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与性文化

道家与性文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宏霞 刘达临 著
图书标签:
  • 道家
  • 性文化
  • 中国哲学
  • 性科学
  • 养生
  • 文化研究
  • 性心理学
  • 传统文化
  • 性与伦理
  • 道教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炫丽之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06080699
商品编码:2990718352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道家与性文化

定价:26.00元

作者:胡宏霞 刘达临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5-01

ISBN:978750608069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中国古代性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中国五千年来的文化所催生的,它是中国人的根蒂,是东方科学智慧之源,是全世界**的大力促进技术发展的宗教,也是全世界*珍爱生命和尊重女性的宗教。 道家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被弄得十分神秘、不太兴旺,而许多人认为道士是装神弄鬼,易经、八卦、占卜、风水都是迷信。本书作者从自身优厚的性文化知识出发,还原道家对性文化的科学态度,丰富了中华性文化知识,同时,也对世俗对道家的某些偏见进行了拨乱反正,如时下国人对中医的态度。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中国人刘达临继研究了《孔子与性文化》的关系后,从“道家与性文化”的关系,为中国性文化寻根究底。
书中从道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探索出去,说明了道家文化中所蕴涵的性文化,并运用大量的图、秘戏图,披露了古代性文化以及房中术的理论和技巧。同时,摘取了部分房中术古籍中的养生秘方,说明了道家性文化注重养生和健康的本质。另外,书中总结了古代房中术中的十二大成就,诸如对性的正确认识、方法、性健康、生理规律、心理规律、性前戏、体位、障碍改进方法、优生等。本书揭开了中国历*为神秘的一页,填补了中国养生养性理论的空白。

目录


前 言 道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华

章 道家性文化的形成
节 从黄帝到春秋战国
第二节 老庄之学成为道家文化的主旨
第三节 孔孟之道崇尚人性
第四节 出土重现的房中术古籍
第五节 “外转内销”的中国古籍

第二章 《易经》与八卦
节 《易经》与性文化
第二节 八卦中的性内容
第三节 阴阳互补
第四节 八卦和婚姻、妇女
第五节 对的预测

第三章 道家与妇女
节 女神崇拜
第二节 道家思想是“主阴”
第三节 妇女对发展道教大有贡献
第四节 女性的修道

第四章 中国古代房中术的发展
节 古代房中术与养生
第二节 房中术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道教的建立和房中术
第四节 中国古代房中术的十二个大成就

第五章 道教的异化
节 修炼变成了巫术
第二节 房中术变成淫乐手段
第三节 炼丹可致人命
第四节 “两个打击”

第六章 道教的改革和后的兴盛
节 张三丰其人
第二节 理论、丹药、武术及其他
第三节 道教圣地——崂山与茅山
第四节 道教的改革
第五节 道教新的尊神们

后 记 研究道家文化引发的思考

作者介绍


胡宏霞 医学博士,中国古代性文化博物馆馆长,美国人类性文化基金会副主席。长期从事医学统计与档案管理工作。1999年,开始与刘达临教授合作创建中国古代性文化博物馆,并为此付出大量心血和精力。她曾多次和刘达临教授在外举办有关展览,并两次共同获得国际大奖。论著有《儿童性早熟的社会成因及医学探讨》《抢救流落外的性文物》《中国人性功能障碍的文化影响》《女子的性压迫》《古代的性教育》《青春期性教育教材》《画说性》(儿童性健康教育读本)《性文化77夜谈》《爱琴海的爱情》《欢情与迷乱》和《梵天与》等。

刘达临,1932年6月2日生于上海,1949年9月入学燕京大学新闻系, 195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新闻系,参过军,获中尉军衔,1969年复员。1982年任上海大学《社会》杂志编辑,副主编。1988年任上海研究中心主任,创办《性教育》杂志。著有《性社会学》《中国性文化史》《世界古代性文化》《世界当代性文化》等多部性文化书籍。作者在文化研究方面很有知名度,保证了本书的学术价值。
胡宏霞 医学博士,中国古代性文化博物馆馆长,美国人类性文化基金会副主席。长期从事医学统计与档案管理工作。1999年,开始与刘达临教授合作创建中国古代性文化博物馆,并为此付出大量心血和精力。她曾多次和刘达临教授在外举办有关展览,并两次共同获得国际大奖。论著有《儿童性早熟的社会成因及医学探讨》《抢救流落外的性文物》《中国人性功能障碍的文化影响》《女子的性压迫》《古代的性教育》《青春期性教育教材》《画说性》(儿童性健康教育读本)《性文化77夜谈》《爱琴海的爱情》《欢情与迷乱》和《梵天与》等。

刘达临,1932年6月2日生于上海,1949年9月入学燕京大学新闻系, 195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新闻系,参过军,获中尉军衔,1969年复员。1982年任上海大学《社会》杂志编辑,副主编。1988年任上海研究中心主任,创办《性教育》杂志。著有《性社会学》《中国性文化史》《世界古代性文化》《世界当代性文化》等多部性文化书籍。作者在文化研究方面很有知名度,保证了本书的学术价值。


文摘


序言



《汉字演变与书法艺术》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汉字的起源、演变历程及其在中华文化中所承载的独特美学价值与艺术表现形式。通过对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主要字体风格的系统梳理与细致分析,揭示汉字从象形表意到符号系统的复杂转化过程,并阐释这些字体变化背后的社会、政治和技术驱动力。全书不仅关注文字形态的演变轨迹,更侧重于书法艺术如何将文字的实用功能升华为一种独立的视觉艺术门类,探讨历代著名书法家(如王羲之、颜真卿、苏轼等)的风格特点、创作理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本书将结合大量的珍贵字例和拓本进行图文并茂的解读,力求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而深入的汉字文化图景,展现这一古老文字系统所蕴含的深厚历史底蕴与不朽的艺术魅力。 --- 第一部分:汉字的起源与早期形态 第一章:文字的曙光——史前符号与文字的萌芽 本章追溯文字起源的漫长历史,探讨陶器刻符、岩画以及古代部落的记事符号。重点分析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等遗址中发现的刻画符号,考察这些符号与成熟汉字之间的潜在联系。讨论早期人类如何通过具象描摹来记录世界,以及“书画同源”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殷商的刻痕——甲骨文的发现与解读 详尽介绍甲骨文的发现背景、载体(龟甲兽骨)及其卜辞的内容结构。深入分析甲骨文的造字方法,如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六书”理论在甲骨文中的体现。通过对关键甲骨文范例的释读,展示早期汉字在结构上的自由与稚拙,揭示商代社会形态与信仰体系。 第三章:青铜的铭文——金文的庄重与规范化 聚焦周代及春秋战国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钟鼎文)。对比金文与甲骨文在笔画粗细、结构布局上的差异。探讨金文在礼制文化中的作用,以及不同时期金文风格的演变(如西周的雄浑、王孙遗者钟的秀丽)。分析“史籀篇”对文字规范化的推动作用。 第二部分:秦汉的统一与书体的变革 第四章:六国文字的纷争与秦的统一 描述战国时期“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混乱局面。重点分析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书同文”的历史意义,以及由丞相李斯主导的小篆的诞生。剖析小篆在结构上的匀称、线条的圆转,及其对文字规范化的里程碑式贡献。 第五章:隶变的革命——汉代隶书的兴起 详细阐述“隶变”这一汉字发展史上的关键转折点。解释隶书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为了适应日益繁琐的文书工作对书写效率的需求。深入分析隶书“蚕头燕尾”的独特笔法和横向取势的结构特点,及其在汉代碑刻中的广泛应用(如《曹全碑》、《乙瑛碑》)。 第六章:草书的萌芽与早期的应用 介绍章草(隶书的快写体)的出现,以及它如何为纯粹的抒情性书体——章草的产生奠定基础。探讨汉代简牍、帛书中的墨迹,展示早期书写者在追求速度中对笔势的初步解放。 第三部分:魏晋风流与书体的成熟 第七章:楷书的确立与定型 分析楷书(真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从隶书中脱胎而出,最终成为后世通行的标准字体。探讨楷书结构方正、笔画平直的特点,以及它在文字规范性与审美性之间达到的完美平衡。介绍早期楷书大师(如钟繇、王羲之)对楷书笔法的初步完善。 第八章:行书的实用美学——中庸之道的体现 深入解析行书作为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书体,如何兼顾辨识度与书写速度。重点分析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的艺术成就,探讨其“遒劲而不失温和,流畅而不失法度”的风格内涵。分析行书在古代文人日常生活和书信往来中的核心地位。 第九章:狂草的奔放与个性的解放 考察张芝、张旭、怀素等书法家对草书(今草)的革新。描述今草如何彻底摆脱隶书痕迹,转而追求线条的连绵、笔意的跳跃和气势的贯通。分析狂草作为一种高度抽象化的艺术形式,如何成为表达书法家内心世界和激情的载体。 第四部分:唐宋元明的流变与审美转向 第十章:盛唐气象——颜真卿与柳公权的法度 集中研究唐代楷书的鼎盛时期。详述颜真卿“颜体”的博大雄浑、气势磅礴,分析其“忠义精神”如何融入笔墨之中。对比柳公权“柳体”的清劲瘦硬、骨肉匀称,探讨“颜筋柳骨”的审美意蕴及其在科举制度影响下的普及。 第十一章:宋代的尚意风潮 分析宋代文人对“法度”的反思与突破,转向追求“意趣”和“性情”的书风。重点分析“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的创作理念。苏轼的丰腴自然,黄庭坚的奇崛瘦硬,米芾的洒脱跌宕,展示了文人书写如何更注重个人思想的物化。 第十二章:元明清的复古与创新 考察元代赵孟頫对晋唐古风的复兴,以及“复古主义”思潮的影响。分析明代书法流派(如台阁体、吴门书派)的风格特征。探讨清代碑学兴起对帖学的挑战,以及篆隶的回归如何拓宽了书法的表现领域。 结语:汉字艺术的当代价值 总结汉字数千年演变对中华民族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的深远影响。探讨在信息时代,传统书法艺术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及其在当代设计、文化传承中的独特魅力。 --- 特色与亮点: 1. 系统性与阶段性结合: 结构上严格按照汉字字体发展的历史脉络划分,确保读者对整个演变过程有清晰的认知。 2. 技术与美学并重: 不仅探讨“如何写”,更深入分析“为何要变”,将文字形态的变化与社会生产力、哲学思想的变迁相结合。 3. 丰富的图例支撑: 全书配有大量高清的经典碑帖局部放大图、字例对比图,辅助读者直观理解笔法结构和时代风格。 4. 深度个案分析: 选取代表性书家进行专题剖析,深入挖掘其艺术风格背后的思想内核,避免流于表面的描述。 5. 语言严谨、学术性强: 叙述力求准确可靠,适合对汉字学、中国书法史有浓厚兴趣的专业人士及普通爱好者深入研习。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古朴典雅,初读时可能会觉得有些门槛,但一旦沉浸进去,那种韵味就如同陈年的老酒,越品越觉醇厚。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对于“自然之道”与个体生命律动的结合分析。他没有将道家思想束之高阁,而是巧妙地将其拉回到日常生活的层面,探讨如何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寻找到与天地同频共振的节奏感。书中对于“顺应自然”的阐释,让我对“无为”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它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一种更高明的积极入世。这种深刻的洞察力,需要深厚的学养和长期的体悟才能达到。文字中透露出的那种宁静而有力的气息,仿佛能穿透纸面,直抵人心,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呼吸,去感受周遭环境的细微变化。对于那些长期处于焦虑状态的现代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栖息地,一种回归本源的力量。

评分

从装帧设计到内页排版,这本书都透着一股沉静的品质感。纸张的触感非常舒服,油墨的颜色也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这本身就是一种对读者的尊重。内容上,作者显然是倾注了大量心血,不仅引用了大量一手资料进行旁证,其自身的见解也极富原创性。我个人对书中关于“内在炼金术”的描述尤为着迷,作者以现代心理学的视角去重新诠释了古代道家的修炼法门,这种跨学科的整合,使得原本偏向神秘主义的论述,增添了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层层递进,从宏观的宇宙观到微观的个体实践,都有详尽的论述。它不强迫你接受任何观点,而是提供证据和逻辑链条,引导你自己去思辨和构建理解。这是一本需要反复阅读、时常翻阅的书,每一次重读,都会因为自身阅历的增加,而获得新的领悟。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我一直以为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了解,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才发现,原来在道家思想的深处,还隐藏着如此丰富和深刻的关于“生命能量”与“身心合一”的论述。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又不失力量,他不仅仅是在陈述理论,更像是在带领读者进行一次深入的自我探索之旅。书中对“精气神”的阐述,让我对人体的内在运作有了全新的认知。尤其是关于“性命双修”的那几个章节,讲得极其透彻,完全颠覆了我之前对这方面的一些刻板印象。他用一种非常严谨且充满哲思的方式,将道家的修炼与个体的生命体验紧密联系起来,让人读起来既有知识的满足感,又有心灵上的震撼。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用古籍时的那种恰到好处,既保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让晦涩难懂的古代文本变得生动易懂。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道家的,它更是一部关于如何活得更完整、更健康、更具生命力的指南。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看待世界的角度都发生了一些微妙的、积极的变化。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是相当可观的,它不是那种走马观花式的入门读物。作者在梳理道家发展脉络时,展现了惊人的知识广度和严密的逻辑结构。尤其是在对比不同流派思想的差异时,分析得鞭辟入里,令人信服。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魏晋玄学对后世思想影响的章节,作者的论述逻辑清晰,论据扎实,将复杂的思想交锋描绘得如同历史画卷般生动。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框架,让读者能够系统地理解道家思想的内在关联性,而不是零散地接收一些碎片化的概念。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整个中国哲学史的理解都上了一个台阶。对于希望深入研究中国古代思想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工具书。它的严谨性保证了信息的可靠性,其深刻性则保证了阅读体验的持久价值。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触,是它那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作者仿佛是坐在我旁边,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却又充满智慧的口吻,向我娓娓道来那些古老的智慧。虽然主题宏大,但叙述方式却非常接地气,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解释一些核心概念时所采用的比喻,那些比喻新颖又贴切,一下子就把原本抽象的道理具象化了。比如他用来解释“虚静”的那段描述,我读完之后,立刻关上书本,尝试在自己的生活情境中去体会那种“空而妙有”的状态,效果出奇地好。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佳,时而激昂,时而平缓,如同音乐的起承转合,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期待和享受。它不仅充实了我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看待生命和世界的全新视角——一种更加包容、更加和谐的视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