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文化一本通
定价:39.80元
作者:石晓娜
出版社:朝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6-01
ISBN:978750541747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40kg
编辑推荐
全面了解中国文化,迅速提升文化素养!本书通俗易懂,现查现用,是读者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化的实用案头必备书。
内容提要
本书从文学、艺术、宗敬、哲学、政治、教育、习俗以及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十五个方面入手,选择人们喜闻乐见,又具有中国文化代表性的主题,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全面地介绍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知识。本书涉及的知识面广,是读者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化的实用案头必备书。
目录
一 文学
诗
楚辞
诸子散文
赋
骈文
古体诗
律诗
绝句
打油诗
词
曲
小说
谚语
小品文
经史子集
类书
司马迁与《史记》
“三曹”
陶渊明
王维
诗仙李白
诗圣杜甫
白居易
郊寒岛瘦
陆游
唐宋八大家
《诗经》
四书五经
《尔雅》
《说文解字》
《唐诗三百首》
《永乐大典》
《四库全书》
《辞海》
二 艺术
书法
文房四宝
甲骨文书法
金文书法
石鼓文书法
小篆
隶书
草书
楷书
行书
宋四家
岩画
泼墨画
工笔画
写意画
国画
漫画
年画
画圣吴道子
张择端
篆刻
四大石窟
雕塑
兵马佣的艺术
编钟
师旷
五音十二律
《春江花月夜》
《霓裳羽衣曲》
《十面埋伏》
《汉宫秋月》
《高山流水》
《二泉映月》
五大名瓷
四大名绣
景泰蓝
梨园
京剧
三 宗教
佛教与禅宗
大乘与小乘
佛
菩萨
罗汉与四大天王
佛家四众
大藏经
佛塔
佛教四大名山
受戒
道教
五斗米道
太平道
三清尊神
玉皇大帝
道教四大名山
四御与六御
八仙
关圣帝君
基督教
《圣经》
伊斯兰教
《古兰经》
四 哲学
儒家
《易经》
太极八卦
独尊儒术
道家
与《道德经》
黄老之学
墨家与《墨子》
法家
纵横家
玄学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性善论与性恶论
阴阳五行说
“白马非马”论
民贵君轻
庄周梦蝶
河图洛书
范缜与《神灭论》
王充与《论衡》
《黄帝内经》的哲学思想
五 政治
皇帝
皇后
太上皇
丞相
三公
九卿
郡县制
三省六部
御史台
枢密院
翰林院
军机大臣
士大夫
节度使
单干与可汗
八旗制度
内务府
“知县”的由来
“使节”释源
巡抚与总督
垂帘听政
宦官
乌纱帽
六 经济
货币
刀币
五铢钱
元宝
银元
铜元
孔方兄
钞票
票号
财政
赋税
重农抑商
一条鞭法
漕运
商标
商人的由来
七 军事
兵家始祖姜子牙
《六韬》
《孙子兵法》
《孙膑兵法》
《三十六计》
《武经总要》
《武备志》
兵符
军旗的由来
三军
大将军
娘子军的由来
十八般兵器
冷兵器
战车
长城
假途灭虢
八 法律
《法经》
商鞅变法
王安石变法
监狱
秋审
大赦
五刑
车裂
凌迟
刺配
连坐
十恶
厂卫
“签字画押”的由来
“六扇门”与“开后门”
尚方宝剑
“明镜高悬”的由来
九 科技
造纸术
印刷术
指南针
地动仪
浑天仪
漏刻
圭表
日晷
僧一行测子午线
郭守敬与《授时历》
陶器
瓷器
丝绸
琉璃的起源
祖冲之与圆周率
算盘
针灸的起源
十 教育
古代学校
稷下学官
科举制度
国子监
书院
八股文
私塾
蒙学
《千字文》
《三字经》
《百家姓》
秀才
“桃李满天下”的由来
“小学”的由来
“老师”的由来
密封考卷的由来
武举
十一 体育
蹴鞫
投壶
击鞠
游泳溯源
拔河
武术
摔跤
剑与剑术
太极拳
少林拳
围棋
中国象棋
跳绳
踢毽子
赛龙舟
舞龙狮
扭秧歌
十二 宗法
三纲五常
三从四德
孝悌忠信
家谱
宗祠
族规
君统与宗统
大宗与小宗
九族
望族
郡望
堂号
门阀
岳父与泰山
亲属
庙号
谥号
十三 衣食住行
汉服
补服
藏袍
裙子
长袍
马褂
旗袍
中山装
肚兜
“石榴裙”
八大菜系
孔府宴
山珍海味
馒头
小笼包
窝窝头
筷子
火锅
茶道
碧螺春
窑洞
吊脚楼
四合院
轿子
黄包车
独轮车
十四 风俗
元旦
春节
除夕守岁
拜年
压岁钱
贴春联和门神
元宵节
端午节
中秋节
顿首与稽首
家宴
座次
斋戒
讳称
“结发”与“合髻”
那达慕大会
百家衣
长命锁
十二生肖
八字
拜把子
拜堂
闹洞房
东道主
赶集
庙会
寿诞习俗
婚嫁习俗
丧葬礼俗
祭祀礼俗
生育习俗
十五 文化拾趣
龙的由来
二十四节气
谦辞
尊称
玄奘与《西游记》
天文四象
三教九流
博士
考勤的由来
纪年法
八仙桌
太师椅
扳指
鼻烟与鼻烟壶
拨浪鼓
弹弓
文言与白话
方言与普通话
六书
仓颉造字
结绳记事
年龄的称谓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最好的方式就是从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入手。《中国文化一本通》正是抓住了这一点,用一种非常贴近生活的方式,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书中关于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以及待人接物等方面的描述,都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茶道、书法、以及传统礼仪的讲解,这些都是中华文化中非常独特且富有魅力的部分。它不仅仅是知识的普及,更是一种对生活美学的引导。通过阅读,我仿佛置身于古色古香的庭院,感受着中国式的宁静与雅致。这本书让我明白,中国文化不仅仅是博物馆里的展品,更是流淌在日常生活的血液之中,是一种活生生的体验。
评分购买《中国文化一本通》,我最看重的是它能否提供一种系统性的、全面的中国文化概览,而不是零散的知识点。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将中国文化的不同侧面,如文学、艺术、哲学、历史、民俗等,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我尤其喜欢它在讨论文学作品时,不仅仅分析其艺术价值,更会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探讨其思想内涵和文化意义。例如,在介绍唐诗宋词时,书中不仅列举了经典的篇章,还详细阐述了不同时期诗词的特点,以及诗人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学的魅力,也能从作品中感受到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科技和发明非常感兴趣,总觉得在那个信息不发达的时代,古人能创造出如此璀璨的文明,实在令人钦佩。《中国文化一本通》在这方面的内容,给了我很多惊喜。它不仅提到了四大发明,还深入挖掘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精妙设计和实用技术。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古代天文、历法、以及水利工程的介绍,书中通过清晰的图解和详实的文字,展示了古人如何凭借智慧和观察,理解天象、规划农业,甚至构建出宏伟的建筑。例如,书中对都江堰的介绍,让我惊叹于古人对水利工程的深刻理解和超前思维。它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展示,更融入了人文关怀和对自然和谐的追求。这种对中国古代智慧的细致呈现,让我对祖先的创造力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也激起了我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评分初次翻开这本《中国文化一本通》,就有一种被厚重历史感包裹的感觉。书的装帧大气,纸张也很有质感,拿在手里就让人觉得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著作。我一直对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充满好奇,但往往因为信息碎片化,或是过于专业的术语,难以形成一个整体的认知。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填补了我的这一空白。它并没有急于抛出复杂的理论,而是从最基础、最生活化的角度切入,仿佛一位慈祥的长者,娓娓道来。例如,在介绍传统节日时,它不仅仅罗列了节日的名称和日期,更深入地挖掘了每个节日背后的历史渊源、民俗活动,甚至是与之相关的诗词歌赋。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春节的描写,从“年兽”的传说到鞭炮的习俗,再到家宴的温馨,每一个细节都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让我仿佛能闻到年夜饭的香气,听到亲人的欢声笑语。书中的配图也十分精美,无论是古建筑的渲染图,还是传统服饰的细节描绘,都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和直观性。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论文集,而更像是一次沉浸式的文化体验。
评分对于一个像我这样,从小在城市长大,对传统文化了解不深的人来说,《中国文化一本通》简直就是一本“救星”。我一直觉得,了解自己的文化根基,对于理解当下、认识自我至关重要,但常常不知从何下手。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为我指明了方向。它循序渐进,从最基础的汉字、语言入手,到后来的哲学思想、艺术形式,再到社会习俗、生活方式,层层递进,逻辑清晰。我特别欣赏它在解释一些抽象概念时,运用了大量的生动比喻和实际案例。比如,在讲解“道家”思想时,书中并没有直接引用晦涩的《道德经》段落,而是通过描绘一幅田园牧歌的景象,或是讲述一些古人的生活哲学,来阐释“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理念。这种方式让我这种“文化小白”也能轻松理解,并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书中的语言风格也很亲切,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感,更像是朋友间的交流,让人感到十分舒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