着我现有语言习惯的舒适区,最终却带来了更扎实的语感和更深层次的思考能力的回馈。
评分我留意到,这套文集的定价虽然不算低廉,但考虑到其作为“文库”的系统性和汇集资料的稀缺性,我认为它具有相当高的收藏价值。这不仅是对一位重要思想家毕生成果的系统性总结,更是在为后世保留一份珍贵的思想档案。它不像那些昙花一现的热门书籍,其价值在于其恒久性——这些论断和探索,是构建理解中国现代转型基石的重要砖石。我把它放在书房里,不仅仅是出于阅读的目的,也是希望它能时刻提醒我,在面对当下的复杂议题时,不要忘记回溯历史的源头,去汲取那些经过时间淘洗的智慧。可以说,它是一笔对未来思考能力的长期投资,其厚度与重量,远超出了纸张本身的物理属性。
评分这本书的编辑工作可以说是做得极其细致了,从我作为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最让人感到贴心的是那些辅助性的资料和索引部分。我发现,编者并非仅仅是简单地将原文堆砌起来,而是做了大量的考证和梳理,比如对一些关键概念的首次提出时间点、不同版本之间的细微差异,都有详尽的批注。这极大地便利了那些希望深入挖掘一手资料的读者。特别是对于那些陌生的历史人名和地理名词,清晰的脚注起到了很好的导读作用,避免了阅读过程中因频繁查阅工具书而打断思绪的尴尬。这种对阅读体验的关怀,体现了出版方对学术严肃性的承诺。我对比了几篇核心文章的早期发表版本,能看出这次的整理在准确性和完整性上都有了显著提升,这对于研究者而言,价值是无可估量的。
评分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来消化其中的核心论述,尤其是在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性冲突的那几个章节,作者的思维框架展现出一种罕见的穿透力和思辨深度。他并非简单地进行二元对立的批判,而是试图在历史的纵深处寻找一条能够兼容并蓄的出路。这种“融汇”而非“断裂”的立场,在当时诸多激进思潮中显得尤为清醒和高远。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对着白纸琢磨他那些复杂的逻辑推演,时常会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但转瞬又会被新的疑问所笼罩。这套文集的好处在于,它将思想的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即便是对于初涉该领域的研究者,也能提供一个坚实的立足点。更难能可贵的是,即便是隔了这么多年回头看,那些关于社会结构、人心改造的洞察,依然能精准地映射到我们当下的困境之中,不得不令人叹服其思想的超前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