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北京通趣说老北京
定价:29.80元
作者:施连芳,高桂莲著
出版社:中国工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1-01
ISBN:9787802152212
字数:240000
页码:30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我们祖国的首都——北京,不仅是毫不逊色于纽约、巴黎、伦敦、东京的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而且是闻名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老北京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数百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一春秋战国时代,这里是燕国的都城,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留下了无数令人神往的动人传说。自元代至今,北京作为全国的首都,逐步成为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下令修建大都城,“京城方六十里……分十一门”。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年间又下旨大规模修建北京城,基本形成今日北京城的格局规模。北京城的修建非常典型地体现了我国传统的建筑文化特色。这集中表现在:城建格局相当完整对称,且具有城套城的突出特征,既有重城即外城(亦称外罗城,或日帽子城),又有内城(亦称京城);京城内又有皇城,皇城又套着紫禁城(亦称大内,俗称皇宫)。
整体上看,北京城是一个以紫禁城为中心,东西南北对称的庞大建筑群。贯通全城南北一条中轴线:南到永定门,北到钟鼓楼。以紫禁城为中心,城的东面,朝阳门外,有日坛(亦称朝日坛);城的西面j阜成门外,有月坛(亦称夕月坛);城的南面,有天坛;城的北面,有地坛。的两侧,为“左祖右社”,即东为太庙(今日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西为社稷坛(今日北京中山公园)。中轴线的北端,建有向全城报时用的钟楼和鼓楼等。这种典型的中国式的建筑格局,无处不体现着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皇宫紫禁城,以及、北海、景山、颐和园等皇家禁苑,更是封建社会皇权文化的*体现。此外,老北京的城门、古庙、古塔、古碑刻、古牌坊牌楼、“燕京八景”……无数的人文名胜和自然景观,则无不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趣味和深邃的民族精神。
对于近代以前的国人来说,京城尤其是皇宫,以其森严的,而为神秘和令人敬畏,也以其无尚的光华荣耀而成为令人向往和梦寐以求的所在。党领导的新中国,让古老、神秘、威严的北京城焕发出崭新的光彩,同时不断地向全世界展示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魅力。
改革开放以来,首都北京与全国许多城市一样,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巨大变化。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即将在北京举行,北京将更加引起全世界的关注。为了让更多的国人和全世界人民全面了解认识历史文化古都——老北京,本书采用了赵先生、钱先生两位“北京通”一问一答聊侃的方式撰写,让读者在通俗风趣的语言中了解老北京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底蕴。
相信这本书对人们了解、认识和研究古都北京,多少能够提供一些值得参考的资料,亦相信本书会受到各方面人士的欢迎和喜爱。老北京,恰如一本大百科全书,它既能给人们提供丰富有益的宝贵知识,又能让人们体验到香醇味厚的文化享受。正因如此,谁也无法完全地描述与表达她的方方面面。由于笔者知识及水平有限,书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缺点错误,敬希读者朋友们帮助指正。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作为一名对北京历史文化颇感兴趣的读者,我拿到这本书时,内心是充满期待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那些隐藏在历史深处的细节,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比如说,我一直对过去老北京的建筑风格很着迷,那些精美的雕梁画栋,那些充满智慧的院落布局,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文化意义?我希望这本书能有详细的介绍,甚至是图文并茂,让我能够深入了解。此外,我也对老北京的传统手工艺很感兴趣,那些曾经辉煌的手艺,比如京绣、牙雕、景泰蓝等等,如今还有多少传承下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讲述这些手艺的起源、发展,以及它们在老北京社会中的地位。我更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讲述一些关于老北京的“声音”,那些消失的吆喝声,那些京剧名家的表演,那些热闹的庙会场景,希望能通过文字,将这些感官体验传递给我。
评分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城市,最好的方式就是去了解它过去的生活方式。这本书的标题“北京通趣说”给我一种预感,它可能不仅仅是在讲述历史事件,而是在讲述那些活生生的人,和他们在这个城市里的点点滴滴。我特别想知道,老北京的“通”和“趣”体现在哪些方面?是那些巧妙的城市规划,还是人们的生活智慧?我期待书中能够有对老北京风土人情的细致描绘,比如,老北京人是怎么待客的?他们的社交礼仪又是怎样的?还有,那些曾经的市井小吃,又是如何制作的,它们背后又有什么样的故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老北京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生活态度。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北京这座城市的灵魂。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最想探究的是,作者是如何捕捉到那些稍纵即逝的老北京的“味道”的。如今的北京,高楼林立,节奏飞快,很多过去的东西都渐渐模糊了。我特别好奇,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渠道,收集到这些宝贵的文字和故事的?是采访了许多老一辈的北京人吗?还是翻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我期待书中能够有鲜活的口述历史,那些真实的经历和回忆,往往比干巴巴的史实更能打动人。比如,我一直想知道,过去的老北京人是怎么过冬的?那时候没有暖气,他们是怎么取暖的?还有,夏天的时候,又是如何消暑的?这些生活化的细节,才最能体现一个时代的温度。我也希望书中能够涉及到一些老北京的民俗和信仰,比如关于风水,关于一些特殊的忌讳,这些都构成了老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那些曾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智慧和淳朴。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眼球,那种泛着淡淡黄色的纸张,仿佛承载着岁月的痕迹,而北京的古老建筑剪影,又让人瞬间穿越回那个年代。我一直对老北京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曾经的胡同、四合院,还有那些流传至今的京腔京韵。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不仅仅是一本介绍北京的书,更像是一扇打开过去时光的窗户。我特别期待里面能有一些关于老北京市井生活的小故事,比如老北京的茶馆里,人们是怎么聊天的?那些穿梭在大街小巷的吆喝声,又代表着什么?还有,老北京的传统节日,又是怎么过的?我脑海里总是浮现出一些模糊的画面,希望这本书能够把它们变得清晰起来,让我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那份独特的韵味。我想象着,翻开这本书,就能听到京剧的唱腔在耳边回响,闻到老北京炸酱面的香味,触摸到斑驳的城墙。这本书的标题“通趣说”也暗示了内容的趣味性,我希望它不是一本枯燥的历史教科书,而是能够用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述那些鲜活的故事,让我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了解老北京的过去。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首先留意的是它的叙事方式。我不太喜欢过于学术化的语言,我更倾向于那种娓娓道来,充满人情味儿的叙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讲述老北京的故事,就像和一位老朋友聊天一样。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包含一些关于老北京的传说和故事?我听说过很多关于紫禁城、关于胡同里的奇闻异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搜集整理,并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我也想知道,老北京人的生活节奏是怎么样的?那时候的人们是如何度过一天的?他们的业余生活又是怎样的?我想象着,他们会在夜晚围坐在炉火旁,讲述着古老的故事,或者在夏日的傍晚,坐在胡同口,摇着扇子,谈天说地。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是我最想从这本书中看到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