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定价:3950元
作者:《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典藏珍本》编委会
出版社:大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1-01
ISBN:9787800948985
字数:
页码:全十二册
版次:1
装帧:盒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22kg
编辑
内容提要
本书是《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及“艺术典”中术数类典籍的集大成之作,是以《钦定古今图书集艺术典”中术数类典籍的集大成之作,是以《 博物汇编\艺术典》中所收古代中国术数类部分典籍为底本,精心校勘而成。全书共分为:成\博物汇编\艺术典》中所收古代中国术数类部分典籍为底本,精心校勘而成。全书共分为:古今卜筮图书集 古今星命图书集成古今相术图书集成、古今堪舆图书集成、古今术数图书集成、成、古今星命图书集成、古今相术图书集成、古今堪舆图书集成、古今术数图书集成、古今选择图书集成等六个部分,包括古代拆字、挂影、射桩等术数名篇。全书绝大部分内容是《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个部分,包括古代拆字、挂影、射桩等术数名篇。全书绝大部分内容是《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所未收录的文献资料,现在看来,更具特殊的研究价值。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是一个对宋明理学有着深厚兴趣的读书人,常感叹于那些哲思的深邃与精微,但总觉得缺乏一个将不同学派观点并置对比的平台。手持此书,我惊喜地发现,它在“道学”或“心学”相关的条目中,并未采取褒贬或一家之言的立场,而是尽力罗列了不同流派的关键论述和相互诘难的记录。阅读体验是极其充实的,每一个条目都像是一块精心打磨的琥珀,里面封存着古代思想家的思维片段。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只是沉浸在对“格物致知”不同解释的辨析上,那种仿佛置身于古代学堂,听老先生们唇枪舌剑的现场感,是单纯阅读单一哲学家著作所无法比拟的。文字的选用上,它保留了大量古奥的词汇和句式,这对于习惯了白话文的现代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需要耐下心来对照注释或凭借积累去理解。但正是这份“不好读”,才更显出其珍贵——它要求读者投入精力去“征服”文本,而非被动接受,这种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知识的内化。
评分总而言之,这套书的阅读体验是宏大且内敛并存的。宏大在于其所覆盖的知识面的广袤无垠,令人望而生畏;内敛则体现在其对每一个细小条目的考据上的不厌其烦,如愚公移山般积累而成。我更倾向于将其视为一套可供终身学习和时常翻阅的“知识库”,而非快餐式的读物。它的价值,或许并非在于一气呵成的阅读快感,而在于当你面对某个特定问题,或对某个历史概念产生疑惑时,它总能提供一个坚实可靠、溯源清晰的立足点。这套书的出版,对于学术研究者而言是如虎添翼,对于文化爱好者来说,更是一次重温与对话古人智慧的绝佳契机。它沉默地陈述着历史,却以其自身的体量和深度,向每一位翻阅者提出了挑战:你是否愿意沉下心来,与这份厚重的文化遗产进行一次深刻的交流?对我个人而言,这绝对是一次值得的投资和收获。
评分从文学批评的角度来看,这部大书的价值更是无可替代的。我长期研究中国古典诗词的演变脉络,尤其是对不同朝代诗歌理论的兴衰更迭非常关注。以往查阅资料,常常需要在浩如烟海的文论集、诗话中穿梭,费时费力。而此书的“诗歌”或“文学”部分,犹如一张精细的网,将历代文人对“风骨”、“意境”、“格律”的论述,按照时间顺序或主题进行了汇编。最让我拍案叫绝的是,它对一些已经失传或只在零星笔记中提及的文学流派和批评家的观点进行了抢救性的收录和整理。阅读时,我发现自己可以清晰地追踪到某个文学主张是如何提出、如何发展、又如何被后人扬弃或继承的。这种纵向的、贯穿千年的文学史视野,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中国文学传统的认知深度。它不仅是一本参考书,更是一部活态的文学批评史展览馆。
评分这部鸿篇巨制,初捧在手,便觉沉甸甸的,那是岁月与智慧的重量。装帧设计透着一股朴拙而庄重的古典气息,纸张的质感温润,油墨的晕染恰到好处,仿佛能触摸到古籍的温度。我本是沉迷于清代史学考据的爱好者,缘起于对某段历史细节的追索,偶然间听闻此书的赫赫威名。翻阅目录,其纲领之宏大,简直令人叹为观止,涵盖了天文、地理、礼乐、刑法、文学、艺术乃至民间风俗的方方面面,犹如一座包罗万象的知识迷宫。不同于一般史书的单向叙事,它更像是一部系统的知识索引和汇编,引导你深入每一个细分的领域去探寻。我尤其欣赏它对古代典籍的引用和梳理,那些散佚已久、难以在寻常书店觅得的篇章,竟能在此书中找到清晰的脉络和出处。对于想建立起一个宏观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体系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扇至关重要的入门之门,它不急于告诉你“是什么”,而是让你先看到“有哪些”,激发你进一步探索的欲望。这种编纂思路,体现了古代士人严谨而博大的治学精神,让人肃然起敬。
评分作为一位对传统工艺美术感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原本以为这种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在技术细节上难免粗略。然而,事实证明我的预判是错误的。书中关于“建筑”、“服饰”乃至“园林”的记载,其详尽程度令人咋舌。例如,在记载某一朝代的官服制度时,不仅列举了不同等级的形制差异,甚至连所用材料的纹样、配饰的规格都有明确的描述,这些信息往往是分散在地方志或技术专著中的“犄角旮旯”之料。我曾试图根据书中的描述复原古代某类器物的制作流程,虽然未能完全成功,但那种被引导着去理解古代匠人思维方式的体验是无与伦比的。它提供了一种超越图像和现代图纸的叙事方式——用文字的精确性来描绘实体之美。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性,每读完一章,都仿佛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田野调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