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分
☆☆☆☆☆
從裝幀和排版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實體呈現也讓閱讀體驗大打摺扣。字體選擇和行距的安排,顯然是為瞭最大程度地還原古籍的舊貌,這對於研究者來說或許是“原汁原味”,但對於習慣瞭現代印刷清晰易讀標準的讀者來說,簡直是視覺上的考驗。更不用說那些時不時齣現的、模糊不清的校勘符號和注釋標記,它們如同密布的蜘蛛網,遮蓋瞭原本就不太明晰的正文。我常常需要藉助放大鏡纔能辨認齣某些偏僻的異體字,而那些跨頁的圖錶或引文,更是難以對齊和辨讀。這迫使我不得不放慢閱讀速度到極緻,仿佛在進行一項對視力的極限挑戰。雖然我理解保護和尊重古籍原貌的重要性,但當這種追求導緻閱讀體驗變得異常晦澀難懂時,我們是否也應該思考,如何在傳承與普及之間找到一個更佳的平衡點呢?這部書,更多時候讓我感覺像是在“膜拜”而非“閱讀”。
評分
☆☆☆☆☆
這部《百衲本周書》實在讓人有些摸不著頭腦,尤其是對於一個初次接觸這類古籍的讀者來說。我原本是抱著瞭解唐代史學大傢的治學之風的期待翻開它的,卻發現內容組織上,與我熟悉的現代曆史著作的邏輯性相去甚遠。它更像是一部龐雜的史料匯編,不同篇章之間的跳躍性極大,有時前一頁還在細緻描摹某個官員的生平軌跡,下一頁便可能突然轉嚮對某種禮儀規範的冗長闡述。這種編排方式,雖然可能體現瞭那個時代史官們“博采眾長”的理念,但對於追求清晰脈絡的現代讀者來說,簡直是一場消化不良的閱讀體驗。我花瞭大量時間試圖在這些看似零散的記載中尋找一條主綫索,但似乎每一次努力都被作者們不經意間拋齣的新細節打斷。比如,在涉及特定朝代更迭的敘述中,不同作者的觀點和側重點差異顯著,雖然這本是“百衲本”的特色,可當不同的“補丁”縫閤在一起時,那種“東拉西扯”的感覺就愈發強烈瞭。我不得不時常停下來,查閱其他輔助資料,纔能大緻理清某些關鍵事件的上下文。這無疑極大地降低瞭閱讀的流暢性,讓人感嘆,要讀懂這部書,需要的恐怕不隻是對曆史的興趣,更需要一種近乎考古學傢的耐心與細緻。
評分
☆☆☆☆☆
說實話,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對它寄予瞭很高的期望,畢竟是唐代幾位大儒閤力編纂的“集大成之作”。然而,閱讀過程中的感受,卻像是在一個布滿灰塵的巨大閣樓裏摸索,偶爾能發現一兩件精美的瓷器,但更多的是一堆堆難以辨認的舊物。最讓我感到睏惑的是其語言風格的巨大反差。有些章節的文字是那麼的典雅凝練,仿佛能聽到古人的低語,每一個字都浸透著曆史的厚重感,讀起來令人心悅誠服。可緊接著,一些篇章的敘述方式卻變得異常口語化,甚至帶有明顯的時代局限性,那些對當時社會現象的評判,放在今日來看,未免顯得有些失之偏頗。這種參差不齊的文風,使得閱讀體驗忽上忽下,如同坐過山車一般。我嘗試去理解這是不同編纂者風格迥異的體現,但對於希望獲得一種統一、權威的曆史觀的讀者來說,這種“多人聲部”的閤唱,更多時候聽起來像是雜音。我不得不承認,這本書更適閤做案頭參考,讓專業人士去挖掘其中細微的史料價值,對於我這樣想進行一次純粹的、沉浸式的曆史閱讀的業餘愛好者而言,挑戰性實在太大瞭。
評分
☆☆☆☆☆
我對這部作品中體現齣的“包容性”感到既敬佩又無奈。所謂“百衲本”,其精華就在於匯集瞭不同來源、不同視角的史料,這在治學精神上是值得稱頌的。然而,這種包容性在實際閱讀中帶來的後果就是,你很難確定哪一個版本或哪一種解釋纔是最接近“真實”的。書中對同一事件的描述,往往存在微妙的差異,有時是時間上的錯位,有時是動機上的解讀不同。例如,在描述某次宮廷政變時,甲篇記載的起因是權力鬥爭,而乙篇卻強調是外部勢力乾預的結果。作為讀者,我無從判斷孰是孰非,更彆提試圖在這些記錄中構建一個穩定的曆史圖景瞭。這種多源信息的並置,雖然極大地豐富瞭史料的廣度,卻也使得曆史的“清晰度”大大降低瞭。它不是在講述一個故事,而是在陳列一堆等待被審視和辯駁的證據。對於渴望得到一個明確答案的我來說,這無疑是一種摺磨。
評分
☆☆☆☆☆
這本書的結構給我造成瞭極大的認知負擔。它不是一部敘事流暢的小說,也不是一部按時間綫嚴格劃分的編年史,它更像是一本按照某種我尚未完全理解的分類係統堆砌起來的百科全書的殘篇。我記得有一次,我正在追蹤一個關於某個重要人物的生平記載,書的內容卻突然跳到瞭對某個地方風俗的描述,中間沒有任何過渡性的提示。這讓我不得不懷疑,原書的完整性是否已經遭受瞭巨大的破壞,以至於我們現在看到的版本,僅僅是殘存的碎片。這種“碎片化”的閱讀體驗,迫使我必須不斷地在書中來迴翻找,試圖將那些散落在不同捲冊中的相關信息重新拼湊起來。我花費瞭大量的精力去辨認哪些內容是直接記載,哪些是後世的批注,哪些又是相互矛盾的旁說。這種“考古式”的閱讀,固然可以訓練人的信息整閤能力,但若單論獲取知識的效率,那絕對是低下的。我感覺自己像是在整理一座倒塌的書庫,而不是閱讀一部已經完成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