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茶道
定价:29.80元
作者:王舜之;孔庆东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558114922
字数:
页码:26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茶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源于中国,之后又传入西方。王舜之著,孔庆东主编的《茶道/品读经典》涵盖了茶的历史、茶的艺术、茶的功用、茶的文化和茶的风情五个方面的内容,希望通过对相关知识的介绍,使读者对“茶”有更加系统而全面的了解与认识。
内容提要
王舜之著,孔庆东主编的《茶道/品读经典》涵盖了茶的历史、茶的艺术、茶的功用、茶的文化和茶的风情五个方面,希望通过对相关知识的介绍,广大读者能够对“茶”有一个更加系统而全面的认识,进而对“茶道”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下面,就请您翻开这本书,抛开尘俗的纷扰,让茶香包裹着心灵、茶味浸润着思绪,进行一次别样的茶道之旅吧!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茶在亚洲的传播中国的茶与茶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为深刻。它对日本茶道的产生与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茶及茶文化传人日本,主要是以浙江为通道,并以佛教为传播途径。浙江地处东南沿海,是唐、宋、元各代重要的进出口岸,境内的名刹大寺有天台山国清寺、天日山径山寺、宁波阿育王寺、天童寺等。其中天台山国清寺是天台宗的发源地,径山寺是临济宗的发源地。自唐代至元代,日本使节和学问僧纷纷来到浙江各佛教圣地修行求学。他们在回国时,不仅带去了茶的种植知识、煮泡技艺,还带去了中国传统的茶道精神,使茶道在日本发扬光大,并形成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和精神内涵。
在这些使节和学问僧中,与茶文化的传播有着直接关系的是澄。在澄之前,天台山与天台宗僧人也多有赴日传教者,如天宝十三年(754)的鉴真等,他们带去的不仅是天台派的教义,也有科学技术和生活习俗,其中就包括饮茶之道。贞元二十一年(804),澄奉诏随遣唐使人唐求法.来到浙江后,他便到天台山国清寺学习天台宗,后又到越州龙兴寺学习密宗,次年八月从明州起程归国。归国时,澄将浙江天台山的茶种带回了日本,同时也将茶饮引入宫廷。
后来,茶叶逐渐成为日本宫廷之物,深受皇室喜爱,并逐步向民间普及。
进人中国茶道外传的重要时期一一南宋,日本学问僧荣西曾两次来华。荣西回国时除带了天台新章疏30余部60卷外,还带回了茶种,回国后在寺院中种植,并大力宣传禅宗和茶饮。此外,荣西还研究了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并写出日本部饮茶专著一一《吃茶养生记》。他认为“饮茶可以清心,脱俗,明日,长寿,使人高尚”。他将此书呈献给镰仓幕府,自此上层阶级开始爱好饮茶,饮茶之风迅速盛行开来,荣西因此也被尊为日本的“茶祖”。
中国的茶文化在日本广泛传播的同时,中国的精品茶具一青瓷茶碗、天目茶碗也于此时由浙江传人了日本。天日茶碗对日本茶道影响甚远,日本自饮茶之初至开创礼茶的东山时代,所用茶具均为天目茶碗。
随后,由于茶道的发展,普通茶碗均为日本与朝鲜的仿制品,致使天目茶碗越发珍贵,只有在“台天目点茶法”、贵客临门、向神佛献茶等重要场合才会使用。15世纪时,日本禅师一休宗规大师的弟子、被后世尊方日本茶道始祖的村田珠光了“四铺半草庵茶”,他倡导顺应天然,真实质朴的“草庵茶风”。村田珠光认为茶道的本源应在于清心寡欲,将茶道之“享受”转化为“节欲”,体现了陶冶身心、涵养德性的禅道核心。
作为日本茶道创始人之一的武野绍鸥对日本茶道的发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传承村田珠光的理论,并结合自己的认识将其拓展,开创了“武野风格”。
……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初次拿到手里,那沉甸甸的质感和纸张散发出的淡淡墨香就让人心生敬意。封面那几笔水墨晕染出的山峦起伏,仿佛真的能从中感受到那份超然物外的清幽。我一直以为自己对传统文化了解得算是不错的了,但翻开内页,才发现自己是多么的浅薄。作者的笔触细腻得如同描摹一幅工笔画,每一个章节的过渡都自然得像是山涧溪流的潺潺之声。他没有直接堆砌那些艰涩的典故,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生活场景来展现精神内核。比如他描述一个老茶师如何对待每一片茶叶时,那种近乎虔诚的态度,让我不禁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对“器物”与“匠心”的敷衍。这本书的行文节奏把握得极好,时而如高山流水般激昂,讲述茶道哲学中对“道”的追寻与体悟;时而又像春日细雨般温柔,娓娓道来茶具的选择、水温的控制,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深厚的学问。读罢掩卷沉思,心中涌起一股久违的宁静与踏实感,感觉自己仿佛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对“慢下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我很少读到能将历史脉络梳理得如此清晰流畅的非虚构作品。这本书在追溯茶文化的源起时,简直就是一部微缩的历史画卷。作者对不同历史时期,从唐代煎茶的豪迈到宋代点茶的精致,再到明清以来冲泡法的演变,描绘得细致入微。最让我震撼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这些演变视为简单的技术迭代,而是将其背后所折射出的社会风气和文人精神的变迁,剖析得入木三分。比如,通过对不同朝代茶具材质和造型的对比,我们几乎可以窥见当时士大夫阶层的审美取向和生活哲学。读到宋代斗茶的盛况时,那种文人雅士间的比拼与风雅,让人仿佛能听到瓷碗碰撞的清脆声响,闻到那股抹茶的清香。而且,作者的考据工作做得非常扎实,引用的史料翔实可靠,但又巧妙地隐藏在叙事之中,丝毫不会让人感到枯燥。它成功地将一门看似小众的技艺,提升到了关乎民族精神和文化传承的高度,让我对我们传统文化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油生出无限的敬意。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堪称匠心独运,它像是一座层层递进的迷宫,每当你以为已经到达核心时,却发现还有更深邃的意境等待探索。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探讨“清”这个概念时所采用的辩证法。他没有将“清”简单理解为物质上的干净整洁,而是深入剖析了心灵层面的“去芜存菁”。作者用了很多篇幅去描绘如何在喧嚣的尘世中,为自己的思绪“留白”。这种留白,不仅仅是物理空间上的距离,更是精神频率上的调频。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的感官被重新校准了。以前听到的噪音,现在似乎都变得不那么刺耳了,而是退居到了背景之中。作者对“寂”的阐释也极具洞察力,他指出真正的寂不是没有声音,而是内心不再被外界的杂音所困扰,即便身处闹市,亦能享受到内心的安宁。这种从外在仪式到内在修行的完整闭环,让这本书的指导意义远超一本书籍的范畴,更像是一份为现代人量身定制的“心灵减压手册”。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惊喜在于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探讨,它将茶的生长环境、风土人情融入到茶事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作者笔下的茶园,不再是简单的农作物种植地,而是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圣地。他详细描述了高山云雾如何赋予茶叶独特的“气韵”,以及不同季节采摘对茶性产生的微妙影响。这种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与顺应,贯穿始终,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阅读这部分内容时,我仿佛能感受到泥土的芬芳和清晨薄雾的凉意,作者的文字具有极强的画面感和感官代入性。特别是他谈到“器”的选择时,指出选用的茶具材质,无论是陶土的拙朴还是瓷器的温润,都应该与饮茶者的心境以及所处的环境相匹配,这是一种对和谐的极致追求。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所谓的“道”,其实就深藏在我们与周围世界互动的方式之中,它要求我们以一种更加谦卑、更加审慎的态度去对待我们生命中的每一个选择和每一次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真是太有意思了,它不像一本教科书那样板着脸孔传授知识,反而更像是一位博学的长者,拉着你坐在炉火旁,边烤着火,边用他那充满人生阅历的声音娓娓道来。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和、敬、清、寂”这些核心理念时所采用的类比手法。他没有停留在抽象的理论层面,而是巧妙地将这些哲学概念与现代人的生活困境连接起来。举个例子,当讲到“敬”的时候,他提到我们对手机的依赖,以及那种随时被信息轰炸的焦虑感,然后反衬出茶道中对“当下”的全然专注,那种对比让人读起来不寒而栗,同时也豁然开朗。全书的语言风格充满了古典的韵味,但又非常接地气,完全没有那种故作高深的架子。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不是因为晦涩难懂,而是因为某些句子像精准的匕首一样刺中了我的内心,让我不得不停下来回味其中的深意。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审视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一粥一饭,到人际交往,都仿佛被蒙上了一层新的滤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