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教学生养成爱心的28堂课
定价:26.00元
作者:碧泠
出版社:时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1-01
ISBN:9787802321373
字数:
页码:22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同学们读读吧!知恩施爱从你做起吧!学生怎样度过青少年时代,这将决定他们未来人生的品质。学生们抢先阅读,你行动了吗?青少年人手一册,你还在等什么?
当今社会积极倡导的爱心大行动,培养学生如何施爱和爱别人,造就全新三好学生的一道德准则和行动指南。“阅读提升心境,购书奉献爱心”期待您与我们携手“一角钱关爱行动”。我们承诺从每本书中帮您捐出一角钱用于我国慈善事业。
我奉献,我快乐,真诚邀您共献爱心。《教学生养成爱心的28堂课》首印10000册的1000元爱心款已捐至“傅艳工作室贫困儿童专项救助账号”
爱心培养课堂,公益活动纪实,道德规范有价值课外读物,学校必修课,学生必读书,务类院校必备的教育。
内容提要
对学生的爱心培育过程其实也就是学生施爱的过程。《教学生养成爱心的28堂课》向大家讲述了我们如何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同时也向每个人阐述了我们如何爱别人。所以说,这是一本关于爱的书,它能让这个世界充满感动,充满温情,充满和谐。
目录
前言
第1种:向英雄学习
第2种:给孤寡老人送温暖
第3种:给孤儿一份爱
第4种:参与助学行动,托起明天的太阳
第5种:参与扶贫行动
第6种:关注特殊贫困群体
第7种:向灾区人们献一份爱心
第8种:挽救失足青少年
第9种:探望重病症患者
第10种:帮助残障人员
第11种:拯救沉溺网络的青少年
第12种:保护动物
第13种:爱护树木
第14种:拯救濒危物种
第15种:珍惜土地
第16种:节约能源
第17种:拒绝污染,守望家园
第18种:保护母亲河
第19种:呵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第20种:生活环保,从我做起
第21种:支持垃圾分类回收
第22种:倡导绿色旅游
第23种:珍惜历史文化遗产
第24种:爱护公共设施
第25种:参加义务劳动
第26种:将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相结合
第27种:爱心无国界
第28种:做一名青年志愿者
作者介绍
文摘
第1堂课:向英雄学习
雷锋的故事
雷锋,原名雷正兴,1940年出生在湖南省望城县一个贫苦农家。不满7岁时雷锋就成了孤儿。
1950年夏,乡保送雷锋免费读书,后加入少先队。小学毕业后在乡当了通信员,不久调到望城县委当公务员,被评为机关模范工作者。并于1957年加入共青团。1958年春,雷锋到团山湖农场,只用了一周的时间就学会了开拖拉机。同年9月,雷锋响应支援鞍钢的号召,到辽宁鞍山做了一名推土机手。翌年8月,他又来到条件艰苦的弓长岭焦化厂参加基础建设,曾带领伙伴们冒雨奋战保住了7200袋水泥免受损失,当时的《辽阳日报》报道了这一事迹。在鞍山和焦化厂工作期间,他曾3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5次被评为标兵,18次被评为红旗手。并荣获“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的光荣称号。
1959年12月征兵开始,雷锋跑了几十里路来到辽阳市兵役局(现人民武装部)要求参军。他身高只有1。54米,体重不足55公斤,均不符合征兵条件,但因政治素质过硬和有经验技术,后被破例批准入伍。参加人民解放军后,编人工程兵某部运输连四班,任班长。
1960年11月8日,雷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严党。
1961年,雷锋担任汽车班班长。从这一年开始,雷锋经常应邀去外地做报告。人群中也开始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雷锋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辛勤培养下一代茁壮成长。孩子们学雷锋做好事,受到一些人的非议。不少同学十分困惑,询问雷锋,为什么做好事这么难?雷锋说:“做好事就不要计较别人说什么,只要对人民有益,就应该坚持做下去。”
入伍不到三年的时间,雷锋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荣获了“模范共青团员’’称号。因为雷锋突出的表现,沈阳军区《前线报》专门开辟了“向雷锋学习”的专栏。
1962年8月15日上午八点多钟,细雨霏霏,雷锋和他的助手乔安山驾车从工地回到驻地。他们把车开进连队车场后,发现车身上溅了许多泥水,便不顾长途行车的疲劳,立即让乔安山发动车到空地去洗车。经过营房前一段比较窄的过道时,为安全起见,雷锋站在过道边上,扬着手臂指挥小乔倒车转弯。“向左,向左……倒!倒!”汽车突然左后轮滑进了路边水沟,车身猛一摇晃,骤然碰倒了一根平常晒衣服被子用的方木杆子,雷锋不幸被倒下来的方木杆子砸在头部,当场倒地,昏过去……
1963年3月5日,毛发表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在全国范围内掀起轰轰烈烈的学雷锋运动。雷锋精神的传播,极大地改变了社会风貌,教育影响了几代人。
几十年来,每逢3月,人们就以学雷锋的具体行动纪念他。在极“左”时期。有人将雷锋神化;商品经济时期,又有人竭力将他贬低。但是,任何社会都需要美好的事物,雷锋不仅仅属于一代人,他的精神已穿越了时空。
专家点评
英雄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虽说那些曾经给我们心灵带来感动的人和事已逐渐远去,但他们的精神却永驻在我们心间,时时刻刻鼓舞着我们,激励着我们,一如雷锋。
雷锋只是一个普通的解放军战士,在他的一生里,没有战火硝烟中的壮举,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他所遇到的事情,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常遇到:他所做出的业绩,我们每个人经过努力都可以做到。因此,雷锋像英雄人物一样让人感到可敬,也像常人一样感到可亲。我们怀念和崇敬这位年轻的士兵,不是因为他有的发明、不朽的著作或辉煌的功勛,而是在他身上感受到了一种珍贵的美好存在,体会到一种每个普通人都应该吸取的可贵的精神力量。
正因为如此,雷锋活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结构和模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习惯和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富裕起来的人们依旧从雷锋那里得到了启示,雷锋让人们知道如何生活,怎样活得有意义、有价值。
还是让我们永远铭记雷锋这些金子般的话语吧!“……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片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地坚守着生活的岗位?如果你要告诉我们什么思想,你是否在日夜宣扬那美丽的理想?你既然活着,你是否力未来的人类的生活付出你的劳动,使世界一天天变得更美丽?我想问你,为未来带来了什么?在生活的仓库里,我们不应该只是个无穷无尽的支付者。”
让我们响应江同志的号召——“学习雷锋同志,弘扬雷锋精神”。将英雄的行为进行到底。
序言
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也值得称赞,它绝不是那种一味堆砌文字的教材。每堂课的结构都安排得很有节奏感,通常是先提出一个核心问题,然后是理论支撑,紧接着就是大量的“课堂活动建议”和“家庭实践任务”。这些实践任务的设计非常巧妙,它们不是那种需要花费大量金钱或时间的宏大工程,而是巧妙地融入了日常生活的碎片时间。比如,其中有一个任务是“为家人设计一个五分钟的‘感谢仪式’”,这个简单的小行动,却能有效打破家庭成员间因忙碌而产生的隔阂。我尝试在家里推行了几项建议,效果立竿见影,孩子在执行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对“付出”的价值有了更直观的体会,不再仅仅把爱视为索取。而且,书中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它承认了不同家庭文化背景和教育理念的差异,提供的策略往往是灵活的,鼓励读者根据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进行“二次创作”,而不是死板地照搬照抄,这一点让我觉得作者对教育的理解非常深刻和人性化。
评分这本书的真正价值,在我看来,在于它挑战了我们对“成功教育”的传统定义。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会不自觉地将学业成绩和技能培养放在首位,而这本书坚定地将“情感素养”置于核心地位。它强调,一个真正有爱心的人,其抗挫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长期幸福感都会显著高于缺乏同理心的人。书中列举了许多数据和研究结果来支持这一论点,让“爱心教育”从一种软性的、难以衡量的目标,变成了一种具有明确收益的“长期投资”。我特别喜欢它在讨论“自我关怀”那一章的论述,作者清醒地指出,教育者首先需要学会爱自己,才能有效地将爱传递给下一代。这对我这个经常陷入自我牺牲模式的家长来说,是一个及时的提醒。它不是教你如何“塑造”一个充满爱心的孩子,而是引导你如何与孩子共同成长为一个更有温度的家庭共同体,这种双向赋能的理念,实在令人耳目一新。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的深度远远超出了我对一本“育儿指南”的预期。它不仅仅停留在“教孩子做什么”的层面,更多的是在探讨“我们如何成为更好的引导者”。作者在行文中多次引用了古典哲学和现代心理学的交叉观点,使得整个论述体系非常扎实,避免了成为一本“心灵鸡汤”。它不回避人性的复杂性,比如书中讨论了“嫉妒”、“偏见”等负面情绪,并教会我们如何引导孩子正确地认识和处理这些复杂情感,而不是简单地压抑它们。这种坦诚让阅读体验更加真实可信。更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参考文献和推荐阅读列表非常丰富,如果你对某一特定主题,比如“积极倾听”或“非暴力沟通”有更深入的兴趣,它为你指明了进一步探索的方向,展现了作者广博的知识储备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在不同人生阶段都能提供新见解的教育宝典。
评分初拿到手时,我其实有点担心它会过于学术化或者说教味太重,毕竟“爱心教育”这个话题很容易流于表面。但令人惊喜的是,这本书的叙事口吻异常亲切,像是邻家一位经验丰富、说话又很有条理的教育专家在跟你交谈。它没有使用太多晦涩的心理学术语,即便是涉及到一些行为科学的理论,也是用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进行了解构和重组。我发现作者非常擅长捕捉儿童在不同成长阶段对“爱”的不同理解层次。例如,对于年幼的孩子,它会建议如何通过具体的感官体验(比如触摸不同材质的物品,感受温暖与冰冷)来建立对“关怀”的初步认知;而对于青少年,则开始探讨更复杂的道德困境和群体责任感。这种递进式的设计,让家长和老师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当前教育阶段的策略。我个人最受触动的是其中关于“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的章节,它详细描述了在孩子犯错时,如何先处理情绪再处理行为,这在日常的管教中是极难拿捏的平衡点,这本书提供了一套非常清晰的“减压”流程,让人在面对孩子的挑战时,能够保持教育者的冷静和温暖。
评分这本厚厚的书,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光是封面那种温暖的米黄色调,就让人觉得非常舒服,很符合它“养成爱心”的主题。我一开始翻阅的时候,是被它的结构吸引了。它不是那种枯燥的说教,而是像一个循序渐进的训练营。每一课的标题都像是抛出了一个小小的挑战,引人深思。比如,它会引导你去观察身边那些微不足道的善意,然后深入挖掘为什么那些行为会产生如此正面的影响。我尤其喜欢它在阐述“共情”这个概念时采用的比喻,它没有直接告诉我们“你要站在别人的角度想”,而是用了一个非常生动的“心灵透镜”的比喻,让你感觉好像真的可以透过这面镜子,清晰地看到他人的处境和感受。书里还穿插了不少简短的案例研究,这些案例不是那种惊天动地的英雄事迹,而是更多聚焦在家庭内部、朋友之间、邻里小事上,这使得我们这些普通读者更容易代入,也更容易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找到实践的切入点。读完几章下来,我感觉自己对“爱心”这个概念的理解不再停留在空泛的“善良”层面,而是开始将其视为一种可以系统学习和实践的能力。它提供的工具和方法论非常实用,让人觉得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并非遥不可及的理想,而是可以通过科学的引导实现的具体目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