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生态伦理与节约型社会
:22.00元
作者:刘永昌,初秀伟
出版社:航空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9-01
ISBN:9787802435971
字数:
页码:160
版次:1
装帧: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生态伦理与节约型社会》系统阐述了生态伦理与创建节约型社会的相关知识。全书共分6章,分别介绍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古态论理思想、西方现态伦理思想、世界和中国的资源状况、中国资源问题与危机、发展低碳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等内容。
《生态伦理与节约型社会》非常适合作为高职高专公共基础课教材,也可供相关人员自学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生态伦理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将导致不同的生态伦理理论体系。
一些学者从生物学意义上思考人的本性和本质,从本体论意义上把握人与自然的统一,以自然为核心,突出的是人对自然的从属关系,即把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等同于生物有机体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把人类社会历史看成是自然生命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建立起自然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理论体系。
另一些学者从社会学意义上思考人的本性和本质,从实践论意义上把握人与自然的区别,以人为核心,突出的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即把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看成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把人类历史和自然生命史看成是相互生成的历史,因而建立起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理论体系。
节“人”与“自然”的含义
一、“人”的含义
“人”既是自然存在物,又是社会存在物,因此人性具有两重性:自然性和社会性。
所谓自然性,是指人通过生物遗传方式所获得的有生命的肉体组织,是人在生物学、生理学方面的本能和属性。人是从动物、类人猿进化而来的,从生物学的意义上看,人属于脊椎动物门、哺乳纲、灵长目、人科、人属、智人种。
人作为自然存在物,与其他生物具有共同的自然属性,其生存和发展必须依赖于自然界,必须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其生命过程也必须服从于自然规律。
人在脱离动物界结成社会之后,仍然保持着与其他高等动物类似的某些生物和生理本能。例如,人作为一个有生命的存在物,需要有符合其肉体需要的自然生存环境;人具有“饮食男女”(肚子饿了要吃东西,发育成熟了有性的冲动)与自我保护(生命受到威胁时要奋起反抗)的需要;如此等等。
所谓社会性,是指人作为人类社会的成员所具有的各种属性。人在劳动的基础上,从类人猿变成了人,并把自己同动物区别开来,产生和形成了人之所以为人的两个基本特征。
……
序言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种极其务实且充满人文关怀的解决方案框架。它没有停留在“我们应该做什么”的空泛讨论上,而是深入到了“如何构建一个能够自我维持和良性循环的社会结构”这一核心议题。作者对于传统消费模式的批判,不是基于简单的道德审判,而是建立在一系列详实的数据模型之上,清晰地展示了当前路径的不可持续性。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社区参与和地方自治的强调。它似乎在暗示,真正的变革力量,并非自上而下的宏大规划,而是植根于每一个微小单元的集体智慧和行动。那种对地方知识和传统智慧的尊重,与对前沿科技的审慎引入相结合,形成了一种非常平衡且令人信服的论调。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环境的书,它更像是一本关于未来生活哲学的手册,指导我们如何以更少、但更精粹的方式,去实现更高的生活质量。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到位,起承转合之间充满了文学性的张力。它巧妙地穿插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案例,从古代的农耕文明到工业革命的巨变,再到信息时代的挑战,作者总能精准地捕捉到那些决定性的转折点。我尤其喜欢其中对“富足”概念的重新界定。在许多篇章里,作者似乎在与读者进行一场深层次的对话,质疑我们对“拥有更多”的盲目追求,转而探讨“更有效利用”和“深度体验”的价值。这种对价值观的颠覆性重塑,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兴奋感。它不是一本读完就束之高阁的工具书,而是会让人时不时地翻开,重新回味某些段落,并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其中的理念。那种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对身边每一个小物件背后资源消耗链条的反思,是这本书留给我最持久的印记。
评分这部作品,坦白讲,是我近期阅读体验中,最能引发深层思考的一本。作者的笔触极为细腻,仿佛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在描绘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常常忽略的自然现象。特别是关于水资源循环和土壤健康的章节,简直是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我原以为自己对“环保”这个词汇已经有了足够直观的理解,但书中对生态系统内部复杂关联性的剖析,比如一个区域的植被覆盖率如何微妙地影响到数千里之外的气候模式,让我不得不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数据和案例。那种感觉,就像是站在一棵参天大树下,突然意识到了它的根系是如何深入地下,与无数看不见的生命体紧密交织在一起的。书中并没有采用那种高高在上说教的语气,而是用一种近乎诗意的叙述,将科学的严谨性包裹在引人入胜的故事结构之中,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一种全新的、更具责任感的视角来看待我们所处的环境。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远比生硬的口号来得有力得多。
评分阅读这部作品时,我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充满智慧的图书馆中,里面的藏书不仅有古老的经卷,也有最新的数据报告,而作者正是那位引领我穿梭其中的博学的向导。他不仅展示了问题的严重性,更重要的是,他提供了一种基于长期演化视角的积极展望。书中对于未来可能出现的社会形态的描绘,并非是反乌托邦式的悲观,而是充满了一种审慎的乐观主义,这种乐观并非建立在奇迹之上,而是建立在人类潜能的合理释放之上。特别是关于教育体系如何适应新的社会需求那几章,提出了许多令人拍案叫绝的改革方向,这些方向都紧密围绕着培养个体对整体的责任感和跨学科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总而言之,这是一部极富远见、结构严谨且充满启发性的著作,它迫使我们重新审视我们与世界的关系,并为我们指明了一条通往更可持续、更具意义的生活之路。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理论深度是相当可观的,但它远非一本晦涩难懂的学术专著。作者展现出了一种高超的沟通技巧,能够将复杂的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理论,转化为清晰易懂的图景。例如,在解释系统韧性(Resilience)时,作者没有堆砌专业术语,而是用了一个关于传统手工艺品与快速迭代的现代产品的对比,生动地阐述了冗余和多样性在系统稳定中的重要性。这种将宏大理论“落地”的能力,极大地降低了读者的理解门槛,同时也保证了内容的严谨性。对于那些希望在保持理性分析框架的同时,又能感受到人文温度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个绝佳的选择。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连接了纯粹的科学事实与人类的伦理关怀,让人既感到心安(因为问题有解),又感到紧迫(因为行动刻不容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