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常常好
定价:42.00元
作者: 松浦弥太郎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50867999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常常好》是一本读起来让人常放松的书。它没有华丽的词藻,一幅幅画面就像人生的放映:那杯咖啡原来与众不同,那首歌是两个人旅行的美妙记忆,还有原来十分果断的母亲竟然让我帮她挑起衣服来……就像每个人都有令人难忘或忽视的小事,这本书所带来的是这些小事为生活填补的幸福感。
内容提要
这是一本写给年轻人的随笔集。自由、时髦、修养、幸福以及两个人的爱恋等年轻人时常讨论又懵懂的话题,在松浦弥太郎人情味十足的话语中逐渐清晰起来。这些随笔就像是写给你的一封封信,平实但每一句都是能够让人充满干劲、向前冲的金玉良言,给人启示,帮助大家一心面向美好未来,令人豁然开朗。
目录
章 蓝色便签纸上的铅笔字
来自朋友的信
咖啡的后一滴
初志所在
生日那天的梅子便当
亨利的晾衣夹
凡事都有前十名
寻宝
灵感总在记忆里
所谓写文章
说完“谢谢”之后
爱上一个人的感觉
第二章 明信片与咖啡店
特别的避难场所
我的旅程
在旅途中寻找早餐店
夏威夷岛的比萨
蓝色婚纱
云中飞行员
藏在口袋中
鸳鸯茶
阿雅的圣诞节
第三章 三十封信札
我的守护神
因为喜欢所以好奇
快乐即自由
那么好吃的理由
和母亲一起购物
那些让我憧憬喜爱的人们
再多谈一些
可以的话我想见你
喜欢的一本书
礼物假说
紧挨着,在一起
第四章 一笔笺护身符
周日晚上,熨衣服的时间
好身姿这件事
内敛的时髦
大衣的命门在袖长
无敌装扮
一年一次,给屋子换个样
看不见的修养
决胜之身
一种叫作浪费的储蓄
转赠幸福
寻找闪闪发亮的光辉
憧憬中的一笔笺
三杯茶
料理是生活中的法国大餐
放一勺“用心”
第五章 纸杯上的感谢
只是一句谢谢
持之以恒
重建与重启
从模仿开始
曾经那么努力做过的事
为自己留白
刚刚好的时间
抽离的勇气
12 个问题
我心中的“赞”
种子的中心
第六章 一页纸上
魔法操作
成为不一样的自己
击败自己
车窗映上你的脸
难过时不勉强
纸上一年
喜欢不喜欢的世界
流水不争先
再见吧,安逸的人际圈
“高帽儿”是成就的来源
谢谢你,麻烦
找回自信的方法
在开始某件事之前
跋
作者介绍
随笔作家,网络媒体“生活的基本”主办人,同时是位于日本东京中目黑的精选书店“COW BOOKS”的创办人。主要执笔与工作生活中的充实快乐与学习成长有关的文章。经常在杂志上做连载,出演广播节目,并不时举办演讲会。目前已出版《100个基本》《自在的旅行》《糟也棒的书店》等多部作品。
文摘
序言
说实话,我抱着一种审视的态度开始翻阅《常常好》,因为现在市面上太多打着“心灵成长”旗号的文字,内容空洞,辞藻堆砌,读起来索然无味。但这本书很不一般,它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复杂的理论体系,它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者,坐在你身边,不急不躁地跟你讲他过去经历的那些小事,但每一件小事里都藏着一个关于如何与世界相处的精妙算法。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人际关系时的那种克制和精准。比如,他写到两个人相处久了,如何从最初的互相欣赏变成后来的互相“适应”,这种从热情到默契的过渡,常常是让人感到失落的,但作者却能从中提炼出一种更为持久、更有韧性的情感连接。书中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时而像潺潺的小溪,舒缓而悠长;时而又像夏日午后突如其来的阵雨,迅疾而洗涤心灵。它不是那种一目十行就能读完的书,你需要放慢呼吸,去品味那些看似白描的场景,去体会字里行间那种沉淀下来的智慧。这本书更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内心深处对“完美生活”的执念,并温柔地引导我们走向一条更真实、更可持续的“好”。
评分《常常好》给我的感受,是一种久违的“踏实”。它没有许诺我财富自由或者人生开挂,它只是脚踏实地地,从如何对待一顿晚餐,如何处理一个不愉快的交谈开始,构建起一个人的精神堡垒。它最打动我的一点是,它毫不回避“重复”的力量。我们总以为生活应该充满新鲜感,但这本书却赞美了那些日复一日的日常——重复的劳作、重复的陪伴、甚至重复的思考,正是这些重复,才构成了我们生命中最坚固的底色。我曾经为追求“新奇”而感到疲惫,读完这本书后,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被我视为“乏味”的日常细节,突然间,它们都闪烁出了过去未曾察觉的光芒。作者对时间的感知非常独特,他似乎能看到时间如何像河流一样,在看似静止的表面下,完成了无数深刻的冲刷和雕刻。这本书,是献给所有在喧嚣世界中努力保持自身节奏的人们的一份沉甸甸的礼物,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好”,往往就藏在那些我们最容易忽略的“常常”之中。
评分这部书,光看书名《常常好》,心里就涌起一股暖流,仿佛能闻到阳光晒过的棉布和清晨露水的味道。我拿到书的时候,其实对具体内容并没有太多的期待,只是单纯觉得这个名字带着一种朴素的、对生活最真挚的祝愿。读下去后,我发现它更像是一本沉淀了岁月痕迹的生活哲学手册,只不过它没有用那种高高在上说教的语气,而是通过一系列看似零散却又暗含深意的片段,将“好”的含义层层剥开。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等待”的描写,作者捕捉到了那种在漫长等待中,人内心如何与时间、与自我进行博弈的过程。那种从焦躁不安到最终与接受和解的转变,细腻得让人心颤。它不是那种读完能让你立刻跳起来去改变世界的书,而是那种让你在某个安静的午后,捧着茶杯,不经意间就领悟了某些过去忽略的道理的书。书中的文字像极了老木匠手中的刨子,耐心而又精准地打磨着我们内心那些粗糙的棱角,留下的都是光滑、温润的触感。它让人反思,我们追求的“好”,究竟是外在的富足,还是内在的平静?这种对生活本质的叩问,是这本书最宝贵的馈赠,让人读完后,只想静静地坐一会儿,感受一下周围空气的流动。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股清流,完全没有现在流行作品中那种刻意的煽情和用力过猛的痕迹。它读起来非常“干净”,每一个词语都像是经过了千锤百炼,恰到好处地停留在它应该在的位置,不多一分,不少一毫。我特别喜欢作者描绘自然场景的笔触,比如他写到清晨的雾气如何将远山的面貌模糊,以及这种模糊性如何映射到我们对未来规划的态度上。这种将外在景象与内在心境进行微妙关联的手法,是很多作家穷极一生也难以达到的境界。它不是在“解释”生活,而是在“展示”生活,让读者自己去捕获那些转瞬即逝的感悟。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合上书本,默默地回味刚才读到的那个句子,它像一个精致的榫卯结构,一旦理解了它的咬合方式,整个意义的结构就立刻稳固了。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它给予了阅读者极大的自主空间,不把任何观点强加于你,只是提供了一系列精美的思考工具,任由你构建自己的理解大厦。
评分我是一个追求效率和结果导向的人,对于这种偏向于“意境”和“感受”的文字,通常敬而远之。但《常常好》却用一种近乎几何学上的严谨,构建了一种内在的和谐感,这让我非常意外。它的结构不是线性的,更像是一个不断螺旋上升的结构,每一次阅读似乎都会比上一次触及到更深的一层含义。书中有一部分关于“失落”的探讨,没有陷入常见的悲情主义泥淖,反而将其视为一种必需的“校准”。作者认为,只有经历必要的失去和不完美,才能更清晰地锚定那些真正值得珍惜的事物。这种近乎冷峻的清醒,反而带来了极大的慰藉,因为它承认了生活的本来面目——充满了不确定性。我发现自己开始不自觉地模仿书中的某些思维模式,比如在面临重大选择时,不再只关注最优解,而是开始思考“次优解”中蕴含的稳定性和长久性。这本书对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没有提供任何立竿见影的“秘诀”,而是像一个高明的园丁,帮你清理了过多的杂草,让那些真正有生命力的种子能够破土而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