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梁漱溟卷 9787300201696

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梁漱溟卷 978730020169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培宽,王宗昱 著
图书标签:
  • 梁漱溟
  • 中国近代思想史
  • 思想文化
  • 哲学
  • 社会学
  • 中国文化
  • 民国史
  • 学术著作
  • 文化研究
  • 近现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01696
商品编码:2986738405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梁漱溟卷 作者 梁培宽,王宗昱
定价 69.00元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300201696 出版日期 2015-01-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的选取试图帮助读者了解梁漱溟先生不同时期对不同问题的思考,也希望反映梁先生思想的独特之处。梁先生处在新世纪世界大交通的时代,对东西文化的不同特征作了许多思考。例如教育问题,他认为东西方有看重情志和传授知识的不同,各有长短,应该综合双方的长处。谈到社会问题,他主张从中国社会的组织构造来入手解决。这显然不同于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的主张。

   作者简介
梁漱溟(1893—1988),原名焕鼎,字寿铭,又字漱冥,后以漱溟行世。生于北京,原籍广西桂林。20世纪中国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改造运动者。1917年入北京大学任教,七年后投身农村,从事乡村建设运动。抗战中为促进国共团结抗敌而奔走,参与创建民盟;胜利后又参与国共和谈,为和平建国而努力。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常委及宪法修改委员会委员,但心思之用更在于人生问题之研究。一生用心于两大问题:人生问题与中国问题。为此两大问题而思考、而行动,终其一生。主要著作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印度哲学概论》、《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等。
  梁培宽,梁漱溟先生长子。1925年生于北京。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学系,在校工作约四年后,调往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工作。“”期间下放五七干校劳动,约四年。后分配至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负责《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编辑室工作。自1986年退休至今,从事整理、编辑及出版梁漱溟著述工作。
  王宗昱,1 9 5 4年生。1 9 7 8年进入北京大学学习。1986年至今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1984年开始参加中国现代哲学史研究项目,1987年开始发表关于梁漱溟思想研究的论著。现在主要从事道教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目录
梁漱溟先生之所以成为思想家费孝通
导言
谈佛
——与张蓉溪舅氏书(1914)
吾曹不出如苍生何(1917)
如何成为今天的我(1928)
三种人生态度
——逐求、厌离、郑重(约1934)
以出家的精神做乡村工作(1934)
我的家世与生平行事(1952)
自述早年思想之再转再变(1969)
人生实践上追求真理的勇士
——读《河上肇自传》(1973)
孔子真面目将于何求?(1923)
东方学术之根本(1934)
孔子学说之重光(1934)
礼记大学篇伍严两家解说合印叙(1965)
儒佛异同论(1967)
东方学术概观(选录)(1975)
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后觉悟(1930)
中国之地方自治问题(1932)
中国社会构造问题(1936)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对时局主张纲领(1941)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宣言(1941)
中国政治问题研究(1948)
东西人的教育之不同(1922)
办学意见述略(1924)
重华书院简章(1924)
今后一中改造之方向(1928)
请办乡治讲习所建议书(1928)
河南村治学院旨趣书(1929)
社会本位的教育系统草案(1933)
精神陶炼要旨(1934)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选录)(1921)
乡村建设理论(选录)(1937)
中国文化要义(选录)(1949)
人心与人生(选录)(1975)
梁漱溟先生生平
梁漱溟年谱简编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梁漱溟卷 内容概述 《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梁漱溟卷》精选收录了中国近代著名社会思想家、哲学家梁漱溟先生一生中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重要著作、文章、演讲以及未刊稿件等,全面展现了梁漱溟先生从青年时期直至晚年,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中国社会、文化、哲学、人生等问题的深刻思考与独特见解。本卷旨在通过系统梳理梁漱溟先生的思想遗产,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其“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与发展所做的理论探索,以及其在社会实践中提出的“乡村建设”等重要主张,从而勾勒出梁漱溟先生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独特地位与贡献。 梁漱溟其人与其思想背景 梁漱溟(1893—1988),字仲华,中国近代著名社会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他一生经历了中国近现代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从辛亥革命的曙光,到军阀混战的动荡,再到抗日战争的烽烟,以及新中国的成立和发展,每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都深深地影响了他的思想轨迹。 梁漱溟的思想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的熏陶。他深受王阳明“心学”和梁启超“新民说”的影响,但又并未全盘接受,而是在吸收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他强调“东方文化”的根基在于“人生取向”或“情感生活”,认为西方文化则以“权利取向”或“意志生活”为核心。这种鲜明的文化对比,构成了他早期思想的基石。 本卷收录内容详解 本卷并非简单地罗列梁漱溟先生的作品,而是经过精心编选,力求涵盖其思想发展的关键节点和核心论述。 一、早期哲学与文化论述: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这是梁漱溟早期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也是本卷的重要收录内容。在这部著作中,梁漱溟系统阐述了他关于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深刻洞见。他认为,西方文化以“向外”发展为特征,注重改造自然、追求权力与物质,其哲学核心是“智识主义”,表现为对“事实”的关注。而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则以“向内”为特征,注重调适人生、体悟情感,其哲学核心是“情感主义”或“直觉主义”,表现为对“价值”的关注。他深入分析了西方文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理性主义、科学主义、工业化以及伴随而来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战争冲突等。同时,他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出路,寄希望于中国文化的“情感生活”能够提供解决西方文明弊病的良方。本卷将收录《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完整文本,并可能包含一些其早期相关的手稿或论述,以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其文化观的形成过程。 其他早期论述: 除了《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本卷还将收录梁漱溟先生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发表的,与文化、哲学相关的其他重要文章和演讲。这些文章可能涉及他对儒家思想、佛教思想的重新解读,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角色的思考,以及对中国社会走向的初步判断。通过这些早期文本,我们可以看到梁漱溟先生是如何在回应时代挑战的同时,构建其独特的思想框架。 二、乡村建设与社会实践: 乡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梁漱溟先生的晚年思想,很大程度上集中在“乡村建设”的实践与理论上。他认为,中国的问题根源在于农村的凋敝和农民的困苦,因此,必须从农村入手,通过教育、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造,实现中国社会的全面复兴。本卷将详尽收录梁漱溟先生关于乡村建设的系列论述,包括他如何从理论层面论证乡村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他如何规划具体的建设方案,以及他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与思考。 《中国社会改造论》及相关著作: 《中国社会改造论》是梁漱溟先生探讨中国社会改造问题的重要著作。本卷将收录其相关章节或全部内容,详细阐述他对于中国社会改造的路径选择,包括如何处理阶级矛盾、如何实现民主政治、如何发展经济等。他的思想并非照搬西方模式,而是试图在中国本土的土壤中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农友会”与“梁漱溟乡村建设系列讲座”: 梁漱溟先生身体力行,在邹平、恺撒等地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乡村建设实践。本卷可能收录与这些实践相关的史料、回忆录,以及他关于“农友会”等组织运作的论述。此外,本卷还将收录他后期关于乡村建设的系列讲座或报告,这些内容生动鲜活,充分展现了他将理论付诸实践的决心与智慧。 三、晚年思想与人生哲思: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反思: 随着时代的变迁,梁漱溟先生也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更深入和更动态的思考。他晚年更加关注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对儒释道的智慧进行了新的阐释,并试图在现代社会中寻找其存在的空间。本卷将收录他晚年发表的一些关于人生哲学、道德修养、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未来走向的深刻论述。 对社会现实的关切: 即使在晚年,梁漱溟先生也始终保持着对社会现实的强烈关怀。他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发表看法,展现了一位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担当。本卷可能收录他晚年的一些书信、访谈、以及对时事的评论,折射出他一贯的批判精神和人文关怀。 个人传记与回忆: 为了更全面地展现梁漱溟先生的人生轨迹和思想演变,本卷还可能收录部分其个人传记、回忆录或相关研究资料。这些内容将帮助读者了解梁漱溟先生的生活经历、性格特点,以及他与同时代思想家、政治家的交往,从而更立体地认识这位伟大的思想家。 本卷的价值与意义 《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梁漱溟卷》的出版,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1. 全面梳理与系统呈现: 本卷是对梁漱溟先生思想的一次系统性梳理与集中呈现,为学界和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个便捷、权威的梁漱溟研究资料库,有助于深入、全面地理解其思想的丰富性与发展脉络。 2. 深化文化比较研究: 梁漱溟先生关于东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卷的出版,将有助于推动新时代背景下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提供思想资源。 3. 启发社会改造的中国智慧: 梁漱溟先生的乡村建设思想,以及他对中国社会改造的探索,为我们今天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理论启示。他的实践精神和问题意识,对于当代中国的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4. 认识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关键节点: 梁漱溟先生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的关键人物,他的思想既有对传统的继承,也有对现代的创新,更有对未来的期许。通过本卷,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发展逻辑,认识到思想家们在探索国家民族出路过程中的艰辛与贡献。 5. 传承人文精神与独立思考: 梁漱溟先生一生坚持独立思考,以深厚的人文情怀关怀国家民族的命运。本卷所收录的内容,将有助于激励读者传承这种独立思考的精神,保持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并积极探索解决现实问题的中国智慧。 总而言之,《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梁漱溟卷》是一部集学术性、资料性和思想性于一体的力作,它不仅是对梁漱溟先生思想遗产的珍藏,更是对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一次重要梳理与呈现,对于理解中国文化的根脉、探索中国社会的发展道路、以及思考人类文明的未来,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略带陈旧的纸张质感和典雅的字体排版,一下子就把你拉回到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我特别喜欢封面那种留白的处理方式,既突出了主题,又不至于显得过于拥挤。初次上手时,那种沉甸甸的分量感,也预示着里面内容的厚度和深度。我本来以为这种学术性的文集可能会在阅读体验上有所妥协,但不得不说,出版社在细节处理上是相当用心的。内页的走线清晰,标注规范,即便是需要查阅大量引文和注释的章节,也能保持阅读的连贯性。它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构成了一道风景线。翻阅时,那种对知识的敬畏感油然而生,让人忍不住想更仔细地去探究每一页文字背后的历史脉络与思想火花。这种对实体书的尊重,在如今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难得。

评分

说实话,初读时我被文风的古雅和句式的冗长所困扰,那是一种典型的旧式书面语,节奏缓慢,转折曲折,与现代快餐式的阅读习惯格格不入。这要求读者必须放慢速度,甚至需要反复咀嚼才能领会其中深意。但一旦适应了这种独特的语境,你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一种沉稳的力量和古典的韵味。这种语言本身就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投射——审慎、内敛而又充满张力。对我个人而言,这更像是一次与古代哲人的深度对话,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力去进入那个对话场域。它不是用来消遣的读物,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拉练”,挑战着我现有语言习惯的舒适区,最终却带来了更扎实的语感和更深层次的思考能力的回馈。

评分

我留意到,这套文集的定价虽然不算低廉,但考虑到其作为“文库”的系统性和汇集资料的稀缺性,我认为它具有相当高的收藏价值。这不仅是对一位重要思想家毕生成果的系统性总结,更是在为后世保留一份珍贵的思想档案。它不像那些昙花一现的热门书籍,其价值在于其恒久性——这些论断和探索,是构建理解中国现代转型基石的重要砖石。我把它放在书房里,不仅仅是出于阅读的目的,也是希望它能时刻提醒我,在面对当下的复杂议题时,不要忘记回溯历史的源头,去汲取那些经过时间淘洗的智慧。可以说,它是一笔对未来思考能力的长期投资,其厚度与重量,远超出了纸张本身的物理属性。

评分

这本书的编辑工作可以说是做得极其细致了,从我作为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最让人感到贴心的是那些辅助性的资料和索引部分。我发现,编者并非仅仅是简单地将原文堆砌起来,而是做了大量的考证和梳理,比如对一些关键概念的首次提出时间点、不同版本之间的细微差异,都有详尽的批注。这极大地便利了那些希望深入挖掘一手资料的读者。特别是对于那些陌生的历史人名和地理名词,清晰的脚注起到了很好的导读作用,避免了阅读过程中因频繁查阅工具书而打断思绪的尴尬。这种对阅读体验的关怀,体现了出版方对学术严肃性的承诺。我对比了几篇核心文章的早期发表版本,能看出这次的整理在准确性和完整性上都有了显著提升,这对于研究者而言,价值是无可估量的。

评分

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来消化其中的核心论述,尤其是在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性冲突的那几个章节,作者的思维框架展现出一种罕见的穿透力和思辨深度。他并非简单地进行二元对立的批判,而是试图在历史的纵深处寻找一条能够兼容并蓄的出路。这种“融汇”而非“断裂”的立场,在当时诸多激进思潮中显得尤为清醒和高远。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对着白纸琢磨他那些复杂的逻辑推演,时常会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但转瞬又会被新的疑问所笼罩。这套文集的好处在于,它将思想的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即便是对于初涉该领域的研究者,也能提供一个坚实的立足点。更难能可贵的是,即便是隔了这么多年回头看,那些关于社会结构、人心改造的洞察,依然能精准地映射到我们当下的困境之中,不得不令人叹服其思想的超前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